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吠陀經典在印度教裡的地位

關燈
上與絕不承認他神之存在的一神教有所區别,但與明确地确立多神之相互分劃的功能與組織的多神教也不相同;并且,就其一時的一神崇拜這點而言,也與單神崇拜&mdash&mdash在衆神之中永遠隻崇拜某一個神祇&mdash&mdash有所分别,因此,缪勒也稱單一神教為交替神教,最顯著的即為印度的吠陀宗教。

    &mdash&mdash譯注 [6]崇拜母牛(較和緩些,一般的牛),無論在經濟上或儀式上都走到極端的地步。

    至今,畜牧的合理經營都還滞礙難行,因為牛隻在原則上必須自然死亡,因此盡管不再有利用價值,都還得繼續喂食(通過卑賤的種姓之手違背禮儀地毒殺牛隻,多多少少緩和了一下情勢)。

    認為牛的屎尿可以淨化一切。

    一個虔誠的印度教徒和歐洲人共餐之後,至今仍用牛糞來潔淨自己的身體(有時連同他的住屋)。

    沒有一個虔誠的印度教徒在經過撒尿中的牛時不将自己的手接住尿水,然後像天主教徒用聖水那樣,将之灑于前額與衣服上。

    收成不好的年頭,則不計一切犧牲也要先保留牛的飼料。

     [7]業報與輪回思想大體而言并未見于吠陀時代,但起源于《梵書》時代,至《奧義書》時骨幹已立,終至學派時代而完成。

    其中,《奧義書》早期哲學家耶求那華爾克雅的立論至為關鍵。

    耶求那華爾克雅,又作祭皮衣仙,公元前8世紀左右之印度哲學家,其學說被認為系佛陀以前印度代表性之哲學論說,後世吠檀多學派實源出于此。

    &mdash&mdash譯注 [8]《梨俱吠陀》中雖有神(Deva)與父祖(Pitr)的區别,但常有混用的傾向。

    《梵書》則區别之,天道(devayana)與祖道(pitryana)各别,而視祖道為再生于此世之境。

    在吠陀宗教裡,有Yama(焰摩)神,乃日神(Vivasvat)與娑郎尤(Saranyu)之子,與其妹閻美(Yami)為同時出生之神祇,故稱雙王。

    另據波斯古經《阿凡士塔注》(ZendAvesta)所載,人類之祖威梵哈梵特(Vivanhvant)始作蘇摩酒祈神,由此功德而得一子,名為伊摩(Yima),此子即是焰摩。

    由上所述,可知此神之起源甚早,然其發達時期或在吠陀時代之後期。

    《梨俱吠陀》中有關于此神之贊歌,稱焰摩為&ldquo唯一應死者&rdquo,是為人類最初之死者,為衆生發現冥界之路,故為死者之王。

    此時代焰摩之住所,在天上界最遠之處,系一常奏音樂之樂土,有二犬為使者,常徘徊人間嗅出死者,以導之入冥界。

    然而在《阿闼婆吠陀》中,則将焰摩之住所轉至下界,稱為焰摩城(Yama-pura),系專依死者生前行為之記錄而司掌賞罰之神。

    在《摩诃婆羅多》等史詩裡,詳細記有焰摩恐怖之形象,穿着血紅色衣服,頭戴王冠,騎水牛,一手持棍棒,一手執索。

    此一時代之焰摩具有兩種性格,一即所謂之死神,率領衆多使者取人性命,故當時稱&ldquo死&rdquo為往焰摩宮,稱&ldquo殺&rdquo為送焰摩宮;另一則為死者之王(Preta-rāja)、法王(Dharma-rāja),住于南方地下,為祖靈世界之支配者。

    後世印度教神話傳說中,則将焰摩視為專為死者靈魂帶來苦惱之恐怖神。

    此一觀念後為佛教所采用,傳入中國後音譯為&ldquo閻魔&rdquo,與道教信仰相結合,而産生所謂閻羅王的觀念。

    &mdash&mdash譯注 [9]&ldquo信仰之默示&rdquo,指随時準備将自己的确信置于教會權威的規範下;相對的則為&ldquo信仰之宣示&rdquo(fidesexplicita),亦即公開地、個人性地承認教義。

    兩者皆為天主教的術語。

    &mdash&mdash譯注 [10]專家們在《梨俱吠陀》的《原人歌》(PurushaSukta,吠陀時代的最晚期産物)裡發現&ldquo種姓制度的大憲章&rdquo(MagnaChartadesKastensystems)。

    至于《阿闼婆吠陀》,則于後文中再及。

     《原人歌》中謂:由原人之頭生婆羅門,由肩生王族,由腿生吠舍,由足生首陀羅,雲雲。

    為了正當化種姓制度,後世的婆羅門學者便屢屢援引&ldquo原人歌&rdquo以為據。

    &mdash&mdash譯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