弘明集卷第三

關燈
而大順于彼矣。

    且[骨  玄]放遐裔而禹不告退。

    若令委堯命以尋父屈。

    至公于私戚。

    斯一分之小善。

    非大者遠者矣。

    周之泰伯遠棄骨肉托迹殊域。

    祝發文身存亡不反。

    而論稱至德書着大賢。

    誠以其忽南面之尊。

    保沖靈之貴。

    三讓之功遠。

    而毀傷之過微也。

    故能大革夷俗流風垂訓。

    夷齊同餓首陽之下。

    不恤孤竹之胤。

    仲尼目之為仁賢。

    評當者。

    甯複可言悖德乎。

    梁之高行毀容守節。

    宋之伯姬順理忘生。

    并名冠烈婦德範諸姬。

    秉二婦之倫。

    免愚悖之譏耳。

    率此以談。

    在乎所守之輕重可知也。

    昔佛為太子。

    棄國學道。

    欲全形以向道。

    恐不免維絷。

    故釋其須發變其章服。

    既外示不反内修簡易。

    于是舍華殿而即曠林。

    解龍衮以衣鹿裘。

    遂垂條為宇藉草為茵。

    去栉梳之勞。

    息湯沐之煩。

    頓馳骛之辔。

    塞欲動之門。

    目遏玄黃耳絕淫聲。

    口忘甘苦意放休戚。

    心去于累。

    胸中抱一。

    載平營魄。

    内思安般。

    一數二随三止四觀五還六淨。

    遊志三四出入十二門。

    禅定拱默山停淵淡神若寒灰形猶枯木。

    端坐六年道成号佛。

    三達六通正覺無上。

    雅身丈六金色焜曜。

    光遏日月聲協八風。

    相三十二好。

    姿八十形偉。

    群有神足無方。

    于是遊步三界之表。

    恣化無窮之境。

    回天舞地飛山結流。

    存亡倏忽神變綿邈。

    意之所指無往不通。

    大範群邪遷之正路。

    衆魔小道靡不遵服。

    于斯時也。

    天清地潤品物鹹亨。

    蠢蠕之生浸毓靈液。

    枯槁之類改瘁為榮。

    還照本國廣敷法音。

    父王感悟亦升道場。

    以此榮親。

    何孝如之。

    于是後進之士。

    被服弘訓思濟高軌。

    皆由父母不異所尚承歡心而後動耳。

    若有昆弟之親者。

    則服養不廢。

    既得弘修大業而恩紀不替。

    且令逝沒者得福報以生天。

    不複顧歆于世祀。

    斯豈非兼善大通之道乎。

    夫東鄰宰牛西鄰禴祀。

    殷美黍稷周尚明德。

    興喪之期于茲着矣。

    佛有十二部經。

    其四部專以勸孝為事。

    殷勤之旨。

    可謂至矣。

    而俗人不詳其源流。

    未涉其場肆。

    便瞽言妄說辄生攻難。

    以螢燭之見疑三光之盛。

    芒隙之滴怪淵海之量。

    以誣罔為辯。

    以果敢為名。

    可謂狎大人而侮天命者也。

     宗居士炳答何承天書難白黑論 何與宗書。

     近得賢從中朗書。

    說足下勤西方法事。

    賢者志大。

    豈以萬劫為奢。

    但恨短生無以測冥靈耳。

    治城慧琳道人作白黑論。

    乃為衆僧所排擯。

    賴蒙值明主善救。

    得免波羅夷耳。

    既作比丘乃不應明此白徒亦何為不言。

    足下試尋。

    二家誰為長者。

    吾甚昧然。

    望有以佳悟。

    何承天白。

     宗答何書。

     所送琳道人白黑論。

    辭情緻美。

    但吾闇于照理。

    猶未達其意。

    既雲幽冥之理。

    不盡于人事。

    周孔疑而不辯。

    釋氏辯而不實。

    然則人事之表幽闇之理。

    為最廓然唯空。

    為猶有神明耶。

    若廓然唯空。

    衆聖莊老何故皆雲有神。

    若有神明複何以斷其不實。

    如佛言。

    今相與共在常人之域。

    料度近事猶多差錯。

    以陷患禍。

    及博弈粗藝。

    注意研之。

    或謂生更死謂死實生。

    近事之中都未見有常得而無喪者。

    何以決斷天地之外億劫之表冥冥之中。

    必謂所辯不實耶。

    若推據事不容得實。

    則疑之可也。

    今人形至粗人神實妙。

    以形從神豈得齊終心之所感。

    崩城隕霜白虹貫日太白入昴氣禁之醫。

    心作水火冷暖辄應。

    況今以至明之智至精之志。

    專誠妙徹感以受身。

    更生于七寶之玉。

    何為不可實哉。

    又雲。

    折毫空樹無傷垂蔭之茂。

    堆材虛空無損輪奂之美。

    貝錦以繁彩發華。

    和羹以鹽梅緻旨。

    以塞本無之教。

    文不然矣。

    佛經所謂本無者。

    非謂衆緣和合者皆空也。

    垂蔭輪奂處物自可有耳。

    故謂之有谛。

    性本無矣。

    故謂之無谛。

    吾雖不悉佛理。

    謂此唱居然甚安。

    自古千變萬化之有。

    俄然皆已空矣。

    當其盛有之時。

    豈不常有也。

    必空之實。

    故俄而得以空耶。

    亦如惠子所謂物方生方死。

    日方中方晲。

    死晲之實。

    恒豫明于未生未中之前矣。

    愚者不睹其理。

    唯見其有。

    故齊侯攝爽鸠之餘。

    僞而位戀其樂。

    賢者心與理一。

    故顔子庶乎屢空。

    有若無實若虛也。

    自顔以下。

    則各随深淺而味其虛矣。

    若又喻下縱不能自清于至言以傾愛競之惑。

    亦何常無仿佛于一毫。

    豈當反以一大增塞而更令變嗜好之欲乎。

    乃雲明無常增渴蔭之情。

    陳苦僞笃競辰之慮。

    其言過矣。

    又以舟壑唐肆之論。

    已盈耳于中國。

    非理之奧。

    故不舉為教本。

    謂剖析此理更由指掌之民。

    夫舟壑潛謝。

    佛經所謂現在不住矣。

    誠能明之則物我常虛。

    豈非理之奧耶。

    蓋悟之者寡。

    故不以為教本耳。

    支公所謂未與佛同也。

    何為以素聞于中國而蔑其至言哉。

    又以效神光無徑寸之明。

    驗靈變無纖介之實。

    徒稱無量之壽。

    孰見期頤之叟。

    諸若此類皆謂于事不符。

    夫神光靈變及無量之壽。

    皆由誠信幽奇。

    故将生乎佛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