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向澳大利亞進發
關燈
小
中
大
殖民地都是長方塊,一個挨一個,彼此嵌合,和鑲嵌的方格一般。
在人家看來,直線和直角都是幾何家們的把戲,而不是地理學家的手法。
隻有海岸線作種種迂回曲折,代表着大自然以生動可愛的參差向人為的整齊提出抗議。
這種棋盤式的分區常被巴加内爾笑話,這也難怪。
如果澳大利亞屬于法國的話,法國的地理學家決不會愛矩尺、愛畫線筆到如此程度。
大洋洲這個大陸現在分為六個殖民地,隻有海邊住有移民。
僅僅少數大膽的居民冒險向内陸324公裡遠的地方生活過,但後來死活不知。
至于真正的腹地,差不多沒有人知道它的内幕。
幸虧37度緯線不穿過這些荒無人煙的地方,在這些地方,許多科學家探險有去無回。
爵士是不會冒險去的,現在,他所要過的澳大利亞南部地區,這一帶包括:阿德雷得省的狹長部分,整個維多利亞省和新南威爾士的那個倒置三角形的尖端。
由莊園到維多利亞邊境,不到100公裡,兩天可以走完。
艾爾通打算第二天晚上到達維多利亞省最西邊的阿斯人雷城裡過夜。
旅行開始時,總是“鞍上人精神,鞍下馬活躍”。
人精神,無關緊要,馬活躍要控制一點。
“誰想走遠路,就要惜馬步”。
因而,大家決定每天平均隻走40裡至50裡,不多走。
而且,“老牛拉破車”,速度很慢,馬車還要配合牛步。
那輛大車,連同車上的人和糧食用具,成為護衛的核心,仿佛是個流動的堡壘。
騎馬人盡可能走在車子兩邊,趟趟路,但不能離車子太遠。
人馬的次序沒有特殊規定,在一定範圍内可以随便走走,善于打獵的人跑跑曠野,善于交際的人和女客們談談心,是哲學家的聚在一塊辨辨哲理。
巴加内爾樣樣都行,因此忙得不亦樂乎。
開始的這段路程沒有什麼引人入勝的。
一連串的丘陵,不高卻秃秃的。
廣闊的一片荒地,形成人們所說的“草養區”;許多草原上蓋着一片片灌木叢,這些植物帶着鹹味,葉子是尖尖的,羊類最愛吃,幾公裡路走過,看來看去,不外乎這些東西。
有時還可以看到一種豬頭羊身的動物——豬面蓋,在那一根根電線杆下吃草。
直到這裡為止,這種平原和幡帕斯草原沒有兩樣,平坦的綠茵,藍藍的天空,成群的野獸。
少校硬要大家說,這仍在阿根廷,可地理學家卻肯定地說地形不久就會變化。
由于他這種保證,大家都期盼着新事物的出現。
快到3點鐘了,車子步過一大片無樹的曠野,俗名叫“蚊原”。
這是名副其實的蚊子的世界,那讨厭的雙翅昆蟲不斷地叮人,叮得那一行人和牛馬都很苦惱。
要想蚊子不來叮是不可能的,幸虧流動車子上有的是阿摩尼亞水,叮了就擦一擦,立刻止癢消痛,巴加内爾個子大,那些頑強的蚊子特别光顧他,他氣得直罵娘。
傍晚時分,幾處用豆花樹編成的籬笆點綴着平原,疏疏落落地還有幾棵白膠樹,更遠一點,有一條新壓出的轍道,接着就是一些外來樹種:橄榄樹、檸檬樹、青棟樹,最後,是一些護園的栅欄。
晚上八點鐘,牛在鞭子的驅趕下,加緊了腳步,到達了紅膠站。
所謂“站”,就是指草原上飼養牲畜的建築物。
我們知道,牲畜是澳大利亞草原上的主要财富。
牧人都是些“坐地人”,就是坐在地上的人們。
的确,遠離故土的移民在無邊無際的草原上遊牧,累了時候,第一個動作就是往地上一坐。
紅膠站是個不大的建築,但爵士卻受到了盛情款待。
這些偏僻的人家,總是熱情好客的。
在澳大利亞移民區中,随處可見。
第二天,天一亮,旅行者們又行動起來。
他們要在當晚趕到維多利亞省内。
地面漸漸高低不平起來,小山蜿蜒起伏,一眼望不到盡頭,山上覆蓋着條紅色的細沙,簡直是一面被風吹皺了的大紅旗。
幾棵直幹白皮的杉樹,伸出它們的枝條,用深綠的葉子庇蔭着肥沃的草場,草原充滿了活蹦亂跳的袋鼠。
過了一段路,人們又看到大片荊棘和小膠樹。
不久,這些樹叢漸漸由密而疏,一棵棵孤立的小樹變成大樹,開始呈現出原始森林的風貌。
然而,接近維多利亞邊境時,景物又顯著地變更着,行人們都感到腳下踐踏着一片新的地面。
他們始終沿着一條直線前進,既使遇到任何丘陵或湖泊等障礙也是如此。
他們老是盯着幾何學上那第一條定理,不折不扣地走着兩點之間直線距離最短的路程。
什麼疲乏,什麼困難,都忘得一幹二淨。
他們的行進速度以牛行的速度為準,這些心平氣和的牲口走得并不快,但是一步也沒有停。
就這樣,一口氣走了100公裡,分作兩天,23日傍晚,到達阿斯人地區了,這是維多利亞境西部的第一個城市。
車子由艾爾通送進客棧,這個叫“王冠旅舍”的客棧,是全城最好的賓館。
晚上,清一色的羊肉上桌了,熱氣騰騰,各式各樣,十分豐盛。
大家吃得多,談得也多。
每人都想知道澳大利亞大陸上的珍奇事物,所以都渴望那位地理學家打開話匣子。
自然,巴加内爾不用去請,就以“幸福的澳大利亞”為話題在維多利亞省做起文章來。
“‘幸福’這兩個字眼形容得不正确!”他說,“應該說‘富饒’二字,因為幸福和富饒并不能相提并論。
澳大利亞有金礦,可是卻被那些冒
在人家看來,直線和直角都是幾何家們的把戲,而不是地理學家的手法。
隻有海岸線作種種迂回曲折,代表着大自然以生動可愛的參差向人為的整齊提出抗議。
這種棋盤式的分區常被巴加内爾笑話,這也難怪。
如果澳大利亞屬于法國的話,法國的地理學家決不會愛矩尺、愛畫線筆到如此程度。
大洋洲這個大陸現在分為六個殖民地,隻有海邊住有移民。
僅僅少數大膽的居民冒險向内陸324公裡遠的地方生活過,但後來死活不知。
至于真正的腹地,差不多沒有人知道它的内幕。
幸虧37度緯線不穿過這些荒無人煙的地方,在這些地方,許多科學家探險有去無回。
爵士是不會冒險去的,現在,他所要過的澳大利亞南部地區,這一帶包括:阿德雷得省的狹長部分,整個維多利亞省和新南威爾士的那個倒置三角形的尖端。
由莊園到維多利亞邊境,不到100公裡,兩天可以走完。
艾爾通打算第二天晚上到達維多利亞省最西邊的阿斯人雷城裡過夜。
旅行開始時,總是“鞍上人精神,鞍下馬活躍”。
人精神,無關緊要,馬活躍要控制一點。
“誰想走遠路,就要惜馬步”。
因而,大家決定每天平均隻走40裡至50裡,不多走。
而且,“老牛拉破車”,速度很慢,馬車還要配合牛步。
那輛大車,連同車上的人和糧食用具,成為護衛的核心,仿佛是個流動的堡壘。
騎馬人盡可能走在車子兩邊,趟趟路,但不能離車子太遠。
人馬的次序沒有特殊規定,在一定範圍内可以随便走走,善于打獵的人跑跑曠野,善于交際的人和女客們談談心,是哲學家的聚在一塊辨辨哲理。
巴加内爾樣樣都行,因此忙得不亦樂乎。
開始的這段路程沒有什麼引人入勝的。
一連串的丘陵,不高卻秃秃的。
廣闊的一片荒地,形成人們所說的“草養區”;許多草原上蓋着一片片灌木叢,這些植物帶着鹹味,葉子是尖尖的,羊類最愛吃,幾公裡路走過,看來看去,不外乎這些東西。
有時還可以看到一種豬頭羊身的動物——豬面蓋,在那一根根電線杆下吃草。
直到這裡為止,這種平原和幡帕斯草原沒有兩樣,平坦的綠茵,藍藍的天空,成群的野獸。
少校硬要大家說,這仍在阿根廷,可地理學家卻肯定地說地形不久就會變化。
由于他這種保證,大家都期盼着新事物的出現。
快到3點鐘了,車子步過一大片無樹的曠野,俗名叫“蚊原”。
這是名副其實的蚊子的世界,那讨厭的雙翅昆蟲不斷地叮人,叮得那一行人和牛馬都很苦惱。
要想蚊子不來叮是不可能的,幸虧流動車子上有的是阿摩尼亞水,叮了就擦一擦,立刻止癢消痛,巴加内爾個子大,那些頑強的蚊子特别光顧他,他氣得直罵娘。
傍晚時分,幾處用豆花樹編成的籬笆點綴着平原,疏疏落落地還有幾棵白膠樹,更遠一點,有一條新壓出的轍道,接着就是一些外來樹種:橄榄樹、檸檬樹、青棟樹,最後,是一些護園的栅欄。
晚上八點鐘,牛在鞭子的驅趕下,加緊了腳步,到達了紅膠站。
所謂“站”,就是指草原上飼養牲畜的建築物。
我們知道,牲畜是澳大利亞草原上的主要财富。
牧人都是些“坐地人”,就是坐在地上的人們。
的确,遠離故土的移民在無邊無際的草原上遊牧,累了時候,第一個動作就是往地上一坐。
紅膠站是個不大的建築,但爵士卻受到了盛情款待。
這些偏僻的人家,總是熱情好客的。
在澳大利亞移民區中,随處可見。
第二天,天一亮,旅行者們又行動起來。
他們要在當晚趕到維多利亞省内。
地面漸漸高低不平起來,小山蜿蜒起伏,一眼望不到盡頭,山上覆蓋着條紅色的細沙,簡直是一面被風吹皺了的大紅旗。
幾棵直幹白皮的杉樹,伸出它們的枝條,用深綠的葉子庇蔭着肥沃的草場,草原充滿了活蹦亂跳的袋鼠。
過了一段路,人們又看到大片荊棘和小膠樹。
不久,這些樹叢漸漸由密而疏,一棵棵孤立的小樹變成大樹,開始呈現出原始森林的風貌。
然而,接近維多利亞邊境時,景物又顯著地變更着,行人們都感到腳下踐踏着一片新的地面。
他們始終沿着一條直線前進,既使遇到任何丘陵或湖泊等障礙也是如此。
他們老是盯着幾何學上那第一條定理,不折不扣地走着兩點之間直線距離最短的路程。
什麼疲乏,什麼困難,都忘得一幹二淨。
他們的行進速度以牛行的速度為準,這些心平氣和的牲口走得并不快,但是一步也沒有停。
就這樣,一口氣走了100公裡,分作兩天,23日傍晚,到達阿斯人地區了,這是維多利亞境西部的第一個城市。
車子由艾爾通送進客棧,這個叫“王冠旅舍”的客棧,是全城最好的賓館。
晚上,清一色的羊肉上桌了,熱氣騰騰,各式各樣,十分豐盛。
大家吃得多,談得也多。
每人都想知道澳大利亞大陸上的珍奇事物,所以都渴望那位地理學家打開話匣子。
自然,巴加内爾不用去請,就以“幸福的澳大利亞”為話題在維多利亞省做起文章來。
“‘幸福’這兩個字眼形容得不正确!”他說,“應該說‘富饒’二字,因為幸福和富饒并不能相提并論。
澳大利亞有金礦,可是卻被那些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