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五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願。
其夏始構禅堂于壘壁閑。
将拟大慧冠巾說法。
乃集遠來法侶。
并法性寺菩提樹下諸弟子。
通岸超逸通炯等數十人。
誦法華經。
為衆講之。
至現寶塔品。
恍悟佛意。
要指。
娑婆人人目前即華藏也。
然須三變者。
特為劣根。
漸示一班耳。
古人以後六品。
率為流通。
亦未見佛意耳。
遂着法華擊節。
右武性急烈。
負慷慨。
知敬僧。
而不知佛法。
将歸。
予送之舟中。
重下鉗錘。
公翻然大悟。
乃字之曰。
覺非居士。
示之以銘。
又作澄心銘以警之。
二十七年己亥。
予年五十四。
春刻楞伽筆記成。
為衆講一過。
乃印百餘部。
遍緻海内法門知識。
并護法宰官。
且令知予處患難中。
未忘佛事耳。
粵俗固好殺。
遇中元。
皆以殺生祭先。
至時。
市積牲如積薪。
甚慘也。
予因作盂蘭盆會。
講孝衡鈔。
勸是日齋僧放生。
用蔬祭。
從者甚衆。
自後凡喪祭大事。
父母壽日。
或祈禳。
皆拜忏放生齋素。
未幾。
則放生會在在有之。
為佛法轉化之一機也。
是年夏五月。
制府大司馬陳公。
移鎮會城。
初下車。
未拜一鄉宦。
乃先遣候予。
頃之。
命取食器。
一百餘件。
俱最精者。
門下皆不知何用。
及設齋。
請予特出新器。
人人皆知其所重如此。
未幾。
請告歸。
是年秋。
搉使四出。
地方自此日多事。
惠州楊少宰複所公。
往與予有法門深契。
久以憂歸。
今秋乃訪之。
至之日。
公已卒于茔所。
诘朝将入山。
公靈已至城矣。
予即往視殓。
為求棺椁。
值潮陽道。
觀察任公陪。
直指于惠陽。
請遊西湖。
登東坡白鶴峰而歸。
歸即欲掩關卻埽矣。
二十八年庚子。
予年五十五。
時榷使初出。
狠戾暴橫。
官民不堪。
地方震蕩。
加以倭警。
人心惶惶。
予即散諸弟子。
閉關絕迹。
粵人素苦閩海之白艚運。
米恐騰貴也。
時以為亂。
新軍門閩人也。
公子舟次海上。
适大将軍請告将行。
稅使正畜意侵之。
偶有白艚數隻。
即借口。
以大将軍為公子資行者。
嗾市民大哄。
頃刻聚數千人。
投磚石。
打公子舟幾破。
圍帥府。
持戈相向甚急。
時三司府縣。
皆赴軍門行節禮。
會城無一正官。
卒無解救者。
勢變在呼吸也。
大将軍危之。
無已。
乃命中軍。
詣予關前求解。
予甚不可曰。
無神術也。
中軍跪泣曰。
師即不念賓主。
豈不念地方生靈乎。
予聞之惕然。
遂破關往谒稅使者。
從容勸化。
開曉其意。
使者聞予言果悟。
乃令自行招安。
以散亂民。
予先往。
大言于衆曰。
諸君今所為。
欲食賤米耳。
今犯大法。
當取死。
即有賤米。
誰食之耶。
衆聞之愕然。
頃令至帥府。
圍即解。
會城遂以甯。
父老感予。
欲屍祝之。
時三司正在軍門飯。
聞報民作亂。
皆投箸而起。
及回。
業已安堵。
然皆知予之力也。
觀察任公聞之。
乃以書抵予曰。
憨師不出。
其如地方何。
憨師既出。
其如憨師何。
予亦自知此後無甯日矣。
是年秋。
南韶道祝公。
延予入曹溪。
予乘興遂入山。
為六祖奴郎。
新制府戴公。
知予安亂民。
深德之。
意欲一見。
谕大将軍。
将予往谒。
及見。
禮遇甚優。
留款齋飯。
因辭往曹溪。
公遂願為護法。
予是得安心焉。
二十九年辛醜。
予年五十六。
春正月。
予見曹溪。
四方流棍。
集于山門。
開張屠沽。
穢污之甚。
積弊百餘年矣。
墳墓率占祖山。
僧産多侵之。
且勾合外棍。
挾騙寺僧。
無敢正視者。
予歎曰。
此心腹之疾也。
苟不去。
則六祖道場。
終将化為狐窟。
卒莫可救矣予縱居此何為哉。
熟慮之無已。
乃往白制台戴公。
公曰。
無難也。
予試為公力行之。
即下令本縣坐守。
限三日内。
盡行驅逐。
不留一人。
鋪居盡拆。
不存片瓦。
自此曹溪山門。
積垢一旦如洗。
公因留予。
齋飯坐談。
公曰。
六祖腥膻。
予為公洗之矣。
目前地方生靈塗炭。
大菩薩。
有何慈悲以救之乎。
予曰。
何為也。
公曰。
殊船千艘。
率皆海上巨盜。
今以欽采。
資之以勢。
罷采之日不歸。
橫行海上。
劫掠無已。
法不能禁。
此其一也。
地方開礦。
采役暴橫。
掘人之墓。
破人之産。
在在百姓。
受其毒害。
甚于劫掠。
由是民無安枕矣。
為之柰何。
予曰。
此未易言也。
姑徐圖之。
采使者李公。
頗有信心。
是年秋。
至曹溪進香于六祖。
留山中數日。
聞法甚喜。
予因勸為重興祖庭布金檀越慨然力荷之。
徐密啟之曰。
開采為害于地方甚矣。
非 聖天子意也。
采船急設約束。
期往來過限以罪。
礦罷開采。
盡撤其差役。
第令所司。
歲額助解進。
秋毫無擾于民。
可乎。
采使唯唯。
力行之。
由是山海地方。
一旦遂以甯。
公深感之。
以書謝予曰。
而今乃知佛祖慈悲之廣大也。
以此護法之心益切。
予因是得以安心曹溪。
是年秋。
開辟祖庭。
改風水道路。
選僧受戒。
立義學作養沙彌。
設庫司清規。
查租課。
贖僧産。
歸侵占。
一歲之閑。
百廢具舉。
三十年壬寅。
予年五十七。
是年重修祖殿。
培後龍。
改路徑。
以屠肆為十方旦過寮。
辟神道。
移僧居。
拓禅堂。
創立規制。
三十一年癸卯。
予年五十八。
冬十一月。
達觀禅師。
在京師。
遭妖書之厄。
逮下獄訊。
以為予之故。
因此又及之。
予心知不克。
安心以待。
荷 聖恩寬之。
京院有通行。
是年侍者深光出家。
三十二年甲辰。
予年五十九。
春正月。
以達師之故。
通行至按院。
檄予還戍所。
遂去曹溪。
往雷州。
因憶達師雲。
楞嚴說七趣因果。
世書無對解者。
予曰。
春秋乃明明因果之書也。
遂着春秋左氏心法。
三十三年乙巳。
予年六十。
春三月。
渡瓊海。
訪東坡桄榔庵。
白龍泉。
求覺範禅師遺迹不可得。
寓明昌塔院。
作春秋左氏心法序。
遊名山。
作瓊海探奇記。
金粟泉記。
夜望郡城。
索然若無人煙。
唯城西郭。
少有生氣。
予因謂諸士子曰。
瓊城将有
其夏始構禅堂于壘壁閑。
将拟大慧冠巾說法。
乃集遠來法侶。
并法性寺菩提樹下諸弟子。
通岸超逸通炯等數十人。
誦法華經。
為衆講之。
至現寶塔品。
恍悟佛意。
要指。
娑婆人人目前即華藏也。
然須三變者。
特為劣根。
漸示一班耳。
古人以後六品。
率為流通。
亦未見佛意耳。
遂着法華擊節。
右武性急烈。
負慷慨。
知敬僧。
而不知佛法。
将歸。
予送之舟中。
重下鉗錘。
公翻然大悟。
乃字之曰。
覺非居士。
示之以銘。
又作澄心銘以警之。
二十七年己亥。
予年五十四。
春刻楞伽筆記成。
為衆講一過。
乃印百餘部。
遍緻海内法門知識。
并護法宰官。
且令知予處患難中。
未忘佛事耳。
粵俗固好殺。
遇中元。
皆以殺生祭先。
至時。
市積牲如積薪。
甚慘也。
予因作盂蘭盆會。
講孝衡鈔。
勸是日齋僧放生。
用蔬祭。
從者甚衆。
自後凡喪祭大事。
父母壽日。
或祈禳。
皆拜忏放生齋素。
未幾。
則放生會在在有之。
為佛法轉化之一機也。
是年夏五月。
制府大司馬陳公。
移鎮會城。
初下車。
未拜一鄉宦。
乃先遣候予。
頃之。
命取食器。
一百餘件。
俱最精者。
門下皆不知何用。
及設齋。
請予特出新器。
人人皆知其所重如此。
未幾。
請告歸。
是年秋。
搉使四出。
地方自此日多事。
惠州楊少宰複所公。
往與予有法門深契。
久以憂歸。
今秋乃訪之。
至之日。
公已卒于茔所。
诘朝将入山。
公靈已至城矣。
予即往視殓。
為求棺椁。
值潮陽道。
觀察任公陪。
直指于惠陽。
請遊西湖。
登東坡白鶴峰而歸。
歸即欲掩關卻埽矣。
二十八年庚子。
予年五十五。
時榷使初出。
狠戾暴橫。
官民不堪。
地方震蕩。
加以倭警。
人心惶惶。
予即散諸弟子。
閉關絕迹。
粵人素苦閩海之白艚運。
米恐騰貴也。
時以為亂。
新軍門閩人也。
公子舟次海上。
适大将軍請告将行。
稅使正畜意侵之。
偶有白艚數隻。
即借口。
以大将軍為公子資行者。
嗾市民大哄。
頃刻聚數千人。
投磚石。
打公子舟幾破。
圍帥府。
持戈相向甚急。
時三司府縣。
皆赴軍門行節禮。
會城無一正官。
卒無解救者。
勢變在呼吸也。
大将軍危之。
無已。
乃命中軍。
詣予關前求解。
予甚不可曰。
無神術也。
中軍跪泣曰。
師即不念賓主。
豈不念地方生靈乎。
予聞之惕然。
遂破關往谒稅使者。
從容勸化。
開曉其意。
使者聞予言果悟。
乃令自行招安。
以散亂民。
予先往。
大言于衆曰。
諸君今所為。
欲食賤米耳。
今犯大法。
當取死。
即有賤米。
誰食之耶。
衆聞之愕然。
頃令至帥府。
圍即解。
會城遂以甯。
父老感予。
欲屍祝之。
時三司正在軍門飯。
聞報民作亂。
皆投箸而起。
及回。
業已安堵。
然皆知予之力也。
觀察任公聞之。
乃以書抵予曰。
憨師不出。
其如地方何。
憨師既出。
其如憨師何。
予亦自知此後無甯日矣。
是年秋。
南韶道祝公。
延予入曹溪。
予乘興遂入山。
為六祖奴郎。
新制府戴公。
知予安亂民。
深德之。
意欲一見。
谕大将軍。
将予往谒。
及見。
禮遇甚優。
留款齋飯。
因辭往曹溪。
公遂願為護法。
予是得安心焉。
二十九年辛醜。
予年五十六。
春正月。
予見曹溪。
四方流棍。
集于山門。
開張屠沽。
穢污之甚。
積弊百餘年矣。
墳墓率占祖山。
僧産多侵之。
且勾合外棍。
挾騙寺僧。
無敢正視者。
予歎曰。
此心腹之疾也。
苟不去。
則六祖道場。
終将化為狐窟。
卒莫可救矣予縱居此何為哉。
熟慮之無已。
乃往白制台戴公。
公曰。
無難也。
予試為公力行之。
即下令本縣坐守。
限三日内。
盡行驅逐。
不留一人。
鋪居盡拆。
不存片瓦。
自此曹溪山門。
積垢一旦如洗。
公因留予。
齋飯坐談。
公曰。
六祖腥膻。
予為公洗之矣。
目前地方生靈塗炭。
大菩薩。
有何慈悲以救之乎。
予曰。
何為也。
公曰。
殊船千艘。
率皆海上巨盜。
今以欽采。
資之以勢。
罷采之日不歸。
橫行海上。
劫掠無已。
法不能禁。
此其一也。
地方開礦。
采役暴橫。
掘人之墓。
破人之産。
在在百姓。
受其毒害。
甚于劫掠。
由是民無安枕矣。
為之柰何。
予曰。
此未易言也。
姑徐圖之。
采使者李公。
頗有信心。
是年秋。
至曹溪進香于六祖。
留山中數日。
聞法甚喜。
予因勸為重興祖庭布金檀越慨然力荷之。
徐密啟之曰。
開采為害于地方甚矣。
非 聖天子意也。
采船急設約束。
期往來過限以罪。
礦罷開采。
盡撤其差役。
第令所司。
歲額助解進。
秋毫無擾于民。
可乎。
采使唯唯。
力行之。
由是山海地方。
一旦遂以甯。
公深感之。
以書謝予曰。
而今乃知佛祖慈悲之廣大也。
以此護法之心益切。
予因是得以安心曹溪。
是年秋。
開辟祖庭。
改風水道路。
選僧受戒。
立義學作養沙彌。
設庫司清規。
查租課。
贖僧産。
歸侵占。
一歲之閑。
百廢具舉。
三十年壬寅。
予年五十七。
是年重修祖殿。
培後龍。
改路徑。
以屠肆為十方旦過寮。
辟神道。
移僧居。
拓禅堂。
創立規制。
三十一年癸卯。
予年五十八。
冬十一月。
達觀禅師。
在京師。
遭妖書之厄。
逮下獄訊。
以為予之故。
因此又及之。
予心知不克。
安心以待。
荷 聖恩寬之。
京院有通行。
是年侍者深光出家。
三十二年甲辰。
予年五十九。
春正月。
以達師之故。
通行至按院。
檄予還戍所。
遂去曹溪。
往雷州。
因憶達師雲。
楞嚴說七趣因果。
世書無對解者。
予曰。
春秋乃明明因果之書也。
遂着春秋左氏心法。
三十三年乙巳。
予年六十。
春三月。
渡瓊海。
訪東坡桄榔庵。
白龍泉。
求覺範禅師遺迹不可得。
寓明昌塔院。
作春秋左氏心法序。
遊名山。
作瓊海探奇記。
金粟泉記。
夜望郡城。
索然若無人煙。
唯城西郭。
少有生氣。
予因謂諸士子曰。
瓊城将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