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關燈
小
中
大
獷。
禁戒平正。
意志柔和。
顔貌熙怡。
離於虛僞。
先人問訊。
性行質直。
不妄倿愦。
不懷谀谄。
以慧為業。
為己應器。
意性和雅。
曉了所趣。
其心不亂。
住於羞恥。
奉六思念。
顯示六字施戒忍進寂智之本。
順六堅法。
而不回還。
入十解慧。
常求法義。
好法樂法。
慕索正法。
所聞無厭。
舍世談話。
不與同塵。
離方俗言:講道度世。
而遠小乘。
志在微妙大乘之業。
其心所念。
無有異業。
求六度無極。
其所求者,未曾遠離修四梵行。
習於明曜柔順之法。
作性黠慧。
曉知問事。
離諸邪徑。
導利正路。
心所思念。
以用班宣。
調和己心。
護他人心。
所謂慧業。
奉修要行。
常欲舍家。
雖遊三界。
樂於寂靜。
自察己心。
不随惡念。
消去三惡。
身口意事。
心觀究竟自然之事。
淨己彼心。
觀於五陰,猶如幻化。
察於四種。
如毒蛇虺。
視諸衰入。
亦如空聚幻化野馬水月夢影山中之響。
如鏡中像。
如畫虛空。
如無形輪。
其譬如是,說其本末一切諸法。
無可捉持。
無有比類。
如日之影。
無常無斷。
無來無去。
一切諸法。
無有住處。
以觀諸法。
所入如是微妙之業。
然後乃信。
是為菩薩解名萬物適起尋滅第七慧業。
入一切法。
聞一切法。
無我無人。
無壽無命。
無心思議。
無淫怒癡。
身無所有。
亦無觀業。
無垢無生。
無有色習。
無有衣食。
習至無為。
已聞如此。
忻然信之。
不懷狐疑。
是為第八慧業。
信解具足。
精進随時。
諸根寂定。
觀澹泊事。
靜然澹默。
於一切念。
無造無知。
戒無形像。
無我無人。
亦無所行。
不住貪身。
究竟文字。
無有瘡疣。
無所得忍。
無進無擔無雙無隻。
其身口心。
無所修行精進之要。
於一切法。
及與衆生。
皆以等心。
悉無所祝不此際。
不度岸。
離於彼此。
無行不行。
所遵為慧。
作是思惟。
第九慧業。
度諸希望衆想之患。
見諸因緣。
睹見諸法。
為清淨業。
見諸正覺。
觀諸澹泊。
見諸法界諸法。
為清淨業。
見諸正覺。
觀於衆生。
察諸刹土。
為甚清淨。
見諸刹土。
如空清淨。
觀諸澹泊。
見諸法界,則慧清淨。
睹諸聖慧。
法甚清淨。
是十慧業。
菩薩興通達有十事。
何謂為十。
善持佛法。
為興通達。
究竟精進。
以為道義。
離諸邪見,則為顯明。
智慧為明。
諸根顯達。
修等精進。
以為正解。
勸助聖慧。
入于順業。
興於盡慧。
除罪塵勞。
選擇智慧。
發天眼明。
本宿清淨。
識於往古。
所可遊居。
修諸神通。
觀衆生原。
盡一切漏。
發起正慧。
是為菩薩興神通句。
菩薩法典有十事。
何謂為十。
雖求諸法。
為無所慕。
舍諸谀谄,則以精進。
而求諸法。
志遠世俗。
以無著意。
而樂諸法。
不貪身命。
消除一切塵勞之難。
而好道法。
不惑利養汲汲之念。
為己他人。
愍衆群黎。
而慕經典。
不獨為己。
所以求法。
欲入慧故。
不貪住法。
道利行故。
而愛敬法。
不以輕戲而易弄之。
愍傷衆生。
故求法義。
不舍道心。
欲斷群萌狐疑之結。
故求經義。
消衆猶豫。
求佛道業。
欲使備悉。
故求經典。
不樂異乘。
是為菩薩十事求法也。
菩薩行法有十事。
何謂為十。
化諸愚戆。
至心殷勤。
入衆德本。
信無所懷。
度諸罣礙。
解法自然。
笃行要義。
住於經典。
奉道慧已,而不離義。
遵奉道慧。
以法為念。
越八邪地。
入八正路。
順從八等。
斷諸結網截生死流。
現真谛義。
逆水而度。
謂須陀洌不自放逸。
等於他人。
不行谄飾。
所遊居處常修道德。
周遊往來。
不樂三界。
尋時所生。
不懷沈吟。
奉諸漏荊為不複還。
造六神通。
樂八解門。
因本三昧。
而修正受。
以為身船。
宣四辯才。
為無所著。
以樂一品。
入緣起事。
樂一味業。
好寂為本。
無思無想。
入於己地。
自聞其慧。
唯修神通,則為緣覺。
心志微妙。
樂入明根。
其心常念。
欲度衆生。
積功福業十力無畏。
具足一切諸佛道業。
是為菩薩十修光業。
菩薩奉法有十事。
何謂為十。
奉敬善友,則為行法。
諸天勸助,則為行法常聽諸佛及世尊教,則行十法。
愍傷衆生。
不斷生死,則為行法。
悉能究竟。
勤修道業。
不懷結恨,則為行法以諸同學。
修大乘者,勤行精進諸菩薩業,則為行法。
遵修随義。
棄諸邪業,則為行法。
降伏一切。
諸魔塵欲,則為行法。
住於聖覺。
見衆生根。
而為說經,則為行法。
修治廣大無量道業。
不舍道意,則為行法。
是為菩薩奉行十法。
菩薩有十魔。
何謂為十。
猗於身魔而著五陰。
為塵欲魔之所得便。
亦為罪魔之所覆蓋。
自興起意是為心魔。
其死魔者棄所生處。
其天魔者多念諸想為放逸行。
廢德本魔随人著冥。
亂定意魔多所慕樂。
似善友魔外像如真。
令不奉修道慧之本魔使離正願。
是為十魔。
菩薩魔業。
複有十事。
何謂為十。
違菩薩心。
舍衆德本。
偏心布施。
見犯戒者,而懷瞋恚。
遠諸懷恨。
舍衆懈擔避於亂心。
得諸邪智。
舍法師行。
不勸法器。
若宣經典。
唯歎衣食。
勸破壞器。
而複勞厭。
諸度無極。
若複戒敕。
所聞正法。
不能奉行。
釋雅訓誨懈怠心怯。
不順道教。
心懷衆想。
習諸惡友。
遠善親友。
樂聲聞緣覺。
得所生處。
樂離愛欲。
寂滅其心。
志厭菩薩。
而诽謗之。
求人長短。
欲斷利養。
惡眼視師。
诽謗正法。
所未聞經。
聞之呰毀。
聞馀法師。
有所講說。
不肯善聽。
輕慢調戲。
歎己惡彼。
慕世談話雜句之辭嚴飾之言:樂諸合偶句诔之業。
好聞聲聞緣覺之業。
所講言教。
蔽深妙義。
闡雜句飾。
為不應器。
若說深法。
而不肯受。
不求佛道。
反住邪徑。
越於度脫。
習不吉祥。
舍永安業。
而敬樂此。
歸命邪僞。
未解未度。
不修吉祥。
不從真谛。
恭恪啟受。
亦不誦讀。
心懷自大。
不能謙下。
有所言說。
辄自高畜。
念害衆生。
不求道慧。
不志寂然。
常懷雜碎。
所修正律,則為魔業。
是為菩薩十魔業也。
棄捐魔事。
求佛道業。
菩薩有十事棄捐魔事。
何謂為十。
與善親友。
而俱相随。
舍諸自大。
為棄衆害。
自傷己身。
無毀損事。
信佛深法。
未曾诽謗。
心不舍遠正教之志。
一切普智。
精勤深要。
達無放逸。
修行菩薩。
住於法藏之業。
求一切典。
不得博聞。
如大江海不厭衆流。
念諸如來在十方界者,以用護己。
普思達意。
信樂發善。
在於衆德。
菩
禁戒平正。
意志柔和。
顔貌熙怡。
離於虛僞。
先人問訊。
性行質直。
不妄倿愦。
不懷谀谄。
以慧為業。
為己應器。
意性和雅。
曉了所趣。
其心不亂。
住於羞恥。
奉六思念。
顯示六字施戒忍進寂智之本。
順六堅法。
而不回還。
入十解慧。
常求法義。
好法樂法。
慕索正法。
所聞無厭。
舍世談話。
不與同塵。
離方俗言:講道度世。
而遠小乘。
志在微妙大乘之業。
其心所念。
無有異業。
求六度無極。
其所求者,未曾遠離修四梵行。
習於明曜柔順之法。
作性黠慧。
曉知問事。
離諸邪徑。
導利正路。
心所思念。
以用班宣。
調和己心。
護他人心。
所謂慧業。
奉修要行。
常欲舍家。
雖遊三界。
樂於寂靜。
自察己心。
不随惡念。
消去三惡。
身口意事。
心觀究竟自然之事。
淨己彼心。
觀於五陰,猶如幻化。
察於四種。
如毒蛇虺。
視諸衰入。
亦如空聚幻化野馬水月夢影山中之響。
如鏡中像。
如畫虛空。
如無形輪。
其譬如是,說其本末一切諸法。
無可捉持。
無有比類。
如日之影。
無常無斷。
無來無去。
一切諸法。
無有住處。
以觀諸法。
所入如是微妙之業。
然後乃信。
是為菩薩解名萬物適起尋滅第七慧業。
入一切法。
聞一切法。
無我無人。
無壽無命。
無心思議。
無淫怒癡。
身無所有。
亦無觀業。
無垢無生。
無有色習。
無有衣食。
習至無為。
已聞如此。
忻然信之。
不懷狐疑。
是為第八慧業。
信解具足。
精進随時。
諸根寂定。
觀澹泊事。
靜然澹默。
於一切念。
無造無知。
戒無形像。
無我無人。
亦無所行。
不住貪身。
究竟文字。
無有瘡疣。
無所得忍。
無進無擔無雙無隻。
其身口心。
無所修行精進之要。
於一切法。
及與衆生。
皆以等心。
悉無所祝不此際。
不度岸。
離於彼此。
無行不行。
所遵為慧。
作是思惟。
第九慧業。
度諸希望衆想之患。
見諸因緣。
睹見諸法。
為清淨業。
見諸正覺。
觀諸澹泊。
見諸法界諸法。
為清淨業。
見諸正覺。
觀於衆生。
察諸刹土。
為甚清淨。
見諸刹土。
如空清淨。
觀諸澹泊。
見諸法界,則慧清淨。
睹諸聖慧。
法甚清淨。
是十慧業。
菩薩興通達有十事。
何謂為十。
善持佛法。
為興通達。
究竟精進。
以為道義。
離諸邪見,則為顯明。
智慧為明。
諸根顯達。
修等精進。
以為正解。
勸助聖慧。
入于順業。
興於盡慧。
除罪塵勞。
選擇智慧。
發天眼明。
本宿清淨。
識於往古。
所可遊居。
修諸神通。
觀衆生原。
盡一切漏。
發起正慧。
是為菩薩興神通句。
菩薩法典有十事。
何謂為十。
雖求諸法。
為無所慕。
舍諸谀谄,則以精進。
而求諸法。
志遠世俗。
以無著意。
而樂諸法。
不貪身命。
消除一切塵勞之難。
而好道法。
不惑利養汲汲之念。
為己他人。
愍衆群黎。
而慕經典。
不獨為己。
所以求法。
欲入慧故。
不貪住法。
道利行故。
而愛敬法。
不以輕戲而易弄之。
愍傷衆生。
故求法義。
不舍道心。
欲斷群萌狐疑之結。
故求經義。
消衆猶豫。
求佛道業。
欲使備悉。
故求經典。
不樂異乘。
是為菩薩十事求法也。
菩薩行法有十事。
何謂為十。
化諸愚戆。
至心殷勤。
入衆德本。
信無所懷。
度諸罣礙。
解法自然。
笃行要義。
住於經典。
奉道慧已,而不離義。
遵奉道慧。
以法為念。
越八邪地。
入八正路。
順從八等。
斷諸結網截生死流。
現真谛義。
逆水而度。
謂須陀洌不自放逸。
等於他人。
不行谄飾。
所遊居處常修道德。
周遊往來。
不樂三界。
尋時所生。
不懷沈吟。
奉諸漏荊為不複還。
造六神通。
樂八解門。
因本三昧。
而修正受。
以為身船。
宣四辯才。
為無所著。
以樂一品。
入緣起事。
樂一味業。
好寂為本。
無思無想。
入於己地。
自聞其慧。
唯修神通,則為緣覺。
心志微妙。
樂入明根。
其心常念。
欲度衆生。
積功福業十力無畏。
具足一切諸佛道業。
是為菩薩十修光業。
菩薩奉法有十事。
何謂為十。
奉敬善友,則為行法。
諸天勸助,則為行法常聽諸佛及世尊教,則行十法。
愍傷衆生。
不斷生死,則為行法。
悉能究竟。
勤修道業。
不懷結恨,則為行法以諸同學。
修大乘者,勤行精進諸菩薩業,則為行法。
遵修随義。
棄諸邪業,則為行法。
降伏一切。
諸魔塵欲,則為行法。
住於聖覺。
見衆生根。
而為說經,則為行法。
修治廣大無量道業。
不舍道意,則為行法。
是為菩薩奉行十法。
菩薩有十魔。
何謂為十。
猗於身魔而著五陰。
為塵欲魔之所得便。
亦為罪魔之所覆蓋。
自興起意是為心魔。
其死魔者棄所生處。
其天魔者多念諸想為放逸行。
廢德本魔随人著冥。
亂定意魔多所慕樂。
似善友魔外像如真。
令不奉修道慧之本魔使離正願。
是為十魔。
菩薩魔業。
複有十事。
何謂為十。
違菩薩心。
舍衆德本。
偏心布施。
見犯戒者,而懷瞋恚。
遠諸懷恨。
舍衆懈擔避於亂心。
得諸邪智。
舍法師行。
不勸法器。
若宣經典。
唯歎衣食。
勸破壞器。
而複勞厭。
諸度無極。
若複戒敕。
所聞正法。
不能奉行。
釋雅訓誨懈怠心怯。
不順道教。
心懷衆想。
習諸惡友。
遠善親友。
樂聲聞緣覺。
得所生處。
樂離愛欲。
寂滅其心。
志厭菩薩。
而诽謗之。
求人長短。
欲斷利養。
惡眼視師。
诽謗正法。
所未聞經。
聞之呰毀。
聞馀法師。
有所講說。
不肯善聽。
輕慢調戲。
歎己惡彼。
慕世談話雜句之辭嚴飾之言:樂諸合偶句诔之業。
好聞聲聞緣覺之業。
所講言教。
蔽深妙義。
闡雜句飾。
為不應器。
若說深法。
而不肯受。
不求佛道。
反住邪徑。
越於度脫。
習不吉祥。
舍永安業。
而敬樂此。
歸命邪僞。
未解未度。
不修吉祥。
不從真谛。
恭恪啟受。
亦不誦讀。
心懷自大。
不能謙下。
有所言說。
辄自高畜。
念害衆生。
不求道慧。
不志寂然。
常懷雜碎。
所修正律,則為魔業。
是為菩薩十魔業也。
棄捐魔事。
求佛道業。
菩薩有十事棄捐魔事。
何謂為十。
與善親友。
而俱相随。
舍諸自大。
為棄衆害。
自傷己身。
無毀損事。
信佛深法。
未曾诽謗。
心不舍遠正教之志。
一切普智。
精勤深要。
達無放逸。
修行菩薩。
住於法藏之業。
求一切典。
不得博聞。
如大江海不厭衆流。
念諸如來在十方界者,以用護己。
普思達意。
信樂發善。
在於衆德。
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