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
關燈
小
中
大
,請竝命遞差。
」答曰:「幷如啓。
」 9月24日 ○丁未,柳希春上疏,辭藝文館提學。
答曰:「卿博學善論,足以堪任,不須雕篆之爲,然後乃可當此。
所辭不允,宜出就職。
」希春肅拜後啓曰:「臣以不能屬文,懇辭藝文提學,而未蒙矜察。
昔司馬光爲知製誥,以不能四六,固辭得免。
今臣之不似此任,倍光萬萬,而誠意不孚,尙靳允許,不勝惶憫。
自祖宗朝以來,最重此職,必妙選文章之士,以授之。
當今亦有相當之人,如臣之駑拙不才,決不能堪。
豈可玷汚名器,令人指笑曰:『非其人而冒處,自臣始也。
』況臣方執經勸講,以緻君補過爲任,先自犯於自欺、欺人之罪,其何以昻首開口,而談經說理乎?伏乞,俯鑑愚臣赤誠,矜其所不能,使得安心於經席,不勝幸甚。
」上答曰:「似難堪任,則豈不允遞?卿可以當之。
何必又辭?不允。
」 ○都承旨樸應男卒逝。
上命考別緻賻前例以啓。
○傳:「來月初二日,景福宮移禦時,懿聖殿、德嬪宮勿移。
」 9月25日 ○戊申,將行常參,政院啓:「都承旨卒逝,常參經筵未安。
」上卽命停。
○來十月初六日,冬享大祭,文昭、延恩殿親行事傳敎。
9月27日 ○庚戌,柳希春又啓曰:「累達惶恐,伏以,祖宗朝設立藝文一館,本爲製撰詞命,而提學之任,亞於大提學,必以詞翰之出群者充之。
其選最重,故居是職者,莫不矜奮勤勵。
其或才有不逮者,不敢一日冒處。
在中廟朝,藝文應敎黃孝獻,以不能賦禦題排律,自効祈免,卽蒙命遞。
近歲大提學樸忠元,自知其材不裕,懇陳於經席,亦蒙聖上允許。
前後二聖,容諒悃愊,養成廉恥自訟之風者至矣。
稟氣不完,自少尋行數墨,猶或追人,而詞源窒塞,手段生澁,不能作一詩、成一表,世數讀書,而不解屬文,常以臣爲尤。
其不可冒入藝苑,而操文翰之筆,明甚。
臣自遭此任,若蚊子負山,怛然不寧,食不甘味,寢每耿耿。
雖蒙上敎慇懃至再,而終有自欺於心,敢復來陳情,伏乞,聖慈持諒臣之赤誠,亟命移付能者,使衰拙之身,安心從政,而文章之士,奮藻煥猷,不勝幸甚。
」上答曰:「辭之至此,故玆允許。
」 ○政院啓曰:「金明胤旣命勿爲國葬,前承傳,請爻周。
」上從之。
蓋二十六日,臺官啓:「金明胤附權奸,要功上變,臧殺宗支,構陷土林。
此乃宗社之大賊,豈可以名存僞勳之籍,而葬之以酬功之盛禮乎?天討不行,而反加恩數,奸兇何懼而自戢,是非何時而有定乎?請金明胤勿爲禮葬。
」上答曰:「依允。
」此擧誠快人心。
9月28日 ○辛亥,是日,行常參禮,又開經筵。
領事權轍、知經筵盧守愼、大司憲樸謹元、大司諫許曄入侍。
柳希春講:「帝曰:『臣作朕股肱耳目及予違汝弼。
』二段曰:『此章,可見君臣一體之理。
』蓋君猶心也,臣猶體也。
心能運用四體,體惟奉承一心,君臣心,同寅協恭,可否相濟,然後成治。
自古,君臣不相得,而成治功者,未之有也。
此人君所當體念處也。
『汝無面從,退有後言』一段,此樂聞正言也。
自古帝王下至卿大夫士,未有不樂聞直言,而能成治道者也。
」講畢,榻前,領相權轍進曰:「上以十月初六日,親祭文昭、延恩殿,當此寒澟之時,自三更,徹夜勞動玉體,天使之來不遠,不可不調保,請停。
」柳希春亦曰:「二十一日立冬,今之十月初六日,乃常時十月望後也。
冒犯霜冷,恐傷玉體。
臣昨與尹卓然議,以爲當啓。
卓然曰:『此事,大臣必有所啓。
果然。
」盧守愼亦從而贊之。
柳希春又陳:「中廟朝停常參、禦經筵之例,正德丁醜、戊寅之間,時方勵精,猶略此禮。
」雲雲。
希春又曰:「樸應男臨受祿而身死。
都承旨雖已代出,然乞命該曹作科給祿。
」右承旨樸素立亦陳之。
上曰:「此事好矣。
」希春卽起謝。
又啓曰:「李滉沒,今將大祥,其家不爲具行狀請諡。
幸命該曹,收取行狀,賜諡何如?」樸素立亦曰:「當初卒逝,旣命待以殊禮。
今亦特賜諡爲佳。
」希春曰:「當初命賜領議政。
又以政丞禮葬。
今此賜諡,亦不待請諡何如?」希春又啓曰:「前日啓救漕軍事,語未盡。
扶安、泰仁監造漕船守令,若有漕船累隻緻敗,竝罪守令。
又漕軍有田結者,復戶,無田地者,漕軍立番時,令守令厚恤其妻子事,令戶曹爲公事,何如?」雲雲而退。
○備忘記傳于政院曰: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我國大小男兒,必貫穿其耳,作環珥而懸之,取譏於中國,亦可羞愧。
自今後,一切痛革胡習,曉諭中外。
京中則限今月,其或憚不卽從者,憲府嚴加懲罪,以此捧承傳可也。
○傳:「故及第金明胤,本以奸兇陰慝之人,當權奸誤國之日,陷附同惡,陰圖僞勳,如狐蠱鬼蜮,如豺虎咀呪,巧捏無形之言。
遂興不測之禍,使先王幼稚之子,含冤就戮,羅織無辜,戕殺士林。
凡所以利己功之擧,必揚臂爲之,無所不用其極,得罪宗社,斲喪國脈。
其前後包藏黨惡,匿慝變幻兇慘之狀,天地之所不容,鬼神之所同疾。
原其罪惡,擢髮難數,宜加輾市之刑,以洩神人之憤,而天討不加,隻削其官,竟使老賊,得保首領,死於牖下,失刑之大,無過於此。
人心憤懟,至此益甚。
非但一國臣民,皆思顯戮,祖宗在天之靈,亦必赫然,而欲誅之矣。
忠勳府,因其身死,啓請禮葬,至引許磁、尹元衡之例。
許磁之事,在於權奸當國之日,同惡相濟。
尹元衡,則以先後至親之故,曲施恩典,緻有屈法之私。
今者朝廷淸明,是非已定,僞勳之當削,擧朝爭之而不得,至今人心,莫不扼腕。
忠勳府乃敢任然援請,不畏公論,極爲駭愕。
明胤無絲毫可錄之功,有覆載難容之罪,千古奸兇所無之事,皆兼而有之。
雖失刑於生時,猶可誅於旣死。
若以酬功報勞之典,枉加於兇穢之魂骨,則將何以洩吾東方千萬載無窮之憤惋也?明胤罪大惡極,是乃先朝之賊臣,不可謂之功,以僞籍之猶存,指爲功臣,而加之以禮葬,奸兇何懼而自戢,是非何時而可定?貪功樂禍之徒,無所懲畏,將無以爲國。
金明胤硝禮葬公事,擧行安徐,事下禮曹。
」 ○傳曰:「試場作亂儒生,永永停擧,使之終身不得齒諸人類,痛革頑習。
」 ○政院取稟曰:「經筵官所啓,李滉之卒,大祥將至,而其家不爲呈行狀請諡,諡號稽緩,令該曹收取行狀,賜諡何如?」上命言于該曹。
9月29日 ○壬子,上因忠淸監司書狀,知擧子作亂爲不實,命勿罷榜。
9月30日 ○癸醜,禁府放李大伸。
○備忘記曰: 此通事等,累月被囚,受刑幾死者多。
予意矜惻,雖曰不無所犯,而實無現著,罪疑惟輕,古人所愼。
乃以無形之事。
必期取服然後已。
轉相連引,嚴刑狼藉,非但縲絏者必不肯服,恐或有乖於王政,而或不無冤悶也。
且此皆一罪也。
豈以無著之事,終驅於死地,而不背於理哉?有千希允外,分揀決放,宜當仁哉! 此敎眞大舜好生之德也。
○遠接使書狀: 天使,今二十七八日間,到遼東事,入啓。
○迎詔勑習儀初度,初八日,二度十三日,改付標啓。
上因禹性傳所啓,革罷正供都監。
冬十月 10月1日 ○甲寅,柳希春曰:「當代詞章之士,盧守愼、金貴榮、尹鉉、李後白、奇大升、樸承任最著,而後白差遲澁。
」雲。
10月2日 ○乙卯,上,自昌德宮,移景福宮。
○午時末,中殿,自昌德宮,亦移來。
○禮曹擇頒詔勑吉日,以今月二十日、二十四五日爲擬。
遠接使書狀;詔使,九月二十八日,到遼東。
10月3日 ○丙辰,前兵使李大伸配沃溝。
10月5日 ○戊午,遠接使書狀:「天使,去月二十九日,到遼東。
今月初六七日間,當越江」雲。
10月6日 ○己未,去夜三更一點,上出宮,乘小輿,侍衛諸臣皆從。
由左華門,至文昭殿,旣入幕次,雲劎兵曹諸將皆坐,四更祭畢。
上出幕次,小歇,復詣延恩殿,臣等陪輿步從,經後苑至延恩殿。
五更祭畢,復陪至慶會樓之北門。
又至慶會樓南門,啓罷陣而畢,承政院、玉堂問安。
○頃日,修撰禹性傳請罷正供都監,上從之。
臺諫請勿罷,揀擇其合於時宜者,而定之,上不允。
○府啓:「淸原府院君韓景祿,性本兇悖,加以狡猾,當國家危疑之際,貪功樂禍,黨附權奸,潛通宮禁,其爲惡之事,無所不至,以至于今,猶不自戢。
尹興禮之奴希孫,沒爲其奴,則希孫田沺家舍等物,全數記上,而及尹元衡見敗,僞勳之情狀,呈露自知記上之物,勢不得保有,更生巧詐之謀,作買賣文記,欲爲永執之計。
至於命下還給興禮籍物,則希孫己物,卽當盡還其主,而貪黷無厭,乃敢僞造文記,據奪仍執,使渙汗恩命,終歸於虛地。
其爲用心,極爲無狀,請亟命罷職。
」上命隻推考。
○遠接使書狀,探行通事所報雲: 正使韓,性度端雅,容儀俊邁,言語琅??,多有膽氣。
酒量不多不小,食性則水陸之味,無不好食。
所居近海,尤嗜海魚,亦嗜鹿肉。
詞章,則翰林之中最高,筆法亦善。
副使陳,性度躁急,容儀平正,不喜言語。
一路下人,小有差誤,不爲容赦。
食性則亦如正使之嗜好,亦嗜白餠子,酒量寬大,詞章筆法亦好。
雲雲。
白牌略曰: 頻煩宴饋,聲樂劇戲等項,凡爲詔使設者,悉從裁省。
又聞故事,沿途驛館,或有雜男女擧宴侑觴,間有陳設女樂,通行禁約省免,以彰本國秉禮之素,以遂使職觀風之雅。
雲雲。
10月8日 ○辛酉,晝講。
柳希春與尹卓然入經筵,講禹曰無若丹朱傲。
臨文曰:「程子曰夫聖莫聖於舜,而禹之戒舜,至曰:『無若丹朱,好慢遊作傲虐。
』蓋處崇高之位,所以勸戒者如是也。
蓋人心惟危,《周書》曰:『惟聖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聖。
』朱子曰:『今日克念,卽可謂聖明,明日罔念,卽可謂狂。
』此人主所當省念者也。
又禹言德敎,而舜言刑法者,蓋德敎者,興平之梁肉,刑罰者,治亂之藥石。
聖王之爲治,必以德,而刑罰亦不可廢。
此言刑罰當罪,人心畏服,臣謂爵賞當功,亦人心悅服之道也。
刑罰之道,《舜典》所謂眚災肆赦,故縱賊刑:『欽哉欽哉,惟刑之恤者。
』盡之,而事迹似有罪,而其心實無罪者,亦有之。
宋名臣患下人之欺,問於明道先生,明道先生曰:『欺有之爲利,而欺者,誠可罪;懼罪而欺者,在所當恕,事有類欺者,所當察。
』賞功之道,亦多般。
蓋有似功而實罪者,功似多而賞小者。
又有濫賞功而生弊,魯叔孫氏之家臣竪牛,殺適立庶,叔孫婼卽竪牛之所立,而不賞私勞,而誅之。
丁公爲項王臣不忠,私活漢王,數其罪而戮之。
竪牛、丁公皆以有功,而實有罪者也。
故叔孫、昭子、漢王與漢高帝,以大義斷之,而存遠慮者也。
隋文帝遺賀若弼、韓擒,代虎陳也。
弼遇陳大將魯廣達,力戰而破之,擒虎乘虛,直人朱雀門,獲陳叔寶,批元鏖戰之於乘虛入穴,其難易不侔,而賀、韓爭功,隋文帝不能決,乃以二人,俱爲上功。
唐憲宗之征淮西也,李光顔勇而知義,屢破賊兵。
蔡人盡倂其衆於洄曲以備光顔,其西邊之將,李愬乘虛入蔡州,論其功,則光顔爲次。
此二君皆不能辨,擒虎愬之功,似大而實少也。
昔項梁、項羽摧破秦軍,奈悉遣兵禦二項,而關中空虛,沛公乘虛入關中。
司馬遷以爲:『項羽將五諸侯兵滅秦。
』唐安史之亂,副元帥李光弼,阿陽血戰,力挫賊鋒,及被魚朝恩之譖,遞職而僕,固懷恩,乘史朝義孤弱之際,略平河朔,唐代宗聽其言,以河北授叛將,然公論以爲:『光弼戰功,推爲中興第一。
』此皆有識之言也。
夫猛虎在山,有山君之稱,百戰莫敢窺其穴,然若熊摶虎而困之,則小獸皆能入虎穴,而探其雛。
此批元擣虛形格勢禁之勢也。
晉賈後殺太傅楊駿,賞其聽令,而封侯者,至一千八百餘人。
傳鹹曰:『無功而獲厚賞,則人莫不樂國之有禍。
』厥後晉室果然。
唐明皇時,河西節度使牛仙客,能實府庫,明皇以《尙書》賞之,又以爲宰相邊將效之。
戍卒之持繒帛錢金者,晝則苦役,夜繫地牢,利其死而沒其財,遂啓無窮之禍。
此二事,皆謬賞,而生弊者也。
又論罰罪治事,有若有罪而實無罪者。
漢景帝時,吳、楚反,周亞夫爲大將軍擊之,言於帝曰:『楚兵剽輕,難與爭鋒,願以梁委之,絶其糧道,乃可制也。
』上許之。
及吳、楚攻梁急,孝王實太後之愛子也,太後及帝,令亞夫移兵救梁,亞夫守便宜不奉詔,卒平吳、楚。
武帝時河內失火,遣汲黯往視。
黯過河南,見貧民,傷水旱飢餓,矯制倉以賑之。
此二人所爲,其迹似乎方席矯制,其實忠而無罪者也。
又論賞施於有罪而失大義曰:『漢景帝時,兇奴王徐盧五人降,景帝欲侯之以勸。
』後周亞夫曰:『彼叛其主而來降,今若侯之,何以勸人臣之不背哉?』卒不聽而封侯。
光武叛將彭寵之奴子密等,斬寵以降,光武急於招來,封子密爲不義,此皆識慮不明者也。
大抵賞刑,必當其功罪,乃合於人心。
人主當如權衡之稱物,毫髮不差,可也。
」講畢,柳希春進曰:「正供都監,雖曰齟齬而難成,其中有除弊救民之事,宜考論其可否,而定其去就,不宜切革罷。
臺諫之言,伏乞留神。
」同副承旨柳仲郢曰:「黃海監司,以天使時片脯事,命罷,天使之行臨迫,而新監司亦悤遽,監司亦非如他使臣之比,必有到界及守令公禮節次,乞勿遞。
」希春亦陳曰:「臨陣易將,古人之所忌。
今事勢忙迫,徑遞極爲未便。
」上曰:「予亦慮其如此。
但立法之初,有犯,故不得不施耳。
然則如何而可?」仲郢、希春又陳其未便。
上從之,遂命勿遞。
希春又進曰:「小臣前日《十九史略》紙頭,錄進管見,近來又有所見,請更下《史略》,俾臣補修。
」上曰:「如此,則甚好矣。
畢竟,卿之諺博,世所無有。
」希春起謝曰:「臣自少不能製述。
頃日,藝文提學,極知不堪,陳情得免,不勝感幸。
」上曰:「卿太懇辭,故遞之,然卿豈不能製述乎?」希春對曰:「行文亦不能如人,至於詩詞,不能成一篇,良由稟受欠闕,故如此。
」 10月9日 ○壬戌,上臨儀于思政
」答曰:「幷如啓。
」 9月24日 ○丁未,柳希春上疏,辭藝文館提學。
答曰:「卿博學善論,足以堪任,不須雕篆之爲,然後乃可當此。
所辭不允,宜出就職。
」希春肅拜後啓曰:「臣以不能屬文,懇辭藝文提學,而未蒙矜察。
昔司馬光爲知製誥,以不能四六,固辭得免。
今臣之不似此任,倍光萬萬,而誠意不孚,尙靳允許,不勝惶憫。
自祖宗朝以來,最重此職,必妙選文章之士,以授之。
當今亦有相當之人,如臣之駑拙不才,決不能堪。
豈可玷汚名器,令人指笑曰:『非其人而冒處,自臣始也。
』況臣方執經勸講,以緻君補過爲任,先自犯於自欺、欺人之罪,其何以昻首開口,而談經說理乎?伏乞,俯鑑愚臣赤誠,矜其所不能,使得安心於經席,不勝幸甚。
」上答曰:「似難堪任,則豈不允遞?卿可以當之。
何必又辭?不允。
」 ○都承旨樸應男卒逝。
上命考別緻賻前例以啓。
○傳:「來月初二日,景福宮移禦時,懿聖殿、德嬪宮勿移。
」 9月25日 ○戊申,將行常參,政院啓:「都承旨卒逝,常參經筵未安。
」上卽命停。
○來十月初六日,冬享大祭,文昭、延恩殿親行事傳敎。
9月27日 ○庚戌,柳希春又啓曰:「累達惶恐,伏以,祖宗朝設立藝文一館,本爲製撰詞命,而提學之任,亞於大提學,必以詞翰之出群者充之。
其選最重,故居是職者,莫不矜奮勤勵。
其或才有不逮者,不敢一日冒處。
在中廟朝,藝文應敎黃孝獻,以不能賦禦題排律,自効祈免,卽蒙命遞。
近歲大提學樸忠元,自知其材不裕,懇陳於經席,亦蒙聖上允許。
前後二聖,容諒悃愊,養成廉恥自訟之風者至矣。
稟氣不完,自少尋行數墨,猶或追人,而詞源窒塞,手段生澁,不能作一詩、成一表,世數讀書,而不解屬文,常以臣爲尤。
其不可冒入藝苑,而操文翰之筆,明甚。
臣自遭此任,若蚊子負山,怛然不寧,食不甘味,寢每耿耿。
雖蒙上敎慇懃至再,而終有自欺於心,敢復來陳情,伏乞,聖慈持諒臣之赤誠,亟命移付能者,使衰拙之身,安心從政,而文章之士,奮藻煥猷,不勝幸甚。
」上答曰:「辭之至此,故玆允許。
」 ○政院啓曰:「金明胤旣命勿爲國葬,前承傳,請爻周。
」上從之。
蓋二十六日,臺官啓:「金明胤附權奸,要功上變,臧殺宗支,構陷土林。
此乃宗社之大賊,豈可以名存僞勳之籍,而葬之以酬功之盛禮乎?天討不行,而反加恩數,奸兇何懼而自戢,是非何時而有定乎?請金明胤勿爲禮葬。
」上答曰:「依允。
」此擧誠快人心。
9月28日 ○辛亥,是日,行常參禮,又開經筵。
領事權轍、知經筵盧守愼、大司憲樸謹元、大司諫許曄入侍。
柳希春講:「帝曰:『臣作朕股肱耳目及予違汝弼。
』二段曰:『此章,可見君臣一體之理。
』蓋君猶心也,臣猶體也。
心能運用四體,體惟奉承一心,君臣心,同寅協恭,可否相濟,然後成治。
自古,君臣不相得,而成治功者,未之有也。
此人君所當體念處也。
『汝無面從,退有後言』一段,此樂聞正言也。
自古帝王下至卿大夫士,未有不樂聞直言,而能成治道者也。
」講畢,榻前,領相權轍進曰:「上以十月初六日,親祭文昭、延恩殿,當此寒澟之時,自三更,徹夜勞動玉體,天使之來不遠,不可不調保,請停。
」柳希春亦曰:「二十一日立冬,今之十月初六日,乃常時十月望後也。
冒犯霜冷,恐傷玉體。
臣昨與尹卓然議,以爲當啓。
卓然曰:『此事,大臣必有所啓。
果然。
」盧守愼亦從而贊之。
柳希春又陳:「中廟朝停常參、禦經筵之例,正德丁醜、戊寅之間,時方勵精,猶略此禮。
」雲雲。
希春又曰:「樸應男臨受祿而身死。
都承旨雖已代出,然乞命該曹作科給祿。
」右承旨樸素立亦陳之。
上曰:「此事好矣。
」希春卽起謝。
又啓曰:「李滉沒,今將大祥,其家不爲具行狀請諡。
幸命該曹,收取行狀,賜諡何如?」樸素立亦曰:「當初卒逝,旣命待以殊禮。
今亦特賜諡爲佳。
」希春曰:「當初命賜領議政。
又以政丞禮葬。
今此賜諡,亦不待請諡何如?」希春又啓曰:「前日啓救漕軍事,語未盡。
扶安、泰仁監造漕船守令,若有漕船累隻緻敗,竝罪守令。
又漕軍有田結者,復戶,無田地者,漕軍立番時,令守令厚恤其妻子事,令戶曹爲公事,何如?」雲雲而退。
○備忘記傳于政院曰: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我國大小男兒,必貫穿其耳,作環珥而懸之,取譏於中國,亦可羞愧。
自今後,一切痛革胡習,曉諭中外。
京中則限今月,其或憚不卽從者,憲府嚴加懲罪,以此捧承傳可也。
○傳:「故及第金明胤,本以奸兇陰慝之人,當權奸誤國之日,陷附同惡,陰圖僞勳,如狐蠱鬼蜮,如豺虎咀呪,巧捏無形之言。
遂興不測之禍,使先王幼稚之子,含冤就戮,羅織無辜,戕殺士林。
凡所以利己功之擧,必揚臂爲之,無所不用其極,得罪宗社,斲喪國脈。
其前後包藏黨惡,匿慝變幻兇慘之狀,天地之所不容,鬼神之所同疾。
原其罪惡,擢髮難數,宜加輾市之刑,以洩神人之憤,而天討不加,隻削其官,竟使老賊,得保首領,死於牖下,失刑之大,無過於此。
人心憤懟,至此益甚。
非但一國臣民,皆思顯戮,祖宗在天之靈,亦必赫然,而欲誅之矣。
忠勳府,因其身死,啓請禮葬,至引許磁、尹元衡之例。
許磁之事,在於權奸當國之日,同惡相濟。
尹元衡,則以先後至親之故,曲施恩典,緻有屈法之私。
今者朝廷淸明,是非已定,僞勳之當削,擧朝爭之而不得,至今人心,莫不扼腕。
忠勳府乃敢任然援請,不畏公論,極爲駭愕。
明胤無絲毫可錄之功,有覆載難容之罪,千古奸兇所無之事,皆兼而有之。
雖失刑於生時,猶可誅於旣死。
若以酬功報勞之典,枉加於兇穢之魂骨,則將何以洩吾東方千萬載無窮之憤惋也?明胤罪大惡極,是乃先朝之賊臣,不可謂之功,以僞籍之猶存,指爲功臣,而加之以禮葬,奸兇何懼而自戢,是非何時而可定?貪功樂禍之徒,無所懲畏,將無以爲國。
金明胤硝禮葬公事,擧行安徐,事下禮曹。
」 ○傳曰:「試場作亂儒生,永永停擧,使之終身不得齒諸人類,痛革頑習。
」 ○政院取稟曰:「經筵官所啓,李滉之卒,大祥將至,而其家不爲呈行狀請諡,諡號稽緩,令該曹收取行狀,賜諡何如?」上命言于該曹。
9月29日 ○壬子,上因忠淸監司書狀,知擧子作亂爲不實,命勿罷榜。
9月30日 ○癸醜,禁府放李大伸。
○備忘記曰: 此通事等,累月被囚,受刑幾死者多。
予意矜惻,雖曰不無所犯,而實無現著,罪疑惟輕,古人所愼。
乃以無形之事。
必期取服然後已。
轉相連引,嚴刑狼藉,非但縲絏者必不肯服,恐或有乖於王政,而或不無冤悶也。
且此皆一罪也。
豈以無著之事,終驅於死地,而不背於理哉?有千希允外,分揀決放,宜當仁哉! 此敎眞大舜好生之德也。
○遠接使書狀: 天使,今二十七八日間,到遼東事,入啓。
○迎詔勑習儀初度,初八日,二度十三日,改付標啓。
上因禹性傳所啓,革罷正供都監。
冬十月 10月1日 ○甲寅,柳希春曰:「當代詞章之士,盧守愼、金貴榮、尹鉉、李後白、奇大升、樸承任最著,而後白差遲澁。
」雲。
10月2日 ○乙卯,上,自昌德宮,移景福宮。
○午時末,中殿,自昌德宮,亦移來。
○禮曹擇頒詔勑吉日,以今月二十日、二十四五日爲擬。
遠接使書狀;詔使,九月二十八日,到遼東。
10月3日 ○丙辰,前兵使李大伸配沃溝。
10月5日 ○戊午,遠接使書狀:「天使,去月二十九日,到遼東。
今月初六七日間,當越江」雲。
10月6日 ○己未,去夜三更一點,上出宮,乘小輿,侍衛諸臣皆從。
由左華門,至文昭殿,旣入幕次,雲劎兵曹諸將皆坐,四更祭畢。
上出幕次,小歇,復詣延恩殿,臣等陪輿步從,經後苑至延恩殿。
五更祭畢,復陪至慶會樓之北門。
又至慶會樓南門,啓罷陣而畢,承政院、玉堂問安。
○頃日,修撰禹性傳請罷正供都監,上從之。
臺諫請勿罷,揀擇其合於時宜者,而定之,上不允。
○府啓:「淸原府院君韓景祿,性本兇悖,加以狡猾,當國家危疑之際,貪功樂禍,黨附權奸,潛通宮禁,其爲惡之事,無所不至,以至于今,猶不自戢。
尹興禮之奴希孫,沒爲其奴,則希孫田沺家舍等物,全數記上,而及尹元衡見敗,僞勳之情狀,呈露自知記上之物,勢不得保有,更生巧詐之謀,作買賣文記,欲爲永執之計。
至於命下還給興禮籍物,則希孫己物,卽當盡還其主,而貪黷無厭,乃敢僞造文記,據奪仍執,使渙汗恩命,終歸於虛地。
其爲用心,極爲無狀,請亟命罷職。
」上命隻推考。
○遠接使書狀,探行通事所報雲: 正使韓,性度端雅,容儀俊邁,言語琅??,多有膽氣。
酒量不多不小,食性則水陸之味,無不好食。
所居近海,尤嗜海魚,亦嗜鹿肉。
詞章,則翰林之中最高,筆法亦善。
副使陳,性度躁急,容儀平正,不喜言語。
一路下人,小有差誤,不爲容赦。
食性則亦如正使之嗜好,亦嗜白餠子,酒量寬大,詞章筆法亦好。
雲雲。
白牌略曰: 頻煩宴饋,聲樂劇戲等項,凡爲詔使設者,悉從裁省。
又聞故事,沿途驛館,或有雜男女擧宴侑觴,間有陳設女樂,通行禁約省免,以彰本國秉禮之素,以遂使職觀風之雅。
雲雲。
10月8日 ○辛酉,晝講。
柳希春與尹卓然入經筵,講禹曰無若丹朱傲。
臨文曰:「程子曰夫聖莫聖於舜,而禹之戒舜,至曰:『無若丹朱,好慢遊作傲虐。
』蓋處崇高之位,所以勸戒者如是也。
蓋人心惟危,《周書》曰:『惟聖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聖。
』朱子曰:『今日克念,卽可謂聖明,明日罔念,卽可謂狂。
』此人主所當省念者也。
又禹言德敎,而舜言刑法者,蓋德敎者,興平之梁肉,刑罰者,治亂之藥石。
聖王之爲治,必以德,而刑罰亦不可廢。
此言刑罰當罪,人心畏服,臣謂爵賞當功,亦人心悅服之道也。
刑罰之道,《舜典》所謂眚災肆赦,故縱賊刑:『欽哉欽哉,惟刑之恤者。
』盡之,而事迹似有罪,而其心實無罪者,亦有之。
宋名臣患下人之欺,問於明道先生,明道先生曰:『欺有之爲利,而欺者,誠可罪;懼罪而欺者,在所當恕,事有類欺者,所當察。
』賞功之道,亦多般。
蓋有似功而實罪者,功似多而賞小者。
又有濫賞功而生弊,魯叔孫氏之家臣竪牛,殺適立庶,叔孫婼卽竪牛之所立,而不賞私勞,而誅之。
丁公爲項王臣不忠,私活漢王,數其罪而戮之。
竪牛、丁公皆以有功,而實有罪者也。
故叔孫、昭子、漢王與漢高帝,以大義斷之,而存遠慮者也。
隋文帝遺賀若弼、韓擒,代虎陳也。
弼遇陳大將魯廣達,力戰而破之,擒虎乘虛,直人朱雀門,獲陳叔寶,批元鏖戰之於乘虛入穴,其難易不侔,而賀、韓爭功,隋文帝不能決,乃以二人,俱爲上功。
唐憲宗之征淮西也,李光顔勇而知義,屢破賊兵。
蔡人盡倂其衆於洄曲以備光顔,其西邊之將,李愬乘虛入蔡州,論其功,則光顔爲次。
此二君皆不能辨,擒虎愬之功,似大而實少也。
昔項梁、項羽摧破秦軍,奈悉遣兵禦二項,而關中空虛,沛公乘虛入關中。
司馬遷以爲:『項羽將五諸侯兵滅秦。
』唐安史之亂,副元帥李光弼,阿陽血戰,力挫賊鋒,及被魚朝恩之譖,遞職而僕,固懷恩,乘史朝義孤弱之際,略平河朔,唐代宗聽其言,以河北授叛將,然公論以爲:『光弼戰功,推爲中興第一。
』此皆有識之言也。
夫猛虎在山,有山君之稱,百戰莫敢窺其穴,然若熊摶虎而困之,則小獸皆能入虎穴,而探其雛。
此批元擣虛形格勢禁之勢也。
晉賈後殺太傅楊駿,賞其聽令,而封侯者,至一千八百餘人。
傳鹹曰:『無功而獲厚賞,則人莫不樂國之有禍。
』厥後晉室果然。
唐明皇時,河西節度使牛仙客,能實府庫,明皇以《尙書》賞之,又以爲宰相邊將效之。
戍卒之持繒帛錢金者,晝則苦役,夜繫地牢,利其死而沒其財,遂啓無窮之禍。
此二事,皆謬賞,而生弊者也。
又論罰罪治事,有若有罪而實無罪者。
漢景帝時,吳、楚反,周亞夫爲大將軍擊之,言於帝曰:『楚兵剽輕,難與爭鋒,願以梁委之,絶其糧道,乃可制也。
』上許之。
及吳、楚攻梁急,孝王實太後之愛子也,太後及帝,令亞夫移兵救梁,亞夫守便宜不奉詔,卒平吳、楚。
武帝時河內失火,遣汲黯往視。
黯過河南,見貧民,傷水旱飢餓,矯制倉以賑之。
此二人所爲,其迹似乎方席矯制,其實忠而無罪者也。
又論賞施於有罪而失大義曰:『漢景帝時,兇奴王徐盧五人降,景帝欲侯之以勸。
』後周亞夫曰:『彼叛其主而來降,今若侯之,何以勸人臣之不背哉?』卒不聽而封侯。
光武叛將彭寵之奴子密等,斬寵以降,光武急於招來,封子密爲不義,此皆識慮不明者也。
大抵賞刑,必當其功罪,乃合於人心。
人主當如權衡之稱物,毫髮不差,可也。
」講畢,柳希春進曰:「正供都監,雖曰齟齬而難成,其中有除弊救民之事,宜考論其可否,而定其去就,不宜切革罷。
臺諫之言,伏乞留神。
」同副承旨柳仲郢曰:「黃海監司,以天使時片脯事,命罷,天使之行臨迫,而新監司亦悤遽,監司亦非如他使臣之比,必有到界及守令公禮節次,乞勿遞。
」希春亦陳曰:「臨陣易將,古人之所忌。
今事勢忙迫,徑遞極爲未便。
」上曰:「予亦慮其如此。
但立法之初,有犯,故不得不施耳。
然則如何而可?」仲郢、希春又陳其未便。
上從之,遂命勿遞。
希春又進曰:「小臣前日《十九史略》紙頭,錄進管見,近來又有所見,請更下《史略》,俾臣補修。
」上曰:「如此,則甚好矣。
畢竟,卿之諺博,世所無有。
」希春起謝曰:「臣自少不能製述。
頃日,藝文提學,極知不堪,陳情得免,不勝感幸。
」上曰:「卿太懇辭,故遞之,然卿豈不能製述乎?」希春對曰:「行文亦不能如人,至於詩詞,不能成一篇,良由稟受欠闕,故如此。
」 10月9日 ○壬戌,上臨儀于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