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五十四

關燈
陵。

    會龍參知朱陵。

    受榮王齋。

    大善寺衆僧請受戒。

    馮公與諸同道。

    各捐資修昙華精舍。

    夏四月還湖東。

    聞 聖母賓天。

    随建報恩道場。

    有 恩诏。

    乃對靈龛披剃謝恩。

    還僧服。

    因痛哭曰。

    悲哉。

    檀越往矣。

    本寺之願已矣。

    豈待再來耶。

    楞嚴經。

    自東海立意着通議。

    久蘊于懷。

    未暇述。

    今夏五月方落筆。

    五十日稿遂成。

    十一月精舍成。

    有山居詩。

    度侍者慈力。

     四十三年乙卯。

     予年七十。

    春為衆講楞嚴通議。

    夏四月着法華通義。

    以雖有二節。

    全文尚未融貫。

    故重述之。

    五十日稿成。

    纂起信略疏。

    秋八月遊南嶽。

    中秋日登祝融。

    秋九日。

    馮公自武陵移守湖南。

    陪遊方廣寺回。

    巡道吳公生白。

    過訪湖東。

    談及楞嚴。

    吳公大喜。

    即與諸屬捐資刻之。

    禮八十八祖道影。

    吳公大贊歎。

    乃命畫士臨小像冊。

    請予各為傳贊。

    馮公赴任未幾。

    即請予遊九疑。

    冬十月至零陵。

    留過冬于愚溪。

     四十四年丙辰。

     予年七十一。

    春正月。

    歸自零陵。

    方遺民從宦遊歸。

    依于湖東。

    命名福心更。

    初達觀禅師。

    入滅之次年。

    予弟子大義。

    請靈龛回南。

    缁白弟子。

    奉供于徑山之寂照庵。

    今一紀矣。

    予難忘法門之義。

    向欲親往一吊。

    故香亦未遣也。

    适聞葬。

    必欲一往。

    将行。

    華藥寺衆僧請齋。

    為續法系。

    遊梅雪堂。

    吊遜庵宗師。

    夏四月離湖東。

    有去南嶽解嘲詩。

    邝慕一。

    方遺民。

    何仲益。

    諸子。

    送至樟木市。

    五月至武昌。

    會段給谏幻然。

    禮大佛。

    遊九峰。

    六月至浔陽。

    遊東林。

    有懷古詩。

    登匡廬。

    吊徹空禅師。

    避暑于金竹坪。

    注肇論。

    因見其山幽勝。

    有歸隐之意。

    遍覽無可居者。

    七月遊歸宗。

    登金輪峰。

    禮舍利塔。

    有詩。

    有僧以五乳相送為靜室。

    予登覽觀其地不廣。

    而其境頗幽。

    遂受之。

    江州邢來慈居士。

    達師之弟子也。

    願為布金檀越。

    故予有投老之意焉。

    浮梁陳大參赤石公。

    至山相訪。

    聞予有意匡山。

    亦願為護法。

    秋八月。

    出山至黃梅。

    禮四五祖。

    訪汪司馬公。

    入紫雲山留旬日。

    汪公願作匡山建造檀越。

    别去相城。

    訪吳太史觀我。

    吳中丞本如。

    欲建如意庵以留。

    遊浮山。

    截江登九華。

    十月初抵金沙。

    于王合族。

    與東禅浪崖耀公迎之居。

    頃即之雙徑。

    石門顔生之居士。

    候迎于吳江。

    乃過其家。

    士備齋資以随行。

    長至月望至寂照。

    十九日。

    為達大師作茶毗佛事。

    先為文以祭之。

    預定是日無爽。

    識者異之。

    二十五日。

    手拾靈骨。

    藏于文殊台。

    弟子法铠随建塔。

    予為塔上之銘。

    以盡生平法門之義焉。

    遂留度歲。

    時為禅堂衲子小參。

    有參禅切要。

    铠公請益相宗。

    為述性相通說。

    諸請益者。

    各說有法語。

    作擔闆歌。

    粵弟子通岸先别。

    獨超益同諸子福善。

    法孫深光廣益廣攝慈伴行。

     四十五年丁巳。

     予年七十二歲。

    春正月。

    下雙徑吊雲栖。

    時缁白弟子千餘人。

    久候于山中留二旬。

    每夜小參聞法。

    各各歡喜。

    發揮蓮池大師生平密行。

    弟子聞之。

    至有涕泣。

    謂予發人所不知者。

    乃請作塔銘。

    回時。

    玄津法師壑公。

    同通郡宰官居士。

    金中丞。

    虞吏部。

    翁大參諸公。

    請留淨慈之宗鏡堂。

    日繞數千指。

    為說大戒。

    作宗鏡堂記。

    諸山各路名德法師。

    俱集于湖上問法。

    各申诘難。

    時謂東南法會之最勝。

    昔所未見也。

    乃遊靈隐三竺西山諸名勝。

    贊揚放生三池。

    乃行。

    城中宰官居士。

    具舟放生餞别于湖上。

    且具狀請留雲栖。

    乃有三年之約。

    遂行。

    凡一過所經諸作。

    玄津壑公譚生孟[火*旬]。

    彙為東遊集四卷刻之。

    回至吳門。

    巢松一雨二法師。

    請入華山。

    遊天池玄墓鐵山諸勝。

    寒山趙凡夫。

    嚴天池。

    徐仲容。

    姚孟長。

    文文起。

    徐清之。

    諸居士。

    設供于山中。

    馮元成。

    申玄渚。

    二宰官齋于家。

    将行。

    弟子洞聞漢月久候。

    錢太史受之。

    親迎至常熟。

    遂至虞山信宿。

    太史送至曲河。

    賀知忍父子侄。

    候于奔牛之三裡庵。

    請留園中結夏。

    力辭之。

    送至京口。

    受三山缁白齋罷。

    即返匡山。

    五月一日。

    過白下江上一宿。

    見一二故人。

    即揚帆而西。

    五日至蕪湖。

    劉繕部玉受款留。

    作異夢記說。

    崔吏部鶴樓。

    追晤江上。

    五月十六日。

    舟次星渚。

    抵歸宗。

    寓居未幾。

    時汪司馬公。

    業先具資。

    為予修靜室。

    六月十五日。

    弟子福善。

    經營五乳開土。

    于十月終始成一室。

    乃得安居。

    為衆講楞嚴起。

    弟子超逸。

    閉死關于金輪峰。

     四十六年戊午。

     予年七十三。

    是年修佛殿禅堂。

    三月浮梁陳赤石公入山。

    結中素鮑公。

    我齋夏公。

    為十友。

    助修造資。

    冬十二月殿堂成。

     四十七年己未。

     予年七十四。

    春正月。

    粵弟子通炯至。

    遂開堂啟諷華嚴。

    長期為衆講法華。

    楞嚴。

    金剛。

    起信。

    唯識。

    諸經論。

    命炯首衆。

    秋七月。

    以五乳為十方養老常住。

    八月望。

    予閉關謝事。

    效遠公六時刻香代漏。

    專心淨業。

    每念華嚴一宗将失傳。

    清涼疏鈔。

    皆懼其繁廣。

    心智不及。

    故世多置之。

    但宗合論。

    因思清涼。

    乃此方撰述之祖。

    苟棄之則失其宗矣。

    志欲但明疏文。

    提挈大旨。

    使觀者易了。

    題曰綱要。

    于關中批閱筆削始。

    冬于關中。

    為衆講楞伽起信。

     四十八年庚申(即泰昌元年)。

     予年七十五。

    春課餘。

    侍者廣益。

    請重述起信。

    圓覺。

    直解。

    莊子内七篇注。

    夏病足痛。

    前任分巡衡陽吳公。

    轉粵臬。

    入曹溪禮祖。

    托山中弟子。

    寄乞諸祖傳贊。

    予病中為纂傳七十一首。

    各系以贊。

    親為書之。

    初予去曹溪之南嶽。

    住匡山業已八年。

    而曹溪衆僧深思予歸。

    堂主本昂等。

    往來問訊十數。

    欲請之而未能也。

    吳公赴任。

    便道入山。

    見予重興之功。

    嗟歎久之。

    衆僧因具白所以。

    思予歸請不能之狀。

    吳公欣然為作護法。

    即具書往請。

    合山大衆。

    及本省鄉缙紳居士。

    同具狀。

    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