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吠陀經典在印度教裡的地位

關燈


    鐵路、旅館、外來工業影響下的職業流動與勞動集中、學院等等,都是肇因。

    &ldquo倫敦行走&rdquo(Londongänger),意指留學歐洲并與歐洲人自由交往的人,在上一代還被逐出種姓,但愈來愈不複如此。

    火車上的種姓包廂制度,類似美國南部各州區分&ldquo白人&rdquo與&ldquo黑人&rdquo使用不同列車與候車室的做法,也行不通。

    一切種姓順位關系全都在松動,英國人所培植的知識階層則和其他各處一樣,成為特殊民族主義的擔綱者,并且更加強了此一緩慢但莫之能禦的轉變過程。

    盡管如此,舊秩序在現今依然堅固。

     *** [1]此處我們所指的僅止于《吠陀本集》(Samhitā),亦即詩歌、祈禱文和咒式等的集成。

    在廣義上,所有的聖書,包括任一吠陀之下的《梵書》與《奧義書》甚至《随聞經》等經書,都可算作是吠陀經典。

     [2]其實,所有的&ldquo再生族&rdquo&mdash&mdash亦即婆羅門、刹帝利與吠舍&mdash&mdash皆可學習吠陀,事實上也可算是一種義務,隻有所謂&ldquo一生族&rdquo的首陀羅被擯除在外。

    《科多馬法典》雲:&ldquo若首陀羅故意聞讀吠陀之誦聲,則其耳塞;若自誦之,則其舌糜;心憶念之則身體破壞。

    &rdquo參見高楠順次郎、木村泰賢,《印度哲學宗教史》,p.324。

    &mdash&mdash譯注 [3]即創造之神梵天(Brahma)、維系之神毗濕奴與毀滅之神濕婆。

    毗濕奴在《梨俱吠陀》中為一太陽神,但地位頗低。

    梵天與濕婆神并未出現在《梨俱吠陀》中,直到若幹《奧義書》中才躍居重要地位。

    &mdash&mdash譯注 [4]因陀羅,吠陀神界中最受重視之神,其地位接近印度民族神。

    《梨俱吠陀》贊歌中,超過四分之一皆贊頌此神;為屠龍(烏裡特那,Vritra)的勇士,喝蘇摩神酒,舉金剛杵退治惡魔,天地為之震動。

    此神之神格頗複雜,作為雷霆之神、戰神等等,大抵皆偏向勇武一面,而較缺乏道德(倫理)的層面。

    後為佛教所吸收,即帝釋天,為佛教之護法神,忉利天(三十三天)之主。

     婆樓那為吠陀神界之司法神,極受敬畏。

    此神原本具有極大的能力,在自然界支持天、空、地,司四時晝夜之運行;在人間則總裁祭事,維持道德,代表古代印度民族最高的道德理想,亦即普遍的道德律,遵奉者有賞,背叛者則受罰。

    不過,随時代變化,其地位漸次低落,先為夜神,再而為水神(《阿闼婆吠陀》),《摩诃婆羅多》史詩中即以水神的身份出現。

    後為佛教的密宗所吸收,稱為水天,密教十二天之一,護世八方天之一,為西方之守護神,乃龍族之王。

    &mdash&mdash譯注 [5]MaxMüller,HistoryofAncientSanskritLiterature,p.529,532. 缪勒(1823&mdash1900),德國的東方學、語言學者,生于德國Dessau。

    曾就讀于柏林大學、巴黎大學,師事薛林(Schelling,W.J.V.)、伯普(Bopp,F.)、布諾夫(Burnouf,E.)等人。

    1847年渡英(後歸化英國),刊行《梨俱吠陀》全集六卷(1849&mdash1875);複刊行四卷(1890&mdash1892)。

    自1850年至去世為止,曆任牛津大學副教授、教授等職。

    1875年以後,完成《東方聖書》(TheSacredBooksoftheEast)之編譯,系吠陀經典、佛經、耆那經典,乃至《古蘭經》、老子、孔子等關于東方宗教典籍之英譯文集。

    借比較語言學、比較神話學、比較宗教學等新科學的研究方法,對解明印度學、東方學有無比之貢獻,例如以比較語言學的觀點,論證印度語系與歐洲語系為同一來源。

    缪勒為歐洲學術界研究印度文化之啟蒙者,亦可說是英國學術界之梵語學元老,現代宗教學研究的開創者之一。

    日本學者南條文雄、高楠順次郎即出身其門下。

     所謂&ldquo單一神教&rdquo,是指在多神教的世界裡,一時地崇拜某一特定的神祇為主神,并且将所有可能的功能都歸屬于這個神祇,且認其為唯一至上的神。

    單一神教在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