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明集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不後道邃猶當後護蘭也。
前評未為失言。
誠能僧貌天靈深識真僞。
何必非天帝釋化作。
故激厲以成佛耶。
白黑論未可以為誠實也。
來告所疑。
若實有來生報應。
周孔何故默無片言。
此固偏見之恒疑也。
真宜所共明。
夫聖神玄發感而後應。
非先物而唱者也。
當商周之季。
民墜塗炭。
弑逆橫流。
舉世情而感聖者亂也。
故六經之應治而已矣。
是以無佛言焉。
劉向稱禹貢九州。
蓋述山海所記。
申毒之民偎人而愛人。
郭璞謂之天竺浮屠所興。
雖此之所夷。
然萬土星陳于太虛。
竟知孰為華哉。
推其偎愛之感。
故浮屠之化應焉。
彼之粗者雜有亂虐君臣不治。
此之精者随時抱道佛事亦存。
雖可有禀法性于伊洛。
餐真際于洙泗。
苟史佚以非治道而不書。
蔔商以背儒述而不編。
縱複或存于複壁之外典。
複為秦王所燒。
周孔之無言。
未必審也。
夫玄虛之道靈仙之事。
世典未嘗無之。
而夫子道言。
遠見莊周之篇。
瑤池之宴。
乃從汲冡中出。
然則然之五經。
未可以塞天表之奇化也。
難又曰。
若即物常空。
空物為一。
空有未殊。
何得賢愚異稱。
夫佛經所稱。
即色為空無複異空者。
非謂無有。
有而空耳。
有也則賢愚異稱。
空也則萬異俱空。
夫色不自色。
雖色而空。
緣合而有。
本自無有。
皆如幻之所作。
夢之所見。
雖有非有。
将來未至。
過去已滅。
現在不住。
又無定有。
凡此數義皆玄聖緻極之理。
以言斥之誠難朗然。
由此觀物我亦實覺其昭然。
所以曠焉增洗汰之清也。
足下當何能安之。
又雲。
形神相資古人譬之薪火。
薪弊火微薪盡火滅。
雖有其妙豈能獨存。
夫火者薪之所生。
神非形之所作意有精粗感而得形随之。
精神極則超形獨存無形而神存法身常住之謂也。
是以始自凡夫終則如來。
雖一生向粗。
苟有識向萬劫不沒。
必習以清升。
螟蛉有子蜾螺負之。
況在神明蔭寶積之蓋。
升镫王之座。
何為無期。
又疑釋迦以善權救物。
豈獨不愛數十百萬之說。
而吝俄頃神光不以曉邪見之徒。
夫雖雲善權感應顯昧各依罪福。
昔佛為衆又放光明。
皆素積妙誠故得神遊。
若時言成已着之筌。
故慢者可睹。
光明發由觀照邪見無緣瞻灑。
今睹經而不悛其慢先灑。
夫複何益。
若誠信之賢獨朗神照。
足下複何由知之而言者。
會複謂妄說耳。
恒星不見夜明也。
考其年月即佛生放光之夜也。
管幼安風夜泛海。
同侶皆沒。
安于闇中見光。
投光赴島。
阖門獨濟。
夫佛無适莫。
唯善是應而緻應。
若王祥郭巨之類不可稱說。
即亦見光之符也。
豈足下未見便無佛哉。
又陳周孔之盛。
唯方佛為弘。
然此國治世君王之盛耳。
但精神無滅冥運而已一生瞬息之中八苦備有。
雖克儒業以整俄頃。
而未幾已滅三監之難。
父子相疑兄弟相截。
七十二子雖複升堂入室。
年五十者曾無數人。
顔夭冉疾由醢予族賜滅其須匡陳之苦。
豈可勝言。
忍饑弘道諸國亂流。
竟何所救。
以佛法觀之。
唯見其哀。
豈非世物宿緣所萃耶。
若所被之實理。
于斯猶未為深弘。
若使外率禮樂内修無生。
澄神于泥洹之境。
以億劫為當年。
豈不誠弘哉。
事不傳後理。
未可知。
幸勿據粗迹而雲。
周孔則不然也。
人皆謂佛妄語。
山海經說死而更生者甚衆。
昆侖之山廣都之野。
軒轅所之之國。
氣不寒暑。
鳳卵是食甘露是飲。
蔭玕琪之樹歃朱泉之水。
人皆數千歲不死。
及化為黃能入于羽淵申生伯有之類。
丘明所說亦不少矣。
皆可權此之粗以信彼之精者也。
承昔有道聞佛法而斂者。
必不啻作蒲城之死士可矣。
當由所聞者未高故耶。
足下所聞者高。
于今猶可豹變也。
人是精神物但使歸信靈極。
粗禀教戒。
縱複微薄亦足為感。
感則彌升。
豈非脫或不滅之良計耶。
昔不滅之實事如佛言。
而神背心毀自逆幽司。
安知今生之苦毒者非往生之故爾耶。
輕以獨見傲尊神之訓。
恐或自贻伊阻也。
佛經說。
釋迦文昔為小乘比丘而毀大乘。
猶為此備苦地獄經曆劫數。
況都不信者耶。
複何以斷此經必虛乎。
足下所诘前書中語。
為因琳道人章句耳。
其意既已粗達。
不能複一二辯答。
所制明佛論已。
事事有通今付往。
足下力為善尋。
具告中否。
老将死以此續其盡耳。
此書至便倚索答。
殊不容悉。
宗炳白。
何重答宗。
重告并省大論。
置陣如項籍。
既足以賊漢祖。
況弱士乎。
證譬堅明文辭淵富。
誠欲廣其利釋施及凡民。
深知君子之用心也。
足下方欲影向以神其教。
故宜緘默成人之美。
但常謂外國之事或非中華所務。
是以有前言耳。
果今中外宜同。
餘則陋矣。
敢謝不敏。
雖然猶有所懷。
夫明天地性者。
不緻惑于迂怪。
識盛衰之迳者。
不役心于理表。
傥令雅論不因善權笃誨。
皆由情發。
豈非通人之蔽哉。
未緣言對。
聊以代面。
何承天白。
前評未為失言。
誠能僧貌天靈深識真僞。
何必非天帝釋化作。
故激厲以成佛耶。
白黑論未可以為誠實也。
來告所疑。
若實有來生報應。
周孔何故默無片言。
此固偏見之恒疑也。
真宜所共明。
夫聖神玄發感而後應。
非先物而唱者也。
當商周之季。
民墜塗炭。
弑逆橫流。
舉世情而感聖者亂也。
故六經之應治而已矣。
是以無佛言焉。
劉向稱禹貢九州。
蓋述山海所記。
申毒之民偎人而愛人。
郭璞謂之天竺浮屠所興。
雖此之所夷。
然萬土星陳于太虛。
竟知孰為華哉。
推其偎愛之感。
故浮屠之化應焉。
彼之粗者雜有亂虐君臣不治。
此之精者随時抱道佛事亦存。
雖可有禀法性于伊洛。
餐真際于洙泗。
苟史佚以非治道而不書。
蔔商以背儒述而不編。
縱複或存于複壁之外典。
複為秦王所燒。
周孔之無言。
未必審也。
夫玄虛之道靈仙之事。
世典未嘗無之。
而夫子道言。
遠見莊周之篇。
瑤池之宴。
乃從汲冡中出。
然則然之五經。
未可以塞天表之奇化也。
難又曰。
若即物常空。
空物為一。
空有未殊。
何得賢愚異稱。
夫佛經所稱。
即色為空無複異空者。
非謂無有。
有而空耳。
有也則賢愚異稱。
空也則萬異俱空。
夫色不自色。
雖色而空。
緣合而有。
本自無有。
皆如幻之所作。
夢之所見。
雖有非有。
将來未至。
過去已滅。
現在不住。
又無定有。
凡此數義皆玄聖緻極之理。
以言斥之誠難朗然。
由此觀物我亦實覺其昭然。
所以曠焉增洗汰之清也。
足下當何能安之。
又雲。
形神相資古人譬之薪火。
薪弊火微薪盡火滅。
雖有其妙豈能獨存。
夫火者薪之所生。
神非形之所作意有精粗感而得形随之。
精神極則超形獨存無形而神存法身常住之謂也。
是以始自凡夫終則如來。
雖一生向粗。
苟有識向萬劫不沒。
必習以清升。
螟蛉有子蜾螺負之。
況在神明蔭寶積之蓋。
升镫王之座。
何為無期。
又疑釋迦以善權救物。
豈獨不愛數十百萬之說。
而吝俄頃神光不以曉邪見之徒。
夫雖雲善權感應顯昧各依罪福。
昔佛為衆又放光明。
皆素積妙誠故得神遊。
若時言成已着之筌。
故慢者可睹。
光明發由觀照邪見無緣瞻灑。
今睹經而不悛其慢先灑。
夫複何益。
若誠信之賢獨朗神照。
足下複何由知之而言者。
會複謂妄說耳。
恒星不見夜明也。
考其年月即佛生放光之夜也。
管幼安風夜泛海。
同侶皆沒。
安于闇中見光。
投光赴島。
阖門獨濟。
夫佛無适莫。
唯善是應而緻應。
若王祥郭巨之類不可稱說。
即亦見光之符也。
豈足下未見便無佛哉。
又陳周孔之盛。
唯方佛為弘。
然此國治世君王之盛耳。
但精神無滅冥運而已一生瞬息之中八苦備有。
雖克儒業以整俄頃。
而未幾已滅三監之難。
父子相疑兄弟相截。
七十二子雖複升堂入室。
年五十者曾無數人。
顔夭冉疾由醢予族賜滅其須匡陳之苦。
豈可勝言。
忍饑弘道諸國亂流。
竟何所救。
以佛法觀之。
唯見其哀。
豈非世物宿緣所萃耶。
若所被之實理。
于斯猶未為深弘。
若使外率禮樂内修無生。
澄神于泥洹之境。
以億劫為當年。
豈不誠弘哉。
事不傳後理。
未可知。
幸勿據粗迹而雲。
周孔則不然也。
人皆謂佛妄語。
山海經說死而更生者甚衆。
昆侖之山廣都之野。
軒轅所之之國。
氣不寒暑。
鳳卵是食甘露是飲。
蔭玕琪之樹歃朱泉之水。
人皆數千歲不死。
及化為黃能入于羽淵申生伯有之類。
丘明所說亦不少矣。
皆可權此之粗以信彼之精者也。
承昔有道聞佛法而斂者。
必不啻作蒲城之死士可矣。
當由所聞者未高故耶。
足下所聞者高。
于今猶可豹變也。
人是精神物但使歸信靈極。
粗禀教戒。
縱複微薄亦足為感。
感則彌升。
豈非脫或不滅之良計耶。
昔不滅之實事如佛言。
而神背心毀自逆幽司。
安知今生之苦毒者非往生之故爾耶。
輕以獨見傲尊神之訓。
恐或自贻伊阻也。
佛經說。
釋迦文昔為小乘比丘而毀大乘。
猶為此備苦地獄經曆劫數。
況都不信者耶。
複何以斷此經必虛乎。
足下所诘前書中語。
為因琳道人章句耳。
其意既已粗達。
不能複一二辯答。
所制明佛論已。
事事有通今付往。
足下力為善尋。
具告中否。
老将死以此續其盡耳。
此書至便倚索答。
殊不容悉。
宗炳白。
何重答宗。
重告并省大論。
置陣如項籍。
既足以賊漢祖。
況弱士乎。
證譬堅明文辭淵富。
誠欲廣其利釋施及凡民。
深知君子之用心也。
足下方欲影向以神其教。
故宜緘默成人之美。
但常謂外國之事或非中華所務。
是以有前言耳。
果今中外宜同。
餘則陋矣。
敢謝不敏。
雖然猶有所懷。
夫明天地性者。
不緻惑于迂怪。
識盛衰之迳者。
不役心于理表。
傥令雅論不因善權笃誨。
皆由情發。
豈非通人之蔽哉。
未緣言對。
聊以代面。
何承天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