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野史 第三十五回 德報德上官樸免禍

關燈
督勉從其策,自作前隊;裨将段逵、魯鎬次之;上官樸領後隊策應。

    分撥已定。

     袁都督縱馬當先,直入谷口。

    見山路崎岖,并無人影,遂放心前進。

    正行之間,忽山坳裡鼓角齊鳴,賊兵分左右殺出,截斷歸路。

    前隊陷于伏中,火炮石子、萬弩齊發,袁都督雖骁勇,已身帶重傷,部下死亡将盡,仰天歎曰:“悔不聽上官參謀之言,乃為鼠輩所欺。

    ”拔劍自刎而死。

    全軍盡覆。

    一時敵兵蜂擁大出,二隊段達、魯鎬力不能支,棄甲抛戈而走。

    死者枕籍,不計其數。

    上官樸後隊,猶隔數裡,聞前軍失利,督兵疾進,慌忙迎敵,愈殺愈衆,以全軍漸次陷沒,乃棄馬卸甲,雜亂軍中而走,敵兵一擁擒住,縛赴大營。

    當晚大犒三軍,歡呼暢飲。

     上官樸知已必死,忽一賊直入後帳,四顧無人,竟開囚車,釋其縛,悄悄引出後帳,指明山谷,贈以幹糧,命速走。

    叩其姓名,則即向日贈金之偷兒也。

    再欲問之,惟用手一推,令疾走,不顧而去。

    上官樸遁出山峪。

    數日,始遇着殘兵,會合段達、魯鎬二将,回至遼陽,人人危懼,靜候朝命。

    時直省平章,業已奏聞世祖。

    世祖大怒,命将遼陽鎮随征大小軍官,并登萊二鎮将齊逮入京,系獄論罪;另調保定府總兵胡深,鎮守遼陽;再命曹州府兵馬都監阿沙不花剿賊。

    旨下,劉孝德歎曰:“可惜上官參謀,為都督所誤,豈不冤哉!”臨行時,孝德惟多贈禮物,珍重而别。

    上官樸等入燕,經三法司會勘得實,以副将段逵、魯鎬失護主将,臨陣而逃,緻陷全軍,論斬;登萊二總兵,分軍剿賊,逗留不進,從寬革職,軍前贖罪立功;參謀上官樸,雖再三谏阻,計議未行,然已充後隊,不能救援。

    與失律同科,拟決監候;袁珙愎谏喪師,雖陣亡不與蔭襲,請旨定奪。

    上官樸悶坐天牢,日待旨下,淹及一年,竟成立決,自歎曰:“華亭唳鶴,東門牽犬,人事大抵如斯,但首丘之悲,未知屍橫何處耳!”将至歲暮未決。

    忽一日有兵部尚書董文用,表稱:勞山賊黨肅清,登萊總兵業已複職,袁珙蔭子,已仕至都督同知,惟遼陽鎮參謀上官樸,未能免罪,非聖主深仁厚澤之意也,亦宜複職以責後效。

    旨下,僅允免死,放歸田裡。

    上官樸死中得生,既出獄,自思待死年餘,乃得一素昧生平之董尚書,上表拯拔,不可不一識其面,乃具名帖,赴尚書省啟請,尚書即時傳見,上官樸伏地陳謝。

    董尚書曰:“老夫為公為國,非市恩也,有恩于足下者,其崔谏議乎。

    ”上官樸唯唯而退,滿腹疑義,問明谏議公署,在給事中衙左,又往叩谏議大夫崔百祿,谒見時,崔百祿乃曰:“救汝者,興文署陳學士也。

    ” 上官樸又唯唯,随又往集賢院,拜謝學士陳功甫,即升堂,方欲跪下,學士用手扶住,笑曰:“救足下者,更自有人,小弟不妄受也。

    ”上官樸大驚,暗訝:此也不是,彼也不是,甯鬼神之呵護,群仙之手援耶?正在沉吟,學士又笑曰:“此足下之自救耳,少時便知,”随命設宴款待,上官樸勉強就席,學士坐于主位,殷勤把盞,上官樸此時,匕不敢擎,卮不敢舉,如坐針氈,較在天牢,其難尤甚。

    俄而,簾卷處,一麗人明眸皓齒,珠擋玉-,錦妝花簇,數小鬟扶持,如攜薔薇一支,搖曳而出。

    上官樸急欲起避,麗人已俯伏席前,口稱:“恩人高厚,銘感不忘。

    容妾拜謝,略酬萬分之一。

    ”上官樸不知所措,急問其故,學士曰:“此弟小荊,即足下東昌府贈金之韋女也。

    ”上官樸心始恍然,因念無意間所救二人,今日大難,深得其力,十分感激,因問尊阃遇合,在于何所。

    學士曰:“弟昔在滁州未遇時,已喪前妻,再娶梅氏,至正二十年,梅氏又故。

     繼得史中丞薦剡入京,道經彭城,遂聘此女,迩時母女相随入燕,不久其母遂卒。

    每言足下大恩,無緣報答,及聞被難,寝食俱廢,令弟保救。

    奈弟職非言路,因懇敝同年崔谏議代弟上章一言,崔谏議亦慮事關軍情,難回上意,又轉懇其老師董尚書,幸得允旨,不辜韋氏之意。

    然溯其由來,非足下之自救乎?”上官樸如夢初覺,猶再三稱謝,韋夫人不置。

    學士笑曰:“從此書斷鴻溝,二家皆以恩報恩,完此一段公案可也。

    ”上官樸此際,疑慮盡釋,方歡然與學士陳功甫開懷暢飲,誓結昆仲而别。

    數日,離京欲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