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講 從實用主義來考慮幾個形而上學的問題
關燈
小
中
大
現在,我舉些實用主義應用到具體問題上的實例,使你們對實用主義的方法更為熟悉。
我來從最枯燥的東西講起,首先說實體問題。
大家都用實體與屬性的舊區别,這一區别隐藏在人類語言構造中、在語法的主語與謂語的區别中。
這裡有一根寫黑闆用的粉筆。
它的形狀、屬性、特性、偶性、或性質——随便你用哪一個名詞——都是潔白、易碎、圓柱形、在水裡不溶解的、等等。
但是具有這些屬性的是白垩,因此,白垩就是含有這些屬性的實體。
同樣的,這張書桌的屬性,包含在“木料”這實體裡,我的上衣的屬性包含在“羊毛”這實體裡,餘可類推。
白垩、木料和羊毛雖然不同,但又表現出共同性,而就這些性質來說,它們本身被認為是更原始的實體——物質的形式。
物質的屬性是占有空間和不可入性。
同樣的,我們的思想與感覺,是我們各個靈魂的性質或屬性,這些靈魂是實體,然而也不是完全獨立的實體,因為它們是更深刻的實體——“精神”的形式。
我們很早就明白,關于白垩我們所知道的是潔白和易碎,等等;關于木料,我們所知道的是可燃性與纖維的結構。
每個實體為大家所知道的是一組屬性;這些屬性為我們的實際經驗形成了這實體的唯一兌現價值。
實體在任何情況下都是通過這些屬性而顯示出來;如果我們與這些屬性隔開了,我們就不會想到實體的存在,如果上帝不斷地把這些屬性以同樣的次序傳送給我們,神奇地在某一瞬間消滅那支持這些屬性的實體,我們始終不會覺察到有那麼一個瞬間的,因為我們的經驗本身并沒有變化。
由于我們人類有種根深蒂固的習慣,慣于把名稱變為實物,因此唯名主義者才主張說,實體是一個虛假的觀念。
現象是一組一組出現的,如白垩組,木料組,等等;每一組都有自己的名稱。
于是我們就把名稱當作是支持一組現象的。
例如,今天寒暑表的溫度低,就假定是叫作“氣候”這東西造成的。
氣候實際不過是一組日子的名稱,卻被當作好象是在日子的背後;一般說來,我們把名稱當作實物放在具有這個名稱的事實背後。
但是,唯名主義者說,事物中現象的屬性,決不是名稱所固有的,而如果屬性并非名稱所固有的,也就不是任何事物所固有的了。
這些屬性不過是互相依附,或互相結合而已,認為存在着一種不能接近的實體,這種實體也由于支持着這種結合,從而說明了其所以能互相結合的原因,正如水泥能支持一塊塊的拼花地面那樣,這種關于實體的觀念必須予以放棄。
實體這觀念所表示的,僅僅是結合這件事本身。
在這結合的背後并沒有任何東西。
經院哲學從常識中取得實體這個概念,把它弄得很專門,很明晰。
我們既和實體割斷了一切接觸,對我們來說,似乎沒有東西會比實體具有更少的實用主義的效果了。
可是在一個實例中,經院哲學卻證明了用實用主義的方法處理實體觀念的重要性。
我說的是關于聖餐的神秘的争論。
在這裡,實體似乎有很重大的實用主義的價值。
那聖餅的偶然性,在聖餐裡并不改變,但它卻變成了基督的肉體;這個變化,一定隻限于實體。
餅的實體一定變掉了,而神妙地換成了神聖的實體,然而,它的直接的可感知的屬性卻沒有改變。
雖然屬性沒變,可是卻已發生了巨大的差别,即受聖餅的人,吃的是神的實體。
如果你們同意實體能與它的偶性分開,而與别的偶性相交換,那末,實體觀念就跑到生活裡來,産生重大的效果。
這是我所知道的對于實體觀念的唯一實用主義的應用;顯然隻有那些根據其他的理由而相信“真正存在”的人才會認真地對待它。
貝克萊對于物質性的實體的批判,産生了顯著的影響,所以他的名字一直轟傳在以後所有的哲學界。
貝克萊對于物質觀念的處理是衆所周知的,無需多說。
他不但不否認我們所認識的外在世界,反而證實了它。
經院派關于物質實體的觀念是,它是人所不能達到的,它是在外在世界的背後,它比外在世界更深遠,更真實,人們需要它來支持外在世界的,貝克萊以為,這個實體觀念是一切把外在世界歸結為非實在的東西中的最有效的一種。
貝克萊說,廢除那個實體,相信你所能了解并接近的上帝會直接給你可以感覺到的世界;你就是用他的神聖權威來證實這個世界并支持這個世界。
因此貝克萊對于“物質”的批判絕對是實用主義的。
物質是作為我們對于顔色、形态、硬度等等的感覺而被認識的。
這些感覺是“物質”這個名詞的兌現價值。
物質使我們感到的差别是:因為它真實地存在,所以我們有這些感覺;它不存在,我們就沒有這些感覺。
這些感覺就是物質的唯一意義。
因此,貝克萊并沒有否認物質;他隻告訴我們物質是由什麼組成的。
物質就是能夠感覺到的東西的真實名稱。
對于精神實體這觀念給以同樣實用主義的批評的,先是洛克,後是休谟。
我現在隻提洛克對于“個人同一性”的解釋。
他根據經驗馬上把這個觀念歸結為它的實用主義價值。
他說“個人同一”的意思就是這種“意識”:在生命中的這一瞬間,我們能記得别的許多瞬間,并且覺得這些都是同一個人的曆史的各個部分。
理性主義用我們的靈魂實體的統一性來解釋我們生命中的實際的連續性。
但是洛克說:如果上帝要取消意識,我們會不會因為還有靈魂原則而更好些呢?如果上帝把同樣的意識加到各個不同的靈魂中去,我們會不會在我們體會到自己時變得壞些呢?在洛克的時代,靈魂主要是受上帝賞罰的東西。
請看洛克從這個觀點進行讨論時,怎樣保持這個問題的實用主義性質。
他說:“假設一個人想象他自己的靈魂就是從前奈斯德(Nestor)或梭賽提斯(Thersites)的同一個靈魂,他難道能想象他們的行為就是他自己的,比把曾經存在過的任何别人的行為想象為自己的行為有任何更充分的理由嗎?但是他一旦覺得自己意識到了奈斯德的任何行為,他就會感到他自己與奈斯德是一個人了。
……賞罰的正當和公平正是建立在這種個人的同一性上。
這樣的想法也許是合理的:沒有人會被迫對他所不知道的事情負責,但是隻要他的意識責備他或原諒他,他就必須接受相應的命運。
假定一個人現在為他在另外一世的生命裡所作的事而受到處罰,而他對于那一世的生命所做的事情又毫無所知,那麼在這種懲罰和生來便受苦之間又有什麼區别呢?”① ①參看洛克:《人類理解論》:商務印書館1959年版,第二卷,第27章,第14節。
——譯者 因此,洛克認為,個人的同一性隻包含于可以用實用主義方法來規定的特殊事物中。
這同一性離開了這些可證明的事實是否也可以附着在一種精神原則内,這不過是一個好奇的玄想而已。
由于洛克是一個調和主義者,他無意中默認了相信在我們意識的背後有一個實質性的靈魂存在這樣的一種信念。
但是他的繼承者休谟和在他以後的大多數的經驗主義心理學家,除了把靈魂當作在我們精神生活裡可證實的結合的名稱外,都把靈魂否定了。
他們帶着它再降到經驗之流中去,把它變成價值較小的“觀念”及其相互間的特殊關系。
正如我以前所說的關于貝克萊的物質那樣,靈魂也隻能好到或“真”到那種程度,而不會更多。
說到物質性的實體,自然會令人想起“唯物主義”的理論,但是哲學上的唯物主義,不一定和相信作為形而上學原則的“物質”聯系起來。
一個人可以在這種意義之下象貝克萊那樣堅決地否認物質,也可以象赫胥黎那樣是一個現象主義者,但在一種更廣泛的意義之下他還可以是一個唯物主義者,用較
我來從最枯燥的東西講起,首先說實體問題。
大家都用實體與屬性的舊區别,這一區别隐藏在人類語言構造中、在語法的主語與謂語的區别中。
這裡有一根寫黑闆用的粉筆。
它的形狀、屬性、特性、偶性、或性質——随便你用哪一個名詞——都是潔白、易碎、圓柱形、在水裡不溶解的、等等。
但是具有這些屬性的是白垩,因此,白垩就是含有這些屬性的實體。
同樣的,這張書桌的屬性,包含在“木料”這實體裡,我的上衣的屬性包含在“羊毛”這實體裡,餘可類推。
白垩、木料和羊毛雖然不同,但又表現出共同性,而就這些性質來說,它們本身被認為是更原始的實體——物質的形式。
物質的屬性是占有空間和不可入性。
同樣的,我們的思想與感覺,是我們各個靈魂的性質或屬性,這些靈魂是實體,然而也不是完全獨立的實體,因為它們是更深刻的實體——“精神”的形式。
我們很早就明白,關于白垩我們所知道的是潔白和易碎,等等;關于木料,我們所知道的是可燃性與纖維的結構。
每個實體為大家所知道的是一組屬性;這些屬性為我們的實際經驗形成了這實體的唯一兌現價值。
實體在任何情況下都是通過這些屬性而顯示出來;如果我們與這些屬性隔開了,我們就不會想到實體的存在,如果上帝不斷地把這些屬性以同樣的次序傳送給我們,神奇地在某一瞬間消滅那支持這些屬性的實體,我們始終不會覺察到有那麼一個瞬間的,因為我們的經驗本身并沒有變化。
由于我們人類有種根深蒂固的習慣,慣于把名稱變為實物,因此唯名主義者才主張說,實體是一個虛假的觀念。
現象是一組一組出現的,如白垩組,木料組,等等;每一組都有自己的名稱。
于是我們就把名稱當作是支持一組現象的。
例如,今天寒暑表的溫度低,就假定是叫作“氣候”這東西造成的。
氣候實際不過是一組日子的名稱,卻被當作好象是在日子的背後;一般說來,我們把名稱當作實物放在具有這個名稱的事實背後。
但是,唯名主義者說,事物中現象的屬性,決不是名稱所固有的,而如果屬性并非名稱所固有的,也就不是任何事物所固有的了。
這些屬性不過是互相依附,或互相結合而已,認為存在着一種不能接近的實體,這種實體也由于支持着這種結合,從而說明了其所以能互相結合的原因,正如水泥能支持一塊塊的拼花地面那樣,這種關于實體的觀念必須予以放棄。
實體這觀念所表示的,僅僅是結合這件事本身。
在這結合的背後并沒有任何東西。
經院哲學從常識中取得實體這個概念,把它弄得很專門,很明晰。
我們既和實體割斷了一切接觸,對我們來說,似乎沒有東西會比實體具有更少的實用主義的效果了。
可是在一個實例中,經院哲學卻證明了用實用主義的方法處理實體觀念的重要性。
我說的是關于聖餐的神秘的争論。
在這裡,實體似乎有很重大的實用主義的價值。
那聖餅的偶然性,在聖餐裡并不改變,但它卻變成了基督的肉體;這個變化,一定隻限于實體。
餅的實體一定變掉了,而神妙地換成了神聖的實體,然而,它的直接的可感知的屬性卻沒有改變。
雖然屬性沒變,可是卻已發生了巨大的差别,即受聖餅的人,吃的是神的實體。
如果你們同意實體能與它的偶性分開,而與别的偶性相交換,那末,實體觀念就跑到生活裡來,産生重大的效果。
這是我所知道的對于實體觀念的唯一實用主義的應用;顯然隻有那些根據其他的理由而相信“真正存在”的人才會認真地對待它。
貝克萊對于物質性的實體的批判,産生了顯著的影響,所以他的名字一直轟傳在以後所有的哲學界。
貝克萊對于物質觀念的處理是衆所周知的,無需多說。
他不但不否認我們所認識的外在世界,反而證實了它。
經院派關于物質實體的觀念是,它是人所不能達到的,它是在外在世界的背後,它比外在世界更深遠,更真實,人們需要它來支持外在世界的,貝克萊以為,這個實體觀念是一切把外在世界歸結為非實在的東西中的最有效的一種。
貝克萊說,廢除那個實體,相信你所能了解并接近的上帝會直接給你可以感覺到的世界;你就是用他的神聖權威來證實這個世界并支持這個世界。
因此貝克萊對于“物質”的批判絕對是實用主義的。
物質是作為我們對于顔色、形态、硬度等等的感覺而被認識的。
這些感覺是“物質”這個名詞的兌現價值。
物質使我們感到的差别是:因為它真實地存在,所以我們有這些感覺;它不存在,我們就沒有這些感覺。
這些感覺就是物質的唯一意義。
因此,貝克萊并沒有否認物質;他隻告訴我們物質是由什麼組成的。
物質就是能夠感覺到的東西的真實名稱。
對于精神實體這觀念給以同樣實用主義的批評的,先是洛克,後是休谟。
我現在隻提洛克對于“個人同一性”的解釋。
他根據經驗馬上把這個觀念歸結為它的實用主義價值。
他說“個人同一”的意思就是這種“意識”:在生命中的這一瞬間,我們能記得别的許多瞬間,并且覺得這些都是同一個人的曆史的各個部分。
理性主義用我們的靈魂實體的統一性來解釋我們生命中的實際的連續性。
但是洛克說:如果上帝要取消意識,我們會不會因為還有靈魂原則而更好些呢?如果上帝把同樣的意識加到各個不同的靈魂中去,我們會不會在我們體會到自己時變得壞些呢?在洛克的時代,靈魂主要是受上帝賞罰的東西。
請看洛克從這個觀點進行讨論時,怎樣保持這個問題的實用主義性質。
他說:“假設一個人想象他自己的靈魂就是從前奈斯德(Nestor)或梭賽提斯(Thersites)的同一個靈魂,他難道能想象他們的行為就是他自己的,比把曾經存在過的任何别人的行為想象為自己的行為有任何更充分的理由嗎?但是他一旦覺得自己意識到了奈斯德的任何行為,他就會感到他自己與奈斯德是一個人了。
……賞罰的正當和公平正是建立在這種個人的同一性上。
這樣的想法也許是合理的:沒有人會被迫對他所不知道的事情負責,但是隻要他的意識責備他或原諒他,他就必須接受相應的命運。
假定一個人現在為他在另外一世的生命裡所作的事而受到處罰,而他對于那一世的生命所做的事情又毫無所知,那麼在這種懲罰和生來便受苦之間又有什麼區别呢?”① ①參看洛克:《人類理解論》:商務印書館1959年版,第二卷,第27章,第14節。
——譯者 因此,洛克認為,個人的同一性隻包含于可以用實用主義方法來規定的特殊事物中。
這同一性離開了這些可證明的事實是否也可以附着在一種精神原則内,這不過是一個好奇的玄想而已。
由于洛克是一個調和主義者,他無意中默認了相信在我們意識的背後有一個實質性的靈魂存在這樣的一種信念。
但是他的繼承者休谟和在他以後的大多數的經驗主義心理學家,除了把靈魂當作在我們精神生活裡可證實的結合的名稱外,都把靈魂否定了。
他們帶着它再降到經驗之流中去,把它變成價值較小的“觀念”及其相互間的特殊關系。
正如我以前所說的關于貝克萊的物質那樣,靈魂也隻能好到或“真”到那種程度,而不會更多。
說到物質性的實體,自然會令人想起“唯物主義”的理論,但是哲學上的唯物主義,不一定和相信作為形而上學原則的“物質”聯系起來。
一個人可以在這種意義之下象貝克萊那樣堅決地否認物質,也可以象赫胥黎那樣是一個現象主義者,但在一種更廣泛的意義之下他還可以是一個唯物主義者,用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