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東逸史卷十八

關燈
之保者。

    守谕曰:「此吾事也」。

    入言于監司。

    守谕之幹涉當道者,惟此而已(墓志)。

     晚年,困守一廬,苦心易學。

    聚古今言易數十家,考其異同,有得即鈔之,積以成帙(曹志)。

    甲辰卒,年六十九。

    縣令張幼學赴吊,歎曰:「名可得聞,身不可得見也(續耆舊傳)。

    子道權(謹據鄞縣志補)。

     王正中字仲撝,直隸保定人。

    登丁醜進士第,未谒選。

    索遊于高唐州,守以為銀杠旦晚是敵物,不如以此鬻城,免士女屠戮流離之苦。

    立要約,使與議者押字,仲撝與焉。

    事平,轉運者上失物狀。

    于是逮高唐守及仲撝論死。

    系獄數年,刑科給事中李靖理而出之,降補揚州照磨,移知長興縣。

     國變後,失官,避地于紹興。

    截江時,以兵部職方司主事攝餘姚縣事。

    是時公私赤立,剽奪為豪,市魁裡正朝得劄付一紙,暮便入民舍根■〈扌古〉金帛、系儽丁壯,郡縣不敢向問為某營也。

    仲撝設兵彈壓,各營取饟,必使經由于縣,品核資産裁量以應之;非是則為盜賊。

    總兵陳梧敗于檇李,渡海至姚,鹵掠鄉聚。

    仲撝遣兵系之。

    鄉聚相犄角,殺梧。

    行在忌仲撝者,以此聲讨。

    黃宗羲上疏救之,乃止。

    張國柱劫定海,列船江上,入城牢搜二千人;仲撝攔止,國柱終不得志而去。

    田仰、荊本徹先後過姚,皆帖帖俯首,不驚雞犬。

    升監察禦史。

    尚寶寺卿朱大定、太仆寺卿陳潛夫、兵部主事吳乃武皆從浙西來,受約束。

     仲撝短小精悍,好讀實用之書。

    其言星象,則從閩人柯仲炯于獄中受之。

    行在初建,進宗羲所着監國魯元年大統曆。

    又累受宗羲所注授時曆及律呂壬遁,皆能有所發明。

    丁未八月十九日卒,年六十九,權厝于山陰之陳常堰。

    所着周易注若幹卷、律書詳注一卷。

    子三捷(謹據黃宗羲撰墓表補)。

     章正宸字羽侯,會稽人。

    從學同裡劉宗周,有學行。

    舉崇祯四年進士,由庶吉士改禮科給事中。

    疏請帝法周、孔仁義,黜管、商富強,則太平可坐緻。

    報聞。

    禮部侍郎王應熊者,溫體仁私人也;廷推閣臣,望輕不得與,帝特命入閣輔政。

    正宸上言:「應熊見擯廷推,何緣特簡?今事因多擾、變以刻成,綜核傷察,宜存渾厚;奈何複使很傲之人,與贊平明之治哉」?因力诋其狼籍封靡,請寝前命。

    帝大怒,下獄拷訊。

    禦史米助國、金光辰、龔廷獻、給事中範淑泰、吳麟征、傅朝佑論救,皆不聽。

    竟削籍歸。

     九年冬,有诏起廢,召為戶科給事中。

    正宸因言:「起廢旨屢下,而與臣同列名,若詞臣劉必達、楊世芳等已死,乞敕所司速舉」。

    帝納之。

    藥廠災,壤公私廬舍無算。

    正宸言:「火于五德為禮。

    禮教不修,火災乃見。

    陛下臨禦,初未以沽名市德疑大臣。

    頃大臣救鄭三俊、錢謙益,忽為是言;是一無禮也。

    史口下吏,疏辨抵稱時局,思箝衆口;又一無禮也。

    朝廷每一番令甲,辄增一番私營,如吏部郎張柽芳以不謹被黜,巧借城工複職,非陳啟新任怨鈔參,則考功之法可以金錢贖矣;又一無禮也。

    災異頻仍,聖心憂憫,而戶部主事李鳳鳴謂善言不可退災星;亦一無禮也」。

    帝是其言。

    時廠衛務羅織人罪,而巡撫武弁從而效之。

    正宸言:「京師死刑視四方獨多,其處決視四方又獨速。

    請申饬廠衛巡捕官」。

    帝令司巡捕者回奏,氣勢稍衰。

     十四年,屢遷吏科都給事中。

    周延儒再相,中外仰望豐采,而門多雜賓。

    正宸其門生也,獨不肯附會。

    十五年正旦,朝會,帝進延儒等揖之,待以師傅禮。

    正宸因言:「陛下隆禮閣臣,閣臣宜積誠以格君心,不與中官作緣、不憑恩怨起見、不以寵利居成功,不以爵祿私親匿」。

    語皆風延儒。

    反宣大缺總督,延儒欲用宣府巡撫江禹緒,正宸持不可。

    吏部希延儒指用之,正宸複劾其行賄事。

    帝不納。

    延儒欲起江陵知縣史調元,正宸止之。

    延儒再召,頗得馮铨力,欲以守涿功複其冠帶。

    正宸與金光辰力争,事遂寝。

    尋诋兵部尚書陳新甲奸邪,薦李繼貞、李邦華、史可法、孫傳庭可代。

    及松山師覆,請先正中樞破壞之律,然後正行間失陷之條;新甲遂獲罪。

    既而會推閣臣,失帝意,谪戍均州。

     福王立,召複故官。

    疏請函檄四鎮,分渡河、淮與江北、山東,協力互為聲援;且請缟素率師,駐跸淮上。

    時不能用。

    内傳用張有譽為戶部尚書,正宸以有譽雖有望,而中旨不宜出,抗疏力争。

    有譽卒以廷推用。

    魏國公徐宏基等公疏薦張捷,命下部議;并議前戶部主事鄒之麟、前禦史張孫振、劉光鬥起用。

    正宸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