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五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災。
急禳之。
人以為妄。
及予渡海方半月。
地大震。
城東壁連門陷。
城中官舍盡傾塌。
明昌塔倒壓。
予所居樓盡碎。
予行時。
士大夫苦留之。
予不肯止。
若不行。
則亦為灰粉矣。
月夜渡海觀瓊之勝概。
予以為仙都。
乃十洲之一雲。
夏四月。
制府檄予回五羊。
秋七月至曹溪。
去時祖殿已拆。
修造工未止。
歸則完者十之六七。
所負工料将千金。
毫無出。
予化兩内使者施。
盡償之。
是年。
修五羊長春庵。
為曹溪廨院。
為六祖辦供之所。
冬十月。
侍者廣益廣攝出家。
三十四年丙午。
予年六十一。
春三月。
度嶺至南州。
候丁右武。
謝張相國洪陽公。
以予在難時。
公居亞相。
知予之難。
始末最詳。
相與一時力救之。
予心感焉。
故往謝公。
欣然道故。
請予齋于江上之閑雲樓。
邀諸鄉友陪坐。
公曰。
人皆知憨公。
為僧中一大善知識。
不知大有社稷陰功也。
衆聞之。
悚然問公。
公言其概。
一座動色。
回過文江。
訪鄒給谏。
留數日。
至章貢陳二師。
将軍留署中。
病期月。
有卧病詩十二首歸曹溪。
秋八月 皇長孫生。
有 恩赦。
凡在戍老疾。
及诖誤者。
俱聽辯明釋放。
予在例。
乃往告軍門。
準行勘複之。
雷州道勘明應赦。
按祭司類造。
候題遂開。
三十五年丁未。
予年六十二。
春三月。
予告回籍。
軍門檄韶州。
安置曹溪。
予住山中時。
得為諸弟子說法。
是年注道德經成。
予幼讀老子。
以文古意幽。
切究其旨。
有所得。
俗弟子。
請為之注。
始于壬辰屬意。
每參究透徹。
方落筆。
苟一字有疑而不通者。
決不輕放。
因此用功十五年。
攜于行閑。
至今方完。
三十六年戊申。
予年六十三。
議修曹溪大殿。
春二月。
馮元成公。
任嶺西道。
因訪予入山宿。
夜夢大士現身有感。
诘朝殿禮佛。
至大士前見兩棟摧朽。
驚謂予曰。
何不修此。
予曰。
工大費多。
力不及耳。
問費幾何。
予應以若幹。
公曰。
無難也。
吾試為之。
歸白制府戴公。
公曰殆哉。
見孺子将入井。
必匍匐往救之。
況佛菩薩。
處此危地。
不動心非人也。
乃诘所費。
即以予言告。
公曰。
猶未也。
即屬南韶道。
往勘估計。
且令請予面議。
予往見之。
公慨然欲獨為鼎建。
予告曰。
若勞公家之費。
恐不便。
苟依法門故事。
請以募衆為之。
公屬嶺西道。
為疏十二簿。
三司道府。
各置一扇。
随意施舍。
總會于府。
解歸于一。
無庸歸僧。
如此。
則不勞而易集。
公從之。
不期月。
而集将千金。
予躬往西粵。
采大木至端州。
制府留修寶月台。
乃别委官采辦。
冬寶月台成。
予作記。
材木俱積于端江之浒。
次第運之。
冬十一月初。
安南賊破欽州。
戴公請王師遠讨。
因核論罷。
三十七年己酉。
予年六十四。
春二月。
予自端江運木回。
阻風于羚羊峽。
遊端溪。
有夢遊端溪記。
木運至蒙江。
予回寺。
方集衆經營。
衆中一二不肖者。
遂作孽抵牾。
因鼓衆為亂如叛民。
予見而歎曰。
此予重違佛教。
乃着相之過也。
衆方鼓噪。
予獨坐堂上。
焚香誦金剛般若。
以前但誦文。
實不解義。
至是恍然有悟。
乃注金剛決疑。
稿成。
衆寂然。
不肖者不信。
予心益危懼。
遂訟于按院。
準行司理。
予是時即飄然出山聽理。
船居于芙蓉江上者二年。
資斧已竭。
别駕項公楚東。
抱關于浛洸。
邀予往。
江行。
遭風破舟。
及至。
複大病幾死。
公延醫力救之。
及回郡。
乃卧病于旅邸。
将期年。
三十八年庚戌。
予年六十五。
是年卧病旅邸。
秋七月。
直指按部。
至郡訊及予。
司理聞之方為理。
反坐予罪。
直指大不然。
駁之。
雲某有大功于六祖。
向所舍為常住計者。
今奸僧得利。
而反罪之。
是謂平等法門乎。
複行本道嚴究之。
由是本府親詣山中。
按僧之所開狀。
逐款審之。
盡妄言無當。
所誣侵常住八千餘金。
予初立常住庫司清規。
置有号票。
凡一應錢谷收支。
有監寺書記。
秋毫出入。
皆執号票為據。
不妄發也。
至是當官研核查算。
以号票為準。
無分毫及予者。
時上下内外。
方信予之不妄也。
事乃白。
當道重怒其僧。
再三請予留住山中。
予心已厭倦。
力辭之。
寓五羊之長春庵。
三十九年辛亥。
予年六十六。
春三月。
居端州鼎湖山養疴。
初奉 赦。
候 題。
向無按院覆 命。
故延至今。
複奉重勘明。
始注銷聽自便。
時諸士子。
相依請益。
述大學決疑。
四十年壬子。
予年六十七。
居長春庵。
為弟子講起信論。
八識規矩。
乃述百法直解。
以法華擊節文義。
聯絡不分。
學者難會。
乃着品節。
四十一年癸醜。
予年六十八。
居長春庵。
夏為諸弟子。
講圓覺經方半。
即發背疽。
醫不能治。
幾危。
大将軍漢沖王公。
業為予治後事。
粵人梁杏山者。
酒人也。
素以醫瘍名。
偶至視之。
曰甚矣。
少遲則莫救矣。
幸安心無傷也。
乃純采草藥以敷之。
随手奏效。
猶如弄丸。
刻期取效。
至冬乃痊。
予為文以謝之。
此疽蓋自初坐禅時所發。
知是冤債。
以誦華嚴經。
告假者。
每向于書寫。
讀誦華嚴則竊發。
随禱而止。
即至粵中。
已兩舉不成。
患在身四十八年矣。
初起時偶忘之。
且不知為疽。
遂成大疾。
其冤業酬償。
蓋以身試之不爽也。
十月疾愈。
初與衡陽曾儀部金簡。
有南嶽休老之盟。
書以十數。
未能也。
今以書來請。
遂杖策而往。
乃去粵。
初予至粵時。
法性弟子。
相從者數十。
久之漸零落。
唯通炯。
超逸。
風波患難疾病相從。
未離左右。
今将行。
皆不舍。
願從之。
炯尚有羁。
少遲之。
擔簦以從。
是年十一月至湖東。
先是弟子福善。
攜侍者深光。
北歸探親。
至是不數日。
亦追至。
四十二年甲寅。
予年六十九。
春正月。
遊德山禮祖。
有詩四首。
訪馮元成公于武
急禳之。
人以為妄。
及予渡海方半月。
地大震。
城東壁連門陷。
城中官舍盡傾塌。
明昌塔倒壓。
予所居樓盡碎。
予行時。
士大夫苦留之。
予不肯止。
若不行。
則亦為灰粉矣。
月夜渡海觀瓊之勝概。
予以為仙都。
乃十洲之一雲。
夏四月。
制府檄予回五羊。
秋七月至曹溪。
去時祖殿已拆。
修造工未止。
歸則完者十之六七。
所負工料将千金。
毫無出。
予化兩内使者施。
盡償之。
是年。
修五羊長春庵。
為曹溪廨院。
為六祖辦供之所。
冬十月。
侍者廣益廣攝出家。
三十四年丙午。
予年六十一。
春三月。
度嶺至南州。
候丁右武。
謝張相國洪陽公。
以予在難時。
公居亞相。
知予之難。
始末最詳。
相與一時力救之。
予心感焉。
故往謝公。
欣然道故。
請予齋于江上之閑雲樓。
邀諸鄉友陪坐。
公曰。
人皆知憨公。
為僧中一大善知識。
不知大有社稷陰功也。
衆聞之。
悚然問公。
公言其概。
一座動色。
回過文江。
訪鄒給谏。
留數日。
至章貢陳二師。
将軍留署中。
病期月。
有卧病詩十二首歸曹溪。
秋八月 皇長孫生。
有 恩赦。
凡在戍老疾。
及诖誤者。
俱聽辯明釋放。
予在例。
乃往告軍門。
準行勘複之。
雷州道勘明應赦。
按祭司類造。
候題遂開。
三十五年丁未。
予年六十二。
春三月。
予告回籍。
軍門檄韶州。
安置曹溪。
予住山中時。
得為諸弟子說法。
是年注道德經成。
予幼讀老子。
以文古意幽。
切究其旨。
有所得。
俗弟子。
請為之注。
始于壬辰屬意。
每參究透徹。
方落筆。
苟一字有疑而不通者。
決不輕放。
因此用功十五年。
攜于行閑。
至今方完。
三十六年戊申。
予年六十三。
議修曹溪大殿。
春二月。
馮元成公。
任嶺西道。
因訪予入山宿。
夜夢大士現身有感。
诘朝殿禮佛。
至大士前見兩棟摧朽。
驚謂予曰。
何不修此。
予曰。
工大費多。
力不及耳。
問費幾何。
予應以若幹。
公曰。
無難也。
吾試為之。
歸白制府戴公。
公曰殆哉。
見孺子将入井。
必匍匐往救之。
況佛菩薩。
處此危地。
不動心非人也。
乃诘所費。
即以予言告。
公曰。
猶未也。
即屬南韶道。
往勘估計。
且令請予面議。
予往見之。
公慨然欲獨為鼎建。
予告曰。
若勞公家之費。
恐不便。
苟依法門故事。
請以募衆為之。
公屬嶺西道。
為疏十二簿。
三司道府。
各置一扇。
随意施舍。
總會于府。
解歸于一。
無庸歸僧。
如此。
則不勞而易集。
公從之。
不期月。
而集将千金。
予躬往西粵。
采大木至端州。
制府留修寶月台。
乃别委官采辦。
冬寶月台成。
予作記。
材木俱積于端江之浒。
次第運之。
冬十一月初。
安南賊破欽州。
戴公請王師遠讨。
因核論罷。
三十七年己酉。
予年六十四。
春二月。
予自端江運木回。
阻風于羚羊峽。
遊端溪。
有夢遊端溪記。
木運至蒙江。
予回寺。
方集衆經營。
衆中一二不肖者。
遂作孽抵牾。
因鼓衆為亂如叛民。
予見而歎曰。
此予重違佛教。
乃着相之過也。
衆方鼓噪。
予獨坐堂上。
焚香誦金剛般若。
以前但誦文。
實不解義。
至是恍然有悟。
乃注金剛決疑。
稿成。
衆寂然。
不肖者不信。
予心益危懼。
遂訟于按院。
準行司理。
予是時即飄然出山聽理。
船居于芙蓉江上者二年。
資斧已竭。
别駕項公楚東。
抱關于浛洸。
邀予往。
江行。
遭風破舟。
及至。
複大病幾死。
公延醫力救之。
及回郡。
乃卧病于旅邸。
将期年。
三十八年庚戌。
予年六十五。
是年卧病旅邸。
秋七月。
直指按部。
至郡訊及予。
司理聞之方為理。
反坐予罪。
直指大不然。
駁之。
雲某有大功于六祖。
向所舍為常住計者。
今奸僧得利。
而反罪之。
是謂平等法門乎。
複行本道嚴究之。
由是本府親詣山中。
按僧之所開狀。
逐款審之。
盡妄言無當。
所誣侵常住八千餘金。
予初立常住庫司清規。
置有号票。
凡一應錢谷收支。
有監寺書記。
秋毫出入。
皆執号票為據。
不妄發也。
至是當官研核查算。
以号票為準。
無分毫及予者。
時上下内外。
方信予之不妄也。
事乃白。
當道重怒其僧。
再三請予留住山中。
予心已厭倦。
力辭之。
寓五羊之長春庵。
三十九年辛亥。
予年六十六。
春三月。
居端州鼎湖山養疴。
初奉 赦。
候 題。
向無按院覆 命。
故延至今。
複奉重勘明。
始注銷聽自便。
時諸士子。
相依請益。
述大學決疑。
四十年壬子。
予年六十七。
居長春庵。
為弟子講起信論。
八識規矩。
乃述百法直解。
以法華擊節文義。
聯絡不分。
學者難會。
乃着品節。
四十一年癸醜。
予年六十八。
居長春庵。
夏為諸弟子。
講圓覺經方半。
即發背疽。
醫不能治。
幾危。
大将軍漢沖王公。
業為予治後事。
粵人梁杏山者。
酒人也。
素以醫瘍名。
偶至視之。
曰甚矣。
少遲則莫救矣。
幸安心無傷也。
乃純采草藥以敷之。
随手奏效。
猶如弄丸。
刻期取效。
至冬乃痊。
予為文以謝之。
此疽蓋自初坐禅時所發。
知是冤債。
以誦華嚴經。
告假者。
每向于書寫。
讀誦華嚴則竊發。
随禱而止。
即至粵中。
已兩舉不成。
患在身四十八年矣。
初起時偶忘之。
且不知為疽。
遂成大疾。
其冤業酬償。
蓋以身試之不爽也。
十月疾愈。
初與衡陽曾儀部金簡。
有南嶽休老之盟。
書以十數。
未能也。
今以書來請。
遂杖策而往。
乃去粵。
初予至粵時。
法性弟子。
相從者數十。
久之漸零落。
唯通炯。
超逸。
風波患難疾病相從。
未離左右。
今将行。
皆不舍。
願從之。
炯尚有羁。
少遲之。
擔簦以從。
是年十一月至湖東。
先是弟子福善。
攜侍者深光。
北歸探親。
至是不數日。
亦追至。
四十二年甲寅。
予年六十九。
春正月。
遊德山禮祖。
有詩四首。
訪馮元成公于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