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大乘佛教

關燈
卻一切生死原因之煩惱而證得涅槃,然因前世惑業所造成之果報身尚存,亦即生死之因已斷,尚有生死之果待盡者,稱為有餘涅槃。

    反之,已斷盡生死之因,又無生死之果,而達灰身滅智之究竟涅槃之境界者,稱為無餘涅槃。

    大乘佛教則認為,佛之應身、化身為有餘涅槃,佛之真身為無餘涅槃。

    &mdash&mdash譯注 [34]至少鈴木大拙所引用的原典可以讓我們這麼推論,但是這樣的觀點在較古老的時代裡有多大程度的擴展,是很成問題的。

     [35]鈴木大拙如此說。

     [36]即世親的《發菩提心經論》,二卷,鸠摩羅什譯,收于《大正新修大藏經》第三十二冊。

    &mdash&mdash譯注 世親(又作天親,音譯婆薮盤豆),四五世紀時北印度犍陀羅國人,為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創始人之一。

    不過,根據近代學者考證,世親有兩人,一為無著之弟,瑜伽行派之論師,4世紀時人;另一則為一切有部之論師,著有《俱舍論》等書,5世紀時人。

    &mdash&mdash譯注 [37]大約等同于靈知&mdash愛心(Gnosis-Liebesherz)。

     [38]為印度大乘佛教中觀學派之創始人。

    又稱龍猛、龍勝,二三世紀時南印度人,出身婆羅門種姓,著述甚豐,唯關于其傳記,傳說成分頗濃,生卒年代亦有許多争論。

    &mdash&mdash譯注 [39]換言之,處于,1.說一切有部之古來的固有教義&mdash&mdash(依數論派的方式)主張外界之實在,與2.吠檀多派影響下的各學派&mdash&mdash論點接近有關宇宙之幻象的教義,諸說的中間。

     &ldquo中道&rdquo的說法各家不一,若就阿含教說(也就是最為原始的)而言,則大緻可釋之如下:因八正道之實踐是遠離快樂主義與苦行主義等偏頗之生活态度,由此得以完成智慧,進入菩提涅槃,故稱八正道為中道。

    若正确理解十二緣起之真理,因而遠離常見(認為衆生生命主體之我為永遠存續者)與斷見(認為死後全歸滅無),或有見(自然之立場、世間之常識)與無見(虛無主義)等偏頗之看法,故正觀十二緣起,是謂住于中道之正見。

    前者為佛陀初轉法輪時所說,乃屬實踐上之中道,後者則為思想上之中道。

     至于大乘中觀派(即龍樹)的主張,則以般若波羅蜜為根本立場,以遠離一切執着、分别而無所得者為中道。

    根據《中論》卷一《觀因緣品》所載,緣起之理法是打破生、滅、斷、常、一、異、去、來等八種邪見,而闡明空之真理;萬有以順此緣起道理而存在,故離八邪,本無實體,不為執着之對象。

    如此,離八邪而住于無得正觀,稱為中道,此即八不中道、八不正觀、無得中道、八不中觀等。

    &mdash&mdash譯注 [40]梵語dhāranī,意譯為&ldquo總持&rdquo、&ldquo能持&rdquo、&ldquo能遮&rdquo,即能總攝憶持無量佛法而不忘失之之念慧力。

    換言之,陀羅尼即為一種記憶術。

    陀羅尼能持各種善法,能遮除各種惡法。

    因菩薩以利他為主,為教化他人,故必須得陀羅尼,得此則能不忘失無量之佛法,而在衆中無所畏,同時亦能自由自在地說教。

    有關菩薩所得之陀羅尼,諸經論所說頗多。

    及至後世,因為陀羅尼之形式類似誦咒,因此後人将其與咒混同,遂統稱咒為陀羅尼。

    然一般仍以字句長短加以區分,長句者為陀羅尼,短句者為真言,一字二字者為種子。

    咒既名為陀羅尼,故對經、律、論之三藏而言,集聚咒之記錄,即稱為陀羅尼藏、明咒藏、秘藏等,為五藏之一。

    基于此之陀羅尼,有大隋求陀羅尼、佛頂尊勝陀羅尼等,以及應不同諸尊之特殊修法,依修法之目的而誦相應之陀羅尼。

    &mdash&mdash譯注 [41]怛特羅,本為&ldquo相續&rdquo之意,後轉用為密咒與教義之語。

    西藏《大藏經》中稱秘密經典為怛特羅。

    密教亦将&ldquo因相&rdquo、&ldquo性相&rdquo、&ldquo果相&rdquo等三相結合之教稱為怛特羅;故怛特羅即為結合發菩提心始之灌頂、三摩耶戒等之前行所作及觀法修行,乃至究竟之證果等三相,使之成為統一無缺之相續教說。

    怛特羅有四種:1.作怛特羅(kriyā-tantra);2.行怛特羅(caryā-tantra);3.瑜伽怛特羅(yoga-tantra);4.無上瑜伽怛特羅(anuttarayoga-tan-tra)。

    &mdash&mdash譯注 [42]梵語siddhi,意譯&ldquo作成就&rdquo、&ldquo妙成就&rdquo。

    梵漢并舉則稱成就悉地。

    于密教,意指依誦持真言等,以身、口、意三密相應而成就世間、出世間種種妙果。

    據《大日經疏》卷十五所載,完成正覺之階位,稱為無上悉地;到達此位之前,尚有信、入地、五通、二乘、成佛等五種悉地。

    對此,顯教諸師認為&ldquo信&rdquo是地前之信行,&ldquo入地&rdquo是指入于初歡喜地(相當于聲聞之入見道),&ldquo五通&rdquo是遍知世間五神通之境,至超越五通仙人位而臻第四地,&ldquo二乘&rdquo是超越二乘之境界,而至第八地,&ldquo成佛&rdquo即是由第九地修菩提道,進而完成如來位。

    若依密教,則出歡喜地有十心,初心至第四心為五通,第五心至第八心為二乘,第九心至第十心,即得成佛。

    即初地十心分三品,初四心為下品,次四心為中品,後二心為上品。

    &mdash&mdash譯注 [43]前二者(天界與地獄)從未被清除,但就原始佛教的關懷而言,它們根本沒有任何地位。

     彌賽亞(maschiach)在希伯來語中出于&ldquo加膏油&rdquo(maschia)一字,為&ldquo受膏者&rdquo之意。

    在《舊約聖經》裡,作為受膏者的彌賽亞,是用來對王的尊稱。

    例如《撒母耳記上》第24章第6節,以色列王制時代的第一個王掃羅即被稱為耶和華的&ldquo受膏者&rdquo。

    在《新約聖經》裡,當耶稣被稱為基督時,所謂基督即由chrio(加膏油)的動詞型而來,是maschiach的希臘譯文。

    隻是,當耶稣被稱為基督(彌賽亞)時,并非意指《舊約聖經》中所指的以色列人在政治上的王(為以色列帶來獨立與光榮的王者),而是在聖靈上為救世主的意思。

    本來隻是以色列人的救世主,後來擴大為基督教世界的救世主,最後則逐漸成為一切救世主的代名詞。

    &mdash&mdash譯注 [44]這在最下一層天界仍處處可見,那兒住的是諸如吠陀衆神以及通過業而暫時居停的靈魂。

     佛教有許多層次的&ldquo天&rdquo(deva-loka,提婆),或許也可解釋為&ldquo境界&rdquo。

    此處所謂&ldquo最下一層天界&rdquo,指的是&ldquo六欲天&rdquo(屬于欲界的六種天)之中的四大王衆天與三十三天。

    六欲天依次為:1.四大王衆天(又稱四天王:持國天、增長天、廣目天、多聞天等及其眷屬之住所),2.三十三天(又稱忉利天,此天之主稱釋提桓因,即帝釋天),3.夜摩天(又稱焰摩天、第三焰天),4.兜率天,5.樂變化天(又稱化樂天),6.化自在天(又稱第六天、魔天)。

    前二天位于須彌山之上,故稱地居天;夜摩天以上則住在空中,故稱空居天。

    在四大王衆天或三十三天中,若因起瞋心或耽迷遊戲之樂,而失正念者,則自天界堕落。

    &mdash&mdash譯注 [45]這在佛教的聖者所住的較高層的天界裡也普遍見到。

     所謂&ldquo較高層的天界&rdquo指的是:1.屬于色界的天,即四禅天(初禅天、第二禅天、第三禅天、第四禅天),每一禅天又分為若幹天,其中初禅、二禅、三禅均為生樂受樂之天,故稱樂生天。

    此外,屬于初禅天之中的大梵天又稱為梵天、大梵天王,與帝釋天并稱為&ldquo釋梵&rdquo,若再加四天王,則稱&ldquo釋梵四王&rdquo均為佛法之守護神。

    2.屬于無色界之諸天,即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有頂天)。

    四無色天由于無色(超越物質),故無住處。

    &mdash&mdash譯注 [46]大乘文學的出色之處,在于其繁複地耽溺于歡喜、奇迹與聖者的交錯紛呈。

    特别是《方廣大莊嚴經》(Lalitavistara)裡相當古老的大乘佛傳(由Lefmann譯為德文)已經&mdash&mdash相對于馬鳴還算素樸的描寫,是以一種可以想見的非藝術的、但獨特而神秘的、巫術的筆緻&mdash&mdash充斥着奇迹,并且以橫溢着寶石、光線、蓮花及各類草木、香氣的鋪陳方式來表現,令人想起懷爾德(Wilde,DorianGray)與修斯曼斯(Huysmans)那類的頹廢文學。

    其中所表露的,事實上是神秘的秘密性愛(Kryptoerotik)。

    《方廣大莊嚴經》裡對于佛母(Theotokos)之美的描寫,以及《觀無量壽經》裡對于阿彌陀佛觀想的制定,可以說是各式各樣珠寶、鮮花、狎昵之美的總動員,提供給熾烈的性愛熱情上演的舞台。

     [47]此一教義,對于喇嘛教裡某些重要的觀念的生成(例如Khubilghan的教義,按:在蒙古語裡,此詞為&ldquo化身&rdquo、&ldquo轉生者&rdquo之意),是不無影響的。

    後文再述。

     [48]西藏佛教徒祈禱所用之法物。

    其形狀如桶,大小不一,中貫以軸,其中裝有紙印經文,周圍刻有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以手撥之即會轉動,轉動一周表示念誦六字真言一遍。

    另有風動、水動、腳踏式等數種;其名稱則有摩尼輪、祈禱輪等。

    &mdash&mdash譯注 [49]像《觀無量壽經》(SaintBookoftheEast,vol.,49)這類在中國與日本重要的大乘布教經典當中,所顯示的倫理要求是簡易且按需求而分階段的。

    作惡多端和極為愚魯的人,最壞的情況是堕入地獄裡,但阿彌陀佛的呼聲可以将他們拯救出來。

    雖然作惡,但未毀謗大乘教說者,境況就已經比較好一些。

    好好持家又能行善者,當然更上一層。

    還要更好的是遵守儀式戒律并且在一定時間裡持齋戒者。

    能夠信守正确的教說(業&mdash決定論)、不毀謗大乘教義且向無上道精進者,即可得到較高的禅悅狀态。

    能了悟大乘教義且不加毀謗者的命運又會更好。

    若是能行觀想,或研習大乘學派的經典,或最後能抱持純粹教說的&ldquo愛心&rdquo(按: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者,即能往生淨土,亦即後期佛教宗教觀裡的西方極樂世界(關于完成的各個階段,參見此書第22&mdash30節)。

     [50]在中國的朝聖者時代裡,北印度邊境地區的正量部與上座部,被視為由首陀羅所創建的。

    兩者皆為分别說部的支派,代表古代教會&mdash&mdash除此之外,還有龍樹的中觀學派,以及經量部(儀式主義派)和瑜伽行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