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建昌何公喬新,素有重名。
成化末蜀人杜銘欲求為刑書,萬閣老預薦何為南京刑書,恐妨銘耳。
及太監懷恩起自谪所,一日詣内閣言:“新君即位,如何以何喬新升去南京?”時尹閣老徐對雲:“初以其年深,暫且升去。
今有此阙,又何難取?”劉閣老遽曰:“才到南部,如何可取?”尹曰:“取屠滽亦可。
”劉曰:“在廣東未歸”。
尹曰:“昨具題本,已複南台矣。
”劉曰:“年亦淺。
”蓋劉欲進一私人而不果。
遂空其位,乃薦彭韶為右侍郎。
戊申春,冢宰王公首舉何為司寇,士夫翕然稱快。
河南耿公裕為禮部尚書時,常曰:“吾暮自部歸,必經過三原之門,見其老蒼頭每持秤平油。
吾自入仕,未嘗買油,故每過,辄面城而行。
”蓋愧之也。
後耿公代王公為吏書,常以此語人,其心服如此,可謂賢已。
又朝士嘗言公之子自三原來京省公,隻如貧士,止騎一騾而已。
有司驿遞,何從奉承之?又公女适宋監生者,隻乘市井所顧兩人小轎。
嘗以銀二兩托雲南張鳳儀知印買寶石,叮咛切勿使公知之。
其刑于之化,非一日矣。
弘治改元,今上即位,例該頒诏外國。
江西劉景元戬以侍講使交南。
時交人吞占城、侵緬甸,頗難其行。
劉毅然上道,攜二仆由南甯直抵其境。
交人驚曰:“昔之人皆航海來,飏樯蔽洋,留重易奇。
今公豈天人耶?何其簡速也!”奉迎館候,視昔倍恭。
陪臣拜跪,劉據《大明集禮》之文受之,不與交一語。
至之曰頒诏,明日宴畢即行。
王大驚曰:“一國生靈,命緣天使!”緻饋遺豐腆倍昔,金珠犀象,珍玩甚多。
劉一不顧即行,複遣陪臣要于路,期必緻之。
劉複書示以初入關詩曰:“咫尺天威誓肅将,寸心端不愧蒼蒼。
歸裝若有關南物,一任關神降百殃。
”交人益敬悚,遣陪臣入謝,表有“廷臣清白”之語雲。
鄒智,蜀人,甫冠,中甲科,改庶吉士,即言事直斥内外執政,人多忌之。
己酉春,知州劉概、禦史湯鼐妄言朝政,忌者遂指為妖言,并捕鄒下獄,若楚不可言。
鄒無所曲撓,供詞略雲:“智與今湯鼐等來往相會,或論經筵不宜以大寒大暑辍講,或論午朝不宜以一事兩事塞責;或論紀綱廢馳,或論風俗浮薄,或論生靈憔悴,無赈濟之策,或論邊境虛空,無儲蓄之具。
”議者欲處以死,彭侍郎韶辭疾不為判案。
乃得末減,左遷石城吏目。
鄒智嘗因三原公征起至京師,往見之曰:“三代而下,人臣不獲見君,所以事事苟且。
先生勿受官職,先請見君。
凡時政之不善者,曆陳于上,庶其有濟。
一受官職,再無可見時矣。
”公雖善其言,而莫能從。
山東秦公纮以都禦史總督漕運,以巡按禦史事關巡撫者,多會案不肯徑呈,因會議言其非制。
王三原公深然之,議稱巡按、巡撫事有相關者,悉照行移體式而行。
已著為令,然遵行者亦鮮。
初巡撫官以六部卿佐奉敕以往,按察司以非統攝,文移偃蹇,不受約。
河南耿公九疇以侍郎鎮關中,特奏下之,至今遵行,以後巡撫官俱改都禦史,正緣是耳。
然與禦史自有堂屬體,何又偃蹇如是哉? 江西蕭子鵬僞道學,藩臬以其虛名,時往候之。
弘治初,應“懷材抱德”之诏,起赴京師。
冢宰三原公亦公禮遇之。
後循例撥工部辦事,上廳事直印。
堂官還第,子鵬則負印前馳。
京師人戲之曰:“蕭先生于材未有所試,其抱負則有之矣。
”聞者為之絕倒。
瓊台丘公濬學博貌古,然心術不可知。
人謂陰主禦醫劉文泰讦奏三原公令人作傳事,可見其概矣。
嘗與同寅劉閣老吉不協,劉作一對書之門曰:“貌如盧杞心尤險,學比荊公性更偏。
”時論頗以為然。
丘瓊台嘗以糯米淘淨,拌水粉之瀝乾,計粉二分,白面一分,搜和團為餅,其中餡随用,熯熟為供,軟膩甚适口。
以此餅托中官進上,上食之嘉,命尚膳監效為之。
進食,不中式,司膳者俱被責,蓋不知兵之法制耳。
因請之,丘不告以故。
中官歎曰:“以飲食服飾車馬器用進上取寵,此吾内臣供奉之職,非宰相事也。
”識者貴其言而鄙丘,由是京師傳為“閣老餅。
”又所進《衍義補》,中間并無斥及内臣一言。
說者謂其書必欲進,進必揣近侍喜斯刻之。
此其心術之微也。
劉閣老吉,博野人。
屢幹清議,言官論之,辄得溫旨。
人謂之劉綿花,以愈彈愈好也。
莆田彭公韶為吏部侍郎時,人不見其笑容,殆可比宋包拯。
及遷刑書,尤能執法。
嘗奏減百官柴薪
成化末蜀人杜銘欲求為刑書,萬閣老預薦何為南京刑書,恐妨銘耳。
及太監懷恩起自谪所,一日詣内閣言:“新君即位,如何以何喬新升去南京?”時尹閣老徐對雲:“初以其年深,暫且升去。
今有此阙,又何難取?”劉閣老遽曰:“才到南部,如何可取?”尹曰:“取屠滽亦可。
”劉曰:“在廣東未歸”。
尹曰:“昨具題本,已複南台矣。
”劉曰:“年亦淺。
”蓋劉欲進一私人而不果。
遂空其位,乃薦彭韶為右侍郎。
戊申春,冢宰王公首舉何為司寇,士夫翕然稱快。
河南耿公裕為禮部尚書時,常曰:“吾暮自部歸,必經過三原之門,見其老蒼頭每持秤平油。
吾自入仕,未嘗買油,故每過,辄面城而行。
”蓋愧之也。
後耿公代王公為吏書,常以此語人,其心服如此,可謂賢已。
又朝士嘗言公之子自三原來京省公,隻如貧士,止騎一騾而已。
有司驿遞,何從奉承之?又公女适宋監生者,隻乘市井所顧兩人小轎。
嘗以銀二兩托雲南張鳳儀知印買寶石,叮咛切勿使公知之。
其刑于之化,非一日矣。
弘治改元,今上即位,例該頒诏外國。
江西劉景元戬以侍講使交南。
時交人吞占城、侵緬甸,頗難其行。
劉毅然上道,攜二仆由南甯直抵其境。
交人驚曰:“昔之人皆航海來,飏樯蔽洋,留重易奇。
今公豈天人耶?何其簡速也!”奉迎館候,視昔倍恭。
陪臣拜跪,劉據《大明集禮》之文受之,不與交一語。
至之曰頒诏,明日宴畢即行。
王大驚曰:“一國生靈,命緣天使!”緻饋遺豐腆倍昔,金珠犀象,珍玩甚多。
劉一不顧即行,複遣陪臣要于路,期必緻之。
劉複書示以初入關詩曰:“咫尺天威誓肅将,寸心端不愧蒼蒼。
歸裝若有關南物,一任關神降百殃。
”交人益敬悚,遣陪臣入謝,表有“廷臣清白”之語雲。
鄒智,蜀人,甫冠,中甲科,改庶吉士,即言事直斥内外執政,人多忌之。
己酉春,知州劉概、禦史湯鼐妄言朝政,忌者遂指為妖言,并捕鄒下獄,若楚不可言。
鄒無所曲撓,供詞略雲:“智與今湯鼐等來往相會,或論經筵不宜以大寒大暑辍講,或論午朝不宜以一事兩事塞責;或論紀綱廢馳,或論風俗浮薄,或論生靈憔悴,無赈濟之策,或論邊境虛空,無儲蓄之具。
”議者欲處以死,彭侍郎韶辭疾不為判案。
乃得末減,左遷石城吏目。
鄒智嘗因三原公征起至京師,往見之曰:“三代而下,人臣不獲見君,所以事事苟且。
先生勿受官職,先請見君。
凡時政之不善者,曆陳于上,庶其有濟。
一受官職,再無可見時矣。
”公雖善其言,而莫能從。
山東秦公纮以都禦史總督漕運,以巡按禦史事關巡撫者,多會案不肯徑呈,因會議言其非制。
王三原公深然之,議稱巡按、巡撫事有相關者,悉照行移體式而行。
已著為令,然遵行者亦鮮。
初巡撫官以六部卿佐奉敕以往,按察司以非統攝,文移偃蹇,不受約。
河南耿公九疇以侍郎鎮關中,特奏下之,至今遵行,以後巡撫官俱改都禦史,正緣是耳。
然與禦史自有堂屬體,何又偃蹇如是哉? 江西蕭子鵬僞道學,藩臬以其虛名,時往候之。
弘治初,應“懷材抱德”之诏,起赴京師。
冢宰三原公亦公禮遇之。
後循例撥工部辦事,上廳事直印。
堂官還第,子鵬則負印前馳。
京師人戲之曰:“蕭先生于材未有所試,其抱負則有之矣。
”聞者為之絕倒。
瓊台丘公濬學博貌古,然心術不可知。
人謂陰主禦醫劉文泰讦奏三原公令人作傳事,可見其概矣。
嘗與同寅劉閣老吉不協,劉作一對書之門曰:“貌如盧杞心尤險,學比荊公性更偏。
”時論頗以為然。
丘瓊台嘗以糯米淘淨,拌水粉之瀝乾,計粉二分,白面一分,搜和團為餅,其中餡随用,熯熟為供,軟膩甚适口。
以此餅托中官進上,上食之嘉,命尚膳監效為之。
進食,不中式,司膳者俱被責,蓋不知兵之法制耳。
因請之,丘不告以故。
中官歎曰:“以飲食服飾車馬器用進上取寵,此吾内臣供奉之職,非宰相事也。
”識者貴其言而鄙丘,由是京師傳為“閣老餅。
”又所進《衍義補》,中間并無斥及内臣一言。
說者謂其書必欲進,進必揣近侍喜斯刻之。
此其心術之微也。
劉閣老吉,博野人。
屢幹清議,言官論之,辄得溫旨。
人謂之劉綿花,以愈彈愈好也。
莆田彭公韶為吏部侍郎時,人不見其笑容,殆可比宋包拯。
及遷刑書,尤能執法。
嘗奏減百官柴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