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大乘佛教

關燈
在今印度河上遊及蘇伐多河(Svat)流域。

    &mdash&mdash譯注 [11]Beal前引書,p.537。

     中印度之古國(《佛國記》稱之為摩頭羅),為佛陀時代印度十六大國之一。

    位于朱木那河(Jumna)西南一帶。

    其都城為秣菟羅城,位于今摩特拉市(Muttra)之南。

    佛陀在世時,屢遊此地說法。

    佛陀涅槃後,有優波鞠多(Upagupta)出世,大力振興佛教。

    系印度佛教美術之一大中心地。

    今仍存有阿育王所之三塔、優波鞠多伽藍、舍利子及猕猴塔等遺迹。

    最近又自摩特拉市南方發掘出許多佛像、孔雀王朝之刻文、笈多王朝之石柱、雕刻、迦膩色迦王像等遺物。

    &mdash&mdash譯注 《佛國記》雲:&ldquo國名摩頭羅,又經捕那河,河邊左右有20僧伽藍,可有3000僧,佛法轉盛。

    凡沙河以西天竺諸國,國王皆笃信佛法&hellip&hellip從是以南,名為中國。

    中國寒暑調和無霜雪,人民殷樂無戶籍官法,唯耕王地者乃輸地利。

    王為不用刑罔,有罪者但罰其錢,随事輕重,雖複謀為惡之,不過截右手而已。

    王之侍衛左右,皆有供祿,舉國人以悉不殺生、不飲酒、不食蔥蒜。

    &hellip&hellip國中不養豬雞,不賣牲口,市無屠行及酤酒者,貨易則用貝齒,唯旃荼羅(應即本文所說的&lsquo羌達拉種姓&rsquo)獵師賣肉耳。

    &rdquo不過,法顯這裡叙述的似乎是所謂&ldquo中國&rdquo(即印度本土)的一般狀況,而非單指摩頭羅。

    &mdash&mdash譯注 [12]位于印度西北恒河支流迦利河(Kali)之東岸。

    原名羯若鞠蘭,為中印度之古國,《大唐西域記》卷五有記載,都城為拘蘇磨補羅,昔玄奘遊此時,戒日王曾設無遮大會,佛教甚為興盛。

    &mdash&mdash譯注 [13]Beal前引書,p.67。

     [14]同前書,p.103f.。

     [15]北魏敦煌人,生卒年不詳。

    518年奉胡太後之命,與沙門法力、惠生自洛陽西行求經,最遠抵達印度河畔。

    522年返國,攜回大乘經典170部。

    撰有《宋雲行紀》,書今已不傳,賴《洛陽伽藍記》保留下來。

    &mdash&mdash譯注 [16]同前書,p.197。

     乾陀羅(《大唐西域記》作健馱邏,或作犍陀羅),印度古國,位于今日印度西北喀布爾(Kabul)河下遊,五河流域之北,都城在今白夏瓦(Peshawar)附近。

    阿育王曾派遣傳道師至此,是為佛教在此之發端,迦膩色迦王亦曾以此地為中心大力振興佛教,後來則成為大乘佛教的重要基地。

    著名的犍陀羅藝術即發源于此。

    &mdash&mdash譯注 根據《洛陽伽藍記》所引的《宋雲行紀》中雲:&ldquo入乾陀羅國,土地亦與烏場國相似,本名業波羅國,為厭哒所滅,遂立敕勤為王,治國以來,已經二世。

    生性兇暴,多行殺戮;不信佛法,好祀鬼神。

    國中人民悉是婆羅門種,崇奉佛教,好讀經典,忽得此王,深非情願。

    &rdquo(pp.317&mdash318)&mdash&mdash譯注 [17]見St.Julien前引書,p.109。

     [18]同前書,p.111。

     [19]St.Julien翻譯為&ldquo通俗書&rdquo(Livresvulgaires)。

     [20]同前書,p.185。

     憍薩羅,又作拘舍羅、拘薩羅,中印度古國,為佛陀時代十六大國之一。

    國都為舍衛城(?rāvasti),佛陀曾前後居此25年,經常于此開示佛法。

    &mdash&mdash譯注 [21]同前書,p.205。

     梵名?ilāditya,音譯屍羅阿疊多。

    為7世紀前半葉中印度羯若鞠蘭國國王、劇作家、詩人,出身吠舍種姓,史稱戒日王二世,曾臣服五印度,文治武功均盛。

    後皈依佛教,效法阿育王,以大力保護佛教、獎勵文學著名。

    玄奘留學印度時,曾受到戒日王的尊重與禮敬,故在《大唐西域記》裡留有關于此君主的詳細記載。

    &mdash&mdash譯注 [22]辟支佛是音譯,又作&ldquo獨覺&rdquo。

    指獨自悟道之修行者。

    即于現在身中,不禀佛教,無師獨悟,性樂寂靜而不事說法教化之聖者。

    &ldquo聲聞&rdquo與&ldquo緣覺&rdquo稱為&ldquo二乘”若共&ldquo菩薩&rdquo,則為&ldquo三乘&rdquo。

    &mdash&mdash譯注 [23]指聽聞佛陀聲教而證悟之出家弟子。

    聲聞原指佛陀在世時之諸弟子,後與緣覺、菩薩相對,而為二乘、三乘之一。

    即觀四谛之理,修三十七道品,斷見、修二惑而次第證得四沙門果,期入于&ldquo灰身滅智&rdquo之無餘涅槃者。

    此外,聲聞一語,于阿含等原始經典中,兼指出家與在家弟子;然至後世,則專指佛教教團确立後之出家修行僧。

    &mdash&mdash譯注 [24]梵語pāramitā有&ldquo到達彼岸&rdquo、&ldquo終了&rdquo、&ldquo圓滿&rdquo等義,即自生死迷界之此岸而至涅槃解脫之彼岸,通常指菩薩之修行而言。

    &mdash&mdash譯注 [25]音譯作&ldquo三藐三佛陀&rdquo,即&ldquo正遍知一切法&rdquo,意譯為&ldquo正遍知&rdquo、&ldquo正等覺&rdquo,為如來十号之一。

    &mdash&mdash譯注 [26]十波羅蜜之一。

    又作善權、變謀,指巧妙地接近、施設、安排等,乃一種向上進展之方法。

    諸經論中常用此一名詞,歸納之,其意義可分為下列四種:1.對真實法而言,為誘引衆生入于真實法而權設之法門。

    故稱為權假方便、善巧方便。

    2.對般若之實智而言,據昙鸾之《往生論注》卷下舉出,般若者,達如之慧;方便者,通權之智。

    以權智觀照于平等實智所現之差别。

    3.權實二智皆系佛菩薩為一切衆生,而盡己身所示化之法門。

    4.為證悟真理而修之加行。

    &mdash&mdash譯注 [27]St.Julien,Hiuen-Tsang,p.230f. [28]指&ldquo假相&rdquo,一切事象皆無實體性,唯現出如幻之假象,即幻象;其存在則謂幻有。

    &mdash&mdash譯注 [29]要在本文的論述範圍裡分析(義淨時代)為數至少18個部派的神學及其分支,是絕對不可能的事。

    因此,在幾經思量後,采用一種連亞洲的佛教近代主義學者都采行的辦法,亦即:在既有的極端對立中,找出一門與彼此都等距離的經院神學,然後用盡可能理性的方式将之呈現出來。

    正如任何精通文獻者都很容易就會看出來的,以下的描述方式很多都是參照鈴木大拙那本出色的&mdash&mdash盡管是調适于&ldquo西方&rdquo之要求的&mdash&mdash傑作:OutlinesofMahayanaBuddhism,London,1907。

     指遍布于宇宙中真實之本體,為一切萬有之根源。

    又作如如、如實、法界、實相、法性、如來藏、法身、不思議界、佛性等。

    早期漢譯作&ldquo本無&rdquo,亦即大乘佛教所說的&ldquo萬有之本體&rdquo。

    &mdash&mdash譯注 [30]在基督教裡本來就容易被想成非人格性的、三位一體中的&ldquo聖靈&rdquo,便是與此相對應的一個概念。

     [31]在希臘化時代的神秘主義思想中,将人的心靈狀态區分為以下三種階段:1.&ldquo肉體人&rdquo(hosōmatikos),指對真理缺乏理解的無知、無信仰的人,有時亦用&ldquo唯物者&rdquo(hyliker)一詞。

    2.&ldquo心靈人&rdquo(hopsukhikos),指雖然追求真理,但仍未達充分理解的一般信徒,亦即所謂的&ldquo心靈者&rdquo。

    3.&ldquo靈人&rdquo(hopneumatikos),指被神的靈所充滿,達到最高真理者,亦可稱為&ldquo智者&rdquo(hognostikos)或&ldquo靈知者&rdquo(gnostiker)。

    此種區分雖然已見于保羅的用語中,但主要是諾斯提教派(Gnosticism)所用,早期基督教神父也有許多人繼承此一用法。

    韋伯在本書裡也利用這些詞來說明印度教與佛教的一些觀念。

    &mdash&mdash譯注 [32]此即大乘教理中的&ldquo十地論&rdquo,又作&ldquo十住&rdquo。

    &ldquo地&rdquo的梵語為bhūmi,乃住處、住持、生成之意。

    即住其位為家,并于其位持法、育法、生果之意。

    各經所論之&ldquo十地&rdquo說法不一,大緻可分為五種。

    韋伯此處所說的&ldquo十地&rdquo出自《華嚴經》,亦稱為&ldquo菩薩十地&rdquo,依次為:1.歡喜地(pramudita),又作淨心地、聖地、無我地、證地,即初為聖者,遂起大歡喜心之位。

    2.離垢地(vimalā),又作具戒地、增上戒地,即舍離起誤心、破戒、煩惱垢等之覺位。

    3.發光地(prabhākarī),又作明地、有光地,依禅定而得智慧之光,并修聞、思、修三慧,使真理漸明之覺位。

    4.焰慧地(arcismati),又作炎地、增曜地,舍離前三地之分别見解,以智慧火燒煩惱薪,因此而悟智慧之本體,即依其覺悟所起之阿含光,如珠之光炎之位。

    5.難勝地(sudurjayā),已得正智,難再超出(偏離)之位;或謂已得出世間智,依自在之方便力救度難救衆生之位。

    6.現前地(abhimukhi),又作現在地、目前地,聽聞般若波羅蜜,而現前生起大智之位。

    7.遠行地(dūramgamā),又作深行地、深入地、玄妙地、方便具足地(無相方便地),即修無相行,心作用遠離世間之位;此位往上更無可求之菩提,往下更無被救之衆生,因此沉潛于無相寂滅之理,有不能修行之虞,此謂七地沉空之難;此時十方諸佛以七種法勸勵精進,再鼓起修行之勇氣,以進至第八地,此謂&ldquo七勸&rdquo。

    8.不動地(acalā),又作色自在地、決定地、寂滅淨地,不斷生起無相之智慧,絕不為煩惱所動之覺位。

    9.善慧地(sādhumati),又作心自在地、善根地、無礙住,菩薩以無礙力說法,完成利他行,即智慧之作用自在之覺位。

    10.法雲地(dharmameghā),又作法雨地、究竟地、最上住,得大法身、具自在力之覺位。

    &mdash&mdash譯注 [33]這是鈴木大拙相當強調的一點,參見OutlinesofMahayanaBuddhism,p.344。

     全稱為&ldquo有餘依涅槃&rdquo,乃&ldquo無餘依涅槃&rdquo(無餘涅槃)之對稱。

    依,指依身,即人之身體。

    小乘佛教認為,雖然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