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五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五十三
侍者福善 門人通炯 日錄
海幢法裔今照今光 收藏
憨山老人自序年譜實錄上
嘉靖二十五年丙午。
予姓蔡氏。
父彥高。
母洪氏。
生平愛奉觀音大士。
初夢大士。
攜童子入門。
母接而抱之。
遂有娠。
及誕。
白衣重胞。
是年十月己亥。
十二日丙申。
己醜時生也。
二十六年丁未。
予周歲。
風疾作幾死。
母禱大士。
遂許舍出家。
寄名于邑之長壽寺。
遂易乳名和尚。
二十七年戊申。
予三歲常獨坐。
不喜與兒戲。
祖父常謂曰。
此兒如木樁。
二十八年己酉。
二十九年庚戌。
三十年辛亥。
三十一年壬子。
予年七歲。
叔父鐘愛之。
父母送予入社學。
一日叔父死。
停于床。
予歸。
母绐之曰。
汝叔睡。
可呼起。
乃呼數聲。
嬸母感痛。
乃哭曰。
天耶。
那裡去也。
予愕然疑之。
問母曰。
叔身在此。
又往何處耶。
母曰。
汝叔死矣。
予曰。
死向甚麼處去。
遂切疑之。
未幾。
次嬸母舉一子。
母往視。
予随之。
見嬰兒如許大。
乃問母曰。
此兒從何得入嬸母腹中耶。
母拍一掌雲。
癡子。
你從何入你娘腹中耶。
又切疑之。
由是死去生來之疑。
不能解于懷矣。
三十二年癸醜。
予八歲讀書。
寄食于隔河之親家。
母誡不許回。
但經月。
歸一次。
一日回。
戀母不肯去。
母怒鞭之。
趕于河邊。
不肯登舟。
母怒。
提頂髻抛于河中。
不顧而回。
于時祖母見之。
急呼救起。
送至家。
母曰。
此不才兒。
不渰殺留之何為。
又打逐。
略無留念。
予是時。
私謂母心狠。
自是不思家。
母常隔河流淚。
祖母罵之。
母曰。
固當絕其愛。
乃能讀書耳。
三十三年甲寅。
予九歲。
讀書于寺中。
聞僧念觀音經。
能救世間苦。
心大喜。
因問僧求其本。
潛讀之。
即能誦。
母奉觀音大士。
每燒香禮拜。
予必随之。
一日謂母曰。
觀音菩薩。
有經一卷。
母曰。
不知也。
予即為母誦一過。
母大喜曰。
汝何從得此耶。
誦經聲。
亦似老和尚。
三十四年乙卯。
予十歲。
母督課甚嚴。
苦之。
因問母曰。
讀書何為。
母曰。
做官。
予曰。
做何等官。
母曰。
從小做起。
有能可至宰相。
予曰。
做了宰相卻何如。
母曰。
罷。
予曰可惜一生辛苦。
到頭罷了。
做他何用。
我想隻該做個不罷的。
母曰。
似你不才子。
隻可做個挂搭僧耳。
予曰。
何為挂搭僧。
有甚好處。
母曰。
僧是佛弟子。
行遍天下。
自由自在。
随處有供。
予曰。
做這個恰好。
母曰。
隻恐。
汝無此福耳。
予曰。
何以要福。
母曰。
世上做狀元常有。
出家做佛祖。
豈常有耶。
予曰。
我有此福。
恐母不能舍耳。
母曰。
汝若有此福。
我即能舍。
私識之。
三十五年丙辰。
予十一歲。
偶見行腳僧數人。
肩擔瓢笠而來。
予問母此何人耶。
母曰。
搭搭僧也。
予私喜。
視之。
僧至。
放擔倚樹。
乃問訊化齋。
母曰請坐。
急烹茶。
具齋飯。
甚恭敬。
食罷。
衆僧起。
即荷擔。
隻手一舉。
母急避之。
曰。
勿謝。
僧徑去。
予曰。
僧何無禮。
飯齋不謝。
母曰。
謝則無福矣。
予私曰。
是僧之所以高也。
切念之。
遂發出家之志。
苦無方便路耳。
三十六年丁巳。
予年十二。
讀書通文義。
鄉族鹹愛重之。
居常不樂俗。
父為定親。
立止之。
一日。
聞京僧言。
報恩西林大和尚。
有大德。
予心即欲往從之。
白父。
父不聽。
白母。
母曰。
養子從其志。
第聽其成就耳。
乃送之。
是歲。
十月至寺。
太師翁。
一見喜曰。
此兒骨氣不凡。
若為一俗僧。
可惜也。
我第延師教讀書。
看其成就何如。
時無極大師。
初開講于寺之三藏殿。
祖翁攜往谒。
适趙大洲在。
一見喜曰。
此兒當為人天師也。
乃撫之問曰。
汝愛做官。
要作佛。
予應聲曰。
要作佛。
趙公曰。
此兒不可輕視。
當善教之。
及聽講。
雖不知言何事。
然心憤憤。
若有知而不能達者。
時雪浪恩兄。
長予一歲。
先一年。
依大師出家。
見予相視而嘻。
時人以為同胞雲。
江南開講佛法。
自無極大師始。
少年入佛法者。
自雪浪始。
三十七年戊午。
予十三歲。
初太師祖擇諸孫有學行者。
俊公。
為予師。
先授法華經。
四月成誦。
三十八年己未。
予年十四。
流通諸經。
皆能誦。
太師翁曰。
此兒可教。
不可誤之也。
遂延師能文者教之。
三十九年庚申。
予年十五。
太師翁。
乃請先生。
教習舉子業。
初即試其可教。
乃令四書一齊讀。
是年多病。
四十年辛酉。
予年十六。
是歲四書完。
背之。
首尾不遺一字。
四十一年壬戌。
予年十七。
是歲講四書。
讀易。
并時藝。
及古文辭詩賦。
即能詩述文。
一時童子。
推無過者。
四十二年癸亥。
予年十八。
時督學使者。
專講道學。
以童生為歌童。
動随數十。
逐隊而歌。
亦有因之而幸進者。
予大恥之。
遂欲棄所業。
是歲以病。
辭不入館。
四十三年甲子。
予年十九。
同會諸友。
皆取捷。
有勸予往試者。
時雲谷大師。
正法眼也。
住栖霞山中。
太師翁久供養。
往來必款留旬月。
予執侍甚勤。
适雲大師出山。
聞有勸予之言。
恐有去意。
大師力開示出世參禅。
悟明心地之妙。
曆數傳燈諸祖及高僧傳。
命予取看。
予檢書笥。
得中峰廣錄。
讀之未終軸。
乃大快。
歎曰。
此予心之所悅也。
遂決志做出世事。
即請祖翁披剃。
盡焚棄所習。
專意參究一事。
未得其要。
乃專心念佛。
日夜不斷。
未幾。
一夕夢中見阿彌陀佛。
現身立于空中。
當日落處。
睹其面目光相。
了了分明。
予接足禮。
哀戀無已。
複願見觀音勢至二菩薩。
即現半身。
自此時時三聖。
炳然在目。
自信修行可辦也。
是年冬。
本寺禅堂。
建道場。
請無極大師。
講華嚴玄談。
予即從受具戒。
随聽講至十玄門。
海印森羅常住處。
恍然了悟。
法界圓融無盡之旨。
切慕清涼之為人。
因自命其字曰。
澄印。
請正。
大師曰。
汝志入此法門耶。
因見清涼山有冬積堅冰。
夏仍飛雪。
曾無炎暑。
故号清涼之語。
自此行住冰雪之境。
居然在目。
矢志願住其中。
凡事無一可心者。
離世之念。
無刻忘之矣。
四十四年乙醜。
予年二十。
是歲。
正月十六日。
太師翁入寂。
師翁于前年除日。
畢集諸眷屬。
曰。
吾年八十有三。
旦暮行矣。
我度弟子八十餘人。
無一持我業者。
乃撫予背曰。
此子我望其成人。
今不能矣。
是雖年幼。
有老成之見。
我死後。
房門大小事。
皆取決之。
勿以小而易之也。
衆唏噓受命。
新歲七日。
師翁具衣遍巡寮。
各辭别。
衆鹹訝之。
又三日。
即屬後事。
示微疾。
舉藥不肯進。
乃曰。
吾行矣。
藥奚為。
乃集衆念佛五晝夜。
手提念珠。
予擁于懷。
端然而逝。
以師翁生平。
持金剛經。
臨終亦不辍也。
太師翁為報恩官住。
三十年。
居方丈。
及入滅。
至三月十八日。
而方丈火。
衆皆歎異。
是年冬十月。
雲谷大師。
建禅期于天界。
集海内名德五十三人。
開坐禅法門。
大師極力扳予往從。
少師翁聽之。
乃得預會。
初不知用心之訣。
甚苦之。
乃拈香請益。
大師開示。
審實念佛公案。
從此參究。
一念不移。
三月之内。
如在夢中。
了不見有大衆。
亦不知有日用事。
一衆皆以予為有志。
初不數日。
以用心太急。
忽發背疽。
紅腫甚巨。
大師甚難之。
予搭袈裟。
哀切懇禱于韋馱前曰。
此必冤業索命債耳。
願誦華嚴經十部。
告假三月以完禅期。
後當償之。
至後夜。
倦極。
上禅床。
則熟睡。
開靜亦不知。
及起。
則忘之
予姓蔡氏。
父彥高。
母洪氏。
生平愛奉觀音大士。
初夢大士。
攜童子入門。
母接而抱之。
遂有娠。
及誕。
白衣重胞。
是年十月己亥。
十二日丙申。
己醜時生也。
二十六年丁未。
予周歲。
風疾作幾死。
母禱大士。
遂許舍出家。
寄名于邑之長壽寺。
遂易乳名和尚。
二十七年戊申。
予三歲常獨坐。
不喜與兒戲。
祖父常謂曰。
此兒如木樁。
二十八年己酉。
二十九年庚戌。
三十年辛亥。
三十一年壬子。
予年七歲。
叔父鐘愛之。
父母送予入社學。
一日叔父死。
停于床。
予歸。
母绐之曰。
汝叔睡。
可呼起。
乃呼數聲。
嬸母感痛。
乃哭曰。
天耶。
那裡去也。
予愕然疑之。
問母曰。
叔身在此。
又往何處耶。
母曰。
汝叔死矣。
予曰。
死向甚麼處去。
遂切疑之。
未幾。
次嬸母舉一子。
母往視。
予随之。
見嬰兒如許大。
乃問母曰。
此兒從何得入嬸母腹中耶。
母拍一掌雲。
癡子。
你從何入你娘腹中耶。
又切疑之。
由是死去生來之疑。
不能解于懷矣。
三十二年癸醜。
予八歲讀書。
寄食于隔河之親家。
母誡不許回。
但經月。
歸一次。
一日回。
戀母不肯去。
母怒鞭之。
趕于河邊。
不肯登舟。
母怒。
提頂髻抛于河中。
不顧而回。
于時祖母見之。
急呼救起。
送至家。
母曰。
此不才兒。
不渰殺留之何為。
又打逐。
略無留念。
予是時。
私謂母心狠。
自是不思家。
母常隔河流淚。
祖母罵之。
母曰。
固當絕其愛。
乃能讀書耳。
三十三年甲寅。
予九歲。
讀書于寺中。
聞僧念觀音經。
能救世間苦。
心大喜。
因問僧求其本。
潛讀之。
即能誦。
母奉觀音大士。
每燒香禮拜。
予必随之。
一日謂母曰。
觀音菩薩。
有經一卷。
母曰。
不知也。
予即為母誦一過。
母大喜曰。
汝何從得此耶。
誦經聲。
亦似老和尚。
三十四年乙卯。
予十歲。
母督課甚嚴。
苦之。
因問母曰。
讀書何為。
母曰。
做官。
予曰。
做何等官。
母曰。
從小做起。
有能可至宰相。
予曰。
做了宰相卻何如。
母曰。
罷。
予曰可惜一生辛苦。
到頭罷了。
做他何用。
我想隻該做個不罷的。
母曰。
似你不才子。
隻可做個挂搭僧耳。
予曰。
何為挂搭僧。
有甚好處。
母曰。
僧是佛弟子。
行遍天下。
自由自在。
随處有供。
予曰。
做這個恰好。
母曰。
隻恐。
汝無此福耳。
予曰。
何以要福。
母曰。
世上做狀元常有。
出家做佛祖。
豈常有耶。
予曰。
我有此福。
恐母不能舍耳。
母曰。
汝若有此福。
我即能舍。
私識之。
三十五年丙辰。
予十一歲。
偶見行腳僧數人。
肩擔瓢笠而來。
予問母此何人耶。
母曰。
搭搭僧也。
予私喜。
視之。
僧至。
放擔倚樹。
乃問訊化齋。
母曰請坐。
急烹茶。
具齋飯。
甚恭敬。
食罷。
衆僧起。
即荷擔。
隻手一舉。
母急避之。
曰。
勿謝。
僧徑去。
予曰。
僧何無禮。
飯齋不謝。
母曰。
謝則無福矣。
予私曰。
是僧之所以高也。
切念之。
遂發出家之志。
苦無方便路耳。
三十六年丁巳。
予年十二。
讀書通文義。
鄉族鹹愛重之。
居常不樂俗。
父為定親。
立止之。
一日。
聞京僧言。
報恩西林大和尚。
有大德。
予心即欲往從之。
白父。
父不聽。
白母。
母曰。
養子從其志。
第聽其成就耳。
乃送之。
是歲。
十月至寺。
太師翁。
一見喜曰。
此兒骨氣不凡。
若為一俗僧。
可惜也。
我第延師教讀書。
看其成就何如。
時無極大師。
初開講于寺之三藏殿。
祖翁攜往谒。
适趙大洲在。
一見喜曰。
此兒當為人天師也。
乃撫之問曰。
汝愛做官。
要作佛。
予應聲曰。
要作佛。
趙公曰。
此兒不可輕視。
當善教之。
及聽講。
雖不知言何事。
然心憤憤。
若有知而不能達者。
時雪浪恩兄。
長予一歲。
先一年。
依大師出家。
見予相視而嘻。
時人以為同胞雲。
江南開講佛法。
自無極大師始。
少年入佛法者。
自雪浪始。
三十七年戊午。
予十三歲。
初太師祖擇諸孫有學行者。
俊公。
為予師。
先授法華經。
四月成誦。
三十八年己未。
予年十四。
流通諸經。
皆能誦。
太師翁曰。
此兒可教。
不可誤之也。
遂延師能文者教之。
三十九年庚申。
予年十五。
太師翁。
乃請先生。
教習舉子業。
初即試其可教。
乃令四書一齊讀。
是年多病。
四十年辛酉。
予年十六。
是歲四書完。
背之。
首尾不遺一字。
四十一年壬戌。
予年十七。
是歲講四書。
讀易。
并時藝。
及古文辭詩賦。
即能詩述文。
一時童子。
推無過者。
四十二年癸亥。
予年十八。
時督學使者。
專講道學。
以童生為歌童。
動随數十。
逐隊而歌。
亦有因之而幸進者。
予大恥之。
遂欲棄所業。
是歲以病。
辭不入館。
四十三年甲子。
予年十九。
同會諸友。
皆取捷。
有勸予往試者。
時雲谷大師。
正法眼也。
住栖霞山中。
太師翁久供養。
往來必款留旬月。
予執侍甚勤。
适雲大師出山。
聞有勸予之言。
恐有去意。
大師力開示出世參禅。
悟明心地之妙。
曆數傳燈諸祖及高僧傳。
命予取看。
予檢書笥。
得中峰廣錄。
讀之未終軸。
乃大快。
歎曰。
此予心之所悅也。
遂決志做出世事。
即請祖翁披剃。
盡焚棄所習。
專意參究一事。
未得其要。
乃專心念佛。
日夜不斷。
未幾。
一夕夢中見阿彌陀佛。
現身立于空中。
當日落處。
睹其面目光相。
了了分明。
予接足禮。
哀戀無已。
複願見觀音勢至二菩薩。
即現半身。
自此時時三聖。
炳然在目。
自信修行可辦也。
是年冬。
本寺禅堂。
建道場。
請無極大師。
講華嚴玄談。
予即從受具戒。
随聽講至十玄門。
海印森羅常住處。
恍然了悟。
法界圓融無盡之旨。
切慕清涼之為人。
因自命其字曰。
澄印。
請正。
大師曰。
汝志入此法門耶。
因見清涼山有冬積堅冰。
夏仍飛雪。
曾無炎暑。
故号清涼之語。
自此行住冰雪之境。
居然在目。
矢志願住其中。
凡事無一可心者。
離世之念。
無刻忘之矣。
四十四年乙醜。
予年二十。
是歲。
正月十六日。
太師翁入寂。
師翁于前年除日。
畢集諸眷屬。
曰。
吾年八十有三。
旦暮行矣。
我度弟子八十餘人。
無一持我業者。
乃撫予背曰。
此子我望其成人。
今不能矣。
是雖年幼。
有老成之見。
我死後。
房門大小事。
皆取決之。
勿以小而易之也。
衆唏噓受命。
新歲七日。
師翁具衣遍巡寮。
各辭别。
衆鹹訝之。
又三日。
即屬後事。
示微疾。
舉藥不肯進。
乃曰。
吾行矣。
藥奚為。
乃集衆念佛五晝夜。
手提念珠。
予擁于懷。
端然而逝。
以師翁生平。
持金剛經。
臨終亦不辍也。
太師翁為報恩官住。
三十年。
居方丈。
及入滅。
至三月十八日。
而方丈火。
衆皆歎異。
是年冬十月。
雲谷大師。
建禅期于天界。
集海内名德五十三人。
開坐禅法門。
大師極力扳予往從。
少師翁聽之。
乃得預會。
初不知用心之訣。
甚苦之。
乃拈香請益。
大師開示。
審實念佛公案。
從此參究。
一念不移。
三月之内。
如在夢中。
了不見有大衆。
亦不知有日用事。
一衆皆以予為有志。
初不數日。
以用心太急。
忽發背疽。
紅腫甚巨。
大師甚難之。
予搭袈裟。
哀切懇禱于韋馱前曰。
此必冤業索命債耳。
願誦華嚴經十部。
告假三月以完禅期。
後當償之。
至後夜。
倦極。
上禅床。
則熟睡。
開靜亦不知。
及起。
則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