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四

關燈
郡善士綦遐等。

    重緝其庵。

    以僧如祿守之。

    萬曆庚戌。

    孝廉杜君友桂。

    居與寺比鄰。

    一夕夢老人擁上馬曰。

    予開福土地神也。

    是年。

    杜君舉鄉進士。

    乃以夢語其親。

    曾儀部金簡公。

    公曰。

    考郡乘。

    開福。

    乃福海禅師重建。

    君今号馥海。

    豈前後身耶。

    君宜新此。

    以志不昧本因也。

    杜君欣然。

    約鄉善士劉子濂綦遐。

    文學劉鳴鸾等。

    并力鼎新。

    郡司馬尹公。

    雅重三寶。

    力為之主。

    以其地久廢。

    多沒于民閑。

    基址迫狹。

    二祠亦湮沒。

    無能恢複其舊。

    經營五六年閑。

    始建佛殿三楹。

    湖東開福。

    相望咫尺。

    曾公重建湖東。

    迎予主之。

    癸醜冬。

    予自粵中至。

    其營開福諸善士。

    來請予往視之。

    愍其心。

    而嘉其志。

    乃為之記曰。

    自古佛祖說法地。

    所建道場。

    為結金剛界。

    皆有龍神護法以守之。

    雖窮劫不泯也。

    昔世尊與帝釋行次。

    指其地曰。

    此過去七佛說法處。

    宜建梵刹。

    時賢于長者。

    即插一莖于地曰。

    建梵刹竟。

    此其證也。

    震旦自有佛法以來。

    天下叢林。

    在在琳宮。

    如星羅棋布。

    雖堕荒榛。

    其名不朽。

    即有興之者。

    發其幽隐。

    如睹故物。

    蓋在因果不可泯。

    如許詢建浮屠。

    未終而逝。

    後裴度為相。

    谒其寺。

    主者一見而言曰。

    許玄度。

    來何莫。

    昔日浮屠今如故。

    度聞語。

    遂修之。

    塔内石刻。

    果有绯衣宰相之谶。

    由是觀之。

    開福蕪廢千有餘年。

    而尹公與曾杜二公。

    唱導興複。

    皆于佛地有大因緣。

    非偶然者。

    昔者無着法照。

    發迹湖東。

    皆遊五台。

    并得親見文殊。

    予今發迹五台。

    投老湖東。

    适遇開福重興之日。

    是諸人者。

    往往來來。

    彈指出沒。

    曾不離文殊屍利竹林寺。

    金剛堀中。

    前三三後三三。

    因緣會合。

    豈可思議哉。

    諸善男子。

    其屍祝尹公于其寺。

    又将為後之玄度。

    征杜君馥海之兆。

    桑中之環。

    益較然不爽矣。

    予故概記其始末。

    以告來者。

    諺雲千年田地。

    八百主人。

    今之贊歎随喜者。

    豈非後之護法。

    福田功德。

    固有不亡者存。

    可不信哉。

     遊芝山記 餘隐衡之靈湖。

    有談永州芝山之奇勝。

    予心慕焉。

    乙卯秋。

    九月。

    參知馮公。

    從武陵移鎮湖南。

    駐節永州。

    招予為九疑之遊。

    以是月晦至。

    則見永郡山水清勝。

    若仙都洞府。

    未可以塵寰概視也。

    寓潇江之西浒。

    石上小樓。

    坐覽江山之勝。

    如在幾席。

    冬十月九日。

    孝廉唐還和。

    文學呂旭谷。

    邀潭州周伯孔。

    四明張漢槎。

    嶺南弟子釋超逸。

    同遊芝山。

    寒雨連朝。

    時則小霁。

    乃拽杖從西江之岸。

    沿緣裡許。

    就山麓逶迤而上。

    又裡許。

    登小嶺。

    望群峰崒嵂。

    不可攀援。

    乃下嶺入谷。

    二百武。

    小轉而西。

    則奇峰獨聳。

    縣岩秀削。

    梵宇飛甍。

    依岩嵌石。

    曰芝山寺。

    乃萬曆乙巳。

    比丘明爵。

    開山創建。

    寺前無餘地。

    為龍首遮障。

    不可縱觀。

    又轉而西。

    為觀音閣。

    倚高岩之下。

    則開敞昭曠。

    衆山羅列。

    如在眉睫。

    下則平疇沃壤。

    溪流曲屈。

    羊腸九折。

    如天衣飛帶。

    飄飏到懷。

    由山足入江。

    又西轉數武。

    為殿一楹。

    舊縣塑三大士。

    為闡提所毀。

    其地最為幽勝。

    後有洞宇。

    可坐數人。

    又西轉。

    穿石碴砑。

    從隙中登陟而上。

    纡盤數十級。

    為山腰。

    平地數丈。

    前太守王公。

    建一虛亭。

    遊者至此。

    可坐而樂焉。

    奇峰怪石。

    森列左右。

    千态萬狀。

    不可名目。

    如累累太湖。

    堆積疊甃。

    瓊花玉惢密葉敷榮。

    亭左緣岩而上。

    洞心駭目。

    若披青蓮而挹惢珠。

    不能細數。

    又上有兩石如手。

    名合掌岩。

    下有洞門。

    天然透漏。

    度門而上。

    則為玉皇殿。

    至此一覽。

    則四面山川。

    盡在眼底。

    城郭鋪舒。

    宛若圖畫。

    永之全勝。

    畢見無遺矣。

    竊謂柳司馬居永十餘年。

    無幽不讨。

    而足不及此。

    何蔑如也。

    或指此為西山。

    柳文有記。

    從染溪而西。

    又曰特出。

    似今目為真珠嶺也。

    又或指為群玉山。

    志雲宅仙洞。

    下此山無仙洞。

    是二皆非。

    予謂茲山不遇柳。

    不幸也。

    柳不至茲山。

    未盡窮也。

    或造物秘護。

    而有待于今日乎。

    予與諸子相和而歎曰。

    山川留勝迹。

    我輩複登臨。

    徜徉徐行。

    尋柳岩而歸。

     宜章高雲山藏經閣記 域内名山。

    英靈奇秀。

    鐘天地之精者。

    五嶽居尊。

    支分四出。

    而曹溪源根于南嶽。

    南嶽曹溪。

    相望千餘裡。

    諸峰綿亘。

    羅列星鬥。

    自六祖開化。

    讓師分流。

    道脈寰中。

    而韶陽上下。

    肉身大士以十數。

    迨今如生者。

    讵非山川之蘊奧。

    故道脈特有托焉。

    宜章介曹衡之中。

    治西三十裡。

    有山名高雲。

    祝融之孫也。

    為靈久矣。

    嘉靖甲戌。

    居人歐陽氏。

    創蘭若。

    迎沙金海公居之。

    擴建梵宇。

    以安廣衆。

    通邑歸依。

    為福田資。

    置香燈糧八鬥未幾。

    厄于回祿。

    海公去。

    隐于閩之支提山。

    弟子悟丹輩。

    一力重修。

    壬午歲。

    工落成。

    建塔于龍首。

    迎海公靈骨歸藏。

    是為開山祖。

    弟子日益進。

    十方往來于曹衡者。

    莫不過而止焉。

    邑人袁氏文憲。

    施田三十畝。

    供雲水齋粥需。

    由是諸方鹹稱之。

    僧既集。

    深山窮谷之氓。

    皆知有佛若僧矣。

    第僧尚未聞有法也。

    有法孫性成者。

    志求大藏經于金陵。

    苦心一十二年。

    願始就。

    萬曆己酉夏六月。

    乃迎大藏歸。

    四衆歡睹。

    若白馬自西來也。

    庵居山頂。

    林木蓊郁。

    雲霧蒸濕。

    慮經藏之難久。

    法孫真桂等議。

    拟建閣于山之麓。

    曰南莊。

    時大尹鄭公。

    守戎童公。

    為檀越倡導之。

    出信疏以告四方。

    聞者歡悅。

    來歸者如市。

    工始于某年月。

    落成于某年月。

    将啟法會。

    供水陸儀。

    以宣利濟。

    居然一大道場也。

    事克成。

    公弟子悟紹。

    從餘曹溪。

    乃乞餘言。

    以記之曰。

    古德雲。

    盡十方是常寂光土。

    徹大地是普眼真經。

    斯則佛土不修而自淨。

    經卷不展而自明。

    雖然。

    良由心淨而土現。

    眼明而法彰。

    此所謂人能弘道。

    非道弘人也。

    高雲之道場。

    東來之大藏。

    非海公之成始。

    諸孫之繼業。

    檀越之成終。

    又何能使披荊棘而為寶樹。

    變沙礫而成梵宮哉。

    法幢既豎。

    道運弘開。

    則青山白雲。

    法身常住。

    猿吟鳥噪。

    妙偈恒宣。

    而水流風動。

    居然出廣長舌。

    與此境中人疇唱無盡。

    凡在見聞随喜者。

    如善财之入彌勒莊嚴樓閣也。

    惟此功德。

    又奚可以一毫端頭。

    而能具其涯量耶。

    是為記。

     麗江木六公奉佛記 予将逸老南嶽。

    适隐衡之靈湖。

    馮元成先生量移守湖南。

    過訪永州。

    談及往遊滇南諸勝事。

    出武陵稿。

    予讀六公傳。

    乃知金馬碧雞之西。

    有異人木六公焉。

    公守麗江。

    奄有疆土。

    六傳而至公。

    稱六公雲。

    其先在國初。

    以忠順發家。

    武功最着。

    至雪山公。

    遂以文名。

    雅歌聲詩。

    翩翩有淩雲氣。

    楊用修太史。

    大為稱賞。

    相傳至玉龍松鶴。

    辭翰逸格。

    而蓮社清修。

    發轫覺路。

    至六公則迥超前哲。

    特出風塵之表矣。

    公天性澹薄。

    于世味一無所嗜好。

    忠孝慈愛。

    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