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關燈
小
中
大
不廢。
當詣佛樹。
降伏魔怨。
為淨精進。
斷淫怒癡愛欲塵勞諸著邪見陰蓋罣礙。
成慧光明。
常谛思惟。
逮善明心。
不懷惱熱。
畢所造業。
亦能緻得。
諸佛之法無應不應。
為常勤修。
心所啟受。
永以歡悅。
其身口心。
等視無視。
而谛曉了普門之界。
随其所知。
而順從之。
成就法明。
勢以強和。
越諸住地。
樂諸佛說。
解諸佛身。
無有諸漏。
現來入胎。
出生在俗。
棄國捐王。
成最正覺。
而轉法輪。
示大滅度。
而鹹悉備普賢之行。
是十進淨。
菩薩禅淨有十事。
何謂為十。
常欲出家。
志存一心,則為清淨。
棄一切貪。
得善親友。
應時緻寂。
等解道故。
習在閑居。
修鮮潔行。
不計吾我。
亦無所慕。
除諸睡眠。
而去衆鬧。
樂於寂靜。
其心勤修。
寂諸根門。
己慧一心。
不為一切枷鎖危谄兇人之所蔽礙。
道路覺意。
應時寂然。
一切所修。
以慧觀察。
思於一心。
以善權故。
更複還反。
來入欲界。
有所發起。
履神通迹。
分别一切衆生諸根。
使入寂靜。
樂無所有。
澹泊之門。
緻佛定意。
是十禅淨。
菩薩智淨複有十事。
何謂為十。
以淨智慧。
解其報應。
不望果實。
度於一切。
目所見者,常懷安和。
而不诤訟。
了知斷絕。
亦不計常。
入於因緣。
随真谛慧。
棄諸邪見。
攝於衆生。
未曾休廢。
睹諸群黎心念所行。
瞻之自然。
猶若幻化。
大辯才慧。
入於聖明。
為清淨智。
分别章句。
所宣無礙。
遠一切魔。
衆外異學。
聲聞緣覺。
入諸如來善權之慧。
見諸佛淨。
衆生其淨。
睹諸法寂。
觀諸刹土。
自然如空。
普智慧淨。
遊於此中。
至無為相。
逮得總持。
宣暢辯才。
住權方便。
諸度無極。
所可遊步。
與衆超異。
一心念頃。
解諸法等。
慧如金剛。
不懷恚恨。
無恐懼想。
為清淨智。
皆逮諸法聖頂之慧。
是十智淨。
菩薩慈淨有十事。
何謂為十。
等慈衆生。
淨心無若幹。
常行愍哀。
荷為衆人。
而撫育故。
将護身慈。
勉濟群黎。
生老死難。
不舍群萌。
興衆德本。
行解脫仁。
皆能斷除衆生塵欲。
不忘道意。
訓誨衆生。
入通慧心。
無害人民。
普演等曜。
遍慈如空。
将護一切。
遵修法愍。
化如真谛無漏之慈。
因得來入菩薩寂然。
是為菩薩十慈淨也。
菩薩有十大哀淨。
何謂為十。
無雙大哀。
為己身故。
不厭大哀。
為衆生故。
遭衆苦惱。
不以悒結。
愍哀惡趣諸在八難。
假使生彼。
而勉濟之。
生天人間。
興大淨悲。
宣講非常。
愍于一切諸堕邪見。
無央數劫。
因被德铠。
不舍未度。
安己無退。
哀勸衆生。
使獲大安。
造一切業。
無所希望。
己心愍淨。
憐念諸倒。
住世無智。
使遠依倚。
應時說法。
一切諸法。
本淨自然。
悉虛無實。
為諸客塵之所沾污。
菩薩知是。
故於衆生。
興大悲哀。
令不淨者永得淨處。
無垢顯耀。
而為說法。
分别諸法。
譬如空中飛行鳥迹。
群萌於此一切經義。
冥不解了。
菩薩以故。
興大悲哀。
為現大慧。
取滅度矣。
真谛履迹。
是為菩薩十大哀淨。
菩薩喜淨有十事。
何謂為十。
欣然發大心。
以喜悅為淨。
一切所有。
施而不吝。
無所逼惱。
不懷怯弱。
教毀戒者,衆生有惡。
皆能忍之。
通諸願故。
用經義故。
不惜身命。
不以惱熱。
為歡悅淨。
不念惱熱。
樂以法樂。
棄捐一切貪欲之樂。
顯示衆生經典之要。
令舍諸貪利養之恩。
見佛無厭。
奉敬自歸。
法無所壞。
喜悅為淨。
皆以禅一心。
至於脫門。
定意正受。
而自娛樂。
複以此法。
開化他人。
寂然能仁。
禅無瞋恨。
以慧為上。
棄諸邪見。
具菩薩行,則為喜淨。
是為十喜淨。
菩薩護淨有十事。
何謂為十。
一切人民。
貪樂有為。
化於衆生。
使至無為,則為淨護。
本性在於無俗之法。
反遊世間。
見不應器。
不懷危害。
睹應法者,顯以方便。
志清淨法。
不慕聲聞緣覺之業。
學不學事。
不貪一切愛欲之樂。
在業塵勞。
心常專精。
在於經典。
厭於聲聞。
緣覺生死。
不住處所。
不喜世俗之所言談。
危他人辭。
離不随時。
聲聞緣覺。
以此言說。
亂失菩薩。
不與同塵。
所化衆生。
如己解力。
拔濟四大寂滅諸入。
不知法者,以時觀看。
其有菩薩。
本曾現化。
在如來地。
菩薩所觀。
以離二事。
無卒無暴不舉不下。
離於多念妄想之患。
而常寂定。
處真谛法。
逮得法忍。
是十護淨。
菩薩義理。
有十事。
何謂為十。
若聞法者,以何為要曉了法義。
解達空者,知本無事。
分别諸法。
修寂靜義。
恬泊之故。
解無所有。
不著諸音。
為如真谛。
等于三世。
入於法界平和味故本無義者,如來所歸。
真谛本際。
解之如審。
大滅度義。
斷勤苦患。
修菩薩行。
除諸所受。
是為十義。
菩薩有十法。
何謂為十。
修至誠法。
言行相應。
無诤訟法。
棄捐一切諸所貪求。
無所訟事。
消除塵勞?佥熾之欲。
為寂然業。
離諸惱熱。
舍於貪欲。
消衆恩愛。
衆垢之患無所想念。
休息因緣諸所作為。
無所生法。
等如虛空。
習無為法。
釋諸所生起運之事。
已達本淨。
解於自然。
無所染污。
斷一切玻徑至滅度法。
興菩薩行。
猶執持故。
是菩薩十法。
菩薩積德。
複有十事。
何謂為十。
若能勸人。
發菩薩心為積功德。
不斷三寶。
勸於十事。
而順福行。
棄捐一切諸不善法。
修正經典。
興智慧業。
為菩薩福。
其在三界。
無能及者,修德無厭。
欲濟一切衆生之界。
内外所有。
皆能惠施。
為舍一切貪求之業。
具足相好。
修大精進。
而不回還。
剪心刺棘。
纏綿之患。
永不思念諸上中下衆德之本。
勸助佛道。
以權方便。
受清淨教。
棄衆邪見。
修衆德本。
及興大哀。
現正士行。
而獨遊步。
奉敬歸命諸如來尊。
見諸菩薩。
敬之如佛。
安諸群黎。
堅固護意。
無央數劫。
積功累德。
含此德本。
道在己身。
如觀手掌。
施一人已,尋開化之。
不懷愁慼。
亦不後悔。
一切衆生。
亦複如是,先施與之。
然後開化。
集衆德本。
折伏其心。
見道如掌。
不懷愁悔。
是為菩薩廣大其志猶若虛空。
積於十德。
入於無極廣大之智。
菩薩有十慧業。
何謂為十。
以博聞。
為善親友。
與其俱同。
影在其後。
啟受奉敬。
趍走給使。
給所當得。
奉其教命。
無細碎意。
棄捐自大。
謙下恭順。
卑身遜辭。
伏心下意。
性不剛?卬。
不為卒暴。
性不粗
當詣佛樹。
降伏魔怨。
為淨精進。
斷淫怒癡愛欲塵勞諸著邪見陰蓋罣礙。
成慧光明。
常谛思惟。
逮善明心。
不懷惱熱。
畢所造業。
亦能緻得。
諸佛之法無應不應。
為常勤修。
心所啟受。
永以歡悅。
其身口心。
等視無視。
而谛曉了普門之界。
随其所知。
而順從之。
成就法明。
勢以強和。
越諸住地。
樂諸佛說。
解諸佛身。
無有諸漏。
現來入胎。
出生在俗。
棄國捐王。
成最正覺。
而轉法輪。
示大滅度。
而鹹悉備普賢之行。
是十進淨。
菩薩禅淨有十事。
何謂為十。
常欲出家。
志存一心,則為清淨。
棄一切貪。
得善親友。
應時緻寂。
等解道故。
習在閑居。
修鮮潔行。
不計吾我。
亦無所慕。
除諸睡眠。
而去衆鬧。
樂於寂靜。
其心勤修。
寂諸根門。
己慧一心。
不為一切枷鎖危谄兇人之所蔽礙。
道路覺意。
應時寂然。
一切所修。
以慧觀察。
思於一心。
以善權故。
更複還反。
來入欲界。
有所發起。
履神通迹。
分别一切衆生諸根。
使入寂靜。
樂無所有。
澹泊之門。
緻佛定意。
是十禅淨。
菩薩智淨複有十事。
何謂為十。
以淨智慧。
解其報應。
不望果實。
度於一切。
目所見者,常懷安和。
而不诤訟。
了知斷絕。
亦不計常。
入於因緣。
随真谛慧。
棄諸邪見。
攝於衆生。
未曾休廢。
睹諸群黎心念所行。
瞻之自然。
猶若幻化。
大辯才慧。
入於聖明。
為清淨智。
分别章句。
所宣無礙。
遠一切魔。
衆外異學。
聲聞緣覺。
入諸如來善權之慧。
見諸佛淨。
衆生其淨。
睹諸法寂。
觀諸刹土。
自然如空。
普智慧淨。
遊於此中。
至無為相。
逮得總持。
宣暢辯才。
住權方便。
諸度無極。
所可遊步。
與衆超異。
一心念頃。
解諸法等。
慧如金剛。
不懷恚恨。
無恐懼想。
為清淨智。
皆逮諸法聖頂之慧。
是十智淨。
菩薩慈淨有十事。
何謂為十。
等慈衆生。
淨心無若幹。
常行愍哀。
荷為衆人。
而撫育故。
将護身慈。
勉濟群黎。
生老死難。
不舍群萌。
興衆德本。
行解脫仁。
皆能斷除衆生塵欲。
不忘道意。
訓誨衆生。
入通慧心。
無害人民。
普演等曜。
遍慈如空。
将護一切。
遵修法愍。
化如真谛無漏之慈。
因得來入菩薩寂然。
是為菩薩十慈淨也。
菩薩有十大哀淨。
何謂為十。
無雙大哀。
為己身故。
不厭大哀。
為衆生故。
遭衆苦惱。
不以悒結。
愍哀惡趣諸在八難。
假使生彼。
而勉濟之。
生天人間。
興大淨悲。
宣講非常。
愍于一切諸堕邪見。
無央數劫。
因被德铠。
不舍未度。
安己無退。
哀勸衆生。
使獲大安。
造一切業。
無所希望。
己心愍淨。
憐念諸倒。
住世無智。
使遠依倚。
應時說法。
一切諸法。
本淨自然。
悉虛無實。
為諸客塵之所沾污。
菩薩知是。
故於衆生。
興大悲哀。
令不淨者永得淨處。
無垢顯耀。
而為說法。
分别諸法。
譬如空中飛行鳥迹。
群萌於此一切經義。
冥不解了。
菩薩以故。
興大悲哀。
為現大慧。
取滅度矣。
真谛履迹。
是為菩薩十大哀淨。
菩薩喜淨有十事。
何謂為十。
欣然發大心。
以喜悅為淨。
一切所有。
施而不吝。
無所逼惱。
不懷怯弱。
教毀戒者,衆生有惡。
皆能忍之。
通諸願故。
用經義故。
不惜身命。
不以惱熱。
為歡悅淨。
不念惱熱。
樂以法樂。
棄捐一切貪欲之樂。
顯示衆生經典之要。
令舍諸貪利養之恩。
見佛無厭。
奉敬自歸。
法無所壞。
喜悅為淨。
皆以禅一心。
至於脫門。
定意正受。
而自娛樂。
複以此法。
開化他人。
寂然能仁。
禅無瞋恨。
以慧為上。
棄諸邪見。
具菩薩行,則為喜淨。
是為十喜淨。
菩薩護淨有十事。
何謂為十。
一切人民。
貪樂有為。
化於衆生。
使至無為,則為淨護。
本性在於無俗之法。
反遊世間。
見不應器。
不懷危害。
睹應法者,顯以方便。
志清淨法。
不慕聲聞緣覺之業。
學不學事。
不貪一切愛欲之樂。
在業塵勞。
心常專精。
在於經典。
厭於聲聞。
緣覺生死。
不住處所。
不喜世俗之所言談。
危他人辭。
離不随時。
聲聞緣覺。
以此言說。
亂失菩薩。
不與同塵。
所化衆生。
如己解力。
拔濟四大寂滅諸入。
不知法者,以時觀看。
其有菩薩。
本曾現化。
在如來地。
菩薩所觀。
以離二事。
無卒無暴不舉不下。
離於多念妄想之患。
而常寂定。
處真谛法。
逮得法忍。
是十護淨。
菩薩義理。
有十事。
何謂為十。
若聞法者,以何為要曉了法義。
解達空者,知本無事。
分别諸法。
修寂靜義。
恬泊之故。
解無所有。
不著諸音。
為如真谛。
等于三世。
入於法界平和味故本無義者,如來所歸。
真谛本際。
解之如審。
大滅度義。
斷勤苦患。
修菩薩行。
除諸所受。
是為十義。
菩薩有十法。
何謂為十。
修至誠法。
言行相應。
無诤訟法。
棄捐一切諸所貪求。
無所訟事。
消除塵勞?佥熾之欲。
為寂然業。
離諸惱熱。
舍於貪欲。
消衆恩愛。
衆垢之患無所想念。
休息因緣諸所作為。
無所生法。
等如虛空。
習無為法。
釋諸所生起運之事。
已達本淨。
解於自然。
無所染污。
斷一切玻徑至滅度法。
興菩薩行。
猶執持故。
是菩薩十法。
菩薩積德。
複有十事。
何謂為十。
若能勸人。
發菩薩心為積功德。
不斷三寶。
勸於十事。
而順福行。
棄捐一切諸不善法。
修正經典。
興智慧業。
為菩薩福。
其在三界。
無能及者,修德無厭。
欲濟一切衆生之界。
内外所有。
皆能惠施。
為舍一切貪求之業。
具足相好。
修大精進。
而不回還。
剪心刺棘。
纏綿之患。
永不思念諸上中下衆德之本。
勸助佛道。
以權方便。
受清淨教。
棄衆邪見。
修衆德本。
及興大哀。
現正士行。
而獨遊步。
奉敬歸命諸如來尊。
見諸菩薩。
敬之如佛。
安諸群黎。
堅固護意。
無央數劫。
積功累德。
含此德本。
道在己身。
如觀手掌。
施一人已,尋開化之。
不懷愁慼。
亦不後悔。
一切衆生。
亦複如是,先施與之。
然後開化。
集衆德本。
折伏其心。
見道如掌。
不懷愁悔。
是為菩薩廣大其志猶若虛空。
積於十德。
入於無極廣大之智。
菩薩有十慧業。
何謂為十。
以博聞。
為善親友。
與其俱同。
影在其後。
啟受奉敬。
趍走給使。
給所當得。
奉其教命。
無細碎意。
棄捐自大。
謙下恭順。
卑身遜辭。
伏心下意。
性不剛?卬。
不為卒暴。
性不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