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講 實用主義的真理概念
關燈
小
中
大
理智上或在實際上都要更好一些!符合常常隻指反面的問題;就是從實在方面沒有什麼與它矛盾的東西來幹擾我們的觀念在别處指導我們的方法。
的确,摹寫實在是與實在符合的一個很重要的方法,但決不是主要的方法。
主要的事是被引導的過程。
任何觀念,隻要有助于我們在理智上或在實際上處理實在或附屬于實在的事物;隻要不使我們的前進受挫折,隻要使我們的生活在實際上配合并适應實在的整個環境,這種觀念也就足夠符合而滿足我們的要求了。
這種觀念也就對那個實在有效。
這樣,名稱之是“真”是“假”正象明确的意象是真是假一樣。
他們豎立了類似的證實過程,而引向完全相同的實際結果。
所有人類的思想都是交流的。
我們交換觀念,交換證實,通過社交彼此得到這些觀念和證實。
一切真理都這樣在口頭上建立起來,保存起來,供大家利用。
因此我們說話要前後一貫,就象我們的思想要前後一貫一樣;因為在談話和思維中我們都涉及類别。
名稱是随意決定的,但一經為人所理解了,就必須堅持下去。
我們決不能同時把亞伯叫做“該隐”,或把該隐叫做“亞伯”。
如果我們這樣做,就和《創世記》全書配合不上了,就和自古到今那本書中的語言與事實的範圍的鎖鍊脫離了關系。
我們就把我們自己置于那種語言與事實的全部系統所體現的任何真理之外了。
我們絕大多數的真的觀念都不容許我們直接或面對面地去證實——例如象該隐與亞伯那些過去曆史的觀念那樣。
時間的溪流隻能在口頭上加以回溯,或間接地用現在的延長或過去所隐藏的效果來予以證實。
如果它們和這些口語或效果相符,我們就能知道我們過去的觀念是真的。
正象過去時間的本身是真的一樣,凱撒也是真的,上古的怪獸也是真的,他們各在他們相當的日期和環境中存在過。
過去時間和現在一切事物的符合一緻,保證了過去時間本身的存在。
過去象現在一樣,也是真的。
這樣,符合基本上變成為引導的問題——而且這引導是有用的,因為它引導我們到那些包含有重要事物的地方。
真觀念直接引導我們到達有用的可感知的境界,又引導我們進入有用的語言和概念的地方,它們引導我們走向一貫性、穩定性和人們往來的交際。
它們引導我們離開乖癖和孤獨,離開錯誤的和無效的思想。
引導過程不受阻礙的流動,免于沖突與矛盾被認為是它的間接的證實;但是,條條道路通羅馬,最後,所有真的過程都必然導向某處曾為某人的觀念所摹寫的可感覺的經驗的直接證實。
這就是實用主義者對“符合”這個詞的廣泛的解釋。
他完全從實際上來處理它。
他讓這名詞包括任何現在的觀念到未來境界的傳導過程,隻要這傳導進行順利的話。
隻有這樣,遠遠地超越了常識範圍的“科學”觀念,才能說是與它們的實在相符合。
正如我所已經說過的,現實好像是由以太、原子或電子構成的,但是我們決不能死守着字面去想它們。
“能”這個名詞決不代表任何“客觀”事物。
它不過是一種度量方法,度量現象的表面,從而把它們的變化貫穿在一個簡單公式之中。
但是在選擇這些人為的公式時,我們決不能大膽任意而不受懲罰,正象在常識的實際水平上我們不能那樣任意而不受懲罰一樣。
我們必須找一個有效驗的理論;而這就極端困難了;因為我們的理論必須在以前所有的真理和若幹新的經驗之間作中介。
它必須盡量少擾亂常識和舊的信念,還必須引導到能夠嚴格證實的某個可感覺的境界。
有“效驗”的作用指的是這兩種情況。
這兩者的中間夾得很緊,任何假設都不能對之疏忽大意。
沒有什麼東西象我們的理論這樣受壓力和控制的了。
有時候其他可選擇的理論公式跟我們所知道的真理是同樣相容的;而這時候我們就憑主觀的理由在它們之間進行選擇。
我們選擇了那種我們業已有了偏愛的理論。
我們追求“優美”或“經濟”。
克拉克·馬克斯威爾好象在哪兒說過:在兩個同樣充分證實的概念之中,選擇那較複雜的一個,是“不大高明的科學趣味”;你們大多數人可能都同意他的話。
科學裡的真理是那些給我們最大限度滿意的東西,其中也包括趣味在内;但與以前真理和新事實彼此一緻,永遠是最迫切的要求。
我已經引導你們跋涉過了一片極端難行的沙漠。
現在,請允許我說句俗話:我們就快嘗到椰子裡的甜汁了。
理性主義的批評家們在這裡攻擊我們,要想回擊他們,我們就必須放棄這些幹燥的讨論,轉而對重要哲學上的另一方面作全面觀察。
我們把真理解釋為一種多數的真理,是許多引導過程的真理,這些真理是在事物中實現,而且隻有一個共同的性質,那就是這些真理是合算的。
它們之所以合算乃是由于它們能引導我們進入或達到一個體系中的某部分,這一體系在許多點上已深入于感性知覺而這種感性知覺又是我們可以在思想上去摹寫的或不去摹寫的。
但我們現在無論如何和它們已有了一種關系,籠統地叫做證實的關系。
對我們說來,真理不過是許多證實過程的一種集體名稱,正如健康、富裕、強壯等等都是和生活相關的其他過程的名稱一樣,我們追求它們也是因為追求它們是合算的。
真理正如健康、富裕、強壯等等一樣,也是在經驗過程中形成的。
在這裡理性主義立刻會武裝起來反對我們。
我可以想象得出來一個理性主義者會說象以下這樣的話: “真理不是造成的;它是唯一無需任何過程的關系,絕對地存在着;但它超越經驗之上,每次都擊中現實。
我們相信在那邊牆上的東西是鐘,這已經是真實的了,盡管整個世界史裡沒人對此加以證實。
無論什麼思想,有了那個卓越的關系的性質,這思想就是真的,不管它有過證實過程沒有。
你們實用主義者在把真理的存在置于證實過程中時是本末倒置了。
證實過程隻是真理存在的符号,隻是确定事實的不中用的方法,而我們的觀念已經有了這種确定事實的奇妙的性質。
這性質本身是沒有時間性的,象一切本質和自然一樣。
我們的思想直接分享真理,正如它分擔虛僞和不相幹一樣。
真理決不能分析出實用主義的後果來。
” 理性主義者的這種激烈駁斥之所以好象有理,是由于我們所已經十分注意的那個事實。
這就是說,在我們這個充滿屬于同樣類别和同樣聯系着的事物的世界裡,一個證實,可适用于同類的其他事物;知道事物的最大用處,不隻是為了引導到這些事物而已,而且為了引導到它們所聯系的其他事物,特别是引導到人們關于它們的談論方面。
就實用主義來說,在經驗以前就存在的真理的性質,意味着在這世界裡,有無數觀念,用間接的或可能的證實方法運用起來比用直接的或實際的證實方法還要好些。
經驗以前的真理僅意味着可證實性;否則便意味着這樣一種情況,即理性主義者那一套老的手法:把一個具體現象的實在的名稱當做一個獨立的、預先存在的實體,再把這名稱放在實在之後,作為它的解釋。
馬赫教授曾引用過萊辛的諷刺詩說: “漢辛·施勞對他的表哥弗裡茨說: ‘弗裡茨表哥,世上最富裕的人正好就是最有錢的人,這是怎麼回事呢?’” 在這裡,漢辛·施勞把“富裕”這個因素看作是和一個人的富有的事實不同的某種東西。
而這某種東西,他看做是先存于那些構成富翁之為富翁的事實之前,事實成為不過是符合于富翁本人的天性本質的一種第二性的東西。
在“富裕”這問題上,大家都能看出這種錯誤來。
我們都知道,富裕是某些人的人生參與的具體過
的确,摹寫實在是與實在符合的一個很重要的方法,但決不是主要的方法。
主要的事是被引導的過程。
任何觀念,隻要有助于我們在理智上或在實際上處理實在或附屬于實在的事物;隻要不使我們的前進受挫折,隻要使我們的生活在實際上配合并适應實在的整個環境,這種觀念也就足夠符合而滿足我們的要求了。
這種觀念也就對那個實在有效。
這樣,名稱之是“真”是“假”正象明确的意象是真是假一樣。
他們豎立了類似的證實過程,而引向完全相同的實際結果。
所有人類的思想都是交流的。
我們交換觀念,交換證實,通過社交彼此得到這些觀念和證實。
一切真理都這樣在口頭上建立起來,保存起來,供大家利用。
因此我們說話要前後一貫,就象我們的思想要前後一貫一樣;因為在談話和思維中我們都涉及類别。
名稱是随意決定的,但一經為人所理解了,就必須堅持下去。
我們決不能同時把亞伯叫做“該隐”,或把該隐叫做“亞伯”。
如果我們這樣做,就和《創世記》全書配合不上了,就和自古到今那本書中的語言與事實的範圍的鎖鍊脫離了關系。
我們就把我們自己置于那種語言與事實的全部系統所體現的任何真理之外了。
我們絕大多數的真的觀念都不容許我們直接或面對面地去證實——例如象該隐與亞伯那些過去曆史的觀念那樣。
時間的溪流隻能在口頭上加以回溯,或間接地用現在的延長或過去所隐藏的效果來予以證實。
如果它們和這些口語或效果相符,我們就能知道我們過去的觀念是真的。
正象過去時間的本身是真的一樣,凱撒也是真的,上古的怪獸也是真的,他們各在他們相當的日期和環境中存在過。
過去時間和現在一切事物的符合一緻,保證了過去時間本身的存在。
過去象現在一樣,也是真的。
這樣,符合基本上變成為引導的問題——而且這引導是有用的,因為它引導我們到那些包含有重要事物的地方。
真觀念直接引導我們到達有用的可感知的境界,又引導我們進入有用的語言和概念的地方,它們引導我們走向一貫性、穩定性和人們往來的交際。
它們引導我們離開乖癖和孤獨,離開錯誤的和無效的思想。
引導過程不受阻礙的流動,免于沖突與矛盾被認為是它的間接的證實;但是,條條道路通羅馬,最後,所有真的過程都必然導向某處曾為某人的觀念所摹寫的可感覺的經驗的直接證實。
這就是實用主義者對“符合”這個詞的廣泛的解釋。
他完全從實際上來處理它。
他讓這名詞包括任何現在的觀念到未來境界的傳導過程,隻要這傳導進行順利的話。
隻有這樣,遠遠地超越了常識範圍的“科學”觀念,才能說是與它們的實在相符合。
正如我所已經說過的,現實好像是由以太、原子或電子構成的,但是我們決不能死守着字面去想它們。
“能”這個名詞決不代表任何“客觀”事物。
它不過是一種度量方法,度量現象的表面,從而把它們的變化貫穿在一個簡單公式之中。
但是在選擇這些人為的公式時,我們決不能大膽任意而不受懲罰,正象在常識的實際水平上我們不能那樣任意而不受懲罰一樣。
我們必須找一個有效驗的理論;而這就極端困難了;因為我們的理論必須在以前所有的真理和若幹新的經驗之間作中介。
它必須盡量少擾亂常識和舊的信念,還必須引導到能夠嚴格證實的某個可感覺的境界。
有“效驗”的作用指的是這兩種情況。
這兩者的中間夾得很緊,任何假設都不能對之疏忽大意。
沒有什麼東西象我們的理論這樣受壓力和控制的了。
有時候其他可選擇的理論公式跟我們所知道的真理是同樣相容的;而這時候我們就憑主觀的理由在它們之間進行選擇。
我們選擇了那種我們業已有了偏愛的理論。
我們追求“優美”或“經濟”。
克拉克·馬克斯威爾好象在哪兒說過:在兩個同樣充分證實的概念之中,選擇那較複雜的一個,是“不大高明的科學趣味”;你們大多數人可能都同意他的話。
科學裡的真理是那些給我們最大限度滿意的東西,其中也包括趣味在内;但與以前真理和新事實彼此一緻,永遠是最迫切的要求。
我已經引導你們跋涉過了一片極端難行的沙漠。
現在,請允許我說句俗話:我們就快嘗到椰子裡的甜汁了。
理性主義的批評家們在這裡攻擊我們,要想回擊他們,我們就必須放棄這些幹燥的讨論,轉而對重要哲學上的另一方面作全面觀察。
我們把真理解釋為一種多數的真理,是許多引導過程的真理,這些真理是在事物中實現,而且隻有一個共同的性質,那就是這些真理是合算的。
它們之所以合算乃是由于它們能引導我們進入或達到一個體系中的某部分,這一體系在許多點上已深入于感性知覺而這種感性知覺又是我們可以在思想上去摹寫的或不去摹寫的。
但我們現在無論如何和它們已有了一種關系,籠統地叫做證實的關系。
對我們說來,真理不過是許多證實過程的一種集體名稱,正如健康、富裕、強壯等等都是和生活相關的其他過程的名稱一樣,我們追求它們也是因為追求它們是合算的。
真理正如健康、富裕、強壯等等一樣,也是在經驗過程中形成的。
在這裡理性主義立刻會武裝起來反對我們。
我可以想象得出來一個理性主義者會說象以下這樣的話: “真理不是造成的;它是唯一無需任何過程的關系,絕對地存在着;但它超越經驗之上,每次都擊中現實。
我們相信在那邊牆上的東西是鐘,這已經是真實的了,盡管整個世界史裡沒人對此加以證實。
無論什麼思想,有了那個卓越的關系的性質,這思想就是真的,不管它有過證實過程沒有。
你們實用主義者在把真理的存在置于證實過程中時是本末倒置了。
證實過程隻是真理存在的符号,隻是确定事實的不中用的方法,而我們的觀念已經有了這種确定事實的奇妙的性質。
這性質本身是沒有時間性的,象一切本質和自然一樣。
我們的思想直接分享真理,正如它分擔虛僞和不相幹一樣。
真理決不能分析出實用主義的後果來。
” 理性主義者的這種激烈駁斥之所以好象有理,是由于我們所已經十分注意的那個事實。
這就是說,在我們這個充滿屬于同樣類别和同樣聯系着的事物的世界裡,一個證實,可适用于同類的其他事物;知道事物的最大用處,不隻是為了引導到這些事物而已,而且為了引導到它們所聯系的其他事物,特别是引導到人們關于它們的談論方面。
就實用主義來說,在經驗以前就存在的真理的性質,意味着在這世界裡,有無數觀念,用間接的或可能的證實方法運用起來比用直接的或實際的證實方法還要好些。
經驗以前的真理僅意味着可證實性;否則便意味着這樣一種情況,即理性主義者那一套老的手法:把一個具體現象的實在的名稱當做一個獨立的、預先存在的實體,再把這名稱放在實在之後,作為它的解釋。
馬赫教授曾引用過萊辛的諷刺詩說: “漢辛·施勞對他的表哥弗裡茨說: ‘弗裡茨表哥,世上最富裕的人正好就是最有錢的人,這是怎麼回事呢?’” 在這裡,漢辛·施勞把“富裕”這個因素看作是和一個人的富有的事實不同的某種東西。
而這某種東西,他看做是先存于那些構成富翁之為富翁的事實之前,事實成為不過是符合于富翁本人的天性本質的一種第二性的東西。
在“富裕”這問題上,大家都能看出這種錯誤來。
我們都知道,富裕是某些人的人生參與的具體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