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講 一與多

關燈
為universe,這個詞的第一部分uni本含有一的意思,因此,多元論者一說“宇宙”,一元論者就認為他承認了一元論。

    ——譯者 二、再說,事物是連續不斷的嗎?你能從一個事物轉移到另一個事物,始終保持在你們這個單一的宇宙之中而無脫離宇宙的危險嗎?換句話說,我們宇宙的各部分是否聯合在一起,而不是象一粒粒的散沙呢? 就是沙粒,在它們所埋置的空間裡,也是聯在一起的,如果你有法子在這空間裡活動,你可以連續活動,從第一粒走到第二粒上去。

    因此,空間與時間是世界各部分聯在一起的連續媒介。

    這些聯合的形式,對我們所産生的實際差别極大。

    我們全部的活動生活就以它們為基礎。

     三、事物間還有無數其它的實際連續的途徑。

    有許多感應線路——把它們連在一起的感應線路——可以追尋出來。

    循着這些線路,你可由一個事物轉移到另一事物,直到你走遍了宇宙領域的大部分。

    就物質世界而言,重力和熱量傳導就是這樣聯合一切的感應。

    電的、光的和化學的感應都遵循類似的感應線路。

    但是不傳導的惰性的物體會打斷這種連續性;因此,如果這一天你要前進,就必須繞過它們,或改變你的前進方式。

    實際上,這樣,你就失去了最初的感應線路所構成的宇宙統一性了。

     特殊的事物與其他特殊事物之間,有無數種類的聯系。

    這些聯系的任何一種的總體形成一種事物所借以結合的系統。

    譬如人們就結合在一個互相認識的大網中。

    布朗認識瓊士,瓊士又認識羅賓遜,諸如此類;隻要你正确地選擇依次的中間人,你就可以為瓊士傳個口信給中國的皇後或非洲的酋長,或傳給有人煙的世界裡的任何人。

    但是,在這個試驗裡,一旦你選錯了一個人,那就象遇到了一個非傳導體一樣,你的傳遞路線就突告中斷了,所謂愛的系統,也接在這個認識系統上,如甲愛(或恨)乙;乙愛(或恨)丙,等等。

    但是這些愛的系統,比起它們所根據的大認識系統要小些而已。

     人類的努力,正不斷用一定系統的方式,把世界日益統一起來。

    我們有殖民、郵務、領事、商業等許多系統;它們的一切部分都服從一定的感應,這些感應都隻在系統以内傳播,而不涉及系統以外的事實。

    其結果是:在世界的較大聯合以内,有無數較小部分的聯合;在較廣的宇宙之内,有無數較小的世界,不但有言論上的,而且也有行動上的。

    每個系統代表某種形式或某種等級的聯合,它的各部分都貫串在那種特殊的關系上,而且同一個部分可以出現在許多不同的系統上,就象一個人可以擔任各種不同職務,或參加幾個團體一樣。

    因此,從這個“系統化”的觀點看來,世界統一性的實用價值是:所有這些确定的密網實際上是存在的。

    有的包括較多,範圍較廣;有的則不那麼多,不那麼廣;它們相互交錯覆蓋,中間絕不讓宇宙的任何基層部分有所遺漏。

    雖然事物之間不聯系的成分很大(因為這些系統的感應和聯合,都遵循嚴格排他性的途徑),但隻要你能正确地尋出途徑,每件存在的事物都或多或少受到其他事物的感應。

    廣義地說,一切事物,一般都多少互相依附,互相連結,宇宙,實際上是象密網一樣,連接在一起,而成為一個連續的,“整體的”東西。

    隻要你能跟着它由一個事物轉移到下一個事物,任何種類的感應都有助于使世界成為一個。

    因此,你可以說“世界是‘一’,”——也就是說:隻有在這些方面,隻要轉移影響能達到的地方,這些聯系就會存在。

    但隻要聯系不存在,就肯定地不是“一”。

    因而,如果不選用傳導體,而選用非傳導體,就沒有一種聯系不失敗。

    那時候,你剛要邁第一步就隻好立定,而由這特殊的觀點來看,你将不得不說這世界是純粹的多。

    如果我們的理智,能對隔離的關系和對聯合的關系感到同樣的興趣,哲學也會同樣成功地歡慶世界不是統一的了。

     應注意的一點是:在這裡,一性和多性是絕對同等重要的。

    哪一個都不是原始的,或比另一個更必要,或更好些。

    正象空間,它的隔離事物似乎和聯合事物同等重要,但有時一個功能,有時另一個功能使我們感到更關切些;同樣,在我們和感應世界的交接中,有時需要傳導體,有時需要非傳導體;我們的智慧就在于在适當時刻把二者分清。

     四、所有這些感應系統或非感應系統,都可以列入世界的因果統一性這總題之下。

    如果事物間各種較小的因果感應都趨向于過去的一個共同的原因的起源,或一個一切事物的最初的大原因,我們就可以談世界的絕對因果統一性了。

    上帝在創世日的命令被傳統哲學認為是這種絕對的原因和起源。

    “先驗唯心主義”把“創造”解釋為“思維”(或“願意想”),把神的行為說成是“永恒的”而不是“最初的”;但在這裡,“多”的聯合也還是絕對的,——除非有“一”,不能有多。

    和這萬物起源統一性的觀念相對抗的,則一直有着那多元觀念,它相信有一種以原子形式或甚至以某種精神單位的形式而自我存在的永恒的多。

    這個另一種見解無疑有其實用主義意義,但是在這些講演裡,這個起源統一性的問題,我們暫且存而不論吧。

     五、從實用主義來說,事物間最重要的一種聯合是它們的種屬的統一性。

    事物都有其類别,每一類别都有許多标本;這“類别”對一個标本所含的意義,也對同類别其他每個标本含有同一的意義。

    我們很容易想象,世界上每個事實可能都是單獨的,也就是說,不與任何其他事實一樣,單獨屬于它的類别。

    在這各成一體的世界裡,我們的邏輯學就沒有用處了,因為邏輯的作用就在于斷定:凡是可對一類的事物說的,就可對同類的單獨事例說。

    如果世上沒有兩件事物是相同的,我們就無法由我們過去的經驗去推論将來的經驗。

    因此,事物中有這樣多的種屬統一性,對于解釋“世界是一”這句話,也許是最重要的實用主義說明。

    如果有一個總類,最後一切事物都可以無例外地統攝在其下,那就有了絕對的種屬統一性了。

    “存在”,“可思議的事物”,“經驗”,這些名詞便是這個總類的候選者。

    至于這些詞所表達的另一種意思是否含有實用主義意義,則是我所暫時不想解決的又一個問題。

     六、“世界是一”這句話的另一個專門意義,也許指的是“目的的統一”。

    世界上很多事物是為一個共同目的服務。

    雖然行政、工業、軍事等一切人為系統,每個都為它本身的控制目的而存在。

    每個生物都追求他本身的特殊目的;但他們都按照他們發展的程度,為集體或種族目的而互相合作,因此較大的目的包括較小的目的,直至可以設想能達到一切事物都無例外服從于一個絕對獨一的、最後的、關鍵性的目的。

    不用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