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卷四

關燈
旨,提解至京。

    上新禦午門城上,錦衣衛引囚至,上令三法司都禦史戴珊等鞠問回奏。

    大概謂前事乃以匿名文書而行。

    上遽曰:“匿名文書,見者即當燒毀,此系律文。

    如何辄以施行?”群臣皆懾伏,莫敢仰對。

    遂決其獄,重輕有差,吳一貫等皆落職。

     上銳意興革,一日召劉尚書大夏至幄中,谕曰:“各衙門應诏查出弊政,雖具準行,然未有及内府事者。

    朕聞在内弊政莫甚于禦馬監、光祿寺,且言官亦嘗論及,朕将親理焉。

    ”大夏對曰:“此皆幹系内府,必須皇上見定而自主之。

    ”異日遣科道官同兵部侍郎各一員,奉敕往清其事。

    既而二處減去浪費,每月以白金計之,各不下十餘萬兩。

     上複慮天下有司多不得人,乃召戴都禦史珊及劉尚書大夏同至幄中,谕曰:“爾等與各科道官觀朕圖治的說話,雖都準行去了,然使天下府州縣親民官非人,未必不為文具,百姓安得被其恩澤?欲令吏部擇其賢否黜陟,然天下官多,難得停留。

    細思之,莫若自今與爾等訪察各處巡按二司官,先當以此輩黜陟停留。

    爾珊更慎擇各處巡按禦史,然後責他們去揀擇府州縣衛所。

    官得其人,人受其福。

    庶幾行去的說話,不為文具也。

    ”二人叩頭退,因與同列共歎曰:“堯舜知人安民之德,不過如此。

    ” 戶部主事李夢陽言事,語侵宮禁左右太迫,下錦衣獄。

    越數日,上召劉尚書大夏議邊事,言畢,谕曰:“李夢陽後生無涵養,進言大戆,因令下獄。

    有告朕避罪谏官之名,免付法司議拟,止欲杖而放之。

    爾以為何如?”劉倉卒未及對,上遽曰:“此言豈真愛朝廷之好心,不過緻彼于死以快私忿耳!”大夏叩頭謝曰:“聖明洞見人心如此,豈徒言事之臣之幸!”既而即有旨釋放複職。

    此乾坤包含之仁,今古鮮俪也。

    夢陽初為戶曹,怏怏不樂。

    考滿日,尚書侶公鐘署其考曰:“一官不滿其心,三差不終其事。

    ”人以為然。

    夢陽之疏,蓋有所激之耳。

    然其負才使氣,習與性成。

    後遷提學副使,乃挾制撫按,淩軋僚友,又與逆藩交通,猬興大獄。

    勘官參其士行有虧,亦不誣也。

     乙醜五月,上不豫。

    初六日早,司禮監太監戴義宣内閣臣直至禦榻。

    上著黃袍,便服坐榻中,南面。

    大學士劉健等叩頭,上令近前者再。

    既近榻,又曰:“上來。

    ”于是直叩榻下。

    上曰:“朕承祖宗大統,在位十八年,今年三十六歲,乃得此疾,殆不能興,故與先生每相見。

    ”時上玉色發赤,火聲盛氣。

    健等皆對曰:“陛下萬壽無疆,偶爾違和,暫須調攝,安得遽為此言?”上曰:“朕自知之。

    亦有天命,不可強也。

    ”因呼水嗽口,掌禦藥事太監張愉取金盂盛水,以青布拭舌,勸上進藥,不答。

    愉曰:“再進此一服,即無事矣。

    ”上曰:“朕為祖宗守法度,不敢怠玩。

    凡天下事,先生每多費心,我知道。

    ”因執健手,若将永訣者。

    上又曰:“朕蒙皇考厚恩,選張氏為皇後,成化二十三年□月□日成婚。

    至弘治四年九月二十四日生東宮,今十五歲矣,尚未選婚。

    社稷事重,可亟令禮部舉行。

    ”皆應曰:“諾。

    ”時司禮監太監陳寬、李榮、蕭敬等以次畢至,皆羅跪榻外。

    上曰:“授遺旨。

    ”扶安、李璋捧筆硯,戴義就榻前書之。

    上又曰:“東宮聰明,但年幼好逸樂,先生每請他出來讀些書,輔導他做個好人。

    ”健等皆叩頭仰奏曰:“臣等敢不盡力。

    ”上複加慰谕而退。

     乙醜冬,初建泰陵,時都下盛傳其地有水,吏部楊主事子器直言其事。

    時督工太監李興素有殊寵,勢焰薰灼,遂下楊錦衣獄,莫敢救。

    适有起複知縣丘泰,莆田人,到京上疏言:“楊某此奏甚有益。

    蓋泰陵有水,通京師皆雲。

    使此時畏而不言,萬一梓宮葬後有言者,欲開則洩靈氣,不開則抱終天。

    今開看無水,此疑遂釋。

    故雲有益。

    ”靈遣司禮監押楊往,衆謂楊必遭興毒手。

    及至,興率奴客罵詈,欲捶楊。

    司禮監太監蕭敬則曰:“水之有無,視之即見,李哥何必粗躁!”取茶出曰:“楊先生來換茶。

    ”又顧李曰:“他士大夫,可殺不可辱。

    ”遂得免。

    回奏實無水。

    楊榜甚重,衆又謂楊必至降谪,刑部拟奏。

    太皇太後聞之,曰:“他秀才官,說有水也是他的意,如今沒水便罷,如何隻要擺布他?”遂得免罪。

    可謂不偶然矣。

    楊,慈谿人,好古而有文學,嘗三作縣,俱有異政,但性稍偏,雖數言事,鮮知大體,惟此奏為人所難也。

     時拟上尊谥廟号,禮官集議,以上仁聖,近代罕比,難于模寫。

    欲拟谥上“敬”字、廟上“孝”字,或以為未足。

    内閣有雲:“孝為百行之首,敬為萬善之源,實不可易也。

    ”議遂定。

    亦實錄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