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薄伽梵歌》的救贖論與職業倫理
關燈
小
中
大
行,而且也根據個人所追求的救贖目标而定。
因此,寬容不再是消極的,而是:1.積極的&mdash&mdash隻不過,相對且分等次地&mdash&mdash評價各種最相對立的行為準則;2.承認各個生活領域之倫理的固有法則性及其同等的固有價值,這是因為,一旦面對救贖的終極問題,這些領域的價值必然都要受到貶斥。
這種普遍的有機相對主義,并不僅僅止于理論上,而且還深深地滲透到感情生活裡&mdash&mdash可證之于印度教在其支配的時代所遺留下來的文獻。
例如在所謂的婆羅門濕婆迦納(Sivagana)的迦納瓦沙(Kanawsa)詩句碑文裡[48],濕婆迦納捐獻了兩座村莊,用以維持他所建的隐士庵。
他也以自身的祝禱力量助其君王支配與屠殺了無數敵人。
在此詩文裡,和其他的一樣,大地沾滿了血腥。
雖然如此,&ldquo他虔敬地建造這個屋子,世上的人隻要将目光轉向它,就能夠從卡利時代的污穢中解放出來&rdquo。
他這麼做,是因為他發現人生背負着各種苦惱的重擔,會年老、别離和死亡,因此,這種運用錢财的方式,是世上所有的善良人都知道的唯一良方善法。
詩文接着說:&ldquo在他建造屋子的季節裡,風中飄散着阿修卡花的香味,芒果樹正抽發着嫩芽。
群蜂四處飛舞,麗人眼底的光輝更是訴說着愛意。
當她們意亂情迷地與愛人相對坐上秋千,酥胸上愛的印痕再也隐藏不住,肉體更在胸衣裡顫動,急忙笑着垂下半閉的眼簾,隻是眉間的抖動洩露了她們心中的歡喜。
朝聖者的太太們可是眼看着芒果花照亮了大地,耳中聽到醉醺醺的蜜蜂嗡嗡作響。
眼淚便不住流了下來。
&rdquo接下來是開列出隐士庵所需的熏香和其他必需品的清單賬目。
從詩文中,我們看到生活中的所有事項都各得其所:英雄血熱的戰鬥狂、救贖的憧憬&mdash&mdash從構成生活本身且一再重演的離别苦中掙脫出來的渴望、冥思靜觀的僻靜處所,以及春天的亮麗美景和愛的幸福。
所有這些,最終都沉入到被斷念所迷醉的、憂愁的夢般的心境裡,而此心境是幻象帷幕的思想必然産生的。
在此思想中,所有的一切:此種非現實的、無常的美,以及人類相互争鬥的恐怖,彼此交織在一起。
記載在一份官方紀念文件裡的對世界的态度[49],最後也貫注到印度文獻最具特色的部分裡。
實在與巫術,行為、理智與心境,似夢的靈知與敏銳自覺的情感,不僅相互共存也彼此滲透,因為,所有的一切,相對于唯一真實的神聖存在,最終,畢竟同樣都是不真實的、非本質的。
*** [1]佛教的影響在史詩相當晚期的部分才看到。
[2]《摩诃婆羅多》(Mahābhārata)為印度兩大民族史詩之一(另外一個是《羅摩衍那》),也是印度教的聖典之一。
《摩诃婆羅多》的意思是:&ldquo歌頌婆羅多族之戰争的大史詩&rdquo,是一部由十萬頌所構成的龐大故事詩(一&ldquo頌&rdquo等于我們的四行詩)。
據傳為廣博仙人所作,這當然是不可靠的,史詩實際上是長期累積擴大而成的,在公元前5或前6世紀問世,經數百年的發展,至3或4世紀才逐漸定型。
故事的内容是叙述大約發生在公元前10世紀時雅利安人部族之間的戰争。
為了争奪王位而發動戰争的兩方其實是婆羅多族的兩房堂兄弟:一邊是潘達閥(Pandavas)五兄弟,另一邊則是庫拉閥(Kauravas)一百個兄弟。
由于除了戰争的描述外,還包括大量相關的神話、傳說、哲學、宗教、倫理、社會風俗等等題材,故此書成為了解印度文明的一大寶庫。
包含于其中的《薄伽梵歌》(BhagavadGita)為一宗教詩,是印度文學上不朽的篇章,内容是叙述禦者克裡什那(亦譯為黑天,實際上是毗濕奴的化身)在大戰爆發前向潘達閥兄弟之一的有修說明正義之戰的必要,同時教他信仰神之偉大恩寵對于赴身沙場的重要性。
截至今日為止,《薄伽梵歌》仍為印度教聖典中最受人們歡迎的作品。
&mdash&mdash譯注 [3]《薄伽梵歌》之具關鍵特征的部分,特别是騎士階層的&ldquo命運倫理&rdquo,必然是起源于古騎士時代。
[4]罪最終就在人的自身當中的觀念,和下述的觀念是相克的:罪乃是前世作為之不可避免的結果,就像懸在人上頭的命運一樣,而人隻不過是讓幽暗命運或&mdash&mdash說得更正确些&mdash&mdash業的連鎖自行運作的工具(Mahabh.Ⅻ,22,11ff.參照59,13ff.以及Ⅳ,5和其他章節)。
[5]《摩诃婆羅多》的主角之一,潘度(Pandu)之子,潘度共有五子(即所謂的&ldquo潘達閥&rdquo),皆為天神與其妻所生。
&mdash&mdash譯注 [6]堅陣有四個兄弟,五人共娶一妻,即德珞帕娣。
&mdash&mdash譯注 [7]Ⅲ,29,38ff.。
這正是史詩裡被認為古代的部分。
[8]韋伯認為《聖經·約伯記》相當能說明基督教的神義論:&ldquo個人命運的問題在《聖經·約伯記》裡有所揭示,《約伯記》是出自一個十分不同的階層(上層社會),它的最高潮乃是一種對任何問題之解決的斷念,而順服于神對其創造物的絕對的主權。
這種順服可說是清教徒預定論的前驅。
當神意注定的地獄之永恒劫罰所引起的激情,配合上述所讨論的涉及報應與神之絕對主權的觀念,必然會導緻預定論的出現。
然而這種預定論的信仰終究沒能在那時的以色列人之間發展出來:他們幾乎完全誤解了《約伯記》作者原先意圖中該有的結論&rdquo(《宗教社會學》,pp.149&mdash150);&ldquo這位全能的神乃居于其被造物之所有倫理要求的彼岸,因此祂的意旨被認為是超乎人類所能掌握的範圍之外的。
并且,神之絕對的全能是無限地超絕于被造物的,所以被造物的正義尺度根本不可能适用于神的作為&rdquo(《宗教社會學》,p.189)。
&mdash&mdash譯注。
[9]《摩诃婆羅多》主角之一,堅陣之弟,為天神因陀羅之子,武藝高強。
&mdash&mdash譯注 [10]亦見E.W.Hopkins,ReligionofIndia,p.417。
[11]世界各國的語言幾乎都有翻譯。
德文本由Garbe譯出,并附有精彩的導論(Leipzig,1901)。
[12]克裡什那即毗濕奴的化身。
毗濕奴(又譯毗紐天、遍入天等)為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于吠陀神話中被視為太陽神之一,謂其三步即可跨越大地。
初未受重視,直至《梵書》時期,始漸受信仰。
《奧義書》中把那羅延天(Narayana)、婆薮天(Vasudeva)等皆列為其異稱。
毗濕奴膚色深藍,四手,分持法螺、輪寶、仙杖與蓮花,臍上出蓮花一朵,上坐梵天。
乘金翅鳥迦樓羅(garuda),妻為吉祥天女。
此神司世界之維持發展,因其具慈愛、恩惠之神性,故人能親之、信
因此,寬容不再是消極的,而是:1.積極的&mdash&mdash隻不過,相對且分等次地&mdash&mdash評價各種最相對立的行為準則;2.承認各個生活領域之倫理的固有法則性及其同等的固有價值,這是因為,一旦面對救贖的終極問題,這些領域的價值必然都要受到貶斥。
這種普遍的有機相對主義,并不僅僅止于理論上,而且還深深地滲透到感情生活裡&mdash&mdash可證之于印度教在其支配的時代所遺留下來的文獻。
例如在所謂的婆羅門濕婆迦納(Sivagana)的迦納瓦沙(Kanawsa)詩句碑文裡[48],濕婆迦納捐獻了兩座村莊,用以維持他所建的隐士庵。
他也以自身的祝禱力量助其君王支配與屠殺了無數敵人。
在此詩文裡,和其他的一樣,大地沾滿了血腥。
雖然如此,&ldquo他虔敬地建造這個屋子,世上的人隻要将目光轉向它,就能夠從卡利時代的污穢中解放出來&rdquo。
他這麼做,是因為他發現人生背負着各種苦惱的重擔,會年老、别離和死亡,因此,這種運用錢财的方式,是世上所有的善良人都知道的唯一良方善法。
詩文接着說:&ldquo在他建造屋子的季節裡,風中飄散着阿修卡花的香味,芒果樹正抽發着嫩芽。
群蜂四處飛舞,麗人眼底的光輝更是訴說着愛意。
當她們意亂情迷地與愛人相對坐上秋千,酥胸上愛的印痕再也隐藏不住,肉體更在胸衣裡顫動,急忙笑着垂下半閉的眼簾,隻是眉間的抖動洩露了她們心中的歡喜。
朝聖者的太太們可是眼看着芒果花照亮了大地,耳中聽到醉醺醺的蜜蜂嗡嗡作響。
眼淚便不住流了下來。
&rdquo接下來是開列出隐士庵所需的熏香和其他必需品的清單賬目。
從詩文中,我們看到生活中的所有事項都各得其所:英雄血熱的戰鬥狂、救贖的憧憬&mdash&mdash從構成生活本身且一再重演的離别苦中掙脫出來的渴望、冥思靜觀的僻靜處所,以及春天的亮麗美景和愛的幸福。
所有這些,最終都沉入到被斷念所迷醉的、憂愁的夢般的心境裡,而此心境是幻象帷幕的思想必然産生的。
在此思想中,所有的一切:此種非現實的、無常的美,以及人類相互争鬥的恐怖,彼此交織在一起。
記載在一份官方紀念文件裡的對世界的态度[49],最後也貫注到印度文獻最具特色的部分裡。
實在與巫術,行為、理智與心境,似夢的靈知與敏銳自覺的情感,不僅相互共存也彼此滲透,因為,所有的一切,相對于唯一真實的神聖存在,最終,畢竟同樣都是不真實的、非本質的。
*** [1]佛教的影響在史詩相當晚期的部分才看到。
[2]《摩诃婆羅多》(Mahābhārata)為印度兩大民族史詩之一(另外一個是《羅摩衍那》),也是印度教的聖典之一。
《摩诃婆羅多》的意思是:&ldquo歌頌婆羅多族之戰争的大史詩&rdquo,是一部由十萬頌所構成的龐大故事詩(一&ldquo頌&rdquo等于我們的四行詩)。
據傳為廣博仙人所作,這當然是不可靠的,史詩實際上是長期累積擴大而成的,在公元前5或前6世紀問世,經數百年的發展,至3或4世紀才逐漸定型。
故事的内容是叙述大約發生在公元前10世紀時雅利安人部族之間的戰争。
為了争奪王位而發動戰争的兩方其實是婆羅多族的兩房堂兄弟:一邊是潘達閥(Pandavas)五兄弟,另一邊則是庫拉閥(Kauravas)一百個兄弟。
由于除了戰争的描述外,還包括大量相關的神話、傳說、哲學、宗教、倫理、社會風俗等等題材,故此書成為了解印度文明的一大寶庫。
包含于其中的《薄伽梵歌》(BhagavadGita)為一宗教詩,是印度文學上不朽的篇章,内容是叙述禦者克裡什那(亦譯為黑天,實際上是毗濕奴的化身)在大戰爆發前向潘達閥兄弟之一的有修說明正義之戰的必要,同時教他信仰神之偉大恩寵對于赴身沙場的重要性。
截至今日為止,《薄伽梵歌》仍為印度教聖典中最受人們歡迎的作品。
&mdash&mdash譯注 [3]《薄伽梵歌》之具關鍵特征的部分,特别是騎士階層的&ldquo命運倫理&rdquo,必然是起源于古騎士時代。
[4]罪最終就在人的自身當中的觀念,和下述的觀念是相克的:罪乃是前世作為之不可避免的結果,就像懸在人上頭的命運一樣,而人隻不過是讓幽暗命運或&mdash&mdash說得更正确些&mdash&mdash業的連鎖自行運作的工具(Mahabh.Ⅻ,22,11ff.參照59,13ff.以及Ⅳ,5和其他章節)。
[5]《摩诃婆羅多》的主角之一,潘度(Pandu)之子,潘度共有五子(即所謂的&ldquo潘達閥&rdquo),皆為天神與其妻所生。
&mdash&mdash譯注 [6]堅陣有四個兄弟,五人共娶一妻,即德珞帕娣。
&mdash&mdash譯注 [7]Ⅲ,29,38ff.。
這正是史詩裡被認為古代的部分。
[8]韋伯認為《聖經·約伯記》相當能說明基督教的神義論:&ldquo個人命運的問題在《聖經·約伯記》裡有所揭示,《約伯記》是出自一個十分不同的階層(上層社會),它的最高潮乃是一種對任何問題之解決的斷念,而順服于神對其創造物的絕對的主權。
這種順服可說是清教徒預定論的前驅。
當神意注定的地獄之永恒劫罰所引起的激情,配合上述所讨論的涉及報應與神之絕對主權的觀念,必然會導緻預定論的出現。
然而這種預定論的信仰終究沒能在那時的以色列人之間發展出來:他們幾乎完全誤解了《約伯記》作者原先意圖中該有的結論&rdquo(《宗教社會學》,pp.149&mdash150);&ldquo這位全能的神乃居于其被造物之所有倫理要求的彼岸,因此祂的意旨被認為是超乎人類所能掌握的範圍之外的。
并且,神之絕對的全能是無限地超絕于被造物的,所以被造物的正義尺度根本不可能适用于神的作為&rdquo(《宗教社會學》,p.189)。
&mdash&mdash譯注。
[9]《摩诃婆羅多》主角之一,堅陣之弟,為天神因陀羅之子,武藝高強。
&mdash&mdash譯注 [10]亦見E.W.Hopkins,ReligionofIndia,p.417。
[11]世界各國的語言幾乎都有翻譯。
德文本由Garbe譯出,并附有精彩的導論(Leipzig,1901)。
[12]克裡什那即毗濕奴的化身。
毗濕奴(又譯毗紐天、遍入天等)為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于吠陀神話中被視為太陽神之一,謂其三步即可跨越大地。
初未受重視,直至《梵書》時期,始漸受信仰。
《奧義書》中把那羅延天(Narayana)、婆薮天(Vasudeva)等皆列為其異稱。
毗濕奴膚色深藍,四手,分持法螺、輪寶、仙杖與蓮花,臍上出蓮花一朵,上坐梵天。
乘金翅鳥迦樓羅(garuda),妻為吉祥天女。
此神司世界之維持發展,因其具慈愛、恩惠之神性,故人能親之、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