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卷二

關燈
封守,遂已之。

     上勤政,每日清晨視朝,遇雨則免。

    仍令有事衙門堂上官,由廊庑升奉天門奏事。

    或因走急滑跌,上多不問。

    嘗以通政司、鴻胪寺官奉事繁難,若差錯一二字者,有旨不必糾奏。

    經筵諸講官失儀,尤加寬慰。

    閘朝有不到者,多從寬宥,不得已罰俸一月。

    其體念臣下之仁至矣。

     辛酉秋,華容劉大夏自兩廣召至京,升兵部尚書。

    既受職,一日上召至幄中,問曰:“朕累召用爾,爾因何累以疾辭?”大夏對曰:“臣待罪兩廣,委的年老多病。

    況見近年四方人窮财盡,易于生變,兵部掌朝廷機務,萬一變生,臣才不足以了此事,憂懼不敢來。

    ”上默然久之,曰:“爾乃盡心辦事。

    ”大夏叩頭退。

    越數日,又召問曰:“爾言天下民窮财盡,自祖宗以來,征科賦斂,俱有常制,何以近年民窮财盡?”大廈對曰:“近年征斂,恐不止于常制。

    姑以臣巡撫地方言之,如廣西取铎木,廣東取香料,費用錢糧,動以萬計。

    ”上曰:“铎木是軍中要用的急務,不得已取之。

    爾嘗奏來,已令停止了。

    今後但有分外的征斂,便令該衙門來說,再斟酌定奪。

    ” 北虜驕橫,各邊俱有警報。

    時上以兵事屬意于太監苗逵,與逵謀欲舉兵出塞,劫虜營。

    謀已決,而英國公張懋、兵部尚書劉大夏俱不知。

    苗逵先與劉大夏在教場論兵事不合,心知二人不欲此舉,密告于上。

    乃召大夏論曰:“爾在兩廣,來時苗逵等于延綏河套陰劫虜營,由是虜不敢犯邊。

    爾知之否?”不夏對雲:“嘗聞從征将士言劫虜營時事,當時全仗朝廷威德,幸而逃脫,不然全軍覆沒于境外,未可以為善。

    ”上曰:“永樂中頻年出塞破虜,今何不可?”大夏對曰:“皇上神武,固同于太宗皇帝,奈今之将領、兵力,遠有所不逮。

    且在當時,如國公丘福,稍違節制,遂令數萬兵俱陷虜地,況今之将又在丘福之下。

    不若令各邊将料敵戰守,猶似得策。

    ”時左都禦史戴珊在側,極贊大夏言為是。

    上遽曰:“微爾二人之言,朕幾為人所誤!”遂寝其謀。

    大夏等歎曰:“上之聽言從善,如轉環若。

    是前代英君誼主所不能及也。

    ” 上無日不視朝。

    或三五日朝罷鞭響,上起立寶座上,高聲:“兵部來!”于是尚書劉大夏跪承旨,由西陛以進。

    上退立寶座後,大夏迳造上前,語移時。

    群臣侍班觀望,人人欣戴。

    間或宣都察院,于是左都禦史戴珊亦承旨由西陛而登,上立寶座後,或坐辇中,與二臣相與商榷大事,多或移一二時方退。

    間亦召吏書馬文升與語,然比二公稍疏。

    其與劉公語,嘗令左右卻立,有欲盡削内官權柄。

    當時滅九門監門官,及禁革過取商稅,皆本于此。

    其朝臣無大小,皆樂趨朝,以仰承德意。

    間有語及早朝事,不能答者,就知其懶于朝矣。

    人自愧悔,蓋有不令而自不能安寝者也。

     刑部尚書闵珪谳獄不稱旨,上怒甚。

    一日與尚書劉大夏論及之。

    劉與闵同年交厚,且知其為人,欲解救之,而未敢言。

    俟上谕畢,對曰:“法司執法,恩歸朝廷,似未可深怪。

    ”上曰:“爾第雲古昔何人如此執法?”大夏見聖怒,莫知所對。

    上诘之,對曰:“嘗聞孟子雲:舜為天子,臯陶為士,執之而已。

    ”上默然久之,怒意未解。

    大夏竊意所對欠避諱,心悔其失。

    上徐曰:“朕亦知闵珪是老成人物,欲求一人以易之,不可得。

    但此事執之太過耳。

    ”明日奏下,允刑部之議。

    籲!上之明燭人心,而強于從善如此。

     上嘗召問天下衛所軍士何如,大夏對曰:“與民一般窮,安得養其銳氣!”上曰:“在衛俱有月糧,征戍又有行糧,何以也窮?”大夏對曰:“自江南衛所困于運糧,江北衛所困于京操。

    運糧有腳價、還債之費,京操有做工、部料之費。

    此外浪費,猶有臣等不可知者,所以俱窮。

    ”上曰:“朕在位許多年,不知天下軍民都這等窮。

    ”歎息久之。

    越數日,诏令各衙門凡損于軍民弊政,俱備查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