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五十二

關燈
需皆取給于内堂。

    必使周足。

    聽其饑者食。

    渴者飲。

    勞者息。

    病者調理。

    污者浣濯。

    任其久近。

    随其去來。

    是以業海而為樂土矣。

    但求一主者不易得。

    且有即此而造地獄者。

    比比也。

    或有獅蟲集此。

    以作魔撓。

    力不能制者。

    多未安也。

    頃昂公來雲。

    近得融公為旦過堂主。

    事事如宜。

    足副建立之心。

    居三年如一日也。

    老人聞而喜曰。

    此老人願力所至也。

    常思菩薩修行。

    以慰安衆生為本。

    當思一切衆生。

    老者如父。

    少者為兄弟。

    一以孝順心而敬事之。

    況在法門。

    有同體之誼。

    又非其它可比。

    苟能以孝順心而敬事之。

    是則以佛心為心也。

    梵網戒經。

    乃佛之心地法門也。

    首稱孝名為戒。

    所謂孝順三寶。

    孝順師僧。

    孝順至道之法。

    若能受此戒。

    即入諸佛位。

    是即以孝順為戒之本。

    戒為成佛之本。

    能行此行。

    即是作佛之基。

    不用别求佛法矣。

    華嚴經雲。

    菩薩布施衆生。

    頭目身肉手足。

    有來乞者。

    随與而去。

    且自慶曰。

    彼來乞者。

    皆我善知識。

    為我不請之友。

    能成就為無量功德。

    令我堅固菩提願力。

    由是觀之。

    則今十方來者。

    皆我不請之友。

    融公若能以孝順心。

    恭敬供養。

    以滿金剛戒品。

    為成佛種子。

    即此一行。

    全攝衆行。

    又何舍此而别有玄妙佛法哉。

    融公能谛信老人。

    從此深心以盡身命。

    供養十方。

    堅志不退。

    即是菩薩以頭目手足。

    而施衆生。

    等無有異。

    求佛妙道。

    又何加于此。

    其或未然。

    更将六祖本來無物一語。

    橫在胸中。

    久之。

    一旦識得自己本來面目。

    是時則将六祖鼻孔。

    一串穿卻。

    乃見拈一莖草。

    即是已建梵刹。

    唯恐十方雲水之不早至。

    又何疲厭之有哉。

    嗟餘老矣。

    愧不能再為六祖作奴郎。

    公能體此。

    即是代老人常轉如是法輪也。

     示曹溪沙彌達一 老人逸老匡山。

    寶林堂主昂公。

    攜沙彌達一。

    遠來參谒。

    老人因示之曰。

    汝等當思何修何福。

    生在邊地。

    得為六祖兒孫。

    朝夕親近祖師肉身。

    如現身說法無異。

    何其至愚。

    如生盲人。

    不知日光所照己也。

    汝又何緣。

    何幸得老人至。

    以金篦刮翳。

    開其盲瞑。

    始見天日。

    猶然不知日光之照也。

    汝等當思六祖未至黃梅。

    但新州一賣柴漢耳。

    一聞誦金剛經。

    應無所住一語。

    頓斷曆劫生死根株。

    此豈由教習而然耶。

    良以佛性種子。

    人人具足。

    未遇緣開發。

    如種在地。

    未得雨露之滋耳。

    老人一向直示汝等。

    種種方便。

    皆得雨之功。

    但汝等煩惱根深。

    難生智種靈苗。

    今遠來請益。

    猶是昔潤之功也。

    從今要智種發生。

    則将六祖所悟無住一語。

    會取參求。

    忽然心地發明。

    是時不但了卻曆劫生死。

    即六祖鼻孔。

    盡在你諸人手裡。

    把住放行。

    隻由自己。

    如此便如親侍六祖說法時無異。

    豈待更要老人打葛藤。

    費婆心也。

    老人雖不在曹溪。

    汝隻将當家一則公案。

    說與同參諸沙彌等。

    人人都要如此做工夫。

    不可一念放舍。

    如此即是老人常住此山。

    時時為汝諸人說法也。

    此事不是兒戲。

    直要一片死心。

    下毒手拚命根做将去。

    若是朝三暮四。

    一寒十暴。

    不但智種不生。

    抑恐作焦芽敗種也。

    如是。

    不唯辜負老人。

    實辜負自己。

    切不可空過時光。

    恐大限到來。

    一失人身。

    萬劫難複。

    汝當深思自勉。

    勿忽。

     示曹溪沙彌方覺 達摩西來。

    單傳直指之道。

    衣缽六傳至曹溪。

    正法眼藏。

    流布震旦。

    今千餘年。

    皆雲曹溪一脈。

    如孔門之洙泗。

    蓋所系法門非輕也。

    予昔居東海時。

    每慨禅門寥落。

    必源頭壅阏。

    嘗與達觀大師。

    議欲往浚之。

    期于匡廬。

    未幾予弘法罹難。

    達師以予不果行。

    遂先獨往。

    至其山。

    見其僧皆田舍郎也。

    止于檐下。

    信宿而歸。

    未幾。

    餘即以弘法罹難。

     恩遣嶺外。

    時則以為佛祖神力所攝也。

    師候予于江上。

    謂予曰。

    某先探曹溪矣。

    即六祖複生。

    不能再振也。

    予曰。

    顧願力何如耳。

    及予度嶺。

    居五年庚子。

    當事者以曹溪護法為心。

    力緻予往。

    予至則始于祖庭。

    及諸三門。

    百廢齊舉。

    其僧無論大小。

    即諸沙彌。

    率皆樵兒牧豎。

    别修禅堂。

    設為清規。

    令其各從本業。

    如是者百餘人。

    惜乎般若之緣不深。

    老人切示以佛法大義。

    領荷者希。

    第在威儀之間耳。

    老人苦心八年。

    寺僧闡提作難。

    老人竟謝去之南嶽。

    諸沙彌。

    如失乳兒。

    相繼而随者不絕。

    如覺侍者。

    先候于南嶽。

    今候于匡山。

    乃拈香請益。

    老人哀而謂之曰。

    汝等生邊地。

    不聞三寶名。

    蓋一難也。

    幸遇老人。

    為開導。

    又何幸也。

    雖受化有緣。

    而卒不能深入佛法。

    是未種般若之緣耳。

    汝等念我不忘。

    則信根既具。

    而佛法終有時而入。

    所謂欲識佛性義。

    當觀時節因緣。

    汝今既知舍離俗纏。

    脫然方外。

    此為入道正因。

    且又親近知識。

    知其所難。

    則不當以妄想狂心。

    當面錯過。

    乃是知所重也。

    若離俗緣。

    自以為無拘束。

    縱浪身心。

    徒事虛華。

    耽玩山水。

    徒費草鞋錢。

    竟有何益。

    豈不為重增業苦耶。

    汝今果能拌舍身命。

    志求大法。

    為生死大事。

    參究向上。

    趁色力強健。

    三二十年。

    直欲發明自性不悟不止。

    如此立行。

    乃是出家正行。

    方不負老人開導之恩。

    亦不負千生萬劫。

    遇善知識之緣。

    亦不負出家。

    親近六祖肉身。

    如生前無異。

    仍須發願。

    願弘祖道。

    以救道場。

    以存法門之标準。

    如此操心立志。

    乃是曹溪的骨兒孫。

    若更悠悠度日。

    執愚自是。

    以朝名山。

    禮祖庭。

    随喜道場。

    此是粥飯庸流。

    最下品人之行徑。

    饒汝行盡名山。

    依然俗骨凡胎。

    毫無進益。

    豈不辜負自己。

    百千萬劫之大因緣耶。

    汝谛思惟。

    慎無自誤。

     題門人超逸書華嚴經後 此蓋餘壬寅孟冬。

    在寶陀山。

    題門人超逸。

    為弟子實性補書華嚴經後。

    述其發心始末因緣也。

    餘自蒙 恩度嶺。

    說法五羊。

    教化數年。

    缁衣中笃信歸依者。

    唯菩提樹下數人而已。

    數人中唯逸公與實性二人。

    同志同行。

    同發大心。

    書大法性。

    不及半。

    遂蚤夭。

    獨逸竟其業。

    噫。

    唯此不獨發心之難。

    即已發心。

    而能有緣。

    遂其志願者。

    尤更難也。

    故我世尊于法會中。

    曆言信法之難。

    如雲假使劫燒。

    擔負幹草。

    入中不燒。

    是不為難。

    我滅度後。

    若持此經。

    為一人說。

    是則為難。

    由是觀之。

    又不獨為信法之難。

    而持法之難。

    更有難于萬萬者矣。

    顧此南粵居海徼。

    其俗與中國遠。

    佛法始自達摩航海。

    昔憩五羊。

    而跋陀大師。

    持楞伽來。

    先開戒壇于法性寺。

    既而智藥大師。

    植菩提樹于壇側。

    為六祖大師前茅。

    幾百年而跋剌三藏。

    持楞嚴經至。

    宰相房公。

    為筆授時。

    則盧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