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
有山曰南屏。
有寺居其上。
曰淨慈。
宋高宗南渡。
崇五山十刹。
而首茲焉。
寺始于周顯德。
吳越錢忠懿王建。
初為永明院。
迎智覺壽禅師。
為開山第一代住持。
改今額。
大師得法于天台韶國師。
為法眼的骨孫。
妙契單傳心印。
博通三藏。
達佛一大藏教。
特顯三界唯心。
萬法唯識之旨。
以佛滅後。
西域唱導諸師。
以唯心唯識。
立性相二宗。
冰炭相攻。
以至分河飲水。
破壞正法。
及大教東來。
不三百年。
而達摩西來。
不立文字。
直指人心。
見性成佛。
是為禅宗。
于是遂有教外别傳之道。
六傳至曹溪而下。
南嶽青原。
次為五宗。
由唐至宋。
其道大盛。
于是禅教相非。
如性相相抵。
是皆不達唯心唯識之旨。
而各立門戶。
自梁唐而宋。
四百年來。
海内學者。
曉曉兢辯。
卒不能起大覺。
以折中之。
于是大師愍佛日之昏也。
乃集賢首。
慈恩。
天台。
三宗義學。
精于法義者。
百餘人。
館于兩閣。
博閱義海。
更相質難。
師則以心宗之衡準平之。
又集大乘經論六十部。
西天此土。
賢聖之言三百家。
證成唯心。
為書百卷。
名曰宗鏡錄。
因以顔堂。
意以一心為宗。
照萬法為鏡。
撒三宗之藩籬。
顯一心之奧義。
其猶縣義象于性天。
攝殊流而歸法海。
不唯性相雙融。
即九流百氏。
技藝資生。
無不引歸實際。
又何教禅之不一。
知見之不泯哉。
良以衆生之執迷久矣。
雖性相教禅。
皆顯一心之妙。
但佛開遮心病。
末後拈花。
自語而自異。
卒無以一之。
由是執筌之徒。
認指失月。
孰能正之。
世尊入滅二千年矣。
自非大師蹶起而大通之。
竊恐終古曉曉。
究竟了無歸甯之日也。
是知大師厥功大矣。
集吾法之大成。
使釋迦複起。
功亦無越于此者。
豈非夫子賢于堯舜遠耶。
或曰。
從前諸祖。
皆了悟自心者。
乃雲。
向上一着。
三世諸佛不許觑着。
又曰。
一大藏經。
是揩瘡膿故紙。
又見世尊初生。
指天指地。
即要一棒打殺。
乃至上堂示衆。
未嘗不痛斥文字。
不許親近教義。
大師今以和會性相。
強合一心。
豈非有違達摩西來之指耶。
抑諸古德。
有違一心之義耶。
曰。
此正以西來大意不明。
互起偏見。
故作今生之事耳。
即古德機緣。
皆顯如來之大機大用。
未嘗非佛之作略。
即如文殊起佛見法見。
貶向鐵圍山中。
又文殊亦曾持刀殺佛。
其諸弟子。
入維摩丈室。
種種受呵。
是皆諸祖之機用。
但為遮遣調伏衆生之法藥耳。
非實法也。
但今初心淺智。
不悟如來平等法界。
故不能達離相之旨。
惟如來說法。
以海印三昧。
印定諸法。
謂虛空為帝青寶。
虛明如鏡。
大地山林。
草芥人畜。
森羅萬象。
靡不現景于空鏡之中。
而大海波澄。
虛明洞徹。
則空鏡之景。
現于海中。
猶如印文。
如來說法。
以平等大慧。
圓照法界。
衆生心念。
皆知頭數。
閻浮提雨。
皆知其滴。
如此是名海印三昧。
由是觀之。
則無一物不是佛心。
無一法而非佛事。
無一行而非佛行。
一切諸法。
安有纖毫。
出于唯心之外者乎。
是知宗鏡之稱。
以以一心照法。
泯萬法歸一心。
則何法而非祖師心印。
又何性相教禅之别乎。
是則毀相者不達法性。
斥教者不達佛心。
不約佛祖之妙用。
而執為實法。
所以正法眼藏難明也。
可不痛哉。
今也寺面西湖。
湖水如鏡。
四山羅列。
六橋花柳。
樓船往來。
人物妍[娟-月+蟲]。
歌管遠近。
鐘鼓相參。
晝夜六時。
古今不斷于湖上。
而殿中如來。
安然寂默。
如入海印三昧時。
未嘗纖毫出于宗鏡。
即今松風泉響。
蚓吹蛙聲。
猶是大師坐宗鏡堂。
揮麈會義說法時也。
又何庸夫筆舌哉。
是知茲山之地。
甲于中州。
寺首于諸刹。
法超于教禅。
心境最勝。
到宗鏡之堂。
當與湖山相為終始矣。
大師入滅。
四百餘年。
骨塔沒于荒榛。
萬曆某年。
寺僧大壑求而得之。
移置于堂後。
斯實大師法身隐而複現。
當與茲堂常住不朽矣。
堂無記。
壑乞予以志之。
徑山淩霄峰記 按志。
龍遊閣。
居翠峰之頂。
畫拱璇題。
承雲納日。
而虛檐外曰淩霄之閣。
是峰頂有閣。
又記。
峰頂時見五色毫光。
因有寶光殿。
似閣前有殿。
今皆廢矣。
昔圓照禅師居峰頂十年。
有坐斷淩霄已十年。
匡宗扶教且随緣之句。
既而古鼎禅師亦居十年。
由是觀之。
則先代住山。
靡不愛其孤絕。
但峰頂無水。
風高迥絕。
非藏修地也。
月庭法師。
亦曾于此為衆說華嚴經。
以此峰乃五峰之主。
雙徑之祖龍也。
頃梵懷慧公。
結庵于頂。
居十三年矣。
向苦于水。
公鑿石得泉。
可供百人。
大旱不竭。
手植引路松。
冀化龍也。
予于丁巳新春登之。
四望寥廓。
一目千裡。
予因題其庵曰。
空中居。
志超世也。
時有詩以記之。
泉味甘冽。
以從空中出。
如天甘露。
因以名泉。
海虞尊勝庵記 海虞僻處東隅。
佛化固未易及也。
予頃過而觀焉。
則彼從事三寶者。
獨盛于他。
比闾相尚。
蓋鄉多薦紳先生。
素為護法。
有以觀感而興起者。
信乎佛性本有。
法化普周。
草芥微塵。
皆成佛種。
第在開導者何如耳。
今尊勝庵。
乃月輝法師明公所創。
公為邑之陳氏子。
幼即喃喃唱佛名。
及教習諸業。
皆不谙。
獨志出世。
年十七。
禮玉峰庵一源和尚為師。
禮雲栖大師授具戒。
複詣南都。
親雪浪法師講肆。
習賢首教義。
苦志七年。
己亥秋。
歸省母氏。
于虞山陽露台。
掩關三年。
參究西來祖意。
壬寅。
複往諸方。
所至見老病者。
叢林多不納。
無所依歸。
因發願。
傥有把茅。
當與十方老病共之。
惜未就。
因循十年。
壬子秋。
邑孝廉翁兆吉。
願舍寺前空地。
約十畝。
建十方禅院。
及養老靜室。
公喜。
以為得地。
可酬宿願。
邑乘載有尊勝庵。
久廢。
開基入地丈餘。
得古井一口。
水甚甘冽。
疑即舊址也。
滄海桑田。
豈劫運哉。
啟工于萬曆丁巳夏。
落成于戊午秋。
以公生平持尊勝咒。
遂以尊勝名。
走書乞予以記之。
曰。
大地衆生。
無一人而無佛性。
十方世界。
無一塵而非道場。
第在機緣會合。
感應道交。
則彈指出現。
以翁君之舍地。
何必祇園。
以明公之建化。
何俟百丈。
即以禅侶安居。
六時禮誦。
經聲佛号。
鐘鼓交參。
使老
有山曰南屏。
有寺居其上。
曰淨慈。
宋高宗南渡。
崇五山十刹。
而首茲焉。
寺始于周顯德。
吳越錢忠懿王建。
初為永明院。
迎智覺壽禅師。
為開山第一代住持。
改今額。
大師得法于天台韶國師。
為法眼的骨孫。
妙契單傳心印。
博通三藏。
達佛一大藏教。
特顯三界唯心。
萬法唯識之旨。
以佛滅後。
西域唱導諸師。
以唯心唯識。
立性相二宗。
冰炭相攻。
以至分河飲水。
破壞正法。
及大教東來。
不三百年。
而達摩西來。
不立文字。
直指人心。
見性成佛。
是為禅宗。
于是遂有教外别傳之道。
六傳至曹溪而下。
南嶽青原。
次為五宗。
由唐至宋。
其道大盛。
于是禅教相非。
如性相相抵。
是皆不達唯心唯識之旨。
而各立門戶。
自梁唐而宋。
四百年來。
海内學者。
曉曉兢辯。
卒不能起大覺。
以折中之。
于是大師愍佛日之昏也。
乃集賢首。
慈恩。
天台。
三宗義學。
精于法義者。
百餘人。
館于兩閣。
博閱義海。
更相質難。
師則以心宗之衡準平之。
又集大乘經論六十部。
西天此土。
賢聖之言三百家。
證成唯心。
為書百卷。
名曰宗鏡錄。
因以顔堂。
意以一心為宗。
照萬法為鏡。
撒三宗之藩籬。
顯一心之奧義。
其猶縣義象于性天。
攝殊流而歸法海。
不唯性相雙融。
即九流百氏。
技藝資生。
無不引歸實際。
又何教禅之不一。
知見之不泯哉。
良以衆生之執迷久矣。
雖性相教禅。
皆顯一心之妙。
但佛開遮心病。
末後拈花。
自語而自異。
卒無以一之。
由是執筌之徒。
認指失月。
孰能正之。
世尊入滅二千年矣。
自非大師蹶起而大通之。
竊恐終古曉曉。
究竟了無歸甯之日也。
是知大師厥功大矣。
集吾法之大成。
使釋迦複起。
功亦無越于此者。
豈非夫子賢于堯舜遠耶。
或曰。
從前諸祖。
皆了悟自心者。
乃雲。
向上一着。
三世諸佛不許觑着。
又曰。
一大藏經。
是揩瘡膿故紙。
又見世尊初生。
指天指地。
即要一棒打殺。
乃至上堂示衆。
未嘗不痛斥文字。
不許親近教義。
大師今以和會性相。
強合一心。
豈非有違達摩西來之指耶。
抑諸古德。
有違一心之義耶。
曰。
此正以西來大意不明。
互起偏見。
故作今生之事耳。
即古德機緣。
皆顯如來之大機大用。
未嘗非佛之作略。
即如文殊起佛見法見。
貶向鐵圍山中。
又文殊亦曾持刀殺佛。
其諸弟子。
入維摩丈室。
種種受呵。
是皆諸祖之機用。
但為遮遣調伏衆生之法藥耳。
非實法也。
但今初心淺智。
不悟如來平等法界。
故不能達離相之旨。
惟如來說法。
以海印三昧。
印定諸法。
謂虛空為帝青寶。
虛明如鏡。
大地山林。
草芥人畜。
森羅萬象。
靡不現景于空鏡之中。
而大海波澄。
虛明洞徹。
則空鏡之景。
現于海中。
猶如印文。
如來說法。
以平等大慧。
圓照法界。
衆生心念。
皆知頭數。
閻浮提雨。
皆知其滴。
如此是名海印三昧。
由是觀之。
則無一物不是佛心。
無一法而非佛事。
無一行而非佛行。
一切諸法。
安有纖毫。
出于唯心之外者乎。
是知宗鏡之稱。
以以一心照法。
泯萬法歸一心。
則何法而非祖師心印。
又何性相教禅之别乎。
是則毀相者不達法性。
斥教者不達佛心。
不約佛祖之妙用。
而執為實法。
所以正法眼藏難明也。
可不痛哉。
今也寺面西湖。
湖水如鏡。
四山羅列。
六橋花柳。
樓船往來。
人物妍[娟-月+蟲]。
歌管遠近。
鐘鼓相參。
晝夜六時。
古今不斷于湖上。
而殿中如來。
安然寂默。
如入海印三昧時。
未嘗纖毫出于宗鏡。
即今松風泉響。
蚓吹蛙聲。
猶是大師坐宗鏡堂。
揮麈會義說法時也。
又何庸夫筆舌哉。
是知茲山之地。
甲于中州。
寺首于諸刹。
法超于教禅。
心境最勝。
到宗鏡之堂。
當與湖山相為終始矣。
大師入滅。
四百餘年。
骨塔沒于荒榛。
萬曆某年。
寺僧大壑求而得之。
移置于堂後。
斯實大師法身隐而複現。
當與茲堂常住不朽矣。
堂無記。
壑乞予以志之。
徑山淩霄峰記 按志。
龍遊閣。
居翠峰之頂。
畫拱璇題。
承雲納日。
而虛檐外曰淩霄之閣。
是峰頂有閣。
又記。
峰頂時見五色毫光。
因有寶光殿。
似閣前有殿。
今皆廢矣。
昔圓照禅師居峰頂十年。
有坐斷淩霄已十年。
匡宗扶教且随緣之句。
既而古鼎禅師亦居十年。
由是觀之。
則先代住山。
靡不愛其孤絕。
但峰頂無水。
風高迥絕。
非藏修地也。
月庭法師。
亦曾于此為衆說華嚴經。
以此峰乃五峰之主。
雙徑之祖龍也。
頃梵懷慧公。
結庵于頂。
居十三年矣。
向苦于水。
公鑿石得泉。
可供百人。
大旱不竭。
手植引路松。
冀化龍也。
予于丁巳新春登之。
四望寥廓。
一目千裡。
予因題其庵曰。
空中居。
志超世也。
時有詩以記之。
泉味甘冽。
以從空中出。
如天甘露。
因以名泉。
海虞尊勝庵記 海虞僻處東隅。
佛化固未易及也。
予頃過而觀焉。
則彼從事三寶者。
獨盛于他。
比闾相尚。
蓋鄉多薦紳先生。
素為護法。
有以觀感而興起者。
信乎佛性本有。
法化普周。
草芥微塵。
皆成佛種。
第在開導者何如耳。
今尊勝庵。
乃月輝法師明公所創。
公為邑之陳氏子。
幼即喃喃唱佛名。
及教習諸業。
皆不谙。
獨志出世。
年十七。
禮玉峰庵一源和尚為師。
禮雲栖大師授具戒。
複詣南都。
親雪浪法師講肆。
習賢首教義。
苦志七年。
己亥秋。
歸省母氏。
于虞山陽露台。
掩關三年。
參究西來祖意。
壬寅。
複往諸方。
所至見老病者。
叢林多不納。
無所依歸。
因發願。
傥有把茅。
當與十方老病共之。
惜未就。
因循十年。
壬子秋。
邑孝廉翁兆吉。
願舍寺前空地。
約十畝。
建十方禅院。
及養老靜室。
公喜。
以為得地。
可酬宿願。
邑乘載有尊勝庵。
久廢。
開基入地丈餘。
得古井一口。
水甚甘冽。
疑即舊址也。
滄海桑田。
豈劫運哉。
啟工于萬曆丁巳夏。
落成于戊午秋。
以公生平持尊勝咒。
遂以尊勝名。
走書乞予以記之。
曰。
大地衆生。
無一人而無佛性。
十方世界。
無一塵而非道場。
第在機緣會合。
感應道交。
則彈指出現。
以翁君之舍地。
何必祇園。
以明公之建化。
何俟百丈。
即以禅侶安居。
六時禮誦。
經聲佛号。
鐘鼓交參。
使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