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講 實用主義的真理概念

關燈
程的名稱,而不是一種,隻有洛克菲勒和卡尼基才有,别人都沒有的天生的優越性。

     象富裕一樣,健康也是存在于事物中。

    雖然我們慣于把健康看做一個因素,說人之所以胃口好,睡得好,是因為他很健康;但是,健康畢竟是順利地進行着的過程(如消化、血液循環、睡眠等)的一個名稱罷了。

     我想我們對“強壯”的看法,還更理性主義些,我們明顯地傾向于把它看作早就在人身上存在的一種優越性,并借以說明大力士的體力之所以能承擔費力的工作的原因。

     談到“真理”,多數人完全走出了界限之外,認為理性主義者的論述是自明的。

    但實際上這些帶有詞尾“th”①的詞是完全相同的。

    真理是不存在于經驗以前的,恰如上述其他東西一樣。

     ①英文富裕、健康、強壯、真理(wealth,health,strength,truth)等抽象名詞,詞尾都是th.——譯者 經院哲學家遵循亞裡士多德學說,把習慣與行為嚴格分開。

    在行為上,健康的意思,除了别的方面,指的是良好的睡眠與消化,但是一個健康的人不必總是睡眠或消化,猶如一個富人不必總是經手金錢,一個強壯的人不必總是舉重一樣。

    在他們活動的間歇時間裡,所有這些性質都潛伏到“習慣”的狀态中。

    同樣的,真理在我們的某些觀念和信念的證實活動的間歇時間裡變成我們的某些觀念和信念的習慣了。

    但是這些活動是全部事物真實性的根源,也是任何習慣在間默時間裡存在的條件。

     簡言之,“真的”不過是有關我們的思想的一種方便方法,正如“對的”不過是有關我們的行為的一種方便方法一樣。

    幾乎有各種各樣的方便方法,當然是指在長遠的和總的方面的方便而言。

    因為對眼前一切經驗是方便的,未必對後來的一切經驗能同樣的令人滿意。

    我們知道,經驗是會越出舊限制的,是會使我們改正我們現有的公式的。

     “絕對”真的就是以後的經驗再不至于改變它的,就是我們想象中一切暫時的真理有一天會聚集在一起的理想的終點。

    它和絕對機智的人,和絕對完整的經驗相吻合。

    如果這些理想能實現,它們就會一起實現。

    同時,我們今天隻好按照所能得到的真理去生活,并且準備明天把它叫做假的。

    托勒密的天文學、歐幾裡德的空間、亞裡士多德的邏輯學和經院哲學的形而上學幾世紀都是方便的,但是人類的經驗已經越過了它們的限制,我們現在隻說這些東西是比較真的,或在它們經驗的界限内是真的。

    而絕對地說,它們就都是假的了;因為我們知道它們的限制是偶然的,過去的理論家就可能已經超過它們的限制,猶如現在的思想家超過它們的限制一樣。

     當新經驗引導我們達到追溯既往的判斷時,這些判斷所說的,過去就是真的(用過去時間)——雖然沒有過去的思想家曾經被引導到那裡去過。

    一個丹麥思想家曾經說過,我們生活是向前看,但是我們了解是向後看。

    現在的事物啟發我們了解世界過去的許多過程。

    在這些過程中活動的人看來,它們或者就是真理的過程,但是對于知道後來曆史所顯示的事實的人說來,這些過程就不是這樣。

     這樣一個以後可以成立的、潛在的、較好真理的調節觀念,可能有一天可以絕對成立的,并且有追溯過去決定真僞的能力,象所有實用主義的觀念一樣,面對着事實的具體性,面對着将來。

    象部分真理一樣,絕對真理也是造成的,須在無數證實經驗成長的偶然關系中造成。

    部分真實的觀念始終是湊成它的數額的因數。

     我一直堅決地認為真理大部分是用先前的真理所造成的。

    人的信念在任何時候都是許多積累起來的經驗。

    但是這些信念本身又是世界經驗總額中的一部分,因此也成為将來積累的資料。

    隻要實在指的是可經驗的實在,那麼實在和人們所得到的關于實在的真理,永遠是在變化的過程中——這種變化也許是趨向于某種确定的目标——但總是在變化。

     數學家們能用兩個變數來解決問題。

    例如根據牛頓的理論,加速度随着距離的不同而變化,但距離也随着加速度之不同而變化。

    在真理過程的領域中,許多事實都獨立地發生并暫時決定我們的信念。

    這些信念促使我們行動,而在它們這樣作用的同時,它們又使新事實出現或存在,然後這些新事實又這樣返過來決定信念。

    因此,這樣繞起來的全部真理線球,就是雙重影響的産物。

    真理從事實中發生,但又浸入到事實之中而增加事實;這些事實又産生或表現新真理(用什麼樣的詞是不關重要的),如此無限地類推。

    同時“事實”本身并不是真的。

    它們隻是存在着而已。

    真理是信念的作用,而這種信念則起于事實,終于事實。

     這就象雪球變大一樣,一方面是因為有雪分布着,一方面是山于小孩不斷推動;這兩個因素彼此不斷地互相決定着。

     理性主義者與實用主義者的最重要區别,現在可以完全看得出來了。

    經驗在變化,我們心理上對真理的确定也在變化——理性主義承認這些;但決不承認實在本身或真理本身也在變化中。

    理性主義堅持實在永久是完全的,現成的。

    理性主義已經告訴我們說,我們的觀念和實在之相符合是我們觀念的唯一不可分析的性質。

    由于這個内在的優點,觀念的真實性和我們的經驗無關。

    它對經驗的内容不增加任何東西,它不影響實在本身;它是附加的、惰性的、靜止的,隻是一個反影而已。

    它不存在,隻可保留或取得。

    它屬于與“事實”或“事實關系”無關的另一方面,總之乃屬于認識論的方面。

    用了認識論這個有力的詞,理性主義便結束了這場讨論。

     正如實用主義面向将來,理性主義在這裡又面向過去的永恒。

    理性主義忠實于它的牢不可破的習慣,又恢複到“原則”上來,以為隻要起一個抽象的名稱,我們便有一個有權威的解決辦法了。

     兩種真理觀的根本差别在生活的後果方面有什麼重大意義,這在以後的幾講裡會交代清楚。

    現在我要指出理性主義的崇高并不能使它免于虛妄,來結束這一講。

     你若要求理性主義者不要責備實用主義糟蹋了真理的觀念,而要他們給真理下一個定義,把自己所理解的真理确切說一說。

    我想隻能有以下兩種肯定的答複: 一,“真理是要求我們無條件予以承認的包含許多有效命題的體系。

    ”① ①泰勒,《哲學評論》第14卷,第288頁。

     二,真理是我們覺得由于一種無上責任而不得不作出的那些判斷的名稱。

    ② ②見李克特著:《認識的對象》(DerGegenstandderErkenntniss),論“判斷的必要性”一章。

     這兩個定義使我們首先感到吃驚的是它們那說不出的瑣碎平凡。

    它們當然是絕對真的,但除非你能從實用主義觀點上運用它們,它們是絕對沒有意義的。

    這裡所謂“要求”是什麼意思?所謂“責任”又是什麼意思呢?作為具體地說明為什麼按照真的方法去思想是對人最方便、最好的概括的名稱,談到實在方面要求被符合,我們這方面則有責任與之符合,這些都是對的。

    我們感覺到要求和責任,但是我們隻是為了這些理由而這樣感覺到。

     但是理性主義者談到要求和責任的時候,卻明白地說,它們與我們的實際利益或個人的理由毫無關系。

    他們說我們關于符合的理由是心理學上的事實,與每一個思想家有關,與他的生活上的細節有關。

    它們隻是思想家的證據,而不是真理生命本身中的一部分。

    真理的生命本身在不同于心理學幅度的純粹邏輯的或認識論的幅度中活動,它的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