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十三級。
重開塔藏。
見舍利數百粒。
五色寶光。
眩曜人目。
瞻見者。
敬禮無不感悅。
是年秋九月。
安藏之期。
山谷震吼如雷者。
七次。
聞者皆知其為舍利瑞也。
慈恐鐵易薄蝕。
外以磁灰米汁。
搗而護之。
取堅密可垂久也。
予于丙辰夏。
自南嶽來瞻禮。
見其奇峰峭拔。
獨立撐空。
狀若浮屠。
峰頂不二丈許。
石穴數尺。
僅容塔藏。
蓋天造地設。
非偶然也。
予為記之曰。
昔釋迦文佛入滅。
茶毗得舍利八斛四鬥。
天上人閑龍宮。
各分建塔。
阿育王分布閻浮。
于我震旦者。
一十有九。
惟明州建康者。
名最着。
其它未顯閑焉。
此豈其一耶。
舍利乃戒定之餘熏。
凝四大所成者。
以其血肉毛發齒骨之不一。
故有五色之異。
其體堅剛。
能貫金石。
光明奪目。
超越世寶。
有堅凝而不動者。
有流動上下。
其狀變化不一者。
蓋各随感而然也。
噫。
諸佛衆生。
同秉此心。
衆生以無明三毒妄想所熏。
故其體臭穢。
終成敗壞。
諸佛以金剛心戒定所熏。
故其體堅固。
光明照耀。
常住不壞。
正報如此。
依報亦然。
衆生依報。
感五濁惡世。
雜穢充滿。
諸佛淨土。
七寶莊嚴。
故雜花雲。
其地堅固。
金剛所成。
是所謂唯心所變。
豈他力哉。
佛非淨土不居。
故舍利非勝地不載。
維此金輪。
匡廬南面。
傑立霄漢。
勢壓群峰。
即人世空居。
而佛法身舍利常住其中。
豈小緣哉。
雖真常不壞。
而世相變遷。
故其浮屠興廢不一。
欲垂永久。
原其建立者之心。
與恢複者之志。
必有願力存焉。
是為記。
明州鄮山阿育王舍利塔記 梵語舍利羅。
此雲身骨。
惟我世尊。
于曠大劫。
以金剛心。
熏修金剛三昧。
直至成佛。
會無異念。
故變緣生五蘊幻身。
成金剛體。
即如來法身。
常住不壞。
永無生滅。
佛十身中。
有力持身。
此其一也。
如來應現娑婆。
示生迦維。
說法四十九年。
化緣已畢。
于拘屍羅城。
娑羅林雙樹閑。
入大涅盤。
時彼國王。
如法茶毗。
得舍利八斛。
分為三分。
天上人閑龍宮。
各起塔供養。
而人閑八國分之。
摩伽陁國。
阿阇世王。
得其一分。
有八萬四千顆。
至阿育王。
有大神力。
能役鬼神。
乃碎七寶末。
造八萬四千塔。
遍散四洲。
而南閻浮提。
為身教地。
故塔居多。
其來震旦者。
一十有九。
惟金陵長幹。
與明州鄮山。
顯赫最着。
予幼出家長幹。
屢睹光瑞。
種種不可名言。
雖未至明州。
蚤聞感應之征。
今見理公所寄育王山志。
讀之。
感而歎曰。
此我本師。
現在世閑。
說法處也。
夫舍利者何。
乃一真法界。
常住真心。
廣大光明之體也。
諸佛證之。
為清淨法身。
菩薩修之。
為金剛心地。
衆生迷之。
為阿賴耶識。
其不壞者。
為佛性種子。
名佛知見。
以其衆生本具。
故佛出世。
特為開示。
使其悟入。
祖師西來。
指之為心印。
是知衆生。
與佛無二無别。
第染淨熏變之不同耳。
以衆生無明業力。
念念熏蒸。
故感四大五蘊。
腥[臊-木+ㄤ]臭穢。
不淨無常敗壞之身。
其不壞者。
為輪回業果。
曆劫不忘。
菩薩以之為定慧。
熏習得意生身。
調伏衆生。
淨佛國土。
其不壞者。
微妙功德。
成就莊嚴。
惟佛證之。
為清淨法身。
常住寂光。
身土不二。
其現大身。
則無量光明相好。
居華藏莊嚴。
名實報身。
其現小化。
則丈六金身。
示生人閑。
與民同患。
而衆生見者。
但見緣生之佛。
不見法身真體。
将顯法化無二。
無常即常。
故入般涅盤。
而[垩-王+田]舍利。
攝受衆生。
名力持身。
以示金剛不壞法身常住世閑。
本無生滅去來之相。
故所現光相。
種種瑞應。
不可思議。
随衆生心。
感而應現者。
即法身應機說法。
以離言三昧。
直指衆生本有佛性。
欲令見者。
當下了悟自心。
頓見法身不生滅性。
此與靈山踞座。
末後拈花。
有何異哉。
故佛出世說法。
無非指示此一大事。
而于法華一會。
開示衆生佛之知見。
以此知見。
即法身慧命。
故雲。
此經在處。
應以七寶起塔。
況佛知見。
又為文字所障。
至若諸祖直捷示人。
而形于棒喝譏呵怒罵之閑。
而人又以機鋒目之。
将謂别有玄妙。
故悟之者希。
今者親見法身。
如來觌面。
為說不生滅法。
而人不悟諸己。
概以光明瑞相視之。
誠謂當面錯過矣。
可不哀哉。
嗟夫。
吾人沉淪多劫。
流轉生死。
今者何幸何緣。
一遇希有難遭之事。
猶自迷頭認影。
豈不上負真慈。
自昧本有。
可不為之大哀欤。
昔佛于法華會上。
自說法身壽量。
常住不滅。
此但托之空言。
未有若此。
見諸行事之深切着明者。
惟普賢以十大願顯示法身。
乃曰。
請佛住世。
勸轉法輪。
常随佛學。
之三者。
義昭于此。
初僧會至長幹。
吳主孫權。
命求舍利。
期以七日。
不應。
展三七日。
中夜猶不應。
會稽首哀請曰。
佛以慈悲為心。
苟不應。
則使此方衆生。
斷滅佛種矣。
于是痛舉佛号。
三稱。
遍身毛孔。
血汗迸灑。
即聽瓶中铿然有聲。
光燭天地。
啟之。
則舍利宛在瓶中矣。
劉薩诃身陷地獄。
将無出期。
乃聽梵僧指求舍利。
為忏罪地。
故感寶塔從地湧出。
是知康為人。
劉為己。
均皆普賢勸請之意也。
若夫種種莊嚴供養。
守護贊歎者。
豈非常随佛學者欤。
且也。
佛性之在衆生。
固其迷矣。
若夫般若光明。
常照而不昧者。
發于行事。
若世之忠臣孝子。
志士仁人。
凡所施作。
緻君澤民。
而為不朽之事業者。
豈非法身所流衍乎。
其曆代帝王。
崇奉興隆者。
讵非法王之利見乎。
總之無一衆生。
而不具有此性。
故見聞随喜。
禮拜供養者。
無異親承接足。
即布身命。
磬所有。
竭内外施。
而為莊嚴。
特為自性受用地耳。
若夫一睹舍利。
頓破無明。
了悟法身。
長揖生死。
永出迷途者。
是在上根利智。
夙具聞熏。
緣熟于當下者。
不無其人也。
由是觀之。
累代王臣。
興建于前。
太宰陸公。
重興于昔。
司馬郭公。
再振于今。
且托法身于毛端三昧。
以見不朽。
是又皆普賢願輪所持也。
理公豈佛稱空生身子為長老乎。
予自信靈山一會。
俨在目前。
說法音聲。
熾然無閑。
故特書此。
以告見聞。
随喜禮拜供養者。
不得以色相求之也。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二十五
重開塔藏。
見舍利數百粒。
五色寶光。
眩曜人目。
瞻見者。
敬禮無不感悅。
是年秋九月。
安藏之期。
山谷震吼如雷者。
七次。
聞者皆知其為舍利瑞也。
慈恐鐵易薄蝕。
外以磁灰米汁。
搗而護之。
取堅密可垂久也。
予于丙辰夏。
自南嶽來瞻禮。
見其奇峰峭拔。
獨立撐空。
狀若浮屠。
峰頂不二丈許。
石穴數尺。
僅容塔藏。
蓋天造地設。
非偶然也。
予為記之曰。
昔釋迦文佛入滅。
茶毗得舍利八斛四鬥。
天上人閑龍宮。
各分建塔。
阿育王分布閻浮。
于我震旦者。
一十有九。
惟明州建康者。
名最着。
其它未顯閑焉。
此豈其一耶。
舍利乃戒定之餘熏。
凝四大所成者。
以其血肉毛發齒骨之不一。
故有五色之異。
其體堅剛。
能貫金石。
光明奪目。
超越世寶。
有堅凝而不動者。
有流動上下。
其狀變化不一者。
蓋各随感而然也。
噫。
諸佛衆生。
同秉此心。
衆生以無明三毒妄想所熏。
故其體臭穢。
終成敗壞。
諸佛以金剛心戒定所熏。
故其體堅固。
光明照耀。
常住不壞。
正報如此。
依報亦然。
衆生依報。
感五濁惡世。
雜穢充滿。
諸佛淨土。
七寶莊嚴。
故雜花雲。
其地堅固。
金剛所成。
是所謂唯心所變。
豈他力哉。
佛非淨土不居。
故舍利非勝地不載。
維此金輪。
匡廬南面。
傑立霄漢。
勢壓群峰。
即人世空居。
而佛法身舍利常住其中。
豈小緣哉。
雖真常不壞。
而世相變遷。
故其浮屠興廢不一。
欲垂永久。
原其建立者之心。
與恢複者之志。
必有願力存焉。
是為記。
明州鄮山阿育王舍利塔記 梵語舍利羅。
此雲身骨。
惟我世尊。
于曠大劫。
以金剛心。
熏修金剛三昧。
直至成佛。
會無異念。
故變緣生五蘊幻身。
成金剛體。
即如來法身。
常住不壞。
永無生滅。
佛十身中。
有力持身。
此其一也。
如來應現娑婆。
示生迦維。
說法四十九年。
化緣已畢。
于拘屍羅城。
娑羅林雙樹閑。
入大涅盤。
時彼國王。
如法茶毗。
得舍利八斛。
分為三分。
天上人閑龍宮。
各起塔供養。
而人閑八國分之。
摩伽陁國。
阿阇世王。
得其一分。
有八萬四千顆。
至阿育王。
有大神力。
能役鬼神。
乃碎七寶末。
造八萬四千塔。
遍散四洲。
而南閻浮提。
為身教地。
故塔居多。
其來震旦者。
一十有九。
惟金陵長幹。
與明州鄮山。
顯赫最着。
予幼出家長幹。
屢睹光瑞。
種種不可名言。
雖未至明州。
蚤聞感應之征。
今見理公所寄育王山志。
讀之。
感而歎曰。
此我本師。
現在世閑。
說法處也。
夫舍利者何。
乃一真法界。
常住真心。
廣大光明之體也。
諸佛證之。
為清淨法身。
菩薩修之。
為金剛心地。
衆生迷之。
為阿賴耶識。
其不壞者。
為佛性種子。
名佛知見。
以其衆生本具。
故佛出世。
特為開示。
使其悟入。
祖師西來。
指之為心印。
是知衆生。
與佛無二無别。
第染淨熏變之不同耳。
以衆生無明業力。
念念熏蒸。
故感四大五蘊。
腥[臊-木+ㄤ]臭穢。
不淨無常敗壞之身。
其不壞者。
為輪回業果。
曆劫不忘。
菩薩以之為定慧。
熏習得意生身。
調伏衆生。
淨佛國土。
其不壞者。
微妙功德。
成就莊嚴。
惟佛證之。
為清淨法身。
常住寂光。
身土不二。
其現大身。
則無量光明相好。
居華藏莊嚴。
名實報身。
其現小化。
則丈六金身。
示生人閑。
與民同患。
而衆生見者。
但見緣生之佛。
不見法身真體。
将顯法化無二。
無常即常。
故入般涅盤。
而[垩-王+田]舍利。
攝受衆生。
名力持身。
以示金剛不壞法身常住世閑。
本無生滅去來之相。
故所現光相。
種種瑞應。
不可思議。
随衆生心。
感而應現者。
即法身應機說法。
以離言三昧。
直指衆生本有佛性。
欲令見者。
當下了悟自心。
頓見法身不生滅性。
此與靈山踞座。
末後拈花。
有何異哉。
故佛出世說法。
無非指示此一大事。
而于法華一會。
開示衆生佛之知見。
以此知見。
即法身慧命。
故雲。
此經在處。
應以七寶起塔。
況佛知見。
又為文字所障。
至若諸祖直捷示人。
而形于棒喝譏呵怒罵之閑。
而人又以機鋒目之。
将謂别有玄妙。
故悟之者希。
今者親見法身。
如來觌面。
為說不生滅法。
而人不悟諸己。
概以光明瑞相視之。
誠謂當面錯過矣。
可不哀哉。
嗟夫。
吾人沉淪多劫。
流轉生死。
今者何幸何緣。
一遇希有難遭之事。
猶自迷頭認影。
豈不上負真慈。
自昧本有。
可不為之大哀欤。
昔佛于法華會上。
自說法身壽量。
常住不滅。
此但托之空言。
未有若此。
見諸行事之深切着明者。
惟普賢以十大願顯示法身。
乃曰。
請佛住世。
勸轉法輪。
常随佛學。
之三者。
義昭于此。
初僧會至長幹。
吳主孫權。
命求舍利。
期以七日。
不應。
展三七日。
中夜猶不應。
會稽首哀請曰。
佛以慈悲為心。
苟不應。
則使此方衆生。
斷滅佛種矣。
于是痛舉佛号。
三稱。
遍身毛孔。
血汗迸灑。
即聽瓶中铿然有聲。
光燭天地。
啟之。
則舍利宛在瓶中矣。
劉薩诃身陷地獄。
将無出期。
乃聽梵僧指求舍利。
為忏罪地。
故感寶塔從地湧出。
是知康為人。
劉為己。
均皆普賢勸請之意也。
若夫種種莊嚴供養。
守護贊歎者。
豈非常随佛學者欤。
且也。
佛性之在衆生。
固其迷矣。
若夫般若光明。
常照而不昧者。
發于行事。
若世之忠臣孝子。
志士仁人。
凡所施作。
緻君澤民。
而為不朽之事業者。
豈非法身所流衍乎。
其曆代帝王。
崇奉興隆者。
讵非法王之利見乎。
總之無一衆生。
而不具有此性。
故見聞随喜。
禮拜供養者。
無異親承接足。
即布身命。
磬所有。
竭内外施。
而為莊嚴。
特為自性受用地耳。
若夫一睹舍利。
頓破無明。
了悟法身。
長揖生死。
永出迷途者。
是在上根利智。
夙具聞熏。
緣熟于當下者。
不無其人也。
由是觀之。
累代王臣。
興建于前。
太宰陸公。
重興于昔。
司馬郭公。
再振于今。
且托法身于毛端三昧。
以見不朽。
是又皆普賢願輪所持也。
理公豈佛稱空生身子為長老乎。
予自信靈山一會。
俨在目前。
說法音聲。
熾然無閑。
故特書此。
以告見聞。
随喜禮拜供養者。
不得以色相求之也。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二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