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關燈
小
中
大
薩為黨。
無有二行。
是為十事棄捐魔業菩薩有十事見諸佛道。
何謂為十。
佛住于世。
無所依倚。
成最正覺。
建立諸聖。
導利正業信喜諸佛。
所演報應。
歸趣所化。
威神之德。
入于諸佛。
不自大本。
等進一切諸佛法界。
心常志念。
奉敬衆聖。
以佛定意。
無有放逸。
亦無所著。
佛所解達,則為本淨。
如心所覺。
廣大其心。
是為菩薩十事見諸佛也。
菩薩有十為佛事。
何謂為十。
以時勸人為佛事。
修平等事而得由生。
於卧夢中得見正覺。
為宿德本之所誘進。
所未聞經而念思惟。
不疑佛事。
棄慳貪心。
而消聲聞緣覺之心。
亦複除去犯戒瞋恚亂意惡智諸所著心躊躇沈吟戲故之心自大心。
莊嚴相好如來形像。
前世功德之所牽引。
淨除衆疑及諸蔽礙衆想之法。
於佛道業。
不懷猶豫。
饑乏之時,聞說經典。
修所講法。
所聞能持。
逮緻聖慧。
興顯神通。
勸化無量。
利益衆生。
是為第六諸佛道業。
為甚清淨。
設魔事興。
以權方便。
修若幹行。
因虛空中。
各演異音。
若輕他人。
若憂魔事。
其音演法。
而開化之。
便解道法。
假使聞者,加精進行。
是七佛事。
廣大意故。
又護逆心。
亦護不随聲聞緣覺滅盡之業。
抑制諸根未純淑者,不與解脫。
宿本所造。
諸佛道願。
而奉行之。
随生死者,為斷諸漏。
若在衆行。
合集執持。
為顯大哀。
而成其行。
使合無為。
是八佛事。
不随斷行。
佛子。
欲知此離滅度。
達己衆生。
解知無人。
而不恐畏。
求智德本。
初發心者,於慧無厭。
有所興發。
己身萬物。
一切諸相。
常不離此。
見佛色相諸行已離貪著。
不猗諸法。
志求無為一切愍慧。
於一切法。
不戴仰人。
淨其佛土。
解了諸相。
如虛空刹。
開化衆生。
不以為勞。
亦不棄捐無我之相。
變神通慧在於法界。
而不動移。
亦複不舍菩薩興業。
諸通慧光。
而照曜之。
而轉法輪。
悅衆生心。
亦複不越無所有法。
示現如來所建變化。
不離菩薩現大滅度。
棄捐衆惡。
普現五趣所生之處。
如是佛子。
以此比類寂然之行。
奉修諸法。
是為十業興諸佛事。
菩薩自大有十事。
何謂為十。
輕慢衆祐耆年尊長賢聖之黨。
不孝父母。
沙門梵志。
修平等行。
正真之訓。
不行恭悖心所念業。
不順法師。
奉尊法者,宣妙法等。
承大乘教。
履慧道迹。
執持謙典。
不肯謙下。
稽首禮敬。
憍慢自恣。
不奉師教。
不谛聽受。
亦不思惟。
在於衆中諸講法者,坐顯妙法。
不贊法師。
言曰善哉将無衆人。
欽敬彼人。
心起自大。
自顯其功。
蔽他人德。
計獨有我。
心自生念。
多所輕蔑。
既懷自大。
我知我解。
謗讪有德。
淨修行者,說其瑕穢。
未曾谘嗟功勳之義。
若見歎者,心懷慘慼。
既知法義。
律教若茲。
佛言至誠。
可尊敬者,乃不喜之。
憎惡學士,并毀經典。
謗讪正籍。
更受馀義。
求處高座。
求經法短。
欲得慕求他人奉敬。
見諸尊長英雄之黨又修梵行。
不起迎逆稽首禮節。
若見明者,面色慘慼。
顔貌不悅。
不演好辭。
常懷惡心。
觀取長短。
少少之失。
随於自大。
不肯往詣。
至明智所。
不肯逐後。
謙下恭順。
不肯問訊。
谘受經義。
不知何善何者不善。
當修何義。
長夜獲安。
不遭衆難。
與愚黨俱。
日向闇冥。
癡蔽益甚。
以騃之故。
顯不恭順。
以騃自害。
而懷自大。
以貢高故。
離於佛教。
耗盡宿世衆德之本。
不興新福。
強起幼少。
欲令下屈。
說不當說。
舉動兇豎。
多喜诤訟。
毀於博智。
驅出精舍。
而自放恣。
堕大崄峪。
又於道心。
勢力之正。
憍豪自恣。
謂得尊位。
於百千劫。
不值佛世。
況當複遭遇聞經法。
是為菩薩自大十事。
菩薩棄是。
便逮十慧。
菩薩慧業。
複有十事。
何謂為十。
所造事業。
執聖之義。
解知福果。
終不朽腐。
心習道念。
常知念佛。
習善知友。
謙恪随順。
於彼奉敬。
啟受尊長。
精進修慧。
志法樂法。
元元求法。
慕於博聞。
而無厭足。
思惟随順。
應當念者,勤勤行之。
不應念者,辄棄捐之。
見諸衆生。
不懷輕慢。
見衆菩薩。
視之如佛。
愛法如己。
奉念如來如愛身命。
勤歸諸佛。
其身口意。
謹慎無犯。
舌根所宣。
初無口過。
歸命聖明。
不遠佛道。
精修慧業。
未曾诤亂。
十二緣起。
棄諸邪見。
拔冥樹根。
消滅闇昧。
逮得諸法。
智慧光明。
勸順十事誘進之業。
智度無極。
念之如母。
以權方便。
計之如父。
入佛道業。
志性慧解。
施戒博聞。
慕求寂滅。
志積慧德。
不以為勞。
佛所宣業。
除去諸魔衆罪塵勞。
消去陰蓋一切罣礙。
開化衆生。
順從佛教。
精勤奉法。
淨諸佛土。
神通三達。
現在目前。
是為十慧菩薩有十事魔所必固。
何謂為十。
心懷怯弱。
魔得其便。
其心多念。
愦愦匆匆。
性不安和。
多求無厭。
為魔所亂專持一法。
自以為是。
為魔所困。
不能殷勤。
興顯正願。
為欲所迷。
塵勞所縛。
志不寂靜。
厭於周旋。
欲斷生死。
為魔所回。
不能精進勤修道法。
而反退還。
不肯開化一切衆生。
唯自護己。
不念苦人。
狐疑經典。
诽謗正法。
不肯順從。
是為十事魔所建立。
菩薩有十事佛所以立。
何謂為十。
從初發心。
為佛所護。
世世所生。
不忘道意。
覺知魔事。
能降伏之。
使其退還。
假使得聞諸度無極。
明徹在心。
聽便奉行。
知生死苦。
雖知為苦。
不以為勞。
觀深妙法。
不得果證。
為諸聲聞緣一覺種。
而說經法。
不随彼學之所好說。
觀於自然。
無所有義。
不住無為。
於有為無為。
不想有二。
佛所護者,不以遠故。
而懷悒慼。
入一切智諸通之慧。
在菩薩行。
顯於自在。
亦無所斷。
是為菩薩十事佛所建立。
菩薩複有十事法建立法。
何謂為十。
樂知一切萬物無常。
為建立法。
一切諸法。
皆是苦惱。
又計諸法。
悉無吾我泥洹寂滅。
永無處所。
計於諸法。
悉從緣轉。
因虛僞退。
從習不順。
合於無明十二緣起。
至老病死。
除不順念。
無明則除。
無明已除。
生老病死。
永悉除矣。
其三脫門。
成諸聲聞。
倚於空閑。
生緣覺法。
六度無極。
四等四恩。
興發大乘。
解十方土。
分别諸法。
了於衆生。
遊諸慧明。
無所不通。
為佛境界。
蠲除諸念。
斷去諸受。
入於自然。
過去當來。
至滅度義。
是菩薩法。
所建立。
菩薩處兜術天。
複有十事。
何謂為十。
處於欲界。
為諸天子。
說
無有二行。
是為十事棄捐魔業菩薩有十事見諸佛道。
何謂為十。
佛住于世。
無所依倚。
成最正覺。
建立諸聖。
導利正業信喜諸佛。
所演報應。
歸趣所化。
威神之德。
入于諸佛。
不自大本。
等進一切諸佛法界。
心常志念。
奉敬衆聖。
以佛定意。
無有放逸。
亦無所著。
佛所解達,則為本淨。
如心所覺。
廣大其心。
是為菩薩十事見諸佛也。
菩薩有十為佛事。
何謂為十。
以時勸人為佛事。
修平等事而得由生。
於卧夢中得見正覺。
為宿德本之所誘進。
所未聞經而念思惟。
不疑佛事。
棄慳貪心。
而消聲聞緣覺之心。
亦複除去犯戒瞋恚亂意惡智諸所著心躊躇沈吟戲故之心自大心。
莊嚴相好如來形像。
前世功德之所牽引。
淨除衆疑及諸蔽礙衆想之法。
於佛道業。
不懷猶豫。
饑乏之時,聞說經典。
修所講法。
所聞能持。
逮緻聖慧。
興顯神通。
勸化無量。
利益衆生。
是為第六諸佛道業。
為甚清淨。
設魔事興。
以權方便。
修若幹行。
因虛空中。
各演異音。
若輕他人。
若憂魔事。
其音演法。
而開化之。
便解道法。
假使聞者,加精進行。
是七佛事。
廣大意故。
又護逆心。
亦護不随聲聞緣覺滅盡之業。
抑制諸根未純淑者,不與解脫。
宿本所造。
諸佛道願。
而奉行之。
随生死者,為斷諸漏。
若在衆行。
合集執持。
為顯大哀。
而成其行。
使合無為。
是八佛事。
不随斷行。
佛子。
欲知此離滅度。
達己衆生。
解知無人。
而不恐畏。
求智德本。
初發心者,於慧無厭。
有所興發。
己身萬物。
一切諸相。
常不離此。
見佛色相諸行已離貪著。
不猗諸法。
志求無為一切愍慧。
於一切法。
不戴仰人。
淨其佛土。
解了諸相。
如虛空刹。
開化衆生。
不以為勞。
亦不棄捐無我之相。
變神通慧在於法界。
而不動移。
亦複不舍菩薩興業。
諸通慧光。
而照曜之。
而轉法輪。
悅衆生心。
亦複不越無所有法。
示現如來所建變化。
不離菩薩現大滅度。
棄捐衆惡。
普現五趣所生之處。
如是佛子。
以此比類寂然之行。
奉修諸法。
是為十業興諸佛事。
菩薩自大有十事。
何謂為十。
輕慢衆祐耆年尊長賢聖之黨。
不孝父母。
沙門梵志。
修平等行。
正真之訓。
不行恭悖心所念業。
不順法師。
奉尊法者,宣妙法等。
承大乘教。
履慧道迹。
執持謙典。
不肯謙下。
稽首禮敬。
憍慢自恣。
不奉師教。
不谛聽受。
亦不思惟。
在於衆中諸講法者,坐顯妙法。
不贊法師。
言曰善哉将無衆人。
欽敬彼人。
心起自大。
自顯其功。
蔽他人德。
計獨有我。
心自生念。
多所輕蔑。
既懷自大。
我知我解。
謗讪有德。
淨修行者,說其瑕穢。
未曾谘嗟功勳之義。
若見歎者,心懷慘慼。
既知法義。
律教若茲。
佛言至誠。
可尊敬者,乃不喜之。
憎惡學士,并毀經典。
謗讪正籍。
更受馀義。
求處高座。
求經法短。
欲得慕求他人奉敬。
見諸尊長英雄之黨又修梵行。
不起迎逆稽首禮節。
若見明者,面色慘慼。
顔貌不悅。
不演好辭。
常懷惡心。
觀取長短。
少少之失。
随於自大。
不肯往詣。
至明智所。
不肯逐後。
謙下恭順。
不肯問訊。
谘受經義。
不知何善何者不善。
當修何義。
長夜獲安。
不遭衆難。
與愚黨俱。
日向闇冥。
癡蔽益甚。
以騃之故。
顯不恭順。
以騃自害。
而懷自大。
以貢高故。
離於佛教。
耗盡宿世衆德之本。
不興新福。
強起幼少。
欲令下屈。
說不當說。
舉動兇豎。
多喜诤訟。
毀於博智。
驅出精舍。
而自放恣。
堕大崄峪。
又於道心。
勢力之正。
憍豪自恣。
謂得尊位。
於百千劫。
不值佛世。
況當複遭遇聞經法。
是為菩薩自大十事。
菩薩棄是。
便逮十慧。
菩薩慧業。
複有十事。
何謂為十。
所造事業。
執聖之義。
解知福果。
終不朽腐。
心習道念。
常知念佛。
習善知友。
謙恪随順。
於彼奉敬。
啟受尊長。
精進修慧。
志法樂法。
元元求法。
慕於博聞。
而無厭足。
思惟随順。
應當念者,勤勤行之。
不應念者,辄棄捐之。
見諸衆生。
不懷輕慢。
見衆菩薩。
視之如佛。
愛法如己。
奉念如來如愛身命。
勤歸諸佛。
其身口意。
謹慎無犯。
舌根所宣。
初無口過。
歸命聖明。
不遠佛道。
精修慧業。
未曾诤亂。
十二緣起。
棄諸邪見。
拔冥樹根。
消滅闇昧。
逮得諸法。
智慧光明。
勸順十事誘進之業。
智度無極。
念之如母。
以權方便。
計之如父。
入佛道業。
志性慧解。
施戒博聞。
慕求寂滅。
志積慧德。
不以為勞。
佛所宣業。
除去諸魔衆罪塵勞。
消去陰蓋一切罣礙。
開化衆生。
順從佛教。
精勤奉法。
淨諸佛土。
神通三達。
現在目前。
是為十慧菩薩有十事魔所必固。
何謂為十。
心懷怯弱。
魔得其便。
其心多念。
愦愦匆匆。
性不安和。
多求無厭。
為魔所亂專持一法。
自以為是。
為魔所困。
不能殷勤。
興顯正願。
為欲所迷。
塵勞所縛。
志不寂靜。
厭於周旋。
欲斷生死。
為魔所回。
不能精進勤修道法。
而反退還。
不肯開化一切衆生。
唯自護己。
不念苦人。
狐疑經典。
诽謗正法。
不肯順從。
是為十事魔所建立。
菩薩有十事佛所以立。
何謂為十。
從初發心。
為佛所護。
世世所生。
不忘道意。
覺知魔事。
能降伏之。
使其退還。
假使得聞諸度無極。
明徹在心。
聽便奉行。
知生死苦。
雖知為苦。
不以為勞。
觀深妙法。
不得果證。
為諸聲聞緣一覺種。
而說經法。
不随彼學之所好說。
觀於自然。
無所有義。
不住無為。
於有為無為。
不想有二。
佛所護者,不以遠故。
而懷悒慼。
入一切智諸通之慧。
在菩薩行。
顯於自在。
亦無所斷。
是為菩薩十事佛所建立。
菩薩複有十事法建立法。
何謂為十。
樂知一切萬物無常。
為建立法。
一切諸法。
皆是苦惱。
又計諸法。
悉無吾我泥洹寂滅。
永無處所。
計於諸法。
悉從緣轉。
因虛僞退。
從習不順。
合於無明十二緣起。
至老病死。
除不順念。
無明則除。
無明已除。
生老病死。
永悉除矣。
其三脫門。
成諸聲聞。
倚於空閑。
生緣覺法。
六度無極。
四等四恩。
興發大乘。
解十方土。
分别諸法。
了於衆生。
遊諸慧明。
無所不通。
為佛境界。
蠲除諸念。
斷去諸受。
入於自然。
過去當來。
至滅度義。
是菩薩法。
所建立。
菩薩處兜術天。
複有十事。
何謂為十。
處於欲界。
為諸天子。
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