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将責任大臣。
乃禦文華殿,召吏部尚書屠滽,謂曰:“治國以禦邊為急,禦邊以糧饷為要。
今各邊總督糧草官,若侍郎、參政、都指揮各一員,都是混管,不分勤惰,以緻功罪賞罰,往往失當。
老尚書與朕分派地方,使各有所總,而勤惰功罪,因有可考,賞罰亦可施行。
”即授簡與滽,滽慚赧,久不能對,閹豎皆掩口竊笑。
上複謂滽曰:“汝畏人怨耶?朕将自定之。
”即将戶部侍郎使統千裡,參政、都指揮各統數百裡。
命自大同、宣府抵甯夏,溪山險阻,某處則搭木乘渡,某處則作梯飛挽,庶士卒不疲,而糧饷易集。
睿算井井,若目中事。
而侍郎等皆悅服,領敕而去。
滽亦賜茶,命還部。
上既入内,以滽不副旨,怏怏終夕。
至是召見大臣鮮矣。
凡遇大事,上徑自裁之。
辛酉冬,馬司馬文升轉太宰。
禦史張津、文森、曾大有論馬宜在兵部,且熟知邊事,吏部宜慎擇正人居之。
奏上,奏旨:“進退大臣,朝廷自有公道。
這禦史每如何辄擅铨衡?皆下獄送法司拟罪。
”佥謂辄擅铨衡,準律文其罪不小,皆為危之。
後得旨如拟,運炭還職。
方知上意初未嘗怒言者,恐論列者衆,故先批如此。
聖人之度,何嘗有所适莫哉!方太宰缺時,馬與刑部闵珪皆以資望相應,北人主于馬,南人主闵。
推者以馬為首,遂相嫌。
馬在部,移怒于屬司,一年之間,刑部十三司無一轉官者,可謂隘矣。
弘治末,為何禦史天衢所劾,遂罷去。
京師好事者扶鸾,有降筆詩:“江山何日許重來?白骨青林事可哀。
吾黨莫言清夢返,海東東更有蓬萊。
”又雲:“斯文古今一堪哀,道學真傳已作灰。
鴻雁未高羅網合,麒麟偶見信時猜。
迅雷不啟金縢惑,紫電誰憐武庫才?于此可知同氣數,渾淪來往共盈虧。
”莫知為何人作。
扣之,複書曰:“予篁墩學士也。
”是時程已沒久,其詩類其早年所為,蓋其拂郁不平之氣,猶有未散焉者。
先是,己未春,程敏政與李西涯同主考禮闱,其第三問策題程所出,以四子造詣為問。
許魯齋一段出劉靜修《退齋記》,士子多不通曉。
程得一卷,甚異之,将以為魁。
而京城内外盛傳其人先得題意,乃程有所私,為華給事中昶等所劾,謂私徐經、唐寅等。
上命李公覆閱,遲三日始揭曉。
言路複論列,欲窮治之。
上怒,下都給事中林延玉等于獄,落言官數人職。
而程亦緻仕以去,亦一時文運之玷雲。
太監李廣以左道見寵任,權傾中外,大臣多賄求之。
戊午歲,建毓秀亭于萬歲山上,既成後,适一小公主患痘瘡,衆醫莫效。
廣飲以符水,遂殇。
宮中方歸咎于廣。
未幾,清甯宮災,有謂亭之建,年月不利,犯坐殺向太歲,故有此災。
皇太後怒雲:“今日李廣,明日李廣,興工動土,緻此災禍。
累朝所積,一旦灰燼!”廣懼,飲鸠死。
上意其藏必有奇方秘書,即令内侍搜索。
奉命者遂封其外宅,搜得一帙納賄簿,首進之。
簿中所載某送黃米幾百石,某送白米幾千石,通計數百萬石。
黃米即金,白米即銀。
上因悟廣贓濫如此,遂籍沒之。
科道請出簿究問,凡與名者,惶懼危甚,各自星夜赴戚畹求救,不期而會者凡十三人。
月下見轎影重重,而一人獨乘女轎。
事雖得寝不究,而納賄之名,一一盛傳于朝野。
腆顔雖甚,久而亦安然無複羞愧矣。
時若屠太宰滽、徐宗伯瓊、白司寇昂、沈通政祿、陳瑤諸人,為尤著。
上英明,終漸去之。
北虜火篩寇邊,勢甚猖獗。
馬鈞陽文升以少傅兼太子太傅為兵書,朝廷特所倚重,命閱兵于教場,又命司禮監太監李榮同閱。
馬欲與李并坐,往返言再三,榮竟不允。
遂各居一幕,而遞閱之。
夫以保傅之官,掌本兵之柄,又值弘治之世,而宦官乃若此,其可駭也矣。
太皇太後一日谕上,欲召崇王入朝。
上意以太後注念,将從之。
複以事體重大,乃令禮部會九卿科道等官集議。
時議者不一,展轉久之。
給事中屈伸援引故事,謂不宜擅離
乃禦文華殿,召吏部尚書屠滽,謂曰:“治國以禦邊為急,禦邊以糧饷為要。
今各邊總督糧草官,若侍郎、參政、都指揮各一員,都是混管,不分勤惰,以緻功罪賞罰,往往失當。
老尚書與朕分派地方,使各有所總,而勤惰功罪,因有可考,賞罰亦可施行。
”即授簡與滽,滽慚赧,久不能對,閹豎皆掩口竊笑。
上複謂滽曰:“汝畏人怨耶?朕将自定之。
”即将戶部侍郎使統千裡,參政、都指揮各統數百裡。
命自大同、宣府抵甯夏,溪山險阻,某處則搭木乘渡,某處則作梯飛挽,庶士卒不疲,而糧饷易集。
睿算井井,若目中事。
而侍郎等皆悅服,領敕而去。
滽亦賜茶,命還部。
上既入内,以滽不副旨,怏怏終夕。
至是召見大臣鮮矣。
凡遇大事,上徑自裁之。
辛酉冬,馬司馬文升轉太宰。
禦史張津、文森、曾大有論馬宜在兵部,且熟知邊事,吏部宜慎擇正人居之。
奏上,奏旨:“進退大臣,朝廷自有公道。
這禦史每如何辄擅铨衡?皆下獄送法司拟罪。
”佥謂辄擅铨衡,準律文其罪不小,皆為危之。
後得旨如拟,運炭還職。
方知上意初未嘗怒言者,恐論列者衆,故先批如此。
聖人之度,何嘗有所适莫哉!方太宰缺時,馬與刑部闵珪皆以資望相應,北人主于馬,南人主闵。
推者以馬為首,遂相嫌。
馬在部,移怒于屬司,一年之間,刑部十三司無一轉官者,可謂隘矣。
弘治末,為何禦史天衢所劾,遂罷去。
京師好事者扶鸾,有降筆詩:“江山何日許重來?白骨青林事可哀。
吾黨莫言清夢返,海東東更有蓬萊。
”又雲:“斯文古今一堪哀,道學真傳已作灰。
鴻雁未高羅網合,麒麟偶見信時猜。
迅雷不啟金縢惑,紫電誰憐武庫才?于此可知同氣數,渾淪來往共盈虧。
”莫知為何人作。
扣之,複書曰:“予篁墩學士也。
”是時程已沒久,其詩類其早年所為,蓋其拂郁不平之氣,猶有未散焉者。
先是,己未春,程敏政與李西涯同主考禮闱,其第三問策題程所出,以四子造詣為問。
許魯齋一段出劉靜修《退齋記》,士子多不通曉。
程得一卷,甚異之,将以為魁。
而京城内外盛傳其人先得題意,乃程有所私,為華給事中昶等所劾,謂私徐經、唐寅等。
上命李公覆閱,遲三日始揭曉。
言路複論列,欲窮治之。
上怒,下都給事中林延玉等于獄,落言官數人職。
而程亦緻仕以去,亦一時文運之玷雲。
太監李廣以左道見寵任,權傾中外,大臣多賄求之。
戊午歲,建毓秀亭于萬歲山上,既成後,适一小公主患痘瘡,衆醫莫效。
廣飲以符水,遂殇。
宮中方歸咎于廣。
未幾,清甯宮災,有謂亭之建,年月不利,犯坐殺向太歲,故有此災。
皇太後怒雲:“今日李廣,明日李廣,興工動土,緻此災禍。
累朝所積,一旦灰燼!”廣懼,飲鸠死。
上意其藏必有奇方秘書,即令内侍搜索。
奉命者遂封其外宅,搜得一帙納賄簿,首進之。
簿中所載某送黃米幾百石,某送白米幾千石,通計數百萬石。
黃米即金,白米即銀。
上因悟廣贓濫如此,遂籍沒之。
科道請出簿究問,凡與名者,惶懼危甚,各自星夜赴戚畹求救,不期而會者凡十三人。
月下見轎影重重,而一人獨乘女轎。
事雖得寝不究,而納賄之名,一一盛傳于朝野。
腆顔雖甚,久而亦安然無複羞愧矣。
時若屠太宰滽、徐宗伯瓊、白司寇昂、沈通政祿、陳瑤諸人,為尤著。
上英明,終漸去之。
北虜火篩寇邊,勢甚猖獗。
馬鈞陽文升以少傅兼太子太傅為兵書,朝廷特所倚重,命閱兵于教場,又命司禮監太監李榮同閱。
馬欲與李并坐,往返言再三,榮竟不允。
遂各居一幕,而遞閱之。
夫以保傅之官,掌本兵之柄,又值弘治之世,而宦官乃若此,其可駭也矣。
太皇太後一日谕上,欲召崇王入朝。
上意以太後注念,将從之。
複以事體重大,乃令禮部會九卿科道等官集議。
時議者不一,展轉久之。
給事中屈伸援引故事,謂不宜擅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