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論主體的第二類客體以及充足根據律在其中起支配作用的形式
關燈
小
中
大
。
因此,它使真正獨創的思想、所有主要的基本觀點以及所有的發明得以産生,隻要偶然性在其中不占據最大的成分。
知性在這類思維中占優勢,而理性則是純粹抽象反思中的主要要素。
在我們的大腦中長期遊動的某些思想,即是這種反思:它們翻來覆去,一會兒穿着某類直觀的衣服,一會兒又身着另一類直觀的衣服,直到最終變得清晰,把自身固定到概念上并找到語言加以表達為止。
确實有些思想找不到語言來表達,可惜這些正是最好的思想,如阿普留斯所言:&ldquo它們的聲音更美好&rdquo。
然而,亞裡士多德認為:如果沒有想象的畫面,反思就是不可能的。
這未免就走得太遠了。
不過,他就這一點曾說過①:&ldquo沒有想象(的幫助),精神不能思維。
&rdquo還說:&ldquo無論觀察什麼事物,都有某些想象相伴随。
&rdquo以及&ldquo沒有想象就沒有思想。
&rdquo這些論述對15和16世紀的思想家産生了強烈的影響,因此,這些思想家經常深信不疑地重複亞裡士多德說過的話。
例如米蘭多拉說②:&ldquo進行思考和思維的人,必定看到想象的必然顯現。
&rdquo梅蘭希頓說③:&ldquo思維的人必定看到了想象的圖畫。
&rdquo還有J.布魯努斯說④:&ldquo亞裡士多德說:誰想獲得認識,就必須進行想象。
&rdquo波旁那蒂尤斯也表達了同樣的意思⑤。
總起來說,以上所言都斷言:每一個真實原初的概念,甚至每一個名副其實的哲學原理,都必須有某種直觀圖景作為其最内在的核心或根。
這雖然還是一種短暫零散的東西,但它卻會把生命和靈魂傳遞給整個分析,無論它是多麼詳盡無遺,&mdash&mdash這就恰像一滴适當的試劑足以使整個溶液帶上因它而産生的微粒的顔色。
當一種分析具有這類核心,它就像一家銀行發行的、以硬通貨為其支持的鈔票;而其他一切完全從抽象概念的組合出發的分析,則像一家銀行發行的、僅以其他紙币為其支持的鈔票。
因而,所有的理性清談能使某些概念取得更加清晰的效果,但嚴格說來,并不産生新東西。
所以,這種清談還是留給個人自己去做,而不要天天連篇累牍地充斥卷帙。
-------- ①亞裡士多德:《論靈魂》,第3、7、8章。
②《想象》第5章。
③《論靈魂》第130頁。
④《想象的構成》第10頁。
⑤《論不朽》第54、70頁。
第29節認識的充足根據律 但是,即使是在較狹隘的意義上,在我們的意識中,思維并不僅僅在于抽象概念的存在,而甯可說在于從邏輯的判斷論所揭示的各種各樣的限制中把這些概念中的兩個或更多個連接或分割開來。
我們把清楚地思考和表述過的這種概念之間的關系稱為判斷。
關于這些判斷,充足根據律在這裡還是同樣适用,不過,其形式跟上一章所解釋的不大相同;因為在這裡它是作為認識的充足根據律而出現的。
這一根據律主張,如果一個判斷要表達某一類認識,那麼它就必須有充足的根據:由于這一特性,它才獲得賓詞的真值。
這樣,真理就是一個判斷跟區别于其自身的某種東西的關聯,即跟其根據相關聯,而根據,正如我們馬上就要讨論的,其自身容許有大量的種類。
然而,由于這一根據總是判斷所依賴的某種東西,所以德文術語稱它為Grund,是很合适的。
在拉丁文及從拉丁文衍生出來的所有語言中,這個使認識的根據得以标示的單詞,同樣可以用來标示理性的能力:兩者都被稱作&ldquoratio&rdquo,&ldquolaragione&rdquo,&ldquolaraison&rdquo,即&ldquo根據&rdquo。
從這裡很容易看出,獲得理性認識的判斷從來就被認作為理性的最高功能,是它的責任。
一個判斷所賴以成立的這些根據可以分為四種不同的種類,通過判斷所得到的真理也因此有所不同。
它們将在下面得到讨論。
第30節邏輯真理 一個判斷可以以另一個判斷作為自己的根據;在這種情況下,它就有了邏輯的或形式的真理。
它是否還有物質的真理,這還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有賴于它所賴以存在的判斷是否有物質的真理,或者它所賴以存在的系列判斷是否産生一個含有物質真理的判斷。
把一個判斷建立在另一個判斷上,總是在它們之間的比較中發生的,這種比較或者通過純粹的換位法或換質位法,或者通過增加第三個判斷而直接進行,這樣,我們所要建立的判斷的真理通過它們相互間的關系就變得很清楚了。
這個過程是徹底的三段論。
它或者通過對應法或者通過概念的小前提而産生。
因為三段論是借助于第三個判斷把一個判斷建立在另一個判斷之上的,它隻與判斷有關;而且由于判斷不過是概念的組合,概念又是我們理性的唯一客體,所以三段式的推論可以确切地被稱為理性的特殊功能。
整個三段論科學事實上不過是充足根據律判斷間的相互關系的法則之總和;所以,它是邏輯真理的準則。
其真理通過思維的四個著名規律而變得清楚明白的判斷,須同樣被看作為以其他的判斷為基礎;因為這四個著名判斷本身就是判斷,從中即可得到他判斷的真理。
例如:&ldquo三角形乃是被三條邊圍繞起來的空間&rdquo,這個判斷就是以同一律為其最終根據,就是說,這一思想通過這一規律而表達。
&ldquo沒有廣延就沒有物體&rdquo,這一判斷以矛盾律為其最終根據。
還有&ldquo任何一個判斷不能同真或同假&rdquo,這一判斷以排中律為其最終根據。
最後,&ldquo沒有人會在不知其原因的情況下承認某東西為真&rdquo,這個判斷以認識的充足根據律為其最終根據。
在我們理性的普遍運用中,承認它們為真之前,我們不能把從四個思維規律中得來的判斷歸結到作為它們前提的最終根據上;因為大多數人甚至不了解這些抽象規律的存在。
以這些抽象規律為前提的此類判斷對于它們的依賴性并不會由此而減少,正如以第二個判斷為前提的第一個判斷對于前者的依賴性一樣,并不會因為并非任何人必須懂得&ldquo地心引力&rdquo原理才能說&ldquo抽掉某物的支撐物,該物就會掉下來&rdquo這一事實而減少。
因此,我對于邏輯學的下述觀點不敢表示苟同,即迄今為止認為内在真理隻有以思維的四個規律為基礎的判斷才具有,也就是說,這些判斷的正确性是被證實的,這些内在的邏輯真理應該與外在的邏輯真理,即與屬于以另一判斷為其根據的所有判斷的邏輯真理區别開來。
每一個真理都是一個判斷與在它之外的某種東西的關聯,而内在的真理這個術語是一種自相矛盾的說法。
第31節經驗真理 一個判斷可以建立在第一類表象即通過感覺而來的直觀的基礎上,因此也就是經驗的基礎上。
如果是這種情況,那麼,這樣一個判斷就包含物質真理,進而,假如這個判斷直接以經驗為基礎,那麼,這個真理就是經驗真理。
當我們說&ldquo一個判斷包含物質真理&rdquo時,我們總的含義是,它通過直觀表象而被推導出來并根據直觀表象的要求使其概念相互連接、分離、限制。
獲得這種認識是判斷力的直接功能,判斷力乃是直觀和抽象或認識的推理能力之間的中介,換言之,乃是知性和理性之間的中介。
第32節先驗真理 存在于知性和純粹感性中的直觀、經驗認識的形式,作為一切可能經驗的條件,可以是某一判斷的根據,在這種情況下,該判斷即是一個先天綜合判斷。
不過,由于這類判斷包含物質真理,因此,它的真理就是先驗的;因為該判斷不僅以經驗而且以存在于我們之中的一切可能經驗的條件為基礎。
因為它是由決定經驗本身的東西所決定的,即它或者是由我們先天直觀的時空形式所決定,或者是由我們先天認識的因果律所決定。
諸如下列命題:兩條直線不能包容一個空間;沒有原因就不會有結果産生;物質既不産生也不消滅;3×7=21,都是這類判斷的例子。
整個純數學,同樣還有我關于先驗的值得贊許的文獻①,以及康德在他的《自然科學的形而上學基礎》中的大多數原理,确切地說,都可以用來證實這類真理。
-------- ①參見《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三版,第二卷,第五章,第55頁。
第33節超邏輯真理 最後,一個判斷可以以包含在理性中的整個思維的形式條件為基礎;如果是這樣一種情況,那麼,它的真理依我看最好定義為超邏輯真理,這個表達與薩裡斯伯材西斯在12世紀所寫的《超邏輯學》沒有絲毫關系,因為他在緒言中宣稱&ldquo我把我的這本書稱為《超邏輯學》,是因為我有責任為邏輯辯護。
&rdquo然後就再也沒有使用過這個詞。
真正屬于這類超邏輯判斷的隻有四個,它們在很早以前就被人們借助于歸納法而發現,并被稱為整個思維的規律;雖然對于它們的表述,甚至數量還未達到完全統一的看法,然而,對于它們所表達的含義之内容,人們的意見是完全一緻的。
它們是:&mdash&mdash 1.主詞等于它的謂詞之總和,或a=a; 2.謂詞不能同時既屬于又不屬于主詞,或a=&mdasha=0; 3.兩個相反的、矛盾的謂詞必有一個屬于主詞; 4.真理是一個判斷與在它之外、作為它的充足根據的某種東西的關聯。
正是通過這種我要稱之為理性的自我省察的反思,我們才知道這些判斷表達了一切思維的條件,而且因此以這些條件作為它們的根據。
因為,我們的理性在與這些規律相對立之後思維一無所獲,所以就承認它們是所有可能思維的條件:這樣,我們就證實,與這些規律的思維相反是不可能的,恰好就像要我們身體的各部分逆着關節的方向運動一樣是不可能的。
假如主體認識自身是可能的,那麼,這些規律就會為我們直接認識,就不必把它們在客體即表象上進行實驗。
從這個方面看,它同具有先驗真理的判斷之根據完全一樣;因為它們也不能進入我們的意識,而隻有以具體的方式,依靠客體即表象。
例如,盡力設想一個沒有前因的變化,或者物質的生滅,我們能意識到這是不可能的;此外,雖然這種不可能性的根源就在我們的理智中,但我們還是把這種不可能性認作是客觀的,因為我們沒有别的辦法可以通過主觀的方法把它納入到意識中。
總起來說,先驗的和超邏輯真理之間的酷似以及密切聯系,表明它們都來自一個共同的根源。
本章中,我們所見的充足根據律主要是作為超邏輯真理出現;而在上章中,它是作為先驗真理而出現;在下一章中,我們将會看到它以另一種形式的先驗真理再現。
眼前的這篇論文,正是由于這個原因我才竭力把充足根據律确立為具有四重根據的一個判斷;這并不是要表明四個不同的根據可能偶然地指向同一個判斷,而是一個根據從四個方面來表現自己,這才是我所稱作的四重根。
另外三個超邏輯真理彼此如此相似,以緻在考察它們時,人們禁不住去尋找它們的共同表達,誠如我在我的代表作第二卷第九章所做的那樣。
另一方面,它們又完全不同于充足根據律。
假如我們要從先驗真理中尋找與另外三個超邏輯真理的類似物,我所選擇的回答是:實體(我指的是物質)是永恒的。
第34節理性 因為我在本章中讨論過的表象隻屬于人類,而且因為把人類生活與動物生活截然區分并給予人類如此巨大的優越性的一切東西,誠如我表明過的,是以具有這種表象能力為基礎的,因此,這種能力就當仁不讓地構成了理性,遠古以來它一直被尊奉為人類的特權。
同樣,無論在哪一個國度和朝代,人們所考慮的一切都被無可質疑地看作為是理性的表現或作用之功能,理性又可稱為理性的産物或表現的東西。
顯然,這一切也隻有化為抽象的、推理的、反思的、間接的,以語詞為條件的認識才有可能運用,而純粹直觀的、直接的、感覺的,即動物亦可分享的認識卻截然辦不到。
西塞羅正确地把理性和說話放在一起①,把它們描述為&ldquo通過教導、學習、傳達、磋商和判斷,人們彼此成為朋友。
&rdquo還有&ldquo如果願意的話,被我稱之為理性的東西,也可以用更多的詞彙來稱呼:精神、思考、思想和思索。
&rdquo②以及&ldquo理性是使我們唯一能夠優越于動物的東西,借助于理性,我們
因此,它使真正獨創的思想、所有主要的基本觀點以及所有的發明得以産生,隻要偶然性在其中不占據最大的成分。
知性在這類思維中占優勢,而理性則是純粹抽象反思中的主要要素。
在我們的大腦中長期遊動的某些思想,即是這種反思:它們翻來覆去,一會兒穿着某類直觀的衣服,一會兒又身着另一類直觀的衣服,直到最終變得清晰,把自身固定到概念上并找到語言加以表達為止。
确實有些思想找不到語言來表達,可惜這些正是最好的思想,如阿普留斯所言:&ldquo它們的聲音更美好&rdquo。
然而,亞裡士多德認為:如果沒有想象的畫面,反思就是不可能的。
這未免就走得太遠了。
不過,他就這一點曾說過①:&ldquo沒有想象(的幫助),精神不能思維。
&rdquo還說:&ldquo無論觀察什麼事物,都有某些想象相伴随。
&rdquo以及&ldquo沒有想象就沒有思想。
&rdquo這些論述對15和16世紀的思想家産生了強烈的影響,因此,這些思想家經常深信不疑地重複亞裡士多德說過的話。
例如米蘭多拉說②:&ldquo進行思考和思維的人,必定看到想象的必然顯現。
&rdquo梅蘭希頓說③:&ldquo思維的人必定看到了想象的圖畫。
&rdquo還有J.布魯努斯說④:&ldquo亞裡士多德說:誰想獲得認識,就必須進行想象。
&rdquo波旁那蒂尤斯也表達了同樣的意思⑤。
總起來說,以上所言都斷言:每一個真實原初的概念,甚至每一個名副其實的哲學原理,都必須有某種直觀圖景作為其最内在的核心或根。
這雖然還是一種短暫零散的東西,但它卻會把生命和靈魂傳遞給整個分析,無論它是多麼詳盡無遺,&mdash&mdash這就恰像一滴适當的試劑足以使整個溶液帶上因它而産生的微粒的顔色。
當一種分析具有這類核心,它就像一家銀行發行的、以硬通貨為其支持的鈔票;而其他一切完全從抽象概念的組合出發的分析,則像一家銀行發行的、僅以其他紙币為其支持的鈔票。
因而,所有的理性清談能使某些概念取得更加清晰的效果,但嚴格說來,并不産生新東西。
所以,這種清談還是留給個人自己去做,而不要天天連篇累牍地充斥卷帙。
-------- ①亞裡士多德:《論靈魂》,第3、7、8章。
②《想象》第5章。
③《論靈魂》第130頁。
④《想象的構成》第10頁。
⑤《論不朽》第54、70頁。
第29節認識的充足根據律 但是,即使是在較狹隘的意義上,在我們的意識中,思維并不僅僅在于抽象概念的存在,而甯可說在于從邏輯的判斷論所揭示的各種各樣的限制中把這些概念中的兩個或更多個連接或分割開來。
我們把清楚地思考和表述過的這種概念之間的關系稱為判斷。
關于這些判斷,充足根據律在這裡還是同樣适用,不過,其形式跟上一章所解釋的不大相同;因為在這裡它是作為認識的充足根據律而出現的。
這一根據律主張,如果一個判斷要表達某一類認識,那麼它就必須有充足的根據:由于這一特性,它才獲得賓詞的真值。
這樣,真理就是一個判斷跟區别于其自身的某種東西的關聯,即跟其根據相關聯,而根據,正如我們馬上就要讨論的,其自身容許有大量的種類。
然而,由于這一根據總是判斷所依賴的某種東西,所以德文術語稱它為Grund,是很合适的。
在拉丁文及從拉丁文衍生出來的所有語言中,這個使認識的根據得以标示的單詞,同樣可以用來标示理性的能力:兩者都被稱作&ldquoratio&rdquo,&ldquolaragione&rdquo,&ldquolaraison&rdquo,即&ldquo根據&rdquo。
從這裡很容易看出,獲得理性認識的判斷從來就被認作為理性的最高功能,是它的責任。
一個判斷所賴以成立的這些根據可以分為四種不同的種類,通過判斷所得到的真理也因此有所不同。
它們将在下面得到讨論。
第30節邏輯真理 一個判斷可以以另一個判斷作為自己的根據;在這種情況下,它就有了邏輯的或形式的真理。
它是否還有物質的真理,這還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有賴于它所賴以存在的判斷是否有物質的真理,或者它所賴以存在的系列判斷是否産生一個含有物質真理的判斷。
把一個判斷建立在另一個判斷上,總是在它們之間的比較中發生的,這種比較或者通過純粹的換位法或換質位法,或者通過增加第三個判斷而直接進行,這樣,我們所要建立的判斷的真理通過它們相互間的關系就變得很清楚了。
這個過程是徹底的三段論。
它或者通過對應法或者通過概念的小前提而産生。
因為三段論是借助于第三個判斷把一個判斷建立在另一個判斷之上的,它隻與判斷有關;而且由于判斷不過是概念的組合,概念又是我們理性的唯一客體,所以三段式的推論可以确切地被稱為理性的特殊功能。
整個三段論科學事實上不過是充足根據律判斷間的相互關系的法則之總和;所以,它是邏輯真理的準則。
其真理通過思維的四個著名規律而變得清楚明白的判斷,須同樣被看作為以其他的判斷為基礎;因為這四個著名判斷本身就是判斷,從中即可得到他判斷的真理。
例如:&ldquo三角形乃是被三條邊圍繞起來的空間&rdquo,這個判斷就是以同一律為其最終根據,就是說,這一思想通過這一規律而表達。
&ldquo沒有廣延就沒有物體&rdquo,這一判斷以矛盾律為其最終根據。
還有&ldquo任何一個判斷不能同真或同假&rdquo,這一判斷以排中律為其最終根據。
最後,&ldquo沒有人會在不知其原因的情況下承認某東西為真&rdquo,這個判斷以認識的充足根據律為其最終根據。
在我們理性的普遍運用中,承認它們為真之前,我們不能把從四個思維規律中得來的判斷歸結到作為它們前提的最終根據上;因為大多數人甚至不了解這些抽象規律的存在。
以這些抽象規律為前提的此類判斷對于它們的依賴性并不會由此而減少,正如以第二個判斷為前提的第一個判斷對于前者的依賴性一樣,并不會因為并非任何人必須懂得&ldquo地心引力&rdquo原理才能說&ldquo抽掉某物的支撐物,該物就會掉下來&rdquo這一事實而減少。
因此,我對于邏輯學的下述觀點不敢表示苟同,即迄今為止認為内在真理隻有以思維的四個規律為基礎的判斷才具有,也就是說,這些判斷的正确性是被證實的,這些内在的邏輯真理應該與外在的邏輯真理,即與屬于以另一判斷為其根據的所有判斷的邏輯真理區别開來。
每一個真理都是一個判斷與在它之外的某種東西的關聯,而内在的真理這個術語是一種自相矛盾的說法。
第31節經驗真理 一個判斷可以建立在第一類表象即通過感覺而來的直觀的基礎上,因此也就是經驗的基礎上。
如果是這種情況,那麼,這樣一個判斷就包含物質真理,進而,假如這個判斷直接以經驗為基礎,那麼,這個真理就是經驗真理。
當我們說&ldquo一個判斷包含物質真理&rdquo時,我們總的含義是,它通過直觀表象而被推導出來并根據直觀表象的要求使其概念相互連接、分離、限制。
獲得這種認識是判斷力的直接功能,判斷力乃是直觀和抽象或認識的推理能力之間的中介,換言之,乃是知性和理性之間的中介。
第32節先驗真理 存在于知性和純粹感性中的直觀、經驗認識的形式,作為一切可能經驗的條件,可以是某一判斷的根據,在這種情況下,該判斷即是一個先天綜合判斷。
不過,由于這類判斷包含物質真理,因此,它的真理就是先驗的;因為該判斷不僅以經驗而且以存在于我們之中的一切可能經驗的條件為基礎。
因為它是由決定經驗本身的東西所決定的,即它或者是由我們先天直觀的時空形式所決定,或者是由我們先天認識的因果律所決定。
諸如下列命題:兩條直線不能包容一個空間;沒有原因就不會有結果産生;物質既不産生也不消滅;3×7=21,都是這類判斷的例子。
整個純數學,同樣還有我關于先驗的值得贊許的文獻①,以及康德在他的《自然科學的形而上學基礎》中的大多數原理,确切地說,都可以用來證實這類真理。
-------- ①參見《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三版,第二卷,第五章,第55頁。
第33節超邏輯真理 最後,一個判斷可以以包含在理性中的整個思維的形式條件為基礎;如果是這樣一種情況,那麼,它的真理依我看最好定義為超邏輯真理,這個表達與薩裡斯伯材西斯在12世紀所寫的《超邏輯學》沒有絲毫關系,因為他在緒言中宣稱&ldquo我把我的這本書稱為《超邏輯學》,是因為我有責任為邏輯辯護。
&rdquo然後就再也沒有使用過這個詞。
真正屬于這類超邏輯判斷的隻有四個,它們在很早以前就被人們借助于歸納法而發現,并被稱為整個思維的規律;雖然對于它們的表述,甚至數量還未達到完全統一的看法,然而,對于它們所表達的含義之内容,人們的意見是完全一緻的。
它們是:&mdash&mdash 1.主詞等于它的謂詞之總和,或a=a; 2.謂詞不能同時既屬于又不屬于主詞,或a=&mdasha=0; 3.兩個相反的、矛盾的謂詞必有一個屬于主詞; 4.真理是一個判斷與在它之外、作為它的充足根據的某種東西的關聯。
正是通過這種我要稱之為理性的自我省察的反思,我們才知道這些判斷表達了一切思維的條件,而且因此以這些條件作為它們的根據。
因為,我們的理性在與這些規律相對立之後思維一無所獲,所以就承認它們是所有可能思維的條件:這樣,我們就證實,與這些規律的思維相反是不可能的,恰好就像要我們身體的各部分逆着關節的方向運動一樣是不可能的。
假如主體認識自身是可能的,那麼,這些規律就會為我們直接認識,就不必把它們在客體即表象上進行實驗。
從這個方面看,它同具有先驗真理的判斷之根據完全一樣;因為它們也不能進入我們的意識,而隻有以具體的方式,依靠客體即表象。
例如,盡力設想一個沒有前因的變化,或者物質的生滅,我們能意識到這是不可能的;此外,雖然這種不可能性的根源就在我們的理智中,但我們還是把這種不可能性認作是客觀的,因為我們沒有别的辦法可以通過主觀的方法把它納入到意識中。
總起來說,先驗的和超邏輯真理之間的酷似以及密切聯系,表明它們都來自一個共同的根源。
本章中,我們所見的充足根據律主要是作為超邏輯真理出現;而在上章中,它是作為先驗真理而出現;在下一章中,我們将會看到它以另一種形式的先驗真理再現。
眼前的這篇論文,正是由于這個原因我才竭力把充足根據律确立為具有四重根據的一個判斷;這并不是要表明四個不同的根據可能偶然地指向同一個判斷,而是一個根據從四個方面來表現自己,這才是我所稱作的四重根。
另外三個超邏輯真理彼此如此相似,以緻在考察它們時,人們禁不住去尋找它們的共同表達,誠如我在我的代表作第二卷第九章所做的那樣。
另一方面,它們又完全不同于充足根據律。
假如我們要從先驗真理中尋找與另外三個超邏輯真理的類似物,我所選擇的回答是:實體(我指的是物質)是永恒的。
第34節理性 因為我在本章中讨論過的表象隻屬于人類,而且因為把人類生活與動物生活截然區分并給予人類如此巨大的優越性的一切東西,誠如我表明過的,是以具有這種表象能力為基礎的,因此,這種能力就當仁不讓地構成了理性,遠古以來它一直被尊奉為人類的特權。
同樣,無論在哪一個國度和朝代,人們所考慮的一切都被無可質疑地看作為是理性的表現或作用之功能,理性又可稱為理性的産物或表現的東西。
顯然,這一切也隻有化為抽象的、推理的、反思的、間接的,以語詞為條件的認識才有可能運用,而純粹直觀的、直接的、感覺的,即動物亦可分享的認識卻截然辦不到。
西塞羅正确地把理性和說話放在一起①,把它們描述為&ldquo通過教導、學習、傳達、磋商和判斷,人們彼此成為朋友。
&rdquo還有&ldquo如果願意的話,被我稱之為理性的東西,也可以用更多的詞彙來稱呼:精神、思考、思想和思索。
&rdquo②以及&ldquo理性是使我們唯一能夠優越于動物的東西,借助于理性,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