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五十四

關燈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五十四 侍者福善 門人通炯 日錄 海幢法裔今照今光 收藏 憨山老人自序年譜實錄下 二十三年乙未。

     予年五十。

    春正月予從京師回海上。

    即罹難。

    初為欽頒藏經。

    遣内使四送之。

    其人先至東海。

    先是 上惜财。

    素惡内使。

    以佛事請用太煩。

    時内庭偶以他故觸 聖怒。

    将及 聖母。

    左右大臣危之。

    适内權責有忌送經使者。

    欲死之。

    因乘之以發難。

    遂假前方士流言。

    令東廠番役扮道士。

    擊登聞鼓以進 上覽之大怒下逮。

    以有送經因緣。

    故并及之。

    予聞報乃謂衆曰。

    佛為一衆生。

    不舍三途。

    今東海蔑戾車地。

    素不聞三寶名。

    今予教化十二年。

    三歲赤子。

    皆知念佛。

    至若舍邪歸正者。

    比鄉比戶也。

    予願足矣。

    死複何憾。

    第以重修本寺志未酬。

    可痛心耳。

    乃離即墨。

    城中士民老小。

    傾城而出。

    涕泣追送。

    足見人心之感化也。

    及至京。

    奉 旨下鎮撫司打問。

    執事者先受 風旨。

    欲盡招追。

    向 聖母所出諸名山施資。

    不下數十萬計。

    苦刑拷訊。

    予曰。

    某愧為僧。

    無以報 國恩。

    今安惜一死。

    以傷 皇上之大孝乎。

    即曲意妄招網利。

    奉 上意以損綱常。

    殊非臣子所以愛君之心也。

    其如青史何。

    以死力抵之。

    止招前衆布施七百餘金 上查内支簿。

    及前山東代赈之冊籍 上意遂解。

    由是母子如初。

    乃拟上。

    蒙 聖恩矜察。

    坐以私創寺院。

    遣戍雷州。

    予以是年三月下獄。

    京城諸刹。

    皆為誦經禮忏保護。

    衲子中有然香煉臂。

    水齋持咒。

    以加護之者。

    安肅鄭大司馬。

    範溪公子。

    在金吾。

    素未相識。

    特設燕。

    會在朝缙紳請救。

    以至涕泣。

    訴其無妄。

    一時人心之為法如此。

    在獄八閱月。

    供饋者。

    唯侍者福善一人。

    冬十月。

    發遣南行。

    朝士大夫。

    多亵服策蹇相送以津濟者。

    出都日。

    福善同衲子二三人随行。

    十一月至南京。

    江上别老母。

    作母子銘。

    攜孤侄可久往。

    初與達觀師。

    于石經山。

    因思禅門寥落。

    謂曹溪。

    禅源也。

    必源頭壅阏。

    乃志同往以浚之。

    達師先往侯于匡山。

    予被難時。

    師正居天池。

    聞報大驚曰。

    憨公已矣。

    則曹溪之願未了也。

    師遂先至曹溪。

    回至聊城。

    聞予将出。

    遂回金陵以待。

    予至。

    則相别于江中旅泊庵中。

    師意欲力為白其枉。

    予曰。

    君父之命。

    臣子之事無異也。

    況定業乎。

    師幸勿言。

    臨岐把臂曰。

    在天池聞師難。

    即對佛許誦法華經百部。

    以保無虞。

    我之心。

    師之舌也。

    予唯唯謝别。

    師為作逐客說。

     二十四年丙申。

     予年五十一。

    春正月過文江。

    訪鄒南臯給谏。

    廬陵大行王性海。

    禮予江上。

    請注楞伽。

    二月度庾嶺。

    至嶺頭。

    觀惠明奪袈裟處。

    詩吊之。

    有翻思昔日宵行者。

    何似今朝度嶺心。

    因見道路崎岖。

    行人汗血。

    乃屬一行者。

    立舍茶庵于嶺頭。

    一道者勸修路。

    不數年為坦途。

    至韶陽入山禮祖。

    飲曹溪水。

    偈曰。

    曹溪滴水自靈源。

    流入滄溟浪拍天。

    多少魚龍從變化。

    源頭一脈尚泠然。

    見祖庭凋弊不堪言。

    遂凄然而去。

    抵五羊。

    囚服見大将軍。

    将軍為釋縛。

    款齋食。

    寓海珠寺。

    大參周海門公。

    率門生數十人過訪。

    坐閑。

    周公舉通乎晝夜之道而知發問。

    衆中有一稱老道長者。

    答雲。

    人人知覺。

    日閑應事時是如此知。

    夜閑做夢時亦是此知。

    故曰。

    通乎晝夜之道而知。

    周公雲。

    大衆也都是這等說。

    我心中未必然。

    乃問予曰。

    老禅師請見教。

    予曰。

    此語出何典。

    公曰。

    易之系辭。

    公連念幾句。

    予曰。

    此聖人指示人。

    要悟不屬生死的一着。

    周公擊節曰。

    直是老禅師。

    指示親切。

    衆皆罔然。

    再問。

    周公曰。

    死生者。

    晝夜之道也。

    通晝夜。

    則不屬晝夜耳。

    一座歎服。

    先是諸護法者。

    以書通制府大司馬陳公。

    遣郵符津濟。

    三月十日抵雷州。

    着伍。

    寓城西之古寺。

    夏四月一日。

    即開手注楞伽。

    時歲大饑。

    疫疠橫發。

    經年不雨。

    死傷不可言。

    予如坐屍陀林中。

    以法力加持。

    晏然也。

    時旱。

    井水枯凋。

    唯善侍者相從。

    每夜半。

    候得水一罐。

    以充一日。

    饑夫視之。

    得一滴。

    如天甘露也。

    城之内外。

    積骸暴露。

    秋七月。

    予與孝廉柯時複。

    勸衆收拾。

    埋掩骴骼以萬計。

    乃作濟度道場。

    天即大雨。

    平地水三尺。

    自此厲氣解。

    八月。

    鎮府檄還五羊。

    宇演武場。

    時往來。

    作從軍詩。

    二十首。

    初過電白之苦藤。

    嶺盜之門戶也。

    乃作銘。

    建舍茶庵。

    豫章丁大參右武。

    以誣谪廣海至。

    素相慕。

    遂莫逆。

     二十五年丁酉。

     予年五十二。

    春正月。

    時會城死傷多。

    骸骨暴露。

    予令人收拾。

    埋掩亦數千計。

    乃建普濟道場七晝夜。

    丁右武身為之佐。

    先是粵人不知佛。

    自此翕然知歸。

    夏四月。

    楞伽筆記成。

    因諸士子有歸依者。

    未入佛理。

    故着中庸直指以發之。

    初上下見予為罪僧。

    甚易之。

    軍門陳大司馬如岡。

    法極嚴。

    無敢私谒者。

    予未往見。

    即遣人侯之甚勤。

    是年九月。

    同右武往谒。

    及門投報。

    止之。

    是晚親往拜予于舟。

    攜茶盒坐談。

    漏三下。

    人皆驚異。

    後對諸當道極稱之曰。

    僧中麟鳳也。

    即三司。

    亦谕往拜之。

    自是人皆知僧為重矣。

     二十六年戊戌。

     予年五十三。

    春正月。

    侍禦樊公友軒。

    以建儲議。

    谪戍雷州。

    初訪予于五羊。

    時予較楞伽稿。

    公問予雷陽風景何如。

    予拈經卷示之曰。

    此雷陽風景也。

    公歎異。

    即為疏募刻。

    海門周公。

    任粵臬時。

    問道往來。

    因攝南韶。

    屬修曹溪志。

    粵士子向不知佛。

    适周公闡陽明之學。

    乃集諸子。

    問道于予。

    有龍生璋者。

    聞予議論。

    心異之。

    歸謂其友王生安舜。

    馮生昌曆曰。

    聞北來禅師。

    說法甚奇。

    二子俱來請益。

    予開示以向上事。

    谛信不疑。

    切志參究。

    二生素有德業。

    相率歸依。

    日益衆。

    自是始知有佛法僧矣。

    此後法化大開。

    三生之力也。

    每憶達師許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