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以濟人利物為懷。
歸心三寶。
刻意禅那。
愛接方外法侶。
相與禮通精修。
頹然如糞埽頭陀。
尤廣檀度。
是皆富貴之所難能。
而公特為家常行履。
豈非多生久植善根。
乘悲願力。
而影響攝化應現者乎。
予初入空門。
不知佛法之廣大。
将謂單栖吊影于窮山絕壑。
草衣木食。
守枯禅而為上乘。
及親大教日深。
讀雜華。
觀普賢妙行。
無一類而不現身。
無一事而非佛事。
以不舍一衆生。
乃見佛慈之廣大。
不棄一塵一毛。
方識法界之甚深。
由是凡對宰官。
相與語者。
不更窮玄體妙。
唯以了悟自心。
廣行萬行。
即世谛語言。
資生業等。
皆順正法。
所謂實際理地。
不受一塵。
今事門頭。
不舍一法。
若夫浮慕虛尚。
高談脫屣而膠固貪癡。
綢缪世态者。
與夫身居世網。
志出塵埃。
冥心絕域。
若蓮出淤泥。
皭然而不滓者。
安可同條而共蒂耶。
是知佛性雖一。
而習染厚薄。
有迷悟之不同。
故論種子。
從貪嗔而發者。
資貪嗔。
從般若而發者。
資般若。
般若深則貪嗔薄。
般若現。
則貪嗔消。
如神奇化臭腐。
臭腐化神奇。
體一而用異。
聖凡由是而分焉。
了心廣大。
則形骸不能拘。
觀法界空。
則萬有不能礙。
所以達人無累于情者。
以其智勝而習薄也。
故古之悟心之士。
攬長河為酥酪。
變大地作黃金。
豈有他術哉。
唯得自心之妙。
滿法界之量。
心外無法故也。
公刻華嚴大疏于雞足。
其有得于此。
惟是道路閑關。
無大手宗匠。
開公頂門眼。
故公志慕方外。
欲事遠遊。
參訪知識。
以世法纏牽而不可得。
愚意則不然。
即公能靜坐觀心。
六根消複。
則虛空殒亡。
洞觀法界。
則山河不隔。
将視華藏于毫端。
攝淨土于塵芥。
不動步而遊履十方。
不起坐而承事諸佛。
此自性天然。
本元具足。
曾不假于外也。
且公有土者也。
以山川之廣。
人民之衆。
即推其佛心而教化之。
語曰。
一家仁。
一國興仁。
公以精誠格物。
以佛事化民。
使家喻而戶曉。
人各知有佛。
心各知有慈。
不令而民從。
不威而民服。
熙熙臯臯。
含哺鼓腹。
窮荒邊徼。
洋洋佛國之風。
公如坐蓮花。
而端居極樂。
即太古之治。
在掌股閑。
又何勞跋涉山川。
視浮光泡影。
而為究竟佛事者乎。
予因先生。
而知公居遐陬八難之地。
定為悲願之應身。
第恨老矣。
不能持一缽以南詢。
望毗耶之室。
如眉睫閑。
願與公結異世緣。
當龍華三會中。
予定知公為釋迦末法中之宰官佛子也。
公其無意乎。
法相寺長耳定光佛緣起記 杭之山水甲天下。
古聖示迹。
刹竿相望者如林。
亦域内無兩。
法相寺。
居南高峰下。
幽深杳眇。
林木蓊郁。
泉石清奇。
蓋昔人迹罕至。
五代有異僧栖遁于此。
後遂為道場。
師名性真。
閩泉州陳氏子。
母夢吞日而孕。
師生異狀。
兩耳垂肩。
下可結頤。
人皆怪之。
七歲不語。
或指曰。
此兒啞耶。
師即開口曰。
不遇作家。
徒撞破額顱耳。
長出家。
參雪峰存禅師發悟。
遂行腳至四明。
隐于山中。
為鬼神說法。
諸天散花。
猿鳥獻果。
既而出山。
至錢塘。
隐于南高峰穎秀塢。
初無水。
師至卓錫。
有泉迸流。
時乞食于市。
人皆異之。
小兒叢逐。
見師耳長。
左右扯之。
師随轉。
但頹然嘻笑而已。
人問作何事為好。
師曰。
作福可遮百醜。
幹佑三年。
吳越忠懿王。
誕日飯僧永明寺。
時智覺壽禅師。
正開大法。
師赴會。
遍身疥癞。
徑坐上座。
衆皆惡之。
王見之。
大不敬。
遣之。
即歸山中。
晏坐一室。
齋罷。
王問壽曰。
今日齋僧。
有聖僧降否。
壽曰。
長耳和尚。
乃定光古佛應身也。
王悔。
趨駕往禮曰。
弟子肉眼凡夫。
不識古佛。
願求忏悔。
師曰。
彌陀饒舌。
言訖坐逝。
王回禮壽。
壽遂化。
王因是建寺。
留師肉身。
至今存焉。
王有感。
以二師事。
并奏聞請谥。
賜永明宗照大師。
師曰宗慧大師。
嗚呼。
佛說法時。
往往以後五百年。
像法已壞。
衆生濁惡。
最難教化。
且曰。
我遣變化人。
處處為諸衆生開示。
演說此法。
而度脫之。
是知逆行順行。
皆大權示現。
方便利物。
或語或默。
無非演說最上之法。
觀二師同時出現。
蓋可知矣。
永明悲末法性相難明。
故設宗鏡。
揭一心之旨。
使見聞者。
靡不躍然而入。
其長耳者。
以異狀利生。
始終無法可說。
惟以慈心三昧。
攝化衆生。
以衆生生死。
愛為根本。
而以男女為愛根。
欲以愛治愛。
故令無子衆生。
求者必應。
至今世之乏嗣者。
無不求之。
求而必應。
捷如影響。
此不說之說。
其說熾然。
而道場晏然。
香火綿遠。
則窮衆生界。
愛根未盡。
而法音常然。
豈不信哉。
是為記。
嘉禾金明寺大定堂記 金明為嘉禾名刹。
其後為範蠡湖。
今為郡城。
滄海桑田也。
寺始于宋幹道間。
靜慧禅師開山。
興廢不一。
而伽藍之地。
鬼神護之。
然竟未為草莽也。
向殿宇雖傾。
而僧不乏祀。
頃于庚子歲。
秋潭舷公。
始重新佛閣。
未就而化。
禅人道顯。
以受業願繼其功。
閣竟成。
而佛殿觀音大士閣。
及天王殿并一新。
請耶溪法師。
講楞嚴經。
遂成叢林。
其寺右。
有地十畝許。
舊為禅堂址。
向為有力者所據。
居士包心弦。
沈汝納。
王季常。
沈爾侯。
仲貞諸君。
捐資贖之。
嗣請玄津法師。
講法華圓覺金剛諸經。
歸信者益衆。
複構禅堂齋寮廚庫。
先所阙略者。
一時完足。
為道場之偉觀。
予來雙徑雲栖。
吊二大老。
先過吳門。
會耶溪法師。
見其道貌蒼然。
喜法門。
東南有師表焉。
予往居南嶽。
着楞嚴通議成。
刻之姑蘇。
法師适應講期。
見而歎曰。
此揭義學之重雲也。
願請卒業。
以廣法施。
罷講歸。
過金明。
顯公向依法席。
執弟子役。
法師遂願于此弘演之。
及還山旬日。
遂物化。
嗚呼。
死生夢幻。
豈必于人乎。
觀赍志而往。
則有不往者存焉。
玄津法師。
耶公之适嗣。
實繼志而述事者。
予寓淨慈。
玄為旦過主。
及予還匡山。
玄送至金明。
予見其寺。
感其事。
遂命顯請玄以滿前志。
予因題其堂曰。
大定。
蓋首楞嚴大定之名也。
此雲堅固不壞。
然佛始坐菩提場。
其地堅固。
金剛所成。
故名阿練若。
正修行處。
以此地經五百年。
成住壞空。
已經劫矣。
而畢竟為道場。
至其興也。
以楞嚴為始。
今已成。
以楞嚴為終。
然楞嚴修證。
以金剛心地為本始。
至其所證者。
證此而已。
以此觀之。
若心若境。
等為金剛常住不壞。
故予名其堂曰大定。
信矣。
其居是堂者。
以此心而住。
其說法者。
以此心而說。
其聽法者。
以此心而聽。
即鐘鼓交參。
梵呗相和。
以及市井群聲。
男女戲笑。
皆入大定之門。
又豈有靜亂之分。
山林城市之别乎。
諸子相送至麟溪。
赴沈爾侯居士齋。
蓋亦成始成終之緣會也。
故為之記如此。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二十四
歸心三寶。
刻意禅那。
愛接方外法侶。
相與禮通精修。
頹然如糞埽頭陀。
尤廣檀度。
是皆富貴之所難能。
而公特為家常行履。
豈非多生久植善根。
乘悲願力。
而影響攝化應現者乎。
予初入空門。
不知佛法之廣大。
将謂單栖吊影于窮山絕壑。
草衣木食。
守枯禅而為上乘。
及親大教日深。
讀雜華。
觀普賢妙行。
無一類而不現身。
無一事而非佛事。
以不舍一衆生。
乃見佛慈之廣大。
不棄一塵一毛。
方識法界之甚深。
由是凡對宰官。
相與語者。
不更窮玄體妙。
唯以了悟自心。
廣行萬行。
即世谛語言。
資生業等。
皆順正法。
所謂實際理地。
不受一塵。
今事門頭。
不舍一法。
若夫浮慕虛尚。
高談脫屣而膠固貪癡。
綢缪世态者。
與夫身居世網。
志出塵埃。
冥心絕域。
若蓮出淤泥。
皭然而不滓者。
安可同條而共蒂耶。
是知佛性雖一。
而習染厚薄。
有迷悟之不同。
故論種子。
從貪嗔而發者。
資貪嗔。
從般若而發者。
資般若。
般若深則貪嗔薄。
般若現。
則貪嗔消。
如神奇化臭腐。
臭腐化神奇。
體一而用異。
聖凡由是而分焉。
了心廣大。
則形骸不能拘。
觀法界空。
則萬有不能礙。
所以達人無累于情者。
以其智勝而習薄也。
故古之悟心之士。
攬長河為酥酪。
變大地作黃金。
豈有他術哉。
唯得自心之妙。
滿法界之量。
心外無法故也。
公刻華嚴大疏于雞足。
其有得于此。
惟是道路閑關。
無大手宗匠。
開公頂門眼。
故公志慕方外。
欲事遠遊。
參訪知識。
以世法纏牽而不可得。
愚意則不然。
即公能靜坐觀心。
六根消複。
則虛空殒亡。
洞觀法界。
則山河不隔。
将視華藏于毫端。
攝淨土于塵芥。
不動步而遊履十方。
不起坐而承事諸佛。
此自性天然。
本元具足。
曾不假于外也。
且公有土者也。
以山川之廣。
人民之衆。
即推其佛心而教化之。
語曰。
一家仁。
一國興仁。
公以精誠格物。
以佛事化民。
使家喻而戶曉。
人各知有佛。
心各知有慈。
不令而民從。
不威而民服。
熙熙臯臯。
含哺鼓腹。
窮荒邊徼。
洋洋佛國之風。
公如坐蓮花。
而端居極樂。
即太古之治。
在掌股閑。
又何勞跋涉山川。
視浮光泡影。
而為究竟佛事者乎。
予因先生。
而知公居遐陬八難之地。
定為悲願之應身。
第恨老矣。
不能持一缽以南詢。
望毗耶之室。
如眉睫閑。
願與公結異世緣。
當龍華三會中。
予定知公為釋迦末法中之宰官佛子也。
公其無意乎。
法相寺長耳定光佛緣起記 杭之山水甲天下。
古聖示迹。
刹竿相望者如林。
亦域内無兩。
法相寺。
居南高峰下。
幽深杳眇。
林木蓊郁。
泉石清奇。
蓋昔人迹罕至。
五代有異僧栖遁于此。
後遂為道場。
師名性真。
閩泉州陳氏子。
母夢吞日而孕。
師生異狀。
兩耳垂肩。
下可結頤。
人皆怪之。
七歲不語。
或指曰。
此兒啞耶。
師即開口曰。
不遇作家。
徒撞破額顱耳。
長出家。
參雪峰存禅師發悟。
遂行腳至四明。
隐于山中。
為鬼神說法。
諸天散花。
猿鳥獻果。
既而出山。
至錢塘。
隐于南高峰穎秀塢。
初無水。
師至卓錫。
有泉迸流。
時乞食于市。
人皆異之。
小兒叢逐。
見師耳長。
左右扯之。
師随轉。
但頹然嘻笑而已。
人問作何事為好。
師曰。
作福可遮百醜。
幹佑三年。
吳越忠懿王。
誕日飯僧永明寺。
時智覺壽禅師。
正開大法。
師赴會。
遍身疥癞。
徑坐上座。
衆皆惡之。
王見之。
大不敬。
遣之。
即歸山中。
晏坐一室。
齋罷。
王問壽曰。
今日齋僧。
有聖僧降否。
壽曰。
長耳和尚。
乃定光古佛應身也。
王悔。
趨駕往禮曰。
弟子肉眼凡夫。
不識古佛。
願求忏悔。
師曰。
彌陀饒舌。
言訖坐逝。
王回禮壽。
壽遂化。
王因是建寺。
留師肉身。
至今存焉。
王有感。
以二師事。
并奏聞請谥。
賜永明宗照大師。
師曰宗慧大師。
嗚呼。
佛說法時。
往往以後五百年。
像法已壞。
衆生濁惡。
最難教化。
且曰。
我遣變化人。
處處為諸衆生開示。
演說此法。
而度脫之。
是知逆行順行。
皆大權示現。
方便利物。
或語或默。
無非演說最上之法。
觀二師同時出現。
蓋可知矣。
永明悲末法性相難明。
故設宗鏡。
揭一心之旨。
使見聞者。
靡不躍然而入。
其長耳者。
以異狀利生。
始終無法可說。
惟以慈心三昧。
攝化衆生。
以衆生生死。
愛為根本。
而以男女為愛根。
欲以愛治愛。
故令無子衆生。
求者必應。
至今世之乏嗣者。
無不求之。
求而必應。
捷如影響。
此不說之說。
其說熾然。
而道場晏然。
香火綿遠。
則窮衆生界。
愛根未盡。
而法音常然。
豈不信哉。
是為記。
嘉禾金明寺大定堂記 金明為嘉禾名刹。
其後為範蠡湖。
今為郡城。
滄海桑田也。
寺始于宋幹道間。
靜慧禅師開山。
興廢不一。
而伽藍之地。
鬼神護之。
然竟未為草莽也。
向殿宇雖傾。
而僧不乏祀。
頃于庚子歲。
秋潭舷公。
始重新佛閣。
未就而化。
禅人道顯。
以受業願繼其功。
閣竟成。
而佛殿觀音大士閣。
及天王殿并一新。
請耶溪法師。
講楞嚴經。
遂成叢林。
其寺右。
有地十畝許。
舊為禅堂址。
向為有力者所據。
居士包心弦。
沈汝納。
王季常。
沈爾侯。
仲貞諸君。
捐資贖之。
嗣請玄津法師。
講法華圓覺金剛諸經。
歸信者益衆。
複構禅堂齋寮廚庫。
先所阙略者。
一時完足。
為道場之偉觀。
予來雙徑雲栖。
吊二大老。
先過吳門。
會耶溪法師。
見其道貌蒼然。
喜法門。
東南有師表焉。
予往居南嶽。
着楞嚴通議成。
刻之姑蘇。
法師适應講期。
見而歎曰。
此揭義學之重雲也。
願請卒業。
以廣法施。
罷講歸。
過金明。
顯公向依法席。
執弟子役。
法師遂願于此弘演之。
及還山旬日。
遂物化。
嗚呼。
死生夢幻。
豈必于人乎。
觀赍志而往。
則有不往者存焉。
玄津法師。
耶公之适嗣。
實繼志而述事者。
予寓淨慈。
玄為旦過主。
及予還匡山。
玄送至金明。
予見其寺。
感其事。
遂命顯請玄以滿前志。
予因題其堂曰。
大定。
蓋首楞嚴大定之名也。
此雲堅固不壞。
然佛始坐菩提場。
其地堅固。
金剛所成。
故名阿練若。
正修行處。
以此地經五百年。
成住壞空。
已經劫矣。
而畢竟為道場。
至其興也。
以楞嚴為始。
今已成。
以楞嚴為終。
然楞嚴修證。
以金剛心地為本始。
至其所證者。
證此而已。
以此觀之。
若心若境。
等為金剛常住不壞。
故予名其堂曰大定。
信矣。
其居是堂者。
以此心而住。
其說法者。
以此心而說。
其聽法者。
以此心而聽。
即鐘鼓交參。
梵呗相和。
以及市井群聲。
男女戲笑。
皆入大定之門。
又豈有靜亂之分。
山林城市之别乎。
諸子相送至麟溪。
赴沈爾侯居士齋。
蓋亦成始成終之緣會也。
故為之記如此。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二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