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一]良久。
四顧茫然。
窺懸岩。
瞰幽壑。
始究聲之所從出。
漁父曰。
此端溪小岩也。
即名硯之所産者。
岩穴水盈。
一竅如口。
乍聞其聲。
若獅子吼。
衆音雜沓。
若号群走。
巨者細者。
如雷如霆。
如崩如奔。
如篁如笙。
金石铿铿。
若和銮之夜鳴者。
洞中流泉淙淙之聲也。
餘踵足而立。
傾耳而聽。
掀髯而喜曰。
噫。
斯莊生所謂地籁者乎。
何其殊音妙響。
若是之奇也。
徘徊久之。
左陟層巅。
望山腰如雉堞者。
采石之署基也。
東過小嶺。
數百武。
一澗相纏。
雙嶺若翼。
澗之兩垂。
碎石礨礨。
如群星錯落。
裂錦紛披者。
鑿石之場也。
其有小者大者。
如掌如指。
如耳如齒。
如蜂如蜨。
如翅如尾。
而不知其幾千萬落。
谛視其狀。
若切烏玉以截瓊枝。
剪雲霞而散绮縠者。
丈石之棄涕。
成才之土苴也。
可玩而不可把。
可愛而不可拾。
目擊心怡。
足蹑神曠。
攀援而東。
披荊棘履巑岏。
下嶺入溪。
清流如鏡。
毛發可數。
一碧[湧-用+(圉-土)]虛。
群峰倒影。
扪蘿俯視。
峭壁臨流。
淵深淨默。
若神龍蟠屈于其下者。
漁父指顧謂餘曰。
此端溪大岩也。
但見蒼藤翠筱。
蔭蔽其上。
幽潛杳渺。
莫辨其戶。
漁父曰。
門居水底。
亂石封固。
即官家采取。
亦待三冬水涸而啟之。
其中深不可測。
鑿空虛實。
積水成潭。
闊數十丈。
杳不可渡。
上通衆竅。
下接尾闾。
潮汐盈虛。
與時消息。
雖萬夫之力。
不易竭也。
即有事于此。
以車出水。
子夜施工。
以及亭午。
略見崖際。
石工編篾而取之。
不易得也。
由是而知端硯注水而不飲者。
生于水也。
岩面而上。
兩山合抱。
中若掌心。
望之若古墓焉。
高不能上。
乃命童子往視。
有碣苔封。
不辨歲月。
但識陳孟輔之墓。
傳說先朝采使。
卒于役。
遂賜葬于此。
若使其神守焉者。
餘慨然曰。
山川如故。
人壽幾何。
此其驗也。
呼漁舟。
渡清溪。
探岩下。
亂石壘疊于水底者。
洞門也。
波光蕩漾。
若流霞散彩于水面。
可觀而不可挹者。
石之餘烈遺輝也。
餘解衣盤礴。
披襟散發。
濯足清流。
刺船少進。
則頹波激湍。
觸石噴珠。
濺面濕發。
毛悚肌粟。
水淺舟大。
膠不可上。
遂舍舟入溪。
援揭潺湲。
數群石而嬉遊焉。
亂石如蟻。
嶙嶙齒齒。
巨者細者。
如羊如牛。
如豚如狗。
如箕如鬥。
如拳如手。
然其大者。
肉銷骨露。
天然渾圓。
小者錘鑿之餘。
蕩磨光瑩。
而與頑石同波者。
難以名言。
鹹撫摩玩弄。
而洗濯之。
拔發刮垢。
凝脂膴媚。
燦然可觀。
餘怃然歎曰。
信乎美器造物惜之。
是知山川之精。
文物之英。
上天所禁。
恒民不可得而襲取也。
漁者網罟。
樵者斧斤。
時過懵然而不顧者。
以其無所可用也。
其有墨卿翰史。
求之而不得。
慕之而難見者。
以托身邈遠。
不易見知于世也。
亦有得其形似。
用不稱職。
名不及實。
而遂诋之者。
紫奪朱也。
餘于是乎力命童子。
批沙掘泥。
擇而簡之。
大者堅不能舉。
小者盈把。
可十數片。
懷而歸之。
若采紫芝。
而拾雲英。
信可樂也。
然皆剝啄猗斜之餘。
不堪雕琢。
知其無用而寶之者。
以其德合君子。
具體而微。
聊足以寄心。
且窺化工之一班也。
頃忽風雨飙至。
雷驅電卷。
餘知山靈之不我與也。
遂沿流出溪。
而歸舟焉。
忽疾雷破山。
蘧然驚覺。
頓失向來之所有。
推篷太息。
四顧萬山。
煙籠雲幕。
群峰插天。
森然若戟。
彷徨躊蹰。
魚蹤鳥迹。
恐尚奇者。
欲譚辭喪。
不可得而憶焉。
遂托之于筆。
廣州光孝寺重修六祖殿記 昔佛未出世時。
舍衛國王祗陀太子。
有園林豐美。
足備遊觀。
及佛出世。
蔔墜開講堂。
遂選為精舍。
至今稱為祇樹園。
蓋人以勝地名也。
趙佗為南海尉。
選诃林以為園。
及東晉隆安中。
罽賓國沙門昙摩耶舍尊者。
從西域來。
愛其地勝。
遂乞以建梵刹。
名王園寺。
至晉永和初。
求那跋陀三藏。
持楞伽經。
自西國來。
就其寺建戒壇。
以待聖人。
梁天監初。
西天智藥三藏。
持菩提樹一枝。
植于壇側。
且志之曰。
百六十年後。
有肉身菩薩。
于此開法。
度人無量。
有唐貞觀中。
改王園為法性寺。
高宗龍朔初。
我六祖大師。
得黃梅衣缽。
隐約十有五年。
至儀鳳初。
因風幡之辯。
脫穎而出。
果披剃于樹下。
登壇受戒。
推為人天師。
以符玄谶。
自爾法幢豎于曹溪。
道化被于寰宇。
至今稱此為根本地。
然佛祖之道原不二。
則祇樹王園亦一也。
豈非人以道勝。
地以人勝耶。
嘗閱玄奘西域記雲。
祇園精舍。
今為荊棘之場。
今見诃林覺樹。
猶聞鐘梵之響。
豈南粵靈異于西天。
祖道有逾于佛法耶。
聖人相傳。
應運出世。
授受之際。
閑不容發。
第願力有淺深。
故化緣有延促。
譬若四時。
成功者退。
是則化聲相待。
待而有待。
有待而又有待也。
無待則應緣之迹。
斯亦幾乎息矣。
惟今去我六祖大師千年。
傳燈所載千七百人。
其化法之場。
随時隆替。
在在淪沒者多。
粵之梵宇。
百不存一。
猶曹溪流而不涸。
覺樹榮而不凋。
讵非斯道有所托而然耶。
此又地以道存。
人依法住也。
餘少事枯禅。
因法獲譴。
丙申春初。
谒六祖大師于曹溪。
瞻覺樹于光孝。
訪其遺事。
其迹邈然。
而人不知僧。
期年而乞食行。
三年而齋戒修。
放生舉。
五年而曹溪新戒壇複。
十年而教法廣。
信道衆。
蓋大運然也。
昔人以菩提樹下。
為大師剃發之所。
因建殿以奉法事。
其來遠矣。
風雨薄蝕。
亦因時興廢。
今僧通維。
率弟子行佩輩。
募衆而重新之。
餘為清其眉宇。
擴其門庑。
使道容闇然而複章。
慧燈朗然而不昧。
此又事賴人為。
人因事重也。
然佛以六度攝有情。
而檀波羅蜜為第一。
且即非莊嚴。
是名莊嚴。
苟事相與法性融通。
則世谛與真如交徹。
斯則燒香散花。
皆為妙行矣。
若通維者。
刻桷雕榱。
豈非淨土之資乎。
昔立壇植樹。
既有待于六祖。
今迹存而事修。
人亡而道在。
豈無待于後人耶。
且王園之勝。
較之祇園。
彼往而此來。
又有閑矣。
是為記。
衡州府開福寺因緣記 開福寺。
居府城湘江之南岸裡許。
唐大曆閑。
無着禅師開山于此。
禅師法系。
載傳燈錄。
初與法照禅師。
結念佛社于湖東。
後皆遊五台。
親見文殊。
事具清涼傳。
師與其弟無絕。
同建道場。
師創開福。
絕于西鄉金蘭裡。
興大悲寺。
實一時也。
開福始制。
規模弘敞。
宋淳熙閑。
丞相趙忠定公汝愚。
谪永州。
道經衡。
病作。
為守臣錢鍪所窘。
暴卒。
殡于此。
因立祠。
歲時祀之。
後郡守向子憫公。
有惠政。
歲荒全活數萬人。
百姓感之。
亦立祠于此。
曆久寺廢。
胡元元年。
有福海禅師重興。
并新大悲寺。
我明宣德閑。
寺又廢。
士民建小庵于荒址。
地僅一區。
殘僧數輩。
守至今。
幸不沒于民閑也。
隆慶壬申。
四顧茫然。
窺懸岩。
瞰幽壑。
始究聲之所從出。
漁父曰。
此端溪小岩也。
即名硯之所産者。
岩穴水盈。
一竅如口。
乍聞其聲。
若獅子吼。
衆音雜沓。
若号群走。
巨者細者。
如雷如霆。
如崩如奔。
如篁如笙。
金石铿铿。
若和銮之夜鳴者。
洞中流泉淙淙之聲也。
餘踵足而立。
傾耳而聽。
掀髯而喜曰。
噫。
斯莊生所謂地籁者乎。
何其殊音妙響。
若是之奇也。
徘徊久之。
左陟層巅。
望山腰如雉堞者。
采石之署基也。
東過小嶺。
數百武。
一澗相纏。
雙嶺若翼。
澗之兩垂。
碎石礨礨。
如群星錯落。
裂錦紛披者。
鑿石之場也。
其有小者大者。
如掌如指。
如耳如齒。
如蜂如蜨。
如翅如尾。
而不知其幾千萬落。
谛視其狀。
若切烏玉以截瓊枝。
剪雲霞而散绮縠者。
丈石之棄涕。
成才之土苴也。
可玩而不可把。
可愛而不可拾。
目擊心怡。
足蹑神曠。
攀援而東。
披荊棘履巑岏。
下嶺入溪。
清流如鏡。
毛發可數。
一碧[湧-用+(圉-土)]虛。
群峰倒影。
扪蘿俯視。
峭壁臨流。
淵深淨默。
若神龍蟠屈于其下者。
漁父指顧謂餘曰。
此端溪大岩也。
但見蒼藤翠筱。
蔭蔽其上。
幽潛杳渺。
莫辨其戶。
漁父曰。
門居水底。
亂石封固。
即官家采取。
亦待三冬水涸而啟之。
其中深不可測。
鑿空虛實。
積水成潭。
闊數十丈。
杳不可渡。
上通衆竅。
下接尾闾。
潮汐盈虛。
與時消息。
雖萬夫之力。
不易竭也。
即有事于此。
以車出水。
子夜施工。
以及亭午。
略見崖際。
石工編篾而取之。
不易得也。
由是而知端硯注水而不飲者。
生于水也。
岩面而上。
兩山合抱。
中若掌心。
望之若古墓焉。
高不能上。
乃命童子往視。
有碣苔封。
不辨歲月。
但識陳孟輔之墓。
傳說先朝采使。
卒于役。
遂賜葬于此。
若使其神守焉者。
餘慨然曰。
山川如故。
人壽幾何。
此其驗也。
呼漁舟。
渡清溪。
探岩下。
亂石壘疊于水底者。
洞門也。
波光蕩漾。
若流霞散彩于水面。
可觀而不可挹者。
石之餘烈遺輝也。
餘解衣盤礴。
披襟散發。
濯足清流。
刺船少進。
則頹波激湍。
觸石噴珠。
濺面濕發。
毛悚肌粟。
水淺舟大。
膠不可上。
遂舍舟入溪。
援揭潺湲。
數群石而嬉遊焉。
亂石如蟻。
嶙嶙齒齒。
巨者細者。
如羊如牛。
如豚如狗。
如箕如鬥。
如拳如手。
然其大者。
肉銷骨露。
天然渾圓。
小者錘鑿之餘。
蕩磨光瑩。
而與頑石同波者。
難以名言。
鹹撫摩玩弄。
而洗濯之。
拔發刮垢。
凝脂膴媚。
燦然可觀。
餘怃然歎曰。
信乎美器造物惜之。
是知山川之精。
文物之英。
上天所禁。
恒民不可得而襲取也。
漁者網罟。
樵者斧斤。
時過懵然而不顧者。
以其無所可用也。
其有墨卿翰史。
求之而不得。
慕之而難見者。
以托身邈遠。
不易見知于世也。
亦有得其形似。
用不稱職。
名不及實。
而遂诋之者。
紫奪朱也。
餘于是乎力命童子。
批沙掘泥。
擇而簡之。
大者堅不能舉。
小者盈把。
可十數片。
懷而歸之。
若采紫芝。
而拾雲英。
信可樂也。
然皆剝啄猗斜之餘。
不堪雕琢。
知其無用而寶之者。
以其德合君子。
具體而微。
聊足以寄心。
且窺化工之一班也。
頃忽風雨飙至。
雷驅電卷。
餘知山靈之不我與也。
遂沿流出溪。
而歸舟焉。
忽疾雷破山。
蘧然驚覺。
頓失向來之所有。
推篷太息。
四顧萬山。
煙籠雲幕。
群峰插天。
森然若戟。
彷徨躊蹰。
魚蹤鳥迹。
恐尚奇者。
欲譚辭喪。
不可得而憶焉。
遂托之于筆。
廣州光孝寺重修六祖殿記 昔佛未出世時。
舍衛國王祗陀太子。
有園林豐美。
足備遊觀。
及佛出世。
蔔墜開講堂。
遂選為精舍。
至今稱為祇樹園。
蓋人以勝地名也。
趙佗為南海尉。
選诃林以為園。
及東晉隆安中。
罽賓國沙門昙摩耶舍尊者。
從西域來。
愛其地勝。
遂乞以建梵刹。
名王園寺。
至晉永和初。
求那跋陀三藏。
持楞伽經。
自西國來。
就其寺建戒壇。
以待聖人。
梁天監初。
西天智藥三藏。
持菩提樹一枝。
植于壇側。
且志之曰。
百六十年後。
有肉身菩薩。
于此開法。
度人無量。
有唐貞觀中。
改王園為法性寺。
高宗龍朔初。
我六祖大師。
得黃梅衣缽。
隐約十有五年。
至儀鳳初。
因風幡之辯。
脫穎而出。
果披剃于樹下。
登壇受戒。
推為人天師。
以符玄谶。
自爾法幢豎于曹溪。
道化被于寰宇。
至今稱此為根本地。
然佛祖之道原不二。
則祇樹王園亦一也。
豈非人以道勝。
地以人勝耶。
嘗閱玄奘西域記雲。
祇園精舍。
今為荊棘之場。
今見诃林覺樹。
猶聞鐘梵之響。
豈南粵靈異于西天。
祖道有逾于佛法耶。
聖人相傳。
應運出世。
授受之際。
閑不容發。
第願力有淺深。
故化緣有延促。
譬若四時。
成功者退。
是則化聲相待。
待而有待。
有待而又有待也。
無待則應緣之迹。
斯亦幾乎息矣。
惟今去我六祖大師千年。
傳燈所載千七百人。
其化法之場。
随時隆替。
在在淪沒者多。
粵之梵宇。
百不存一。
猶曹溪流而不涸。
覺樹榮而不凋。
讵非斯道有所托而然耶。
此又地以道存。
人依法住也。
餘少事枯禅。
因法獲譴。
丙申春初。
谒六祖大師于曹溪。
瞻覺樹于光孝。
訪其遺事。
其迹邈然。
而人不知僧。
期年而乞食行。
三年而齋戒修。
放生舉。
五年而曹溪新戒壇複。
十年而教法廣。
信道衆。
蓋大運然也。
昔人以菩提樹下。
為大師剃發之所。
因建殿以奉法事。
其來遠矣。
風雨薄蝕。
亦因時興廢。
今僧通維。
率弟子行佩輩。
募衆而重新之。
餘為清其眉宇。
擴其門庑。
使道容闇然而複章。
慧燈朗然而不昧。
此又事賴人為。
人因事重也。
然佛以六度攝有情。
而檀波羅蜜為第一。
且即非莊嚴。
是名莊嚴。
苟事相與法性融通。
則世谛與真如交徹。
斯則燒香散花。
皆為妙行矣。
若通維者。
刻桷雕榱。
豈非淨土之資乎。
昔立壇植樹。
既有待于六祖。
今迹存而事修。
人亡而道在。
豈無待于後人耶。
且王園之勝。
較之祇園。
彼往而此來。
又有閑矣。
是為記。
衡州府開福寺因緣記 開福寺。
居府城湘江之南岸裡許。
唐大曆閑。
無着禅師開山于此。
禅師法系。
載傳燈錄。
初與法照禅師。
結念佛社于湖東。
後皆遊五台。
親見文殊。
事具清涼傳。
師與其弟無絕。
同建道場。
師創開福。
絕于西鄉金蘭裡。
興大悲寺。
實一時也。
開福始制。
規模弘敞。
宋淳熙閑。
丞相趙忠定公汝愚。
谪永州。
道經衡。
病作。
為守臣錢鍪所窘。
暴卒。
殡于此。
因立祠。
歲時祀之。
後郡守向子憫公。
有惠政。
歲荒全活數萬人。
百姓感之。
亦立祠于此。
曆久寺廢。
胡元元年。
有福海禅師重興。
并新大悲寺。
我明宣德閑。
寺又廢。
士民建小庵于荒址。
地僅一區。
殘僧數輩。
守至今。
幸不沒于民閑也。
隆慶壬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