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者佚。
病者安。
愚者智。
惰者勤。
勞者息。
饑者食。
渴者飲。
何莫而非尊勝功德耶。
使雲栖之清規不墜。
靈山之法道常存。
若天帝拈一莖草為梵刹。
殊未可以思議較計求之也。
且以上祝 堯年。
下與斯民共跻仁壽。
又為大海潛流。
潤澤無窮。
予也不敏。
何得而名焉。
錢吳越忠懿國王造銅阿育王舍利塔記 昔世尊入滅。
茶毗得舍利八斛四鬥。
分作三分。
天上人閑龍宮。
各建塔供養。
爾時阿育王親受一分。
散閻浮提。
震旦國得一十九座。
而明州阿育王塔。
乃其一也。
其式亦出自西域。
而舍利燦爛。
光明變現。
随人各見不同。
亦有不見者。
蓋因障有厚薄耳。
二千年後。
五代時。
錢吳越忠懿國王。
承先業。
敬事三寶。
如式造小銅塔。
八萬四千座。
埋藏國内名山。
世未有知者。
我明萬曆初。
常熟顧耿光。
造其父憲副茔地中。
掘出一小銅塔。
高五寸許。
如阿育王塔式。
内刻款雲。
吳越國王錢弘俶。
敬造八萬四千寶塔。
乙卯年記。
一十九字。
外四面镂釋迦往因本行。
示相。
前則毗屍王割肉飼鷹救鴿。
後則慈力王割耳然燈。
左則薩埵太子投崖飼虎。
右則月光王捐舍寶首四事。
文理密緻。
滲以金饬。
顧為錢太史之母舅。
因公為忠懿王後。
遂以塔付之。
公得此。
自号聚沙居士。
志因也。
乃送興福蘭若。
予東遊訪太史。
過洞聞上座。
睹其塔。
奇其事。
因記之曰。
佛以法界為身。
即草葉縷結。
皆成佛真體。
況托象者乎。
良以衆生迷本法身。
變為三毒。
成八萬四千煩惱。
佛以普光明智。
熏三毒為三德秘藏。
故變煩惱為八萬四千功德。
育王所造。
蓋表功德之數量也。
吳越王仿造銅塔。
如其數。
盡埋地中。
意表功德藏于衆生心地。
冀啟一塔。
則見一種功德。
即睹法界之全身。
如從一隙見無際空。
是可以色相視之哉。
法身堅固。
曆劫不磨。
随緣應現。
太史此塔。
豈從因地示性空之一隙邪。
萬曆四十五年佛生日記。
讀異夢記 幻人東遊吳越。
西還匡廬。
舟過蕪關。
關尹玉受劉君。
邀留信宿。
适吳門管茂才席之。
從别道來。
诘朝席之先至舟。
訊幻人。
即談玉受異夢事。
幻人驚異之。
及叩玉受。
出幹城遊草。
讀記異夢甚悉。
初玉受奉黔中聘。
道中病卧下隽驿亭。
夜夢一偉丈夫。
長喙突入。
似有所求。
而意氣尚陵厲不平。
揖玉受。
與之坐。
問其族氏。
其人抗聲應曰。
餘宋将軍曹翰也。
以江州之役。
多殺不辜。
自贻伊戚。
今複何言。
玉受夢中未悉江州本末。
但憶翰與曹彬同将。
乃曰。
公受曹樞密節制。
仁厚不殺。
安所贻戚。
其人曰。
餘憤江州久抗王命。
先殺守将胡則。
尋屠其城。
取快一時。
何知死受冥譴。
一時同事諸人。
并落異道。
餘獨為豬。
蓋餘生時性多怒罵。
舌鋒猛毒。
既得豬報。
聲多嚄嚄。
或見擒捉。
呼号四徹。
冥中譴罰。
尺寸不爽。
乞公拯之。
玉受聽之悚然。
因雲。
餘尚凡夫。
何以脫公。
其人雲。
公性慈悲。
每見予輩。
雅相憐愍。
可憶往年。
有所見夢。
荷公再生者。
即予也。
蓋玉受曾于戊申春。
家奴以其租負。
數有豬償者。
夜夢一人乞命。
即命奴畜之。
逾年自斃。
夢中明憶往事。
即應曰。
實有之。
但不知是公耳。
今則餘安所覓公。
其人雲。
業報無定。
昨償一近縣人債。
不意有緣。
于此得複遇公。
今番又不知業運何所。
言下泣甚哀。
徐收淚雲。
某幸在唐太宗朝。
為一小吏。
聽一法師說四十二章經。
某為設供。
感世世為宰官。
及宋初而報盡。
遽作惡業。
轉受此果。
然幸有夙種善因。
今得遇公。
自今乞公。
凡遇我輩。
或見執。
或聞聲。
或見食餘肉。
為持準提咒。
或稱彌陀号。
餘暫堪忍其苦。
定脫此報。
生人中。
誓不更造惡業負公也。
玉受曰。
此餘夙心也。
矧奉教。
敢負約。
其人喜。
拜謝而去。
嗚呼。
異哉。
業報昭昭。
不爽如此。
觀曹翰之始為小吏。
以聞佛法。
作一飯僧功德。
遂世世受福。
及至善報将盡。
且為大将而恣殺業。
豈惡習随福報而大耶。
良可畏也。
以殺業之慘。
曆受刀砧之苦。
又六百餘年。
仍以夙種善根。
兩現夢于劉君。
竟乞脫其苦趣。
然而劉君。
豈翰初身說經之法師耶。
觀曹翰之惡報不爽。
而劉君之善根。
亦有自來矣。
幻人初聞其說。
驚異之。
及觀劉君。
幹遊草中異夢記。
故為之說。
普告人天。
以崇放生戒殺之德。
彰明較著者也。
且聞聲見肉。
而持咒念佛。
尚冀堪忍。
脫其苦報。
況出真慈。
戒殺放生者乎。
予是于雲栖之放生所。
深有感焉。
敬書此以告本寺知事。
當依規則。
凡在所放。
皆有緣者。
時看養殷勤。
說法開示。
念誦送死。
皆真實事。
幸勿疲厭。
若以佛性而觀。
則資糧亦彼當有分者。
幸無匮乏。
令彼饑虛也。
太和縣真如庵記 太和之西北四十裡。
早禾市。
有真如庵者。
乃雲栖弟子廣果所建也。
果吉安人。
早歲茹素。
敬事三寶。
中年挈妻子出家。
祝發于廬山淨業堂。
受戒于雲栖大師。
複從古心和尚調練具足。
歸鄉至太和。
孝廉羅紹奎。
舍地五畝。
建庵請居之。
以接納往來。
八年于茲矣。
久之雲集日益衆。
建殿二座。
雲堂齋廚。
諸所畢備。
俨然一道場也。
慮無以贍大衆。
乃集信心。
作百子燈會。
儲其資。
買田若幹畝。
為常住。
将以永供大衆。
四事無缺。
可以安居。
精修淨業。
無外募也。
事既就緒。
果走匡廬。
乞予為記。
予因謂之曰。
嘗聞十方淨土。
唯心所變。
心淨則土淨。
譬如夢事。
貴人夢苦事而呻吟。
貧人夢金寶而欣悅。
覺後雖空。
夢時未嘗不有也。
所謂生死涅盤。
猶如昨夢。
況世谛有為莊嚴功德乎。
昔達摩對武帝雲。
有為之行。
實無功德。
淨智妙圓。
體自空寂。
雖然未悟空宗之體。
而棄有為之行。
讵非枵腹以待王膳。
望濟其饑乎。
所謂有為雖僞。
棄之則功行不成。
無為雖真。
拟之則聖果難克。
苟能達性空而建萬行。
可謂理事雙修。
真妄一契者也。
又何以建立為事行哉。
若果禅人。
居然一俗士也。
中年挈妻子。
同出塵勞。
頓修淨戒。
不十年而道場随建。
豈非淨土唯心哉。
且此庵昔為荒鹵。
今為道場。
實成于一念。
由是觀之。
則西
病者安。
愚者智。
惰者勤。
勞者息。
饑者食。
渴者飲。
何莫而非尊勝功德耶。
使雲栖之清規不墜。
靈山之法道常存。
若天帝拈一莖草為梵刹。
殊未可以思議較計求之也。
且以上祝 堯年。
下與斯民共跻仁壽。
又為大海潛流。
潤澤無窮。
予也不敏。
何得而名焉。
錢吳越忠懿國王造銅阿育王舍利塔記 昔世尊入滅。
茶毗得舍利八斛四鬥。
分作三分。
天上人閑龍宮。
各建塔供養。
爾時阿育王親受一分。
散閻浮提。
震旦國得一十九座。
而明州阿育王塔。
乃其一也。
其式亦出自西域。
而舍利燦爛。
光明變現。
随人各見不同。
亦有不見者。
蓋因障有厚薄耳。
二千年後。
五代時。
錢吳越忠懿國王。
承先業。
敬事三寶。
如式造小銅塔。
八萬四千座。
埋藏國内名山。
世未有知者。
我明萬曆初。
常熟顧耿光。
造其父憲副茔地中。
掘出一小銅塔。
高五寸許。
如阿育王塔式。
内刻款雲。
吳越國王錢弘俶。
敬造八萬四千寶塔。
乙卯年記。
一十九字。
外四面镂釋迦往因本行。
示相。
前則毗屍王割肉飼鷹救鴿。
後則慈力王割耳然燈。
左則薩埵太子投崖飼虎。
右則月光王捐舍寶首四事。
文理密緻。
滲以金饬。
顧為錢太史之母舅。
因公為忠懿王後。
遂以塔付之。
公得此。
自号聚沙居士。
志因也。
乃送興福蘭若。
予東遊訪太史。
過洞聞上座。
睹其塔。
奇其事。
因記之曰。
佛以法界為身。
即草葉縷結。
皆成佛真體。
況托象者乎。
良以衆生迷本法身。
變為三毒。
成八萬四千煩惱。
佛以普光明智。
熏三毒為三德秘藏。
故變煩惱為八萬四千功德。
育王所造。
蓋表功德之數量也。
吳越王仿造銅塔。
如其數。
盡埋地中。
意表功德藏于衆生心地。
冀啟一塔。
則見一種功德。
即睹法界之全身。
如從一隙見無際空。
是可以色相視之哉。
法身堅固。
曆劫不磨。
随緣應現。
太史此塔。
豈從因地示性空之一隙邪。
萬曆四十五年佛生日記。
讀異夢記 幻人東遊吳越。
西還匡廬。
舟過蕪關。
關尹玉受劉君。
邀留信宿。
适吳門管茂才席之。
從别道來。
诘朝席之先至舟。
訊幻人。
即談玉受異夢事。
幻人驚異之。
及叩玉受。
出幹城遊草。
讀記異夢甚悉。
初玉受奉黔中聘。
道中病卧下隽驿亭。
夜夢一偉丈夫。
長喙突入。
似有所求。
而意氣尚陵厲不平。
揖玉受。
與之坐。
問其族氏。
其人抗聲應曰。
餘宋将軍曹翰也。
以江州之役。
多殺不辜。
自贻伊戚。
今複何言。
玉受夢中未悉江州本末。
但憶翰與曹彬同将。
乃曰。
公受曹樞密節制。
仁厚不殺。
安所贻戚。
其人曰。
餘憤江州久抗王命。
先殺守将胡則。
尋屠其城。
取快一時。
何知死受冥譴。
一時同事諸人。
并落異道。
餘獨為豬。
蓋餘生時性多怒罵。
舌鋒猛毒。
既得豬報。
聲多嚄嚄。
或見擒捉。
呼号四徹。
冥中譴罰。
尺寸不爽。
乞公拯之。
玉受聽之悚然。
因雲。
餘尚凡夫。
何以脫公。
其人雲。
公性慈悲。
每見予輩。
雅相憐愍。
可憶往年。
有所見夢。
荷公再生者。
即予也。
蓋玉受曾于戊申春。
家奴以其租負。
數有豬償者。
夜夢一人乞命。
即命奴畜之。
逾年自斃。
夢中明憶往事。
即應曰。
實有之。
但不知是公耳。
今則餘安所覓公。
其人雲。
業報無定。
昨償一近縣人債。
不意有緣。
于此得複遇公。
今番又不知業運何所。
言下泣甚哀。
徐收淚雲。
某幸在唐太宗朝。
為一小吏。
聽一法師說四十二章經。
某為設供。
感世世為宰官。
及宋初而報盡。
遽作惡業。
轉受此果。
然幸有夙種善因。
今得遇公。
自今乞公。
凡遇我輩。
或見執。
或聞聲。
或見食餘肉。
為持準提咒。
或稱彌陀号。
餘暫堪忍其苦。
定脫此報。
生人中。
誓不更造惡業負公也。
玉受曰。
此餘夙心也。
矧奉教。
敢負約。
其人喜。
拜謝而去。
嗚呼。
異哉。
業報昭昭。
不爽如此。
觀曹翰之始為小吏。
以聞佛法。
作一飯僧功德。
遂世世受福。
及至善報将盡。
且為大将而恣殺業。
豈惡習随福報而大耶。
良可畏也。
以殺業之慘。
曆受刀砧之苦。
又六百餘年。
仍以夙種善根。
兩現夢于劉君。
竟乞脫其苦趣。
然而劉君。
豈翰初身說經之法師耶。
觀曹翰之惡報不爽。
而劉君之善根。
亦有自來矣。
幻人初聞其說。
驚異之。
及觀劉君。
幹遊草中異夢記。
故為之說。
普告人天。
以崇放生戒殺之德。
彰明較著者也。
且聞聲見肉。
而持咒念佛。
尚冀堪忍。
脫其苦報。
況出真慈。
戒殺放生者乎。
予是于雲栖之放生所。
深有感焉。
敬書此以告本寺知事。
當依規則。
凡在所放。
皆有緣者。
時看養殷勤。
說法開示。
念誦送死。
皆真實事。
幸勿疲厭。
若以佛性而觀。
則資糧亦彼當有分者。
幸無匮乏。
令彼饑虛也。
太和縣真如庵記 太和之西北四十裡。
早禾市。
有真如庵者。
乃雲栖弟子廣果所建也。
果吉安人。
早歲茹素。
敬事三寶。
中年挈妻子出家。
祝發于廬山淨業堂。
受戒于雲栖大師。
複從古心和尚調練具足。
歸鄉至太和。
孝廉羅紹奎。
舍地五畝。
建庵請居之。
以接納往來。
八年于茲矣。
久之雲集日益衆。
建殿二座。
雲堂齋廚。
諸所畢備。
俨然一道場也。
慮無以贍大衆。
乃集信心。
作百子燈會。
儲其資。
買田若幹畝。
為常住。
将以永供大衆。
四事無缺。
可以安居。
精修淨業。
無外募也。
事既就緒。
果走匡廬。
乞予為記。
予因謂之曰。
嘗聞十方淨土。
唯心所變。
心淨則土淨。
譬如夢事。
貴人夢苦事而呻吟。
貧人夢金寶而欣悅。
覺後雖空。
夢時未嘗不有也。
所謂生死涅盤。
猶如昨夢。
況世谛有為莊嚴功德乎。
昔達摩對武帝雲。
有為之行。
實無功德。
淨智妙圓。
體自空寂。
雖然未悟空宗之體。
而棄有為之行。
讵非枵腹以待王膳。
望濟其饑乎。
所謂有為雖僞。
棄之則功行不成。
無為雖真。
拟之則聖果難克。
苟能達性空而建萬行。
可謂理事雙修。
真妄一契者也。
又何以建立為事行哉。
若果禅人。
居然一俗士也。
中年挈妻子。
同出塵勞。
頓修淨戒。
不十年而道場随建。
豈非淨土唯心哉。
且此庵昔為荒鹵。
今為道場。
實成于一念。
由是觀之。
則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