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論主體的第二類客體以及充足根據律在其中起支配作用的形式
關燈
小
中
大
才有能力進行預見、論證、反駁、作出某種安排和決斷&rdquo。
③但是,在任何年代和國家,哲學家們總是在這種意義上表達他們對于理性的看法,就連康德本人,也把理性定義為原理和推理的能力;雖然不能否認他在作此定義後第一個提出了那些被曲解了的觀點。
在我的代表作,以及在《倫理學的兩個基本問題》中,我曾詳細地談到過哲學家們對這一點以及對理性的真實本性的一緻看法;與之相對的是那些被歪曲的概念,這可是本世紀的哲學教授們的功績,豈敢不提。
因此,這裡不再重複已說過的 話,還是集中讨論下述問題吧!④ -------- ①西塞羅:《論職責》Ⅰ第16章。
②西塞羅:《論神的本性》Ⅱ第7章。
③西塞羅:《論法律》Ⅰ第10章。
④參見《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二版第一卷第八節,還有附錄第577~586頁(第三版,第610~620頁)以及第二卷第六章;最後有《倫理學的兩個基本問題》第148~154頁(第2版第146~151頁)。
現在我們的哲學教授們認為應該廢除那一直用來表達通過反思和概念而進行的思維和深思的能力的名稱,思維和深思的能力把人和動物區别開來,它使語言成為必需,同時又使我們有資格去使用語言,通過語言人之運籌與人之成就得以聯系在一起。
因此,所有國家甚至所有哲學家都據此表明對它的看法并在這種意義上表明對它的理解。
我們的教授卻不顧一切合理的趣味和習慣,認定這種能力從今以後應稱為知性而非理性,一切從它派生而來的東西應稱作為理智的而非理性的,當然,圍繞着它還有一個奇怪而又不和諧的光環,頗似音樂中的走調。
因為在任何國家和朝代,知性,理智,敏銳,穎悟,精明等等,這些詞一直被用來表示較為直觀的能力,這在上一章中已讨論過:它的結果,特别不同于這裡正在讨論的理性的結果,總是被稱作為理智的、精明的、聰明的等等。
因此,理智的和理性的總是相互區别,是兩種完全徹底的不同的精神能力的表現。
然而,我們的職業哲學家們考慮不到這一點;他們的謀術要求作出這一犧牲,在這類情況中他們的呼籲是:&ldquo走開,真理;我們還有更高的确定目标呢!快點讓路,真理,為了上帝的崇高榮譽,這你早就學會啦!你能給酬金和養老金嗎?走開,真理,趕緊走開,滾到該去的地方,就在牆角那裡蹲着吧!&rdquo事實是,他們要用理性的地位和名義去表示他們自己創造和制造出來的一種能力,或者更加正确直率地說,是要表示一種純粹虛構的能力,以便利用這種能力擺脫他們被康德所逼入的窘境;一種對于直接的、形而上學的認識能力,就是說,超越所有可能經驗的這種能力能夠把握物自體和它們的關系的世界,因此,首先就是對于上帝的意識,即它能直接認識上帝,先天地解釋上帝創造宇宙的方式,或者,假如這樣聽上去太平淡,那麼就是上帝從自身中産生宇宙,或是通過在一定程度上多少是必需的過程産生宇宙,或再者&mdash&mdash作為一個方便的作法,無論它顯得多麼滑稽可笑&mdash&mdash按照君主們在作出聖谕後的習慣做法,叫它&ldquo退下&rdquo,自食其力并随意到什麼地方。
說真的,隻有像黑格爾這種完全厚顔無恥、滿口胡說八道的拙劣騙子才敢于邁出這最後一步。
然而,正是這種俗氣無聊的小玩意兒在最近五十年間大大地擴大,以理性認識之名出版了數百本書,成為如此衆多的被作者稱之為哲學著作而被另一些人捧為哲學著作的論據&mdash&mdash叫人不禁啼笑皆非地想到&mdash&mdash這種老生常談早就叫人膩煩了。
把所有的智慧都錯誤且魯莽地歸因到理性,并把它宣稱為一種&ldquo超感覺的能力&rdquo或&ldquo作為觀念&rdquo的能力;簡言之,是我們身上的一種玄妙深奧的力量,直接為形而上學設計的。
然而,在最近半個世紀,這些行家們對一切超感覺的奇迹之直觀方式所表現出來的意見卻大相徑庭。
據一種最為大膽的說法,理性能夠直接直觀到絕對,或者說,甚至可以任意地直接直觀到無限以及無限到有限的演變。
另外一些較為保守的人則認為,獲得這種信息的方式是聽覺而非視覺;因為确切地說它隻能聽而不能看到&ldquo理想國&rdquo所發生的一切,然後把所獲得的一切忠實地傳遞給知性,再被整理為教科書。
根據雅可比的一個雙關語,甚至德語中理性的名稱&ldquoVernunft&rdquo,亦是由&ldquo聽&rdquo(&ldquoVernehmen&rdquo)裝扮而來的;很顯然,它所來源的&ldquoVernehmen&rdquo又是由語言來表達并以理性為條件的,這樣,詞和詞意的清楚知覺就通過理性得到稱呼,而與動物也具有的純粹感官上的聽力相對應。
然而,這種拙劣的文字遊戲在半個世紀後仍然受到青睐;它被當作一種嚴肅思想,不啻如此,甚至被當作一個論據,一遍又一遍地加以重複。
行家中最謙遜的人又主張,理性既看不見也聽不到,因此接收不到所有這些奇觀的畫面和音響,隻有完全模糊的&ldquo懲戒&rdquo(Ahndung),或對這些奇觀的焦慮;但是,把這個詞中的d去掉,即是&ldquo預感&rdquo,&ldquo預感&rdquo由此得到對愚蠢的獨到感覺,此時智慧的使徒對之以溫柔的目光相鼓勵,這種感覺便步入殿堂,轉而為知。
讀者知道,我隻在柏拉圖的原始意義上承認觀念這個詞,并在我的代表作第三篇中詳盡無遺地作了闡明。
另一方面,法國人和英國人對單詞&ldquoidéa&rdquo或&ldquoidea&rdquo肯定具有一種非常普通且又非常清楚、明确的理解;而德國人一旦聽到&ldquoideen&rdquo①這個詞便失去了頭腦,一切鎮定蕩然無存,感到似乎馬上就要駕氣球飄然而上。
因此,這裡對我們的行家們而言是理智直觀活動的領域;這樣他們中最厚顔無恥的人,衆所周知的騙子黑格爾,竟毫不費力地把他關于宇宙和萬物的理論稱為&ldquo理念&rdquo(DieIdee),其中當然包括了他們要去把握的某些東西的全部思想。
假如我們還要詢問這些據稱是以理性為其能力的觀念的本質,那麼所給予的解釋通常空泛無物、用語混亂且冗長之至,讀者勞神閱讀即使沒有在讀到一半時就昏昏欲睡,合卷時也會迷惑萬分,不得要領;他甚至會懷疑這些觀念簡直就像是妄想。
與此同時,假如有人還想對這類觀念進一步加以了解,那他受到的款待可就豐富了。
先是經院哲學命題中的主要課題&mdash&mdash我這裡指的是上帝、不朽的靈魂、實在的客觀存在的世界及其法則的表象&mdash&mdash遺憾的是,誠如我在《康德哲學批判》中已表明過的,康德本人錯誤地把它們稱之為理性的理想,而這不過隻是為了證實不可能對它們進行論證以及它們之缺乏理論根據。
然後,變一下花樣,就隻是上帝,自由和不朽;在其他時候,它将是絕對,我們在第二十節已對它有所了解,作為宇宙論證明被迫隐姓匿名地傳播;或者,它将是與有限相對的無限;因為,總起來說,德國讀者傾向于以這種空洞的談話來滿足自己,而察覺不到他從中獲得的唯一明淨的思想是:&ldquo有目的而又一無所有之物&rdquo。
而且,&ldquo善、真、美&rdquo作為所謂的理念得到易動情感和心腸柔軟者的高度贊揚,雖然它們實際上不過是三個非常寬泛、抽象的概念,因為它們是從衆多事物和關系中析取出來的;因此,像許多其它的這類抽象概念一樣,它們完全是空洞的。
至于它們的内容,我在前面(第二十九節)已表明,真理就其特性來說隻屬于判斷,即隻具有邏輯特性;至于另外兩個抽象概念,我建議讀者一部分參閱我的代表作第一卷第六十五節,一部分參閱我的代表作整個第三卷。
假如我們設想每次提到這三個貧乏的抽象概念時,都端出一副莊嚴神秘的姿态,眉毛也揚到額頭上,青年人便由此很容易相信它們後面藏有某種奇特而又不可言說的東西,使它們有資格被稱為理念,有資格被套到自稱為形而上學理性的馬車上勝利前進。
-------- ①叔本華在這裡補充到,&ldquo特别是當被宣稱為UedaDhen的時候&rdquo。
因此,當有人對我們說我們擁有一種獲得直接的、物質的(即不僅是形式的,而且是實體的)、超感覺的知識(即超越一切可能經驗的知識)的能力,一種專用于形而上學遠見卓識的能力,這種能力是我們生來就具有的&mdash&mdash我不得不冒昧地把它稱之為一個十足的謊言。
因為隻要稍稍公正地自我審查一下,就足以确信我們身上絕對沒有這種能力。
而且,一切誠實且富有才能的權威思想家在任何時代所取得的成果,都會與我的主張完全一緻。
我的主張如下:我們整個認識能力中所固有的一切,因此是先天的且獨立于經驗的一切,都嚴格地被限于認識的形式部分,即被限于理智所特有的功能以及所起作用的唯一方式的意識之中;但為了給出物質的認識,這些功能全部需要從外界獲得材料。
因此,在我們自身内存在的是外在的、客觀的直觀形式:時間和空間以及因果律&mdash&mdash作為知性的一種純粹形式可以使它建構客觀的、物質的世界&mdash&mdash最後是抽象認識的形式部分,即這最後一部分存在于邏輯中并與之相關,因此,我們的前輩恰當地把它稱為&ldquo理性理論&rdquo。
但是,這種邏輯又教導我們,依據一切邏輯法則而形成判斷并獲得結論的概念,必須借助于直觀的認識獲得它們的材料和内容;這恰如創造直觀的認識的知性要仰仗感覺獲得材料并把内容給予它的先天形式。
這樣,我們認識中的任何材料,即一切不能被還原為我們理智的主觀形式、活動的具體方式及其功能的東西,&mdash&mdash因此,它的所有材料,&mdash&mdash都是從外界來的;即說到底是從形體世界的客觀直觀中來的,它的根源就在感覺中。
正是這種直觀,就其所涉及的物質内容而言,也就是經驗認識,被理性&mdash&mdash真正的理性&mdash&mdash加工整理為概念,并借助語詞從感覺上固定下來;然後這些概念為組成判斷和結論的概念組合提供材料,這就構成了我們思維世界的緯紗。
因此,理性絕對不包含物質的而隻包含形式的内容,這該是邏輯學的課題,因此,在其思維過程中,它隻包括形式和法則。
在反思過程中,理性不得不完全從外界即從知性已産生的直觀表象中獲得物質内容。
在形成概念的過程中,知性的功能首先運用于這些物質内容,對事物的各種特性進行取舍,然後把留下的幾種特性連接成一個概念。
然而,如我已表明過的,表象通過這一過程喪失了可以直觀地被知覺的能力,同時,它們也變得更易于理解。
因此,理性的功效就在于此,也僅在于此;但它永遠不能從自身的來源中提供物質内容。
&mdash&mdash它除形式之外别無所有,它的本質是陰性的;它隻能受孕,但不能自孕。
在所有的拉丁和日耳曼語言中,理性都是陰性的,并非純粹的偶然現象;因而,知性必然是陽性的。
在使用諸如&ldquo健全的理性教導說&rdquo或&ldquo理性應該控制激情&rdquo這類表達式時,我們無論如何不是指理性從自身的材料中提供了物質認識,而是指理性反思的結果,即從某些原則所得到的邏輯推理,這些原則是抽象認識逐漸從經驗中集中來的,我們由此才獲得清楚全面的認識,這種認識不僅是關于經驗中必然要發生的、因而在其發生時還可以被預見,而且甚至還是關于我們自身行為的根據和結果的。
&ldquo合理性的&rdquo或&ldquo理性的&rdquo在任何情況下都與&ldquo始終如一的&rdquo或&ldquo合邏輯的&rdquo同義,反過來亦然;因為邏輯不過是由一個規則系統所表現出來的理性的必然過程本身;因此,這些表達(理性的和邏輯的)之間的關系就如同理論與實踐之間的關系。
嚴格地說也正是在這種意義上,當我們談到理性行為時,我們指的是這一行為是始終如一的,因此又是從一般的概念中産生的,而非由當時轉瞬即
③但是,在任何年代和國家,哲學家們總是在這種意義上表達他們對于理性的看法,就連康德本人,也把理性定義為原理和推理的能力;雖然不能否認他在作此定義後第一個提出了那些被曲解了的觀點。
在我的代表作,以及在《倫理學的兩個基本問題》中,我曾詳細地談到過哲學家們對這一點以及對理性的真實本性的一緻看法;與之相對的是那些被歪曲的概念,這可是本世紀的哲學教授們的功績,豈敢不提。
因此,這裡不再重複已說過的 話,還是集中讨論下述問題吧!④ -------- ①西塞羅:《論職責》Ⅰ第16章。
②西塞羅:《論神的本性》Ⅱ第7章。
③西塞羅:《論法律》Ⅰ第10章。
④參見《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二版第一卷第八節,還有附錄第577~586頁(第三版,第610~620頁)以及第二卷第六章;最後有《倫理學的兩個基本問題》第148~154頁(第2版第146~151頁)。
現在我們的哲學教授們認為應該廢除那一直用來表達通過反思和概念而進行的思維和深思的能力的名稱,思維和深思的能力把人和動物區别開來,它使語言成為必需,同時又使我們有資格去使用語言,通過語言人之運籌與人之成就得以聯系在一起。
因此,所有國家甚至所有哲學家都據此表明對它的看法并在這種意義上表明對它的理解。
我們的教授卻不顧一切合理的趣味和習慣,認定這種能力從今以後應稱為知性而非理性,一切從它派生而來的東西應稱作為理智的而非理性的,當然,圍繞着它還有一個奇怪而又不和諧的光環,頗似音樂中的走調。
因為在任何國家和朝代,知性,理智,敏銳,穎悟,精明等等,這些詞一直被用來表示較為直觀的能力,這在上一章中已讨論過:它的結果,特别不同于這裡正在讨論的理性的結果,總是被稱作為理智的、精明的、聰明的等等。
因此,理智的和理性的總是相互區别,是兩種完全徹底的不同的精神能力的表現。
然而,我們的職業哲學家們考慮不到這一點;他們的謀術要求作出這一犧牲,在這類情況中他們的呼籲是:&ldquo走開,真理;我們還有更高的确定目标呢!快點讓路,真理,為了上帝的崇高榮譽,這你早就學會啦!你能給酬金和養老金嗎?走開,真理,趕緊走開,滾到該去的地方,就在牆角那裡蹲着吧!&rdquo事實是,他們要用理性的地位和名義去表示他們自己創造和制造出來的一種能力,或者更加正确直率地說,是要表示一種純粹虛構的能力,以便利用這種能力擺脫他們被康德所逼入的窘境;一種對于直接的、形而上學的認識能力,就是說,超越所有可能經驗的這種能力能夠把握物自體和它們的關系的世界,因此,首先就是對于上帝的意識,即它能直接認識上帝,先天地解釋上帝創造宇宙的方式,或者,假如這樣聽上去太平淡,那麼就是上帝從自身中産生宇宙,或是通過在一定程度上多少是必需的過程産生宇宙,或再者&mdash&mdash作為一個方便的作法,無論它顯得多麼滑稽可笑&mdash&mdash按照君主們在作出聖谕後的習慣做法,叫它&ldquo退下&rdquo,自食其力并随意到什麼地方。
說真的,隻有像黑格爾這種完全厚顔無恥、滿口胡說八道的拙劣騙子才敢于邁出這最後一步。
然而,正是這種俗氣無聊的小玩意兒在最近五十年間大大地擴大,以理性認識之名出版了數百本書,成為如此衆多的被作者稱之為哲學著作而被另一些人捧為哲學著作的論據&mdash&mdash叫人不禁啼笑皆非地想到&mdash&mdash這種老生常談早就叫人膩煩了。
把所有的智慧都錯誤且魯莽地歸因到理性,并把它宣稱為一種&ldquo超感覺的能力&rdquo或&ldquo作為觀念&rdquo的能力;簡言之,是我們身上的一種玄妙深奧的力量,直接為形而上學設計的。
然而,在最近半個世紀,這些行家們對一切超感覺的奇迹之直觀方式所表現出來的意見卻大相徑庭。
據一種最為大膽的說法,理性能夠直接直觀到絕對,或者說,甚至可以任意地直接直觀到無限以及無限到有限的演變。
另外一些較為保守的人則認為,獲得這種信息的方式是聽覺而非視覺;因為确切地說它隻能聽而不能看到&ldquo理想國&rdquo所發生的一切,然後把所獲得的一切忠實地傳遞給知性,再被整理為教科書。
根據雅可比的一個雙關語,甚至德語中理性的名稱&ldquoVernunft&rdquo,亦是由&ldquo聽&rdquo(&ldquoVernehmen&rdquo)裝扮而來的;很顯然,它所來源的&ldquoVernehmen&rdquo又是由語言來表達并以理性為條件的,這樣,詞和詞意的清楚知覺就通過理性得到稱呼,而與動物也具有的純粹感官上的聽力相對應。
然而,這種拙劣的文字遊戲在半個世紀後仍然受到青睐;它被當作一種嚴肅思想,不啻如此,甚至被當作一個論據,一遍又一遍地加以重複。
行家中最謙遜的人又主張,理性既看不見也聽不到,因此接收不到所有這些奇觀的畫面和音響,隻有完全模糊的&ldquo懲戒&rdquo(Ahndung),或對這些奇觀的焦慮;但是,把這個詞中的d去掉,即是&ldquo預感&rdquo,&ldquo預感&rdquo由此得到對愚蠢的獨到感覺,此時智慧的使徒對之以溫柔的目光相鼓勵,這種感覺便步入殿堂,轉而為知。
讀者知道,我隻在柏拉圖的原始意義上承認觀念這個詞,并在我的代表作第三篇中詳盡無遺地作了闡明。
另一方面,法國人和英國人對單詞&ldquoidéa&rdquo或&ldquoidea&rdquo肯定具有一種非常普通且又非常清楚、明确的理解;而德國人一旦聽到&ldquoideen&rdquo①這個詞便失去了頭腦,一切鎮定蕩然無存,感到似乎馬上就要駕氣球飄然而上。
因此,這裡對我們的行家們而言是理智直觀活動的領域;這樣他們中最厚顔無恥的人,衆所周知的騙子黑格爾,竟毫不費力地把他關于宇宙和萬物的理論稱為&ldquo理念&rdquo(DieIdee),其中當然包括了他們要去把握的某些東西的全部思想。
假如我們還要詢問這些據稱是以理性為其能力的觀念的本質,那麼所給予的解釋通常空泛無物、用語混亂且冗長之至,讀者勞神閱讀即使沒有在讀到一半時就昏昏欲睡,合卷時也會迷惑萬分,不得要領;他甚至會懷疑這些觀念簡直就像是妄想。
與此同時,假如有人還想對這類觀念進一步加以了解,那他受到的款待可就豐富了。
先是經院哲學命題中的主要課題&mdash&mdash我這裡指的是上帝、不朽的靈魂、實在的客觀存在的世界及其法則的表象&mdash&mdash遺憾的是,誠如我在《康德哲學批判》中已表明過的,康德本人錯誤地把它們稱之為理性的理想,而這不過隻是為了證實不可能對它們進行論證以及它們之缺乏理論根據。
然後,變一下花樣,就隻是上帝,自由和不朽;在其他時候,它将是絕對,我們在第二十節已對它有所了解,作為宇宙論證明被迫隐姓匿名地傳播;或者,它将是與有限相對的無限;因為,總起來說,德國讀者傾向于以這種空洞的談話來滿足自己,而察覺不到他從中獲得的唯一明淨的思想是:&ldquo有目的而又一無所有之物&rdquo。
而且,&ldquo善、真、美&rdquo作為所謂的理念得到易動情感和心腸柔軟者的高度贊揚,雖然它們實際上不過是三個非常寬泛、抽象的概念,因為它們是從衆多事物和關系中析取出來的;因此,像許多其它的這類抽象概念一樣,它們完全是空洞的。
至于它們的内容,我在前面(第二十九節)已表明,真理就其特性來說隻屬于判斷,即隻具有邏輯特性;至于另外兩個抽象概念,我建議讀者一部分參閱我的代表作第一卷第六十五節,一部分參閱我的代表作整個第三卷。
假如我們設想每次提到這三個貧乏的抽象概念時,都端出一副莊嚴神秘的姿态,眉毛也揚到額頭上,青年人便由此很容易相信它們後面藏有某種奇特而又不可言說的東西,使它們有資格被稱為理念,有資格被套到自稱為形而上學理性的馬車上勝利前進。
-------- ①叔本華在這裡補充到,&ldquo特别是當被宣稱為UedaDhen的時候&rdquo。
因此,當有人對我們說我們擁有一種獲得直接的、物質的(即不僅是形式的,而且是實體的)、超感覺的知識(即超越一切可能經驗的知識)的能力,一種專用于形而上學遠見卓識的能力,這種能力是我們生來就具有的&mdash&mdash我不得不冒昧地把它稱之為一個十足的謊言。
因為隻要稍稍公正地自我審查一下,就足以确信我們身上絕對沒有這種能力。
而且,一切誠實且富有才能的權威思想家在任何時代所取得的成果,都會與我的主張完全一緻。
我的主張如下:我們整個認識能力中所固有的一切,因此是先天的且獨立于經驗的一切,都嚴格地被限于認識的形式部分,即被限于理智所特有的功能以及所起作用的唯一方式的意識之中;但為了給出物質的認識,這些功能全部需要從外界獲得材料。
因此,在我們自身内存在的是外在的、客觀的直觀形式:時間和空間以及因果律&mdash&mdash作為知性的一種純粹形式可以使它建構客觀的、物質的世界&mdash&mdash最後是抽象認識的形式部分,即這最後一部分存在于邏輯中并與之相關,因此,我們的前輩恰當地把它稱為&ldquo理性理論&rdquo。
但是,這種邏輯又教導我們,依據一切邏輯法則而形成判斷并獲得結論的概念,必須借助于直觀的認識獲得它們的材料和内容;這恰如創造直觀的認識的知性要仰仗感覺獲得材料并把内容給予它的先天形式。
這樣,我們認識中的任何材料,即一切不能被還原為我們理智的主觀形式、活動的具體方式及其功能的東西,&mdash&mdash因此,它的所有材料,&mdash&mdash都是從外界來的;即說到底是從形體世界的客觀直觀中來的,它的根源就在感覺中。
正是這種直觀,就其所涉及的物質内容而言,也就是經驗認識,被理性&mdash&mdash真正的理性&mdash&mdash加工整理為概念,并借助語詞從感覺上固定下來;然後這些概念為組成判斷和結論的概念組合提供材料,這就構成了我們思維世界的緯紗。
因此,理性絕對不包含物質的而隻包含形式的内容,這該是邏輯學的課題,因此,在其思維過程中,它隻包括形式和法則。
在反思過程中,理性不得不完全從外界即從知性已産生的直觀表象中獲得物質内容。
在形成概念的過程中,知性的功能首先運用于這些物質内容,對事物的各種特性進行取舍,然後把留下的幾種特性連接成一個概念。
然而,如我已表明過的,表象通過這一過程喪失了可以直觀地被知覺的能力,同時,它們也變得更易于理解。
因此,理性的功效就在于此,也僅在于此;但它永遠不能從自身的來源中提供物質内容。
&mdash&mdash它除形式之外别無所有,它的本質是陰性的;它隻能受孕,但不能自孕。
在所有的拉丁和日耳曼語言中,理性都是陰性的,并非純粹的偶然現象;因而,知性必然是陽性的。
在使用諸如&ldquo健全的理性教導說&rdquo或&ldquo理性應該控制激情&rdquo這類表達式時,我們無論如何不是指理性從自身的材料中提供了物質認識,而是指理性反思的結果,即從某些原則所得到的邏輯推理,這些原則是抽象認識逐漸從經驗中集中來的,我們由此才獲得清楚全面的認識,這種認識不僅是關于經驗中必然要發生的、因而在其發生時還可以被預見,而且甚至還是關于我們自身行為的根據和結果的。
&ldquo合理性的&rdquo或&ldquo理性的&rdquo在任何情況下都與&ldquo始終如一的&rdquo或&ldquo合邏輯的&rdquo同義,反過來亦然;因為邏輯不過是由一個規則系統所表現出來的理性的必然過程本身;因此,這些表達(理性的和邏輯的)之間的關系就如同理論與實踐之間的關系。
嚴格地說也正是在這種意義上,當我們談到理性行為時,我們指的是這一行為是始終如一的,因此又是從一般的概念中産生的,而非由當時轉瞬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