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五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五十二
侍者福善 門人通炯 日錄
海幢法裔今照今光 收藏
示曹溪寶林昂堂主
嶺南自漢方通中國。
始知有文物。
六百餘年。
至唐初六祖起新州。
得黃梅衣缽。
傳西來直指之道。
是時始知有佛法。
開曹溪寶林道場。
說法其中。
自爾道蔭寰宇。
天下禅宗。
皆以此為資始。
何其盛哉。
六祖滅後。
肉身雖存。
而道場漸衰。
至宋業三百餘年。
則叢林大壞極矣。
時有子超禅師。
蹶起而大振之。
由是重興其道。
至若傳燈所載者。
自六祖後。
不多見其人。
故道法雖播于十方。
而留心于根本地者寡矣。
道場無開化主人。
而僧徒習世俗之業。
頓忘其本。
固其所也。
由宋迄我明萬曆中。
又将五百年。
道場之壞。
尤甚于宋。
僧徒不遑其居。
而法窟皆栖狐兔矣。
丙申歲。
老人至嶺外。
得禮祖庭。
睹其不堪之狀。
大為痛心而去。
又五年庚子。
諸護法皆以法道為心。
亟欲老人往救其弊。
至則誓願。
舍此身命。
志為六祖忠臣孝子也。
一時更新。
百廢具舉。
此仗佛祖護念之靈。
非人力也。
于時僧滿千衆。
有懼僧徒之不安者。
數人而已。
求其憂祖道不振。
後學無眼。
法幢之不固者。
獨昂而已。
至若知老人恢複之志。
誓死之心。
亦唯子而已。
嗟乎。
是知法門之得人為難也如此。
于時老人初入曹溪。
選諸僧徒。
可教者教之。
衆中物色。
亦唯子而已。
及老人住此。
八年之間。
凡所經畫。
為山門久計者。
衆皆罔然。
其所經心關涉。
鉅細無遺者。
亦唯子而已。
及獅蟲破法。
魔黨競作。
即前所稱為道場者數人。
亦皆在網羅。
求出之不暇。
求其苦心保護叢林。
憂祖道之崩裂。
深知老人建立之恩者。
亦唯子一人而已。
當是時也。
苟非子砥柱中流。
委曲調護。
曹溪卒無今日矣。
及老人舍之而去。
禅堂無主。
幾為獅蟲所食。
非子挺身撐拄其間。
不唯道場破壞。
後學無依。
即老人中興一片苦心。
竟付流水矣。
安望祖道之再振乎。
是以老人别曹溪來。
十年于茲。
子日夜苦思老人之複至。
望法道之更新。
念念含悲。
未嘗一息忘之也。
老人之南嶽而子随至。
既而老人逸老匡山。
子尋即遠來。
見其感恩之心益笃。
憂道日深。
且冀老人之複至。
或望至人之将來。
其誠蓋難以言語形容者。
即古之忠臣孝子。
憂國憂家。
烈女節婦。
誓死無二心者。
不是過也。
适來山中。
老人留之已久。
其哀哀之心。
請益不一。
老人因而示之曰。
子之志固嘉。
而子之思亦過矣。
子未聞大道之替。
雖佛祖亦難逃于時節因緣。
因緣聚會。
蓋不由人力也。
且道與時運。
相為升降。
殆不可強。
即其人亦不易得也。
谛觀六祖入滅以來。
今千年矣。
其道遍天下。
在在叢林。
開化一方不少。
求其為祖庭而經理家法者。
獨宋子超一人而已。
子超之後。
又五百年。
志為祖道。
力整頹綱者。
獨老人而已。
況在曹溪。
有衆千人之中。
求其憂祖道。
知老人者。
唯子而已。
是則法門之人。
以此為懷者。
豈易見哉。
今老人示子最勝法門。
所謂求人不如求己也。
且當六祖未出世時。
隻一賣柴漢耳。
因有夙植靈根。
功夫醞藉已久。
一旦聞經一語。
頓悟自心。
遂得黃梅衣缽。
豈不是今日寶林道場。
乃六祖肩頭柴擔。
舂米腰石邊來。
故有如此廣大光明。
普天匝地。
禅宗一派。
一言一句。
皆從柴擔腰石邊流出。
至今供養香火。
如生時無異。
肉身堅固不壞。
如現在說法無異。
如是福澤。
亦從柴擔腰石邊來。
此豈有心要求人而後得也。
子既有志。
上憂祖道。
何必求人應之。
彼既丈夫。
我亦爾。
且六祖悟的一段般若光明。
人人有分。
不欠絲毫。
如今隻當憂自心之不悟。
不必憂道場之不興。
若能了悟自心。
則能攪長河為酥酪。
變大地作黃金。
拈一莖草。
作丈六金身。
以丈六金身。
當一莖草。
自然具大神通。
随心轉變。
任意施為。
無可不可。
如是。
在我全具。
又何苦思癡癡。
望他人來作我家活計耶。
古人要悟自心。
在六祖已前。
都是當下一言便悟。
更無做工夫之說。
六祖得黃梅衣缽。
大庾嶺頭。
開示慧明道人一則公案。
後來便是做工夫。
參禅的樣子也。
從今向去。
教汝直将從前憂長憂短。
望人的心。
一齊抛卻。
但當自己放下身心。
拌了一條性命。
單單一念。
隻求悟明自心。
将慧明一則公案。
橫在胸中。
重下疑情。
晝夜六時。
行住坐卧。
迎賓待客。
應事接物。
茶裡飯裡。
拈匙舉箸。
一切不教放過。
疑來疑去。
定要見自己本來面目。
或提念佛話頭。
要見者念佛的。
畢竟是什麼人。
如此疑到似銀山鐵壁。
疑不得處。
忽然命根斷絕。
疑團迸破。
自己本來面目。
當下現前。
是時方知念佛的人。
如十字街頭。
見親爺一般。
更不必問人。
古人雲。
善造道者。
千日之功。
亦有十年五年。
或二三十年。
或盡生不悟。
發願再出頭來。
又或有二生三生。
乃至十生多生。
不昧本願者。
生死時長。
常寂光中。
了無去來之相。
且子年力尚強。
果能決志。
從前日做起。
即十年二十年能悟。
今生尚遂我本願。
即今不悟。
賴有此參究功夫。
般若種子。
就是再出頭來。
猶是現成活計。
縱遠不過四五十年。
打個筋鬥。
如在目前。
那時整頓自家家事。
有何難哉。
舍此不憂。
更憂别事。
都是枉費心思。
妄想無益。
不唯無益。
且增無邊生死苦海。
是豈不為大愚癡者哉。
老人此說。
如棒打石人頭。
如此做工夫。
則是老人時時在汝眉目間。
放光動地也。
示曹溪旦過寮融堂主 天下叢林。
為十方衲子行腳者之傳舍。
以萬裡雲遊。
跋涉登山。
沖風冒雨。
蹑雪履冰。
饑寒困苦。
吊影長塗。
而莫知所止。
故望一叢林。
以求一夕之安。
如窮子之望父母廬舍也。
萬一到處。
主者。
不得其人。
漠然而不加意。
使饑者不得食。
渴者不得飲。
勞者不得息。
病者不得安。
則其凄楚苦惱之懷。
又将何以控告耶。
從古接待十方。
叢林之設。
深有見于此也。
諸方四路。
各有退步。
或有鄰峰裡市。
容可不得其所。
而更之他。
至若嶺南曹溪道場。
六祖肉身現在。
海内衲子。
所必往而禮觐者。
所至必數千裡外。
單單度嶺。
特為此事。
況冒煙瘴之鄉。
出九死一生之地。
繭足而至。
此中可無接待之設乎。
老人未到曹溪之日。
聞衲子至者。
無安居息肩之所。
求其一飲一食。
而不可得。
率皆旋行托缽。
僧房皆閉門而不納。
即得米升合。
又無炊鬻。
皆拾薪就澗。
或得一食而行。
老人憂之。
乃逐屠沽之肆。
辟為接待十方禅堂。
别立齋廚。
以便其食。
所
始知有文物。
六百餘年。
至唐初六祖起新州。
得黃梅衣缽。
傳西來直指之道。
是時始知有佛法。
開曹溪寶林道場。
說法其中。
自爾道蔭寰宇。
天下禅宗。
皆以此為資始。
何其盛哉。
六祖滅後。
肉身雖存。
而道場漸衰。
至宋業三百餘年。
則叢林大壞極矣。
時有子超禅師。
蹶起而大振之。
由是重興其道。
至若傳燈所載者。
自六祖後。
不多見其人。
故道法雖播于十方。
而留心于根本地者寡矣。
道場無開化主人。
而僧徒習世俗之業。
頓忘其本。
固其所也。
由宋迄我明萬曆中。
又将五百年。
道場之壞。
尤甚于宋。
僧徒不遑其居。
而法窟皆栖狐兔矣。
丙申歲。
老人至嶺外。
得禮祖庭。
睹其不堪之狀。
大為痛心而去。
又五年庚子。
諸護法皆以法道為心。
亟欲老人往救其弊。
至則誓願。
舍此身命。
志為六祖忠臣孝子也。
一時更新。
百廢具舉。
此仗佛祖護念之靈。
非人力也。
于時僧滿千衆。
有懼僧徒之不安者。
數人而已。
求其憂祖道不振。
後學無眼。
法幢之不固者。
獨昂而已。
至若知老人恢複之志。
誓死之心。
亦唯子而已。
嗟乎。
是知法門之得人為難也如此。
于時老人初入曹溪。
選諸僧徒。
可教者教之。
衆中物色。
亦唯子而已。
及老人住此。
八年之間。
凡所經畫。
為山門久計者。
衆皆罔然。
其所經心關涉。
鉅細無遺者。
亦唯子而已。
及獅蟲破法。
魔黨競作。
即前所稱為道場者數人。
亦皆在網羅。
求出之不暇。
求其苦心保護叢林。
憂祖道之崩裂。
深知老人建立之恩者。
亦唯子一人而已。
當是時也。
苟非子砥柱中流。
委曲調護。
曹溪卒無今日矣。
及老人舍之而去。
禅堂無主。
幾為獅蟲所食。
非子挺身撐拄其間。
不唯道場破壞。
後學無依。
即老人中興一片苦心。
竟付流水矣。
安望祖道之再振乎。
是以老人别曹溪來。
十年于茲。
子日夜苦思老人之複至。
望法道之更新。
念念含悲。
未嘗一息忘之也。
老人之南嶽而子随至。
既而老人逸老匡山。
子尋即遠來。
見其感恩之心益笃。
憂道日深。
且冀老人之複至。
或望至人之将來。
其誠蓋難以言語形容者。
即古之忠臣孝子。
憂國憂家。
烈女節婦。
誓死無二心者。
不是過也。
适來山中。
老人留之已久。
其哀哀之心。
請益不一。
老人因而示之曰。
子之志固嘉。
而子之思亦過矣。
子未聞大道之替。
雖佛祖亦難逃于時節因緣。
因緣聚會。
蓋不由人力也。
且道與時運。
相為升降。
殆不可強。
即其人亦不易得也。
谛觀六祖入滅以來。
今千年矣。
其道遍天下。
在在叢林。
開化一方不少。
求其為祖庭而經理家法者。
獨宋子超一人而已。
子超之後。
又五百年。
志為祖道。
力整頹綱者。
獨老人而已。
況在曹溪。
有衆千人之中。
求其憂祖道。
知老人者。
唯子而已。
是則法門之人。
以此為懷者。
豈易見哉。
今老人示子最勝法門。
所謂求人不如求己也。
且當六祖未出世時。
隻一賣柴漢耳。
因有夙植靈根。
功夫醞藉已久。
一旦聞經一語。
頓悟自心。
遂得黃梅衣缽。
豈不是今日寶林道場。
乃六祖肩頭柴擔。
舂米腰石邊來。
故有如此廣大光明。
普天匝地。
禅宗一派。
一言一句。
皆從柴擔腰石邊流出。
至今供養香火。
如生時無異。
肉身堅固不壞。
如現在說法無異。
如是福澤。
亦從柴擔腰石邊來。
此豈有心要求人而後得也。
子既有志。
上憂祖道。
何必求人應之。
彼既丈夫。
我亦爾。
且六祖悟的一段般若光明。
人人有分。
不欠絲毫。
如今隻當憂自心之不悟。
不必憂道場之不興。
若能了悟自心。
則能攪長河為酥酪。
變大地作黃金。
拈一莖草。
作丈六金身。
以丈六金身。
當一莖草。
自然具大神通。
随心轉變。
任意施為。
無可不可。
如是。
在我全具。
又何苦思癡癡。
望他人來作我家活計耶。
古人要悟自心。
在六祖已前。
都是當下一言便悟。
更無做工夫之說。
六祖得黃梅衣缽。
大庾嶺頭。
開示慧明道人一則公案。
後來便是做工夫。
參禅的樣子也。
從今向去。
教汝直将從前憂長憂短。
望人的心。
一齊抛卻。
但當自己放下身心。
拌了一條性命。
單單一念。
隻求悟明自心。
将慧明一則公案。
橫在胸中。
重下疑情。
晝夜六時。
行住坐卧。
迎賓待客。
應事接物。
茶裡飯裡。
拈匙舉箸。
一切不教放過。
疑來疑去。
定要見自己本來面目。
或提念佛話頭。
要見者念佛的。
畢竟是什麼人。
如此疑到似銀山鐵壁。
疑不得處。
忽然命根斷絕。
疑團迸破。
自己本來面目。
當下現前。
是時方知念佛的人。
如十字街頭。
見親爺一般。
更不必問人。
古人雲。
善造道者。
千日之功。
亦有十年五年。
或二三十年。
或盡生不悟。
發願再出頭來。
又或有二生三生。
乃至十生多生。
不昧本願者。
生死時長。
常寂光中。
了無去來之相。
且子年力尚強。
果能決志。
從前日做起。
即十年二十年能悟。
今生尚遂我本願。
即今不悟。
賴有此參究功夫。
般若種子。
就是再出頭來。
猶是現成活計。
縱遠不過四五十年。
打個筋鬥。
如在目前。
那時整頓自家家事。
有何難哉。
舍此不憂。
更憂别事。
都是枉費心思。
妄想無益。
不唯無益。
且增無邊生死苦海。
是豈不為大愚癡者哉。
老人此說。
如棒打石人頭。
如此做工夫。
則是老人時時在汝眉目間。
放光動地也。
示曹溪旦過寮融堂主 天下叢林。
為十方衲子行腳者之傳舍。
以萬裡雲遊。
跋涉登山。
沖風冒雨。
蹑雪履冰。
饑寒困苦。
吊影長塗。
而莫知所止。
故望一叢林。
以求一夕之安。
如窮子之望父母廬舍也。
萬一到處。
主者。
不得其人。
漠然而不加意。
使饑者不得食。
渴者不得飲。
勞者不得息。
病者不得安。
則其凄楚苦惱之懷。
又将何以控告耶。
從古接待十方。
叢林之設。
深有見于此也。
諸方四路。
各有退步。
或有鄰峰裡市。
容可不得其所。
而更之他。
至若嶺南曹溪道場。
六祖肉身現在。
海内衲子。
所必往而禮觐者。
所至必數千裡外。
單單度嶺。
特為此事。
況冒煙瘴之鄉。
出九死一生之地。
繭足而至。
此中可無接待之設乎。
老人未到曹溪之日。
聞衲子至者。
無安居息肩之所。
求其一飲一食。
而不可得。
率皆旋行托缽。
僧房皆閉門而不納。
即得米升合。
又無炊鬻。
皆拾薪就澗。
或得一食而行。
老人憂之。
乃逐屠沽之肆。
辟為接待十方禅堂。
别立齋廚。
以便其食。
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