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野史 第三十五回 德報德上官樸免禍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三十五回德報德上官樸免禍
松江府婁縣韋子-,以丞-宦遊山左,得青州之樂安主簿,家小僑居于青,自以一琴、一鶴赴任,不半載卒于任所,宦囊如洗。
一妻一女,由青州奔至喪次殓畢,輿-不能歸裡,遂瘗樂安。
母女二人,茕茕無依,艱苦萬狀,以女紅佐薪米,每至缺乏,貧病交迫,繼而轉徒靡定,流離東昌。
有聊城尉署内招侞媪,急往投之,其女偕往,謂自此可免饑寒矣。
不久,尉挂冠去,母女仍大窘。
有憐之者,令入-衣局,終日任勞,漸獲安燠,忽又卧病,并-衣局亦不能執役,母女束手待斃。
又值歲荒,隻得賣女與一富商作小鬟,得銀四兩,正将訣别,母女抱頭而哭。
忽有一人,來問其故,母具告之,其人恻然,拂袖而去。
少時,案上得銀一錠,知為此人所贈,欲追謝,已不知所往。
母乃還富商之銀,骨肉保聚,相賴以生,而終以不識贈銀之人為憾。
有知之者曰:“此高唐州上官樸也,其人好行隐德,往往有不令人知者。
”且說上官樸,字太貞,博學能文,然不事章句,好擊劍,落落有大志,慷慨重義,鄉裡多德之。
夕有偷兒入其家,被拿,責之曰:“堂堂五尺,何甘作梁上君子?”偷兒泣拜曰:“母老家貧,千裡投親不遇,路無資斧,不能歸故鄉耳。
若蒙恕有,誓當自新。
”上官樸聞之動心,乃曰:“穿窬之行,不可再也,”取銀十兩與之,偷兒拜謝去,家中仆役,無不笑以為愚。
一日泊舟臨清江下,夜靜,聞鄰舟哭聲,迹其所在,至最遠一舟得之,見一男子,白皙而修,望月而泣,叩以故。
其人姓方,名連茹,徐州砀山人也,曾隸遼陽鎮都督麾下,因至常州無錫等處,為都督運河糧,中途聞家中母病垂危,拭目以等永訣,欲赴遼陽則不孝,欲歸砀山則不忠,心中如碎,是以悲耳。
上官樸問:“同行幾人?”連茹曰:“仆某一人。
”又問,“河糧,他人可代運否?”連茹泣曰:“長河數千裡,幹系非輕,誰肯代為任者?”上官樸遂力肩其事,渭曰:“某高唐州上官樸也,遼陽一役,某任之,決不負公。
文簿冊籍等項,速速交出,汝星夜直歸砀山。
以盡人子終天之念。
”方連茹一聞此言,五體投地,謝曰:“感君高厚,實同再造,此間河糧二千三百五十八斛,号船五十隻,船戶人名,冊籍可稽,劄付批文等類概以交君,沿途無礙。
但都督袁珙,素極傲岸、峻急,因目下真定劉勇士餘黨竄登萊間,其勢複張,朝廷欲行剿除,急需軍飽,海道太緩,命某度淮,倍道而進,至天津營交納。
君至彼處,先見劉參軍,直陳某意,自有方略,”言畢開船,匆匆而去。
上官樸待至天曉,喚集船戶,遂名點查,并道已意,順風開舟,不日直達天津,至參軍衙内投文交割。
參軍劉孝德,命糧官驗過米色,登時收楚,立傳方記室入見,上官樸坦然直入。
孝德一見愕然,上官樸參谒已畢,備陳颠末,自言:“願伏廟代之罪,以盡彼人子之心。
”劉孝德回嗔作喜曰:“足下乃誠實君子也,傾蓋相逢,素無一面,能寄托大任,可敬可嘉,但方記室之事,某須向幕府處力為周旋,以全足下盛意。
”上官樸稱謝。
劉孝德請至賓館,設宴相待,兩情相投,備極款洽,飲至更深始出。
蓋方連茹乃劉孝德之甥,連茹母病垂危,孝德自然極力周全。
次日與袁都督說知,都督亦無異言。
劉孝德心義上官樸之為人,薦于都督,請重用之。
都督用掌書記,旋用為參謀。
時登萊業已興師。
袁都督引兵會剿,即命随軍聽用。
兵過海州、蓋州,由金川衛所直達登州。
衰都督知會兩鎮,率兵進剿,一戰萊陽,再戰旗山,三戰海甯州白沙河,追過昌邑,勢如破竹。
再抵膠東,進勞山,路途漸狹,且多險阻,上官樸謀曰:“連戰皆捷,都督之威力矣!宜屯兵險要,先播威德,剿撫并用,不可深入重地。
”袁都督不聽,大驅人馬,直搗勞山,登萊兩支人馬,一剿石城蛇皮嶺餘黨,一追焦山豹林等處,惟袁都督所部,迤逦馳去,沿途俱無敵兵阻滞。
袁都督喜曰:“賊已入吾掌中矣!”上官樸又谏曰:“彼雖烏合,恐有詐謀,宜探虛實,待兩鎮兵至,三路齊進,方保無虞。
”袁都督一股銳氣,橫搗直沖,有進無退。
上官樸十分憂慮,議将人馬分作三隊,先後繼進,即有不測,可相救援。
袁都
一妻一女,由青州奔至喪次殓畢,輿-不能歸裡,遂瘗樂安。
母女二人,茕茕無依,艱苦萬狀,以女紅佐薪米,每至缺乏,貧病交迫,繼而轉徒靡定,流離東昌。
有聊城尉署内招侞媪,急往投之,其女偕往,謂自此可免饑寒矣。
不久,尉挂冠去,母女仍大窘。
有憐之者,令入-衣局,終日任勞,漸獲安燠,忽又卧病,并-衣局亦不能執役,母女束手待斃。
又值歲荒,隻得賣女與一富商作小鬟,得銀四兩,正将訣别,母女抱頭而哭。
忽有一人,來問其故,母具告之,其人恻然,拂袖而去。
少時,案上得銀一錠,知為此人所贈,欲追謝,已不知所往。
母乃還富商之銀,骨肉保聚,相賴以生,而終以不識贈銀之人為憾。
有知之者曰:“此高唐州上官樸也,其人好行隐德,往往有不令人知者。
”且說上官樸,字太貞,博學能文,然不事章句,好擊劍,落落有大志,慷慨重義,鄉裡多德之。
夕有偷兒入其家,被拿,責之曰:“堂堂五尺,何甘作梁上君子?”偷兒泣拜曰:“母老家貧,千裡投親不遇,路無資斧,不能歸故鄉耳。
若蒙恕有,誓當自新。
”上官樸聞之動心,乃曰:“穿窬之行,不可再也,”取銀十兩與之,偷兒拜謝去,家中仆役,無不笑以為愚。
一日泊舟臨清江下,夜靜,聞鄰舟哭聲,迹其所在,至最遠一舟得之,見一男子,白皙而修,望月而泣,叩以故。
其人姓方,名連茹,徐州砀山人也,曾隸遼陽鎮都督麾下,因至常州無錫等處,為都督運河糧,中途聞家中母病垂危,拭目以等永訣,欲赴遼陽則不孝,欲歸砀山則不忠,心中如碎,是以悲耳。
上官樸問:“同行幾人?”連茹曰:“仆某一人。
”又問,“河糧,他人可代運否?”連茹泣曰:“長河數千裡,幹系非輕,誰肯代為任者?”上官樸遂力肩其事,渭曰:“某高唐州上官樸也,遼陽一役,某任之,決不負公。
文簿冊籍等項,速速交出,汝星夜直歸砀山。
以盡人子終天之念。
”方連茹一聞此言,五體投地,謝曰:“感君高厚,實同再造,此間河糧二千三百五十八斛,号船五十隻,船戶人名,冊籍可稽,劄付批文等類概以交君,沿途無礙。
但都督袁珙,素極傲岸、峻急,因目下真定劉勇士餘黨竄登萊間,其勢複張,朝廷欲行剿除,急需軍飽,海道太緩,命某度淮,倍道而進,至天津營交納。
君至彼處,先見劉參軍,直陳某意,自有方略,”言畢開船,匆匆而去。
上官樸待至天曉,喚集船戶,遂名點查,并道已意,順風開舟,不日直達天津,至參軍衙内投文交割。
參軍劉孝德,命糧官驗過米色,登時收楚,立傳方記室入見,上官樸坦然直入。
孝德一見愕然,上官樸參谒已畢,備陳颠末,自言:“願伏廟代之罪,以盡彼人子之心。
”劉孝德回嗔作喜曰:“足下乃誠實君子也,傾蓋相逢,素無一面,能寄托大任,可敬可嘉,但方記室之事,某須向幕府處力為周旋,以全足下盛意。
”上官樸稱謝。
劉孝德請至賓館,設宴相待,兩情相投,備極款洽,飲至更深始出。
蓋方連茹乃劉孝德之甥,連茹母病垂危,孝德自然極力周全。
次日與袁都督說知,都督亦無異言。
劉孝德心義上官樸之為人,薦于都督,請重用之。
都督用掌書記,旋用為參謀。
時登萊業已興師。
袁都督引兵會剿,即命随軍聽用。
兵過海州、蓋州,由金川衛所直達登州。
衰都督知會兩鎮,率兵進剿,一戰萊陽,再戰旗山,三戰海甯州白沙河,追過昌邑,勢如破竹。
再抵膠東,進勞山,路途漸狹,且多險阻,上官樸謀曰:“連戰皆捷,都督之威力矣!宜屯兵險要,先播威德,剿撫并用,不可深入重地。
”袁都督不聽,大驅人馬,直搗勞山,登萊兩支人馬,一剿石城蛇皮嶺餘黨,一追焦山豹林等處,惟袁都督所部,迤逦馳去,沿途俱無敵兵阻滞。
袁都督喜曰:“賊已入吾掌中矣!”上官樸又谏曰:“彼雖烏合,恐有詐謀,宜探虛實,待兩鎮兵至,三路齊進,方保無虞。
”袁都督一股銳氣,橫搗直沖,有進無退。
上官樸十分憂慮,議将人馬分作三隊,先後繼進,即有不測,可相救援。
袁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