卽位年

關燈
於度內之書,故難曉矣。

    朱子曰:『敎學者以《大學》,而學者不能曉得者,包羅天下,道理甚廣,故如此。

    』雲。

    《大學》之書,比之於家,則如間閣然,當讀《論》、《孟》以充之。

    讀《大學》,先知間閣,而讀諸書以充之,則觸處皆通矣。

    凡讀書,文字不關,而古人曰:『未有不通於文義,而能通其意者也。

    』文義上,時時論難,可也。

    」 11月17日 ○戊辰,上召對于丕顯閣。

    講《大學》,自堯、舜帥天下以仁,止通結上文。

    李滉啓曰:「爲人君,止於仁。

    仁字,於人君最大。

    仁義禮智,性之四德,而仁爲四德之元。

    古人曰:『仁者,心之德,愛之理。

    』仁是性也,發而爲惻隱,是情也。

    天地以生物爲心,氣化運行,無少間斷,萬物各正性命,所謂仁也。

    開闢以來,鴻荒樸略而已。

    至伏羲始畫八卦,神農嘗百草、劑醫藥,黃帝時,始有制度,堯、舜之時,人文大備。

    堯之授舜曰:『允執其中。

    』舜之授禹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其時帝王相傳之法,則以中字爲言。

    箕子爲武王陳《洪範》,則曰:『皇建其有極。

    』其時則以極字爲言,至孔子,始以仁字爲言。

    孔門弟子,亦多以仁爲問。

    至孟子,竝言仁義禮智,而無餘蘊矣。

    仁於人君,果爲重大。

    一號令間、一念慮之際,皆當以仁爲心也。

    仁字恕字同義,而亦有不同者。

    恕字爲未盡工夫,仁字有自然意思,故推己及物之謂恕也,以己及物之謂仁也。

    孟子曰:『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仁恕之分,蓋可見矣。

    恕字不見於前,而始見於此章。

    及下章者,以治己之心治人,以愛己之心愛人,所謂恕也。

    故始見於修身章之下也。

    但恕字,世俗誤見,以己所不能,不以責人爲恕,故終爲寬緩解弛之歸,非所謂恕也。

    昔漢光武欲廢無罪皇後,言於郅惲,惲曰:『夫婦之則,父不能得之於子,況臣能得之於君乎?』光武謂善恕己量人。

    朱子則以爲:『一字不明之害大矣。

    』蓋爲人臣者,當以責難於君,納君無過,爲己任,而不可以己所不能,而不以難事,責於君也。

    爲人君者,亦專務爲善,明德而新民,然後可謂推己及物之恕矣。

    」又啓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非恕也。

    大抵帝王之恕,則有天下國家,禮樂刑政俱在,必須無惡於己,而推以及物,然後可謂恕也。

    且人君惡德,貪戾爲重,不得已端本淸源,然後無作亂之患矣。

    一人定國,堯、舜是也。

    以後世人主觀之,號令向背之間,少有爲善,則垂亡之國,轉而爲安固;少有爲惡,則安固之邦,亦至於覆亡矣。

    周宣王卽位於周室旣衰之後,而側身修德,周道復興。

    一人貪戾,桀、紂是也。

    天下之惡,皆歸於桀、紂,桀、紂之惡,不如是之甚也,而惡名皆聚。

    子貢亦曰:『君子惡居下流。

    』後之不善之君亦多,而必稱桀、紂者,貪戾故也。

    桀、紂以天子之尊,享天下之樂,而一朝爲匹夫,則桀走死鳴條,而夏禹四百年之基業,忽墜。

    紂衣室玉自焚,而商湯六百年之統緖亦絶。

    《詩》曰:『殷鑑不遠,在夏後之世。

    』禹戒舜曰:『無若丹朱傲。

    』舜豈若丹朱?禹堯告戒之道,固如是也。

    孟子曰:『堯、舜,人倫之至也。

    不以舜之事堯事君,是不敬其君者也。

    不以堯之所以治民治民,是賊其民也。

    後世人主,當以堯、舜爲法,而以桀、紂爲戒也。

    」上曰:「堯、舜有優劣乎?」奇大升啓:「豈有優劣者乎?伏羲、神農、黃帝、堯、舜,同是生知之聖人也。

    固無優劣。

    但禹之德,似湯、武,文王之德,似堯、舜。

    若以湯武比於堯、舜,則似有少間矣。

    」上曰:「堯、舜孰優?」大升啓曰:「堯、舜之時,以一歲言之,則如四月之時,堯之德則欽明、文思、安安。

    舜則歷試諸難,耕稼陶漁,居深山之中,與木石居,與鹿豕遊。

    及其聞一善言,見一善行,沛然若決江河。

    程子曰:『堯與舜,更無優劣。

    』斯言信矣。

    文王亦是生知之聖人也。

    《詩》曰:『不識不知,舜帝之則。

    』又曰:『上天之載,無聲無臭,儀形文王,萬邦作孚。

    』文王之後,孔子生於周末,爲百王表率。

    其弟子之言曰:『以予觀於夫子,賢於堯、舜遠矣。

    』蓋堯、舜之時,黎民於變時雍,其澤在於一時。

    孔子則垂法萬世,其功加於堯、舜。

    所謂語聖則不異,而事功則有異也。

    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爲道統,而堯、舜之時,則有若臯陶、稷、契。

    湯之時,則有若伊尹。

    文王則有若太公望、散宜生。

    孔子則有三千弟子,而三千之中,顔子、曾子得其宗。

    其後有子思者,得曾子之傳。

    孟子受業子思之門人,孟子沒後,斯道之絶。

    千有餘年,至宋有濂溪先生周惇頤,學問高明,有所著《太極圖》、《通書》。

    又有兩程夫子出焉,兄顥號明道先生,有所著《語錄》;弟頤號伊川先生,有所著《易傳》,講明後學,有功斯文。

    其弟子,則龜山、楊時、豫章、羅從彥也。

    延平李侗學於羅從彥。

    朱子,李侗之弟子,撰定經書之註,集大成於諸儒矣。

    三代以上,則自上躬行以率之,後世則雖或有爲,而不過爲學者事也。

    我國僻在海隅,不知學問之事,而自世宗朝以後,始事學問,儒者亦知崇尙學問矣。

    今日自上好學,人皆謂聖代明主出矣。

    一時賢者,豈無出而應之者乎?《易》曰:『雲從龍,風從虎。

    』聖人作而萬物覩,聖作物覩,必然之理也。

    」上曰:「堯、舜、湯、武,皆得賢臣,共成至治。

    三代以下,則雖有濟世安民之賢者,不樂仕宦,以道自守,而隱居者,不得其時而然耶?時事不善而然耶?雖遇聖時,而亦有如此者,何以然也?」大升啓曰:「明德新民,體用之學也。

    若眞儒,則豈可獨善乎?一偏山林之士,則或有長往不返者矣。

    三代以下,則如八元、八凱、臯、夔、稷、契,皆遇知乎聖人者也。

    湯之時,則伊尹耕于有莘之野,湯使人以幣聘之。

    伊尹曰:『吾豈若處畎畝之中,由是而樂堯、舜之道哉?』湯三使往聘之,旣而翻然起曰:『吾豈若使是君爲堯、舜之君哉、使是民爲堯、舜之民哉?』湯使就桀,桀不用。

    又就湯,如是者五,相湯伐桀。

    高宗亮陰三年,不言。

    其臣諫之曰:『君不言,臣下罔有稟令。

    』高宗曰:『夢帝賚予良弼,其代予言。

    』以物色,求得傅說於闆禁之間,與之語,果聖人也。

    立而爲相,有說命三篇,夢寐之間,精神感通故也。

    孔、孟遑遑如也,三月無君,則弔。

    以行道爲己任,故不敢退去,歷聘諸國矣。

    漢武帝承秦焚坑之後,表章六經,可與有爲之君也。

    而大抵好大喜功,內多慾,而外示仁義,故得董仲舒之賢,而不能用,以爲江都相。

    宋神宗,以程明道爲監察禦史。

    上眷隆重,而與王安石議論不合,故退去。

    神宗亦不知其賢,故終不能用。

    程伊川,年二十五六時,赴擧下第。

    其後雖有薦擧者,自以所學未至。

    而不願仕也。

    哲宗初年,司馬光、呂公著薦之,以爲崇政殿說書,而伊川以爲儒者,得爲勸講之官,使臣自擇所處,亦無以過此。

    卽承召就職,知無不言,經筵之上,反覆推類,一時所聽者,以爲支離。

    伊川曰:『輔導人主,不如是,則於何盡心乎?天下方尊信之。

    其時有蘇軾者,所謂蘇東坡也。

    有文章才器,而心不能正,與程子不合,使孔文仲上疏駁之,憸汚鄕黨,指爲五鬼雲,而仍以爲西京國子監。

    朱子於宋高宗朝及第,適遇時難,且有老親,故退去。

    至孝宗朝,因求言而上疏,承召入對。

    適其時,與金和親,議論不合,故退去。

    爲浙東提擧,按劾知台州。

    唐仲友贓汚,封章初上時,王淮與仲友姻親也,卽爲排斥之。

    且爲兵部郞中時,侍郞林栗來與講學,議論不同,則上疏曰:『熹不知文字,竊程頤、張載緖餘。

    』雲。

    因此退去。

    張載卽張橫渠也。

    朱子於寧宗初年,以侍講入侍,因講畢,奏疏極言。

    寧宗曰:『始除熹經筵耳,今欲事事與焉。

    』罷侍講,爲南京提擧。

    古之聖賢,豈敢一日忘天下乎?程伊川爲西京國子監時,上表辭退,其辭曰:『豈舍王哉?忠戀之誠雖至,不得已也。

    去就之義當然。

    』又曰:『義迫當去,無路自伸。

    』聖賢之心,豈敢一日忘君乎?賢者必侍人君,緻敬盡禮者,非欲自爲尊大也,尊德樂義不如是,則不足與有爲也。

    後世或有恬退,而不能行於世者。

    或有自上知之,而同類嫉妬,不能容者。

    或有不得於君,不與契合,而退去者。

    以誠求賢,則雖後世,亦豈無賢者乎?儒者專力學問,不事王侯,高尙其志者,亦豈無其人乎?大抵,賢者不能自重,則雖用之,何益於國家乎?」上曰:「程、朱之出去,其時人君不能待以至誠,故小人讒間矣。

    若以至誠,則豈有讒間乎?大升啓曰:」上敎至當。

    小人之害君子,千蹊百徑,故人君雖欲至誠用賢,而賢者不得接迹矣。

    孝宗南宋大有爲之君也,而朱子欲端本淸源,故三入,而其所論,皆攻治宦寺之事,以當時潛邸寵倖之多,故孝宗雖賢,而不勝人情者有之。

    朱子以爲嬖倖當朝,則雖盡心國事,終必有患,因而退去。

    古人曰:『知賢非難,知而信任爲難。

    』若不信任,則小人之讒間,何所不至乎?以祖宗朝言之,中廟初年,礪精圖治,盡心國事,雖其學問不及聖賢,當時設施之事,或未適中,而小人之徒,終以爲謀危社稷,中廟未免信聽,終被大罪。

    信任大臣,則小臣不得以間之。

    賢者一人,被讒而退,則四方解體,在林下者,高蹈遠引,立於朝者,食祿而已。

    若信任賢者,則自然興起一國之化,而可與三代竝美矣。

    「又啓曰:」伏承傳敎,不勝感激。

    古之不能用賢及誠求,則得賢之意,自上知之,一國臣民之福也。

    頃日,李滉、李恒、曹植上來事,下書雖是先王之意,而自上所以繼述之者尤重,無以加矣。

    但李滉則辛酉生,李恒則己未生,曹植亦辛酉生,皆七十之年也。

    如此日氣甚寒之時,不能召來,而旣有召命,退在未安,必有悶迫遑窘之患,若以在家調病爲難,而登途得病,則亦有死於道路之患。

    自上欲見之心雖切,而待賢士,所當從容寬暇,不可驅迫也。

    若日寒有疾,則觀勢上來事,更爲下諭何如?「李俊民所啓」賢者則信任無疑之言,其意至當,而亦不能無弊矣。

    今之人,豈能一一如古人乎?觀其人,而的知其君子,然後信而用之可也。

    一時以爲善,而有所未盡,則自然見於行處矣。

    不得已知其然,而用之可也。

    微臣固難仰達,然李滉、李恒則見而知之,曹植則不見不知,而嘗因朋輩,亦聞其人矣。

    觀李滉議論,則地位甚高,祖述程、朱,故其所著述,與程、朱相近,我國近來,則如此之人稀罕矣。

    其性恬退,自少不樂仕宦。

    其居鄕最爲艱苦雲。

    李恒則當初業武妄行之人,而悟而知學,做得工夫。

    其勇,與古人何異?閉門讀書,德器亦成,見之儼然。

    但武人,而初不爲科擧之學,晩年知學,故於學問,不能該通矣。

    曹植氣質磊落,可謂壁立千仞,可以激頑立懦,而學問,則有不循規模之病矣。

    成運亦遺佚之士也,先王朝,承召上來,而辭病退去,年已七十餘矣。

    此人則無因聞之,而大槪恬惔自守者也。

    一時賢者,不一其人,而如李滉則表表者也。

    昔有王通者,所謂文中子也。

    隋文帝時,上疏獻策。

    朱子以爲:『不知其身之不足以爲伊、周,言伊、周事業之難也。

    自上召彼數人者,欲緻三代之治,而彼數人,豈以伊、周自許乎?責任太重,則恐以學問未至爲嫌,而接待過厚,則亦恐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