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講 一與多
關燈
小
中
大
從上次講演中,我們懂得,實用主義方法對于某些概念,不是在羨慕的默想中結束,而是把它們帶進經驗的河流中去,用它們作為手段來延長我們的遠景。
計劃、自由意志、絕對的心靈、精神而非物質——它們的唯一的意義是使我們對于世界的結局有一個更好的希望。
不管它們是真是假,它們的意義就是這個改善主義。
我有時想起光學裡一個叫做全反射的現象,認為它可以很好地象征實用主義所設想的抽象觀念與具體現實之間的關系。
拿一個盛了水的玻璃杯,舉得比眼睛略高一些,通過水去看水面——或者更好是通過玻璃水缸壁去看水面;你會看見一個特别明亮的映象,譬如說一個在水缸另一面的燭焰或别的看得清楚的東西的映象。
在這情況下,光線不會越過水面,每道光線都全部反射回來,進入水的深處。
現在就讓水來代表可感覺事物的世界,而讓水上的空氣代表抽象觀念的世界。
當然兩個世界都是真實的,而且是相互起着作用的;但是它們隻在交界處起相互作用,就我們的全部經驗來說,一切生活着和臨到我們的事物的所在地就是那水。
我們象魚一樣遊泳在感覺的海洋中,上面以高級元素為界,但不能完全呼吸這種高級元素或深入到它裡面。
可是我們從它獲得氧氣,不斷地和它接觸,有時接觸這一部分,有時接觸那一部分;每次接觸之後,仍舊回到水裡時,我們的進程就重新得到了确定,重新得到了力量。
由空氣所代表的抽象觀念是生命中所不可缺少的,但它本身好象不能供我們作呼吸之用,隻能對我們起再指導作用。
一切比喻總是有缺點的,不過我倒相當歡喜這一比喻。
它指出:有些事物本身并不足以産生生命,但是在旁的地方卻是生命的有效的決定因素。
在這個鐘點的講演裡,我想再作一次應用,來說明實用主義的方法。
我想拿它來闡明“一與多”這個老問題。
我估計你們中間隻有很少數人曾為了這個問題失眠;即使說有人告訴我,這問題從沒有引起過他們的煩惱,我也不會奇怪。
但我自己卻默想這問題很久了,覺得它是一切哲學問題的核心中的核心,說它是核心中的核心,因為它是包孕很廣的。
我的意思是:如果你知道了某人是堅決的一元論者,或是堅決的多元論者,比起你知道了他是其他什麼“論者”來說,你對他的見解的了解一定來得多些。
信仰一或信仰多,這樣一個分類是具有最多後果的分類。
所以在這個鐘點裡,我試以我自己對這問題的興趣來鼓舞你們,請你們耐心地聽我講。
哲學常常被解釋為對世界統一性的尋求或發見。
這個定義在一定範圍内是正确的,很少有人反對,因為哲學對統一性的确表現出超過一切的興趣。
但對事物的多樣性應當怎樣看待呢?難道它就這樣無關重要嗎?如果不用哲學這名詞,而是一般地來談我們的理智和理智的需要,我們很快就明白統一性隻不過是需要之一罷了。
熟識事物的細節和把它們歸結為系統的知識,一直被認為是偉大智慧所不可缺少的标幟。
一個百科全書和語言學類型的“博學”者,即一個實質上是知識豐富的學者,從來都是和哲學家一樣受人稱頌。
我們的理智所實際追求的,既不是單純的多樣性,也不是單純的統一性,而是全體性。
①這裡,熟識現實的參差多樣和理解它們的關系是同樣重要的。
好奇的心理,和系統化的要求是相輔而行的。
①參看貝倫格(A.Bellanger)著:《原因的概念及精神的有意識活動》,巴黎1905年版,第79頁起。
這一事實雖然至為明顯,但人們好象總認為事物的統一性比事物的多樣性更光彩些。
一個年輕人第一次抱有這樣的見解,以為整個世界和它的各個部分似乎都一緻行動,互相結合,形成一個偉大的事實的時候,就覺得好象有了什麼真知灼見,就驕傲自大,輕視一切沒有這樣崇高概念的人。
當一個人初次碰到這個概念,對它作這樣抽象理解的時候,這種一元論的理解是這樣的模糊,幾乎不值得在理智上去為它作辯護。
然而,也許在這裡聽講的每一個人都在某種方式上抱着這種觀念。
某種抽象的一元論,對于這種一的性質的某種感情作用的反應,好象在這世界中它是不能與多平等合作的一種特征而且它是美好得多,卓著得多,這種見解在有教養的人士中間非常流行,以緻我們幾乎可以稱它為哲學常識的一部分。
我們說,世界當然是一。
否則,怎樣還能是一個世界呢?經驗主義者通常也正象理性主義者一樣,是這種抽象性質的、堅決的一元論者。
不同的地方是經驗主義者并不象理性主義者那麼糊塗。
統一性并不使他們看不見其他一切事物,并不就消除了他們對特殊事實的好奇心;但是有一種理性主義者卻一定要神秘地解釋抽象的統一性,忘掉了其他一切事物,把它當做一個原則去羨慕,去崇拜,從而在理智上停滞不前。
“世界是一!”——這公式,可能變成一種數目崇拜。
的确,“三”與“七”都曾經被認為是神聖的數目;但抽象地看,為什麼“一”要比“四十三”或“二百萬零十”更優越些呢?在對世界統一性的最初的模糊信念裡,我們能抓住的東西很少,幾乎不知道它是什麼意思。
提高我們觀念的唯一方法,是從實用主義上來處理。
假定這個一性(oneness)是存在的,在後果上又有什麼不同的事實呢?這統一性究竟指的是什麼呢?世界是一,這是對的,但是怎樣是一呢?對我們來說這個一性究竟有什麼實用的價值呢? 問起這些問題,我們就從模糊到明确,從抽象到具體。
我們就看到,所說的這個宇宙的一元性,會以許多明顯的方式造成一些差别。
我想在這些方式中就其比較明顯的,來逐一加以說明。
一、首先,世界至少是一個讨論的題目。
如果世界的多元性是這樣無法改變,不容許它的各部分有什麼聯合,甚至我們的心也不能同時“指”這世界的全體;這樣,我們的心就好象眼睛想朝兩個相反的方向去看東西一樣,将變得一無所睹。
但是事實上,我們用抽象名詞“世界”或“宇宙”時,顯然我們的意思是包括它的整體,不使它的任何部分漏掉。
這種在讨論上的統一性,顯然不含有更多的一元論的詳細意義。
一旦給“混沌”這個名詞加以這樣的名稱,在讨論上它就和“宇宙”這名詞具有同樣的統一性的意義。
而一個奇怪的事實是:許多一元論者,當聽到多元論者說“宇宙是多”就認為他們已獲得了一個巨大的勝利。
他們笑着說:“他說‘宇宙!’①這話就露了馬腳。
他親口承認一元論了。
”好吧,就把事物當作是這樣的一的罷,你可以對一大堆事物投以宇宙這名詞,但這有什麼用呢?事物是否就更進一步或更有價值意義地是一了,還有待于證實。
①按英文“宇宙”
計劃、自由意志、絕對的心靈、精神而非物質——它們的唯一的意義是使我們對于世界的結局有一個更好的希望。
不管它們是真是假,它們的意義就是這個改善主義。
我有時想起光學裡一個叫做全反射的現象,認為它可以很好地象征實用主義所設想的抽象觀念與具體現實之間的關系。
拿一個盛了水的玻璃杯,舉得比眼睛略高一些,通過水去看水面——或者更好是通過玻璃水缸壁去看水面;你會看見一個特别明亮的映象,譬如說一個在水缸另一面的燭焰或别的看得清楚的東西的映象。
在這情況下,光線不會越過水面,每道光線都全部反射回來,進入水的深處。
現在就讓水來代表可感覺事物的世界,而讓水上的空氣代表抽象觀念的世界。
當然兩個世界都是真實的,而且是相互起着作用的;但是它們隻在交界處起相互作用,就我們的全部經驗來說,一切生活着和臨到我們的事物的所在地就是那水。
我們象魚一樣遊泳在感覺的海洋中,上面以高級元素為界,但不能完全呼吸這種高級元素或深入到它裡面。
可是我們從它獲得氧氣,不斷地和它接觸,有時接觸這一部分,有時接觸那一部分;每次接觸之後,仍舊回到水裡時,我們的進程就重新得到了确定,重新得到了力量。
由空氣所代表的抽象觀念是生命中所不可缺少的,但它本身好象不能供我們作呼吸之用,隻能對我們起再指導作用。
一切比喻總是有缺點的,不過我倒相當歡喜這一比喻。
它指出:有些事物本身并不足以産生生命,但是在旁的地方卻是生命的有效的決定因素。
在這個鐘點的講演裡,我想再作一次應用,來說明實用主義的方法。
我想拿它來闡明“一與多”這個老問題。
我估計你們中間隻有很少數人曾為了這個問題失眠;即使說有人告訴我,這問題從沒有引起過他們的煩惱,我也不會奇怪。
但我自己卻默想這問題很久了,覺得它是一切哲學問題的核心中的核心,說它是核心中的核心,因為它是包孕很廣的。
我的意思是:如果你知道了某人是堅決的一元論者,或是堅決的多元論者,比起你知道了他是其他什麼“論者”來說,你對他的見解的了解一定來得多些。
信仰一或信仰多,這樣一個分類是具有最多後果的分類。
所以在這個鐘點裡,我試以我自己對這問題的興趣來鼓舞你們,請你們耐心地聽我講。
哲學常常被解釋為對世界統一性的尋求或發見。
這個定義在一定範圍内是正确的,很少有人反對,因為哲學對統一性的确表現出超過一切的興趣。
但對事物的多樣性應當怎樣看待呢?難道它就這樣無關重要嗎?如果不用哲學這名詞,而是一般地來談我們的理智和理智的需要,我們很快就明白統一性隻不過是需要之一罷了。
熟識事物的細節和把它們歸結為系統的知識,一直被認為是偉大智慧所不可缺少的标幟。
一個百科全書和語言學類型的“博學”者,即一個實質上是知識豐富的學者,從來都是和哲學家一樣受人稱頌。
我們的理智所實際追求的,既不是單純的多樣性,也不是單純的統一性,而是全體性。
①這裡,熟識現實的參差多樣和理解它們的關系是同樣重要的。
好奇的心理,和系統化的要求是相輔而行的。
①參看貝倫格(A.Bellanger)著:《原因的概念及精神的有意識活動》,巴黎1905年版,第79頁起。
這一事實雖然至為明顯,但人們好象總認為事物的統一性比事物的多樣性更光彩些。
一個年輕人第一次抱有這樣的見解,以為整個世界和它的各個部分似乎都一緻行動,互相結合,形成一個偉大的事實的時候,就覺得好象有了什麼真知灼見,就驕傲自大,輕視一切沒有這樣崇高概念的人。
當一個人初次碰到這個概念,對它作這樣抽象理解的時候,這種一元論的理解是這樣的模糊,幾乎不值得在理智上去為它作辯護。
然而,也許在這裡聽講的每一個人都在某種方式上抱着這種觀念。
某種抽象的一元論,對于這種一的性質的某種感情作用的反應,好象在這世界中它是不能與多平等合作的一種特征而且它是美好得多,卓著得多,這種見解在有教養的人士中間非常流行,以緻我們幾乎可以稱它為哲學常識的一部分。
我們說,世界當然是一。
否則,怎樣還能是一個世界呢?經驗主義者通常也正象理性主義者一樣,是這種抽象性質的、堅決的一元論者。
不同的地方是經驗主義者并不象理性主義者那麼糊塗。
統一性并不使他們看不見其他一切事物,并不就消除了他們對特殊事實的好奇心;但是有一種理性主義者卻一定要神秘地解釋抽象的統一性,忘掉了其他一切事物,把它當做一個原則去羨慕,去崇拜,從而在理智上停滞不前。
“世界是一!”——這公式,可能變成一種數目崇拜。
的确,“三”與“七”都曾經被認為是神聖的數目;但抽象地看,為什麼“一”要比“四十三”或“二百萬零十”更優越些呢?在對世界統一性的最初的模糊信念裡,我們能抓住的東西很少,幾乎不知道它是什麼意思。
提高我們觀念的唯一方法,是從實用主義上來處理。
假定這個一性(oneness)是存在的,在後果上又有什麼不同的事實呢?這統一性究竟指的是什麼呢?世界是一,這是對的,但是怎樣是一呢?對我們來說這個一性究竟有什麼實用的價值呢? 問起這些問題,我們就從模糊到明确,從抽象到具體。
我們就看到,所說的這個宇宙的一元性,會以許多明顯的方式造成一些差别。
我想在這些方式中就其比較明顯的,來逐一加以說明。
一、首先,世界至少是一個讨論的題目。
如果世界的多元性是這樣無法改變,不容許它的各部分有什麼聯合,甚至我們的心也不能同時“指”這世界的全體;這樣,我們的心就好象眼睛想朝兩個相反的方向去看東西一樣,将變得一無所睹。
但是事實上,我們用抽象名詞“世界”或“宇宙”時,顯然我們的意思是包括它的整體,不使它的任何部分漏掉。
這種在讨論上的統一性,顯然不含有更多的一元論的詳細意義。
一旦給“混沌”這個名詞加以這樣的名稱,在讨論上它就和“宇宙”這名詞具有同樣的統一性的意義。
而一個奇怪的事實是:許多一元論者,當聽到多元論者說“宇宙是多”就認為他們已獲得了一個巨大的勝利。
他們笑着說:“他說‘宇宙!’①這話就露了馬腳。
他親口承認一元論了。
”好吧,就把事物當作是這樣的一的罷,你可以對一大堆事物投以宇宙這名詞,但這有什麼用呢?事物是否就更進一步或更有價值意義地是一了,還有待于證實。
①按英文“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