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五十四

關燈
同二三耆舊。

    至匡山哀乞。

    予時以病謝。

     天啟元年辛酉。

     予年七十六。

    春。

    弟子侍禦王安舜。

    入山問訊。

    夏。

    為衆請講楞伽。

    時前任本道祝公。

    亦轉粵海道。

    同吳公具書再至。

    予又以病謝。

    是年冬。

    又為衆講楞伽。

    肇論。

    起信。

     天啟二年壬戌。

     予年七十七。

    春正月。

    粵弟子孝廉劉起相。

    陳迪祥陳迪純。

    梁四相。

    入山問訊。

    起相與四相。

    相伴山中住半載。

    為講楞嚴起信金剛。

    二月。

    東吳弟子方遠随至。

    同作休老計。

    秋七月。

    王侍禦複入山。

    親請歸曹溪不諾。

    時力提華嚴。

    名綱要。

    草就。

    吳公朝觐回。

    又遣書。

    意更切。

    韶陽太守張公。

    特書專堂主昂至。

    予情不獲已。

    意必一往。

    于是年冬至月十日。

    出匡山。

    過螺江。

    會太史蕭拙修。

    劉韶也。

    劉轉華。

    馬季房。

    曾堯臣。

    賀可上。

    鄒端侯諸居士。

    過虔城江上。

    會甯都蘇孝 魏 期諸君。

    齋于江上。

    有詩贈别。

    度嶺過集龍庵。

    會劉敬一諸故人。

    十二月望入曹溪。

    合山僧衆。

    羅列香華如獲母。

     天啟三年癸亥。

     師年七十八。

    居曹溪禅堂。

    春正月。

    郡守張公。

    入山問訊。

    三月。

    省城法性諸弟子至。

    師時專以法施為心。

    四月。

    為衆說戒。

    講楞嚴起信等經論。

    秋七月。

    又為衆說戒。

    十月初四。

    蕭宗伯玄圃公。

    應诏北上。

    入山見師。

    欣然留連。

    且為師蔔壽穴。

    劇談一日夜甚歡。

    出山師即示疾。

    初六日。

    侍者廣益省城回。

    雲來得恰好。

    韶陽太守張公。

    親入山延醫調治。

    初八。

    門人超逸至。

    雲再兩日。

    不得見汝了。

    師知幻緣将盡。

    藥劑不服。

    十一日巳時。

    别張公。

    申時飲水沐浴。

    焚香示衆曰。

    大衆當念生死事大。

    無常迅速。

    一心端坐而逝。

    于時百鳥悲鳴。

    四衆哀号不已。

    星夜毫光燭天。

    隔山之人。

    鹹疑寺中火也。

    三日面色如生。

    發長唇紅。

    鼻端微汗。

    手足如綿。

    蕭公聞訃。

    悲恸久之。

    即移書南韶二郡公。

    為師建塔。

    及造影堂。

    先是師離匡山。

    留首座通炯于五乳。

    調理大衆。

    至是三遣書促歸。

    中有雲。

    汝早來一日。

    便是一日來。

    老人餘日無多力矣。

    炯得書。

    遂忙忙南還。

    十月朔日抵曹溪。

    師見之喜動顔色。

    且雲來得好。

    遲時恐汝懊悔了。

    炯初不會其意。

    連日侍立。

    所聞所叮甯者。

    皆佛法大意。

    惓惓以法門無人為歎。

    提撕者。

    又極緊切語。

    □去期。

    已先露于炯未歸之前矣。

     大師年譜自序實錄。

    向有手筆草藁。

    為大師首座。

    寄庵通炯所藏。

    炯師殁後。

    法孫今照今光。

    住海幢寺。

    華首和尚。

    從二僧取得此藁。

    繕寫封寄。

    今遵依元藁付梓。

    天啟三年癸亥。

    實錄。

    乃大師入滅後。

    上首弟子福善等。

    續記附刻于後。

    以大師為中興龍象。

    一言一行。

    關系人天眼目。

    文取足征。

    事貴傳信。

    不敢扳緣葛藤。

    添附蛇足。

    以滋法門增益之謗。

    後有正眼。

    幸鑒别焉。

    戊戌孟夏。

    佛成道日。

    海印弟子錢謙益盤談謹書。

     憨山大師托生辨 湖南颛愚衡公。

    作曹溪中興憨大師傳。

    盛談靈異。

    宿生為陳亞仙。

    殁後應現為蕭公子。

    諸方頗疑其誕。

    天童木陳忞公。

    見聞雜記雲。

    大師托生桐鄉。

    為顔司理俊彥少兒。

    三歲不語。

    一日呼其父名曰。

    汝。

    我前身弟子也。

    司理登第授官廣州。

    皆先知之。

    病痘不起。

    召魏學使浣初至榻前。

    執手道故。

    囑撰銘。

    證明末後事。

    餘讀而心訝之。

    學使餘裡人也。

    大師東遊。

    未嘗摳衣禮足。

    安得有執手道故之事。

    司理屏居石門。

    馳書往詢其詳。

    遂以崇祯二年七月。

    南華僧智融本昂。

    伸報文牒。

    及塔記石本寄餘。

    僧牒曰。

    二公子。

    示現童真于菩薩家。

    能令眷屬割世閑恩愛。

    作茶毗佛事。

    火浴後。

    頂齒不壞。

    舍利無數。

    大者如彈丸。

    小者如菽。

    色如白瑪瑙。

    扣之铿然有聲。

    海衆共觀歎異。

    以是月二日酉時。

    安厝靈骨。

    建塔于先大師塔院之左。

    至人出生入死。

    遊戲自在。

    豈先大師遺蛻返匡山。

    現此金鎖。

    還鎮祖庭。

    抑亦山中耆年。

    宿乘願力。

    來住此道場耶。

    塔記則曰顔氏子。

    名祉。

    小字虎子。

    生于天啟六年。

    丙寅二月。

    實大師示寂後三年生。

    四歲而殇。

    司理之官日。

    虎子私語家人。

    吾乘便得往曹溪矣。

    以此言證。

    知大師再來。

    若忞公所載。

    呼名叙昔雲雲。

    則未之前聞也。

    司理父子家業歸心。

    信根牢固。

    生生居士。

    常夢護伽藍神。

    趣迎賓頭盧。

    越翼日。

    大師至止。

    慈容法筵。

    宛如昔夢。

    司理為書生。

    大師摩頂記莂。

    比為廣理。

    申明大師規約。

    複其侵田。

    虎子以信心入胎。

    自求父母。

    良非偶然也。

    童真示現。

    各有所表。

    吳粵往來。

    表法界一地故。

    痘疹發香。

    表染淨一如故。

    靈骨不損。

    表靈相具足故。

    四歲夭折。

    表已入鸠摩羅地故。

    歸骨塔院。

    表依止大人故。

    此則積劫熏修。

    彈指幻化。

    不可以思惟測度也。

    若以是因緣證成。

    為大師再來。

    則竊謂不然。

    何也。

    古來佛祖應化入胎。

    人天轉輪。

    事非聊爾。

    栽榕再世。

    遘浣衣以寄生。

    宣老六年。

    仗白雲而勘辨。

    莫不付囑相應。

    機感曆然。

    而今無是也。

    吸引緣熟。

    啐啄時同。

    雙峰之香煙猶指。

    五乳之真身有歸。

    吾謂是子也。

    多生此世。

    必入大師室。

    着大師衣。

    受大師戒。

    遣來作使。

    告報異生。

    即事征理。

    無可疑者。

    嗚呼。

    我大師人天之師。

    末法中第一龍象也。

    末後轉輪。

    法門一大事因緣也。

    僧徒無識。

    萦心香火。

    指法城為首丘。

    認寶坊為華表。

    章句小儒。

    眼如針孔。

    景掠李源圓澤。

    身前身後剩語。

    缁白。

    郵傳。

    寐言夢斷。

    海形牛迹。

    不已遼乎。

    俗語不實。

    流為丹青。

    吾懼後之修僧史。

    撰佛錄者。

    采獵異聞。

    而訛濫正信也。

    既屬忞公門人。

    告于其師。

    請為刊正。

    而又書其說。

    诒南華僧。

    镵諸塔院。

    昭示後人俾勿惑。

    歲在庚子四月望日海印弟子虞山錢謙益盤談謹述。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五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