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丁巳三月,宣内閣臣徐溥、劉健、李東陽、謝遷至文華殿。
上曰:“近前。
”于是直叩禦榻,司禮監諸太監環跪于案側。
上曰:“看文書。
”諸太監取本付溥等,又分置朱硯筆,授片紙數幅。
上曰:“與先生輩計較。
”薄等看畢,相與議定批辭,以次陳奏,得允,乃錄于紙上以進。
上覽畢,親批本,而或更三二字,或删去二三句,皆應手疾書,宸翰清逸,略無疑滞。
有山西巡撫官本,上顧曰:“欲提問一副總兵,該提否?”溥等對曰:“此事輕,副總兵恐不必提,止提都指揮以下三人可也。
”上曰:“然。
邊情事重,小官亦不可提耳。
”又禮部本拟一“是”字,上曰:“天下事亦大,還看本内事情,若止批一‘是’字,恐有遺失。
”因取本閱之,則曰:“是隻須一字足矣。
”又一本,健奏曰:“此本事多,臣等将下,細看拟奏。
”上曰:“文書尚多,都要一看,下去也是閑,就此商量,豈不好?”皆應曰:“諾。
”上指餘本,謂左右曰:“此皆常行事,不過‘該衙門知道’耳。
”乃皆叩頭退。
上複顧左右曰:“吃茶。
”出文華門,尚膳官監捧茶以俟。
韋太監喜曰:“茶已具矣。
”蓋時出忽召,未有宿辦也。
東陽《燕對錄》曰:“自天順至今四十年,先帝及今上之初,間嘗召内閣,不過一二語。
是日經筵罷,有此召,因得以窺天質之明睿,廟算之周詳,聖心之仁厚,有不可測量者如此。
” 戊午六月,南京并蘇、松、常、鎮、嘉、湖、杭州、徽州諸處河港潭池井沼,水急泛溢二三尺許。
似潮非潮,天亦無雨。
沿海去處,約有四尺,千裡相應。
豈蛟龍妖異所緻,抑水為陰物,過多失常為災也? 庚申六月,陝西西安府縣道安裡軍士毛志學于本裡趙綸村泥水河邊澡浴,得古玉。
其色純白無瑕,光彩異常,厚一寸,背有螭紐,紐高二寸,方圓一尺四寸,棱角完好,無損缺,其文曰:“受命于天,既壽永昌。
”巡撫都禦史熊翀等以獻于朝,議欲稱賀。
郎中陳仁等建言此不足信,況亡秦之物不足為重。
遂已之。
庚申六月,召内閣諸臣至平台,上出諸營提督官辭任本,各議去留。
大學士劉健請上裁決,上取英國公張懋本,令拟旨留之。
及保國公朱晖、惠安伯張偉,皆然。
至成山伯王镛、甯晉伯劉福,皆準辭退。
問曰:“何如?”劉健等皆應曰:“聖覽極當。
”皆拟旨訖。
又問:“新甯伯譚祐,較之劉福如何?”蓋祐時亦有言其短長者。
李東陽對曰:“譚祐在營管事,似勝劉福。
”上意亦以為然,但止可令管神機營,提督團營須另選,可令鎮遠侯顧溥代之,因問溥如何。
劉健等皆應曰:“溥在湖廣甚好。
”李東陽曰:“況新有貴州功。
”上曰:“然則令管神機營。
”李東陽曰:“譚祐掌神機營久,但系伯爵,若與薄同營,即當為副。
溥雖侯爵,但新自外入。
若令管五軍營,名在張懋次,而令張偉,似于事體稍便。
”上從之,即令撰手敕稿。
是日司禮惟二太監在侍,餘無一人在左右者。
于是扶安、李璋舉小紅卓,具朱筆硯,李東陽錄稿以進。
上親書手敕成,付司禮監官。
李東陽複奏曰:“今邊方多事,皇上留意武臣,親賜黜陟,臣等不勝瞻仰。
”皆叩頭出。
時已召兵部尚書馬文升等候于左順門,候敕出行之。
舊例通政司奏事,各衙門承旨,惟刑部、都察院同為一法司,并立聽候。
如旨雲“法司知道”,兩衙門俱跪而應。
若止雲“刑部知道”,惟刑部堂上官承旨。
雲“都察院知道”,惟都察院官承旨。
玉音微低,不免混聽,則具本認罪。
時白司寇昂每次不差,闵都禦史珪屢差,俱蒙溫旨不究。
李閣老東陽與闵俱甲申進士,因會同年席上謂闵曰:“今早年兄何以又差?”闵答曰:“某一時聽不真。
”李曰;“白公隻有一耳,何以聽真?年兄有兩耳,何聽不真?”衆皆愕然。
李徐笑曰:“刑部字止一耳,都察院非兩耳而何?”一座輾然稱善。
上厭閹豎專擅,
上曰:“近前。
”于是直叩禦榻,司禮監諸太監環跪于案側。
上曰:“看文書。
”諸太監取本付溥等,又分置朱硯筆,授片紙數幅。
上曰:“與先生輩計較。
”薄等看畢,相與議定批辭,以次陳奏,得允,乃錄于紙上以進。
上覽畢,親批本,而或更三二字,或删去二三句,皆應手疾書,宸翰清逸,略無疑滞。
有山西巡撫官本,上顧曰:“欲提問一副總兵,該提否?”溥等對曰:“此事輕,副總兵恐不必提,止提都指揮以下三人可也。
”上曰:“然。
邊情事重,小官亦不可提耳。
”又禮部本拟一“是”字,上曰:“天下事亦大,還看本内事情,若止批一‘是’字,恐有遺失。
”因取本閱之,則曰:“是隻須一字足矣。
”又一本,健奏曰:“此本事多,臣等将下,細看拟奏。
”上曰:“文書尚多,都要一看,下去也是閑,就此商量,豈不好?”皆應曰:“諾。
”上指餘本,謂左右曰:“此皆常行事,不過‘該衙門知道’耳。
”乃皆叩頭退。
上複顧左右曰:“吃茶。
”出文華門,尚膳官監捧茶以俟。
韋太監喜曰:“茶已具矣。
”蓋時出忽召,未有宿辦也。
東陽《燕對錄》曰:“自天順至今四十年,先帝及今上之初,間嘗召内閣,不過一二語。
是日經筵罷,有此召,因得以窺天質之明睿,廟算之周詳,聖心之仁厚,有不可測量者如此。
” 戊午六月,南京并蘇、松、常、鎮、嘉、湖、杭州、徽州諸處河港潭池井沼,水急泛溢二三尺許。
似潮非潮,天亦無雨。
沿海去處,約有四尺,千裡相應。
豈蛟龍妖異所緻,抑水為陰物,過多失常為災也? 庚申六月,陝西西安府縣道安裡軍士毛志學于本裡趙綸村泥水河邊澡浴,得古玉。
其色純白無瑕,光彩異常,厚一寸,背有螭紐,紐高二寸,方圓一尺四寸,棱角完好,無損缺,其文曰:“受命于天,既壽永昌。
”巡撫都禦史熊翀等以獻于朝,議欲稱賀。
郎中陳仁等建言此不足信,況亡秦之物不足為重。
遂已之。
庚申六月,召内閣諸臣至平台,上出諸營提督官辭任本,各議去留。
大學士劉健請上裁決,上取英國公張懋本,令拟旨留之。
及保國公朱晖、惠安伯張偉,皆然。
至成山伯王镛、甯晉伯劉福,皆準辭退。
問曰:“何如?”劉健等皆應曰:“聖覽極當。
”皆拟旨訖。
又問:“新甯伯譚祐,較之劉福如何?”蓋祐時亦有言其短長者。
李東陽對曰:“譚祐在營管事,似勝劉福。
”上意亦以為然,但止可令管神機營,提督團營須另選,可令鎮遠侯顧溥代之,因問溥如何。
劉健等皆應曰:“溥在湖廣甚好。
”李東陽曰:“況新有貴州功。
”上曰:“然則令管神機營。
”李東陽曰:“譚祐掌神機營久,但系伯爵,若與薄同營,即當為副。
溥雖侯爵,但新自外入。
若令管五軍營,名在張懋次,而令張偉,似于事體稍便。
”上從之,即令撰手敕稿。
是日司禮惟二太監在侍,餘無一人在左右者。
于是扶安、李璋舉小紅卓,具朱筆硯,李東陽錄稿以進。
上親書手敕成,付司禮監官。
李東陽複奏曰:“今邊方多事,皇上留意武臣,親賜黜陟,臣等不勝瞻仰。
”皆叩頭出。
時已召兵部尚書馬文升等候于左順門,候敕出行之。
舊例通政司奏事,各衙門承旨,惟刑部、都察院同為一法司,并立聽候。
如旨雲“法司知道”,兩衙門俱跪而應。
若止雲“刑部知道”,惟刑部堂上官承旨。
雲“都察院知道”,惟都察院官承旨。
玉音微低,不免混聽,則具本認罪。
時白司寇昂每次不差,闵都禦史珪屢差,俱蒙溫旨不究。
李閣老東陽與闵俱甲申進士,因會同年席上謂闵曰:“今早年兄何以又差?”闵答曰:“某一時聽不真。
”李曰;“白公隻有一耳,何以聽真?年兄有兩耳,何聽不真?”衆皆愕然。
李徐笑曰:“刑部字止一耳,都察院非兩耳而何?”一座輾然稱善。
上厭閹豎專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