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六

關燈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二十六 侍 者  福 善 日錄 門 人  通 炯 編輯 嶺南弟子 劉起相 重較 記 廬山大悲忏堂記 唯佛法身無際。

    全體而為衆生。

    衆生妄想無際。

    全體而為生死之妄業。

    妄業不消。

    故衆生苦海亦無際。

    而終莫知出。

    自非大悲願力。

    無由以竭苦海。

    消妄業而出生死。

    證本際也。

    是故觀音大士。

    稱法界心。

    行大悲行。

    潛入一切衆生妄想海中。

    而為之濟度。

    設陀羅尼。

    令其持誦熏修。

    欲令衆生出苦海。

    見本法身。

    登涅盤岸。

    此大悲忏法所由立也。

    其咒本出灌頂部。

    乃中道法身所流。

    是為毗盧心印。

    始于四明尊者。

    準大悲經之所創立。

    其來尚矣。

    良以衆生藏識幽關。

    非秘密心印。

    不足以破之。

    是為脫苦之良藥也。

    直指滿公。

    受教于雲栖。

    藏修南嶽志。

    以忏法為佛事。

    信奉者衆。

    既而之廬嶽。

    結隐單栖。

    願廣此法。

    以度四衆。

    故建忏堂。

    以示熏修之儀。

    堂既成。

    乞記于老人。

    乃謂之曰。

    一切衆生。

    皆本法身。

    既迷而為生死業海。

    令以法身心印。

    而熏變業性。

    是以水投水。

    似空合空。

    但有信者。

    于生死苦。

    不期出而出矣。

    公以大悲心。

    為苦海舟航之慈楫。

    以人人本有之法。

    而指示之。

    如以甘露灑焦枯。

    而清涼心地。

    不待告而自知矣。

    法性無盡。

    衆生界不可盡。

    此法亦無盡。

    又何以永永為計哉。

     廬山雲中寺十方常住碑記 廬山禅林綦布。

    山之絕頂。

    九奇峰下。

    最為幽勝。

    俗呼仰天坪。

    以其高而無上也。

    昔為虎狼之巢。

    有雲中寺。

    乃敬堂忠公所創建也。

    師諱法忠。

    本歙人。

    年十九。

    禮杭之靈隐達機和尚為弟子。

    執爨三年。

    思大事未了。

    遂依講肆。

    聽了義諸經。

    猶以文字為障礙。

    渡江之少林。

    依大千和尚。

    參達摩西來之旨。

    居十載。

    尋之京師。

    複禮遍融諸大知識。

    印決心要。

    因之五台。

    會予與妙師。

    心知為法門之傑。

    予去東海。

    妙師歸蘆芽。

    因拉師同往。

    居三年。

    諸所建立多咨之。

    頃又棄去。

    入牛山。

    未幾而轉匡山。

    初結庵講經台。

    居三年。

    以往來為煩。

    仍遷五老峰。

    又四年。

    至雲中。

    愛其高絕。

    乃誅茅縛椽以居之。

    草衣木食。

    十方英靈衲子多集。

    師脫形骸。

    無爾我。

    以道相忘。

    不設規繩。

    無約束。

    人人自律。

    不以世俗标榜。

    四事任緣。

    阙則親行乞以供之。

    雖寸絲粒米。

    鹹以衆為懷。

    精練三業。

    禀明一心。

    居二十二年。

    遂成叢林。

    後為團瓢。

    以供宴息。

    山門榜曰。

    雲中。

    志最高也。

    師好栽松。

    計十餘萬章。

    冀化龍以紀年也。

    予自南嶽來遊茲山。

    師與予夜話。

    因謂予曰。

    某老矣。

    幻化人世。

    任緣住此山三十年矣。

    今浮光不久。

    即此道場。

    雖幻緣所成。

    本意為十方龍象設。

    非為區區一己。

    乞師一言以為志。

    予喜而歎曰。

    大哉師之心乎。

    經雲。

    以大圓覺。

    為我伽藍。

    身心安居。

    平等性智。

    是佛以十方為懷也。

    西江有言。

    十方同聚會。

    個個學無為。

    此是選佛場。

    心空及第歸。

    是祖以十方為心也。

    惟師生平志在無我。

    故随所建立皆無我。

    今一旦而委之十方。

    是究竟無我。

    其有能克紹其業。

    赤身擔荷者。

    能以師心為心。

    苟志于道。

    豈無豪傑之士。

    心空及第者乎。

    是則山色湖光。

    水流風動。

    皆演無我之法音。

    師廣長舌相。

    常住而不泯也。

    其常住相代。

    别有劵。

    非予所筆。

    略記師生平始末。

    以告來者。

     廬山萬壽寺莊嚴佛像記 廬山之南。

    刹竿相望。

    其谷之大者。

    曰栖賢。

    岩壑嵚岑。

    林木蓊郁。

    太乙漢陽桃林諸峰。

    叢列雲中。

    衆水會于巨澗。

    中有寺曰。

    萬壽。

    蓋唐僧德英所建。

    為禅堀也。

    歲久而毀。

    我 明正統閑。

    僧明安重修。

    今亦圮矣。

    禅人慧楞。

    緝而居之。

    古殿數楹。

    不蔽風雨。

    佛像金容塵坌薄蝕。

    凄然蒼藓古瓦閑也。

    楞因發願重新。

    乞予為疏。

    遣其徒本聖。

    走故鄉新城行乞焉。

    孝廉塗君世延。

    以前身為僧。

    因字曰。

    誤來。

    志不忘本也。

    見疏興心。

    遂先倡于衆。

    施金若幹。

    聖持歸以莊嚴金像。

    殿宇煥然一新。

    山光掩映。

    若睹毫彩于靈鹫。

    為人天說法時也。

    仍乞予記之曰。

    夫佛者。

    覺也。

    為生靈之大本。

    即衆生知覺之自性也。

    人有此心。

    則人皆有此覺。

    覺則衆生即佛。

    不覺則佛即衆生。

    故曰心佛與衆生。

    是三無差别。

    今之莊嚴此像。

    匪直饬金木之幻形。

    實所以開自心之佛性也。

    若塗君者。

    宿生為僧。

    是欲望跻覺路者也。

    今轉為此身。

    是欲覺而複昧。

    如人酣睡。

    将醒而複困。

    特傍無一呼振起者耳。

    傳燈諸祖。

    大開爐鞴。

    陶冶群迷。

    或一棒一喝之閑。

    使人頓盡凡情。

    立登覺地。

    即所謂一呼而醒大夢者。

    由是觀之。

    則予之一疏。

    不減臨濟德山之棒喝。

    塗君一觸而悟本來。

    即能現八相于目前。

    圓三祗于當下。

    可謂捷疾利根者也。

    斯則同施善男女等。

    即靈山四衆之俦。

    共結佛種之緣。

    将來世世生生。

    于夢宅中。

    遞相呼斥。

    必皆至大覺而後已。

    是所謂一大事因緣也。

    又豈值施不悭之财。

    饬幻化之像而已哉。

    此佛性之緣。

    經說如人食少金剛。

    終竟透皮而出。

    甚言性真之不昧也。

    請記之。

    以為他日法門券。

     嘉興平湖縣紫清寺齋僧田記 平湖紫清道場。

    乃見全慧公所修。

    置齋僧田七十畝。

    以永供三寶。

    是為常住。

    丁巳歲。

    慧公入寂。

    遺囑弟子智達。

    無替乃業。

    達來匡山受戒。

    且請老人為記之曰。

    凡世之稱田者。

    以種子有所托而不朽者。

    生生無窮也。

    故孝順父母為敬田。

    拔濟貧苦為悲田。

    供養三寶為福田。

    世人舍此。

    而修性命之福者。

    無地矣。

    慧公所遺之田。

    三者具。

    而世出世命。

    實所系焉。

    後之守此三田。

    而不力耕。

    有所荒穢者。

    失敬則逆。

    失悲則盜。

    無福則佛之慧命。

    斯斷絕矣。

    其有不及念及此者。

    不為非人。

    亦非佛弟子矣。

    然而食此田者。

    亦當知推此心。

    則智種靈苗。

    日夜秀發。

    而菩提之果可冀。

    否則堕為焦芽敗種矣。

     全椒縣三汊河建昌化庵記 欽惟我 聖祖。

    龍飛淮甸。

    肇迹滁陽。

    山川之靈。

    固已久矣。

    全椒當郡之西。

    雖彈丸黑子。

    僻在一隅。

    為滁之奧。

    猶寸玉也。

    藏輝斂潤。

    向含而未暢。

    若陽春之發育。

    蓋有時焉。

    我 明二百餘年。

    嘉隆之際。

    文運始開。

    時猶朱明之會也。

    今則洋洋佛國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