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嘻。
此蓋難與俗言也。
請試論之。
大地浮水上。
如一葉耳。
水之潛流四天下地。
如人血脈之注周身。
由生于心。
而養五髒。
外達四肢。
徹于皮膚。
下至湧泉。
上極泥洹。
發毛爪齒。
靡不充足。
不充則不仁矣。
由是觀之。
天地一指也。
萬物一體也。
水火相射。
山澤通氣。
風雲呼吸。
潮汐吞吐。
乾坤辟阖。
晝夜往來。
無一息之停機。
如人日用食息起居耳。
複何怪哉。
昔有神僧從西域來。
飲曹溪水香美而甘。
驚曰。
此吾西天寶林水也。
中山大悲閣。
閣高百尺。
像高八丈。
有唐異僧。
遍化金錢銅木。
在在納于井中。
及歸而取之。
盡從井出。
以足其用。
至今尚有一木存焉。
由此觀之。
大地之水。
未嘗不通。
物未嘗不達斯實事也。
昔蘇長公居儋耳。
嘗品三山泉。
謂與惠山相通。
因名惠通泉。
是則太虛寥廓。
萬象融通。
人特有心限礙耳。
竊觀瓊海。
地發于西北。
氣結于東南。
如人一指之甲耳。
甲乃筋之餘也。
血以養筋。
筋固則甲厚。
凡人甲厚者。
必多壽。
故地土厚者。
必多材。
說者鹹謂中原土厚。
故将相多出于其閑。
餘則謂不然。
瓊居南離。
離幹體也。
以吸一陰。
外剛而内柔。
虛而麗照。
文明之象也。
地浮澥中。
火金生水。
故晝炎而夜寒。
以乾坤之真氣。
極于斯而鐘于斯。
故山川之金銀明珠。
文禽名香。
珍奇異獸。
寶藏興焉。
百物備焉人則仙靈文名。
忠臣義士。
往往出焉。
此天地之一隅。
如太虛之一塵。
造化密移昧者不覺。
聊通一粟以示之。
如從一葉以辨春秋耳。
複何怪哉。
宗伯聞說。
躍然歡喜。
再歎曰。
奇哉。
時在座有沉生成德等。
相率再拜。
稽首請銘之。
以曉未聞。
乃為之銘曰。
大地一塵。
滄海一粟。
充遍十方。
何所不足。
似毛在體。
如血周身。
觸處即見。
于何不真。
坎離水火。
乾坤在我。
交姤發生。
有何不可。
地氣自北。
而鐘于南。
物亦随之。
湧現其閑。
人疑此粟。
不知所從。
來處不知。
何以明宗。
造化密移。
不屬聞見。
聊借一粒。
以觀其變。
苟知一粒。
芥子含空。
水火周遍。
何不相容。
血脈周身。
自頂至趾。
上下周流。
終而複始。
大道循環。
無往不複。
道脈潛通。
若此一粟。
淵泉混混。
而時出之。
道脈南來。
可蔔于斯。
遊景泰寺記 粵之山川。
發于衡嶽。
折庾嶺而下。
腰結曹溪。
逶迤而南。
直抵五羊。
五羊之主山。
曰粵秀。
粵秀之祖龍。
曰白雲。
白雲固多奇勝。
而景泰為最。
以踞白雲之腹。
而撫仙龍之城。
兩翼合抱。
如老蚌含珠。
孤峰絕澗。
深林蓊郁。
奇葩異草。
煙雲出沒。
菖蒲生于石隙。
棕發披于林表。
大海如鏡。
壁立于眉閑。
明月如珠。
光流于唇吻。
信天壤之奇觀。
南海之鉅麗也。
初寺以山名。
我明景泰閑 奏請賜額如故。
制府馬公昂。
率諸屬以新之。
餘居五羊三年。
戊戌。
攜禅侶遊觀。
極為佳勝。
丁未春仲。
奉诏還山。
寺僧正裔。
持此圖以請。
聊為記之。
端州寶月台記 按志。
郡北百五十步。
為寶月台。
平地突起。
高二丈。
周一裡許。
望之如台。
是則天成。
非人為也。
不知命名之始。
高岸深谷。
遷變不常。
今為平湖陂也。
殆為有力者。
負之而趨。
山川故吾。
無複真宰矣。
萬曆甲辰。
嶺西憲副陳公。
治郡政暇。
曆覽形勝。
登高望遠。
慨然而歎曰。
吾今乃知寶月之台。
當平湖之心也。
本之形家。
居必憑倚。
星岩固為郡之屏障。
以前逼而後脫。
天造斯土。
為嶺表喉舌。
百粵要沖。
揆之風氣。
豈若是之疏且漏耶。
故知斯台之于郡城。
為形家之鬼托無疑矣。
是可以終亡乎。
遂建議于湖心。
培堤築台以實之。
鸠工集事。
不日而成。
華亭馮公元成。
以浙憲長。
量移茲土。
登台周覽。
曰美則美矣。
猶未盡也。
且以堤為台。
名實未副。
月圓矩方。
形似失真。
是則人未合天也。
且山有仙則名。
水有龍則靈。
言得其主也。
故凡建久遠不拔之功者。
必人為而神守。
恃有常主。
不失其祀。
故能與天地相為悠久也。
公乃捐俸。
就台殿之中楹。
造白衣大士像。
披珠纓而臨空水。
坐火宅而灑清涼。
端然如淨琉璃含寶月也。
予辱公見招。
因與公議。
将補前之缺略。
後建閣五楹。
前列鐘鼓二樓。
蓋取形圓象月。
勢高若台。
藉大士之靈以主之。
始謂天人合德。
以還造化之全功也。
公慨然捐俸。
庀工首事。
始于萬曆丁未冬十月。
落成于戊申秋七月。
規模壯麗宏敞高出中天。
畫棟連雲。
丹楹映日。
餘時登覽。
撫景四顧。
超然遐想曰。
美哉山河之固。
異哉天造之奇也。
因思台始命名。
必形家之具法眼者。
閑嘗閱覽東粵來龍。
遠宗衡嶽。
抽幹而下。
越懷四注。
鼎湖為端郡之祖龍。
挺挺雲霄。
蜿蜒西走。
列障橫開。
明堂廣衍。
垣應紫微。
融結七星。
奇峰洞宇。
千态萬狀。
文岩錦石。
雲蒸霞燦。
拳砆片石。
足為世珍。
此造化之精英。
山川之蘊奧也。
星岩羅列。
蛛絲遊蟻。
點綴平川。
東折羚羊峽。
為端捍門。
左逆水上遊。
由黃岡而西。
結為郡城。
按形察理。
則回龍顧祖。
轉望七星。
志稱斯台。
平陽突起。
非若骊龍颔下之珠乎。
意取明月之珠。
為世至寶。
故名寶月。
有旨哉。
且夫天然之巧。
能取而象之。
固已奇矣。
神珠既失。
罔象索之。
得于重淵。
以還化工。
又一奇也。
缺而補之。
引而伸之。
神以明之。
以為常守。
惟斯舉也。
諸子大夫。
萃美一時。
顧盼之閑。
美流萬世。
所謂待人而興。
仁智之實也。
豈偶然哉。
水有龍以靈。
龍有珠以神。
若騎龍犄角。
搤颔批鱗而奪之者。
則其人也。
故茲土之為靈也。
久矣。
台翼二刹。
左慧日而右靜明。
若日夜相代。
照迷方以破重昏。
鐘鼓交參。
潮音疊奏。
上祝 聖壽。
下福斯民。
忠孝節義。
乘時而興起者。
實馮大士之靈也。
若夫奠斯士以鎮華夷。
布慈風以翊 皇度。
誠萬世無窮之利。
奚值遊觀之美而已哉。
是為記。
夢遊端溪記 萬曆己酉仲夏。
五月十有二日。
餘以重修寶林。
構材于端州。
往來期年。
事竣還山。
時當溽暑。
霖雨大作。
江水泛漲。
兩涘渚涯。
不辨牛馬。
于是乘流放舟。
下羚羊之峽。
過端溪之口。
倏忽四山雲合。
風雨飒來。
波濤洶湧。
舟不能進。
乃維以避之。
神搖目眩。
隐幾假寐。
而夢遊焉。
于是乎仰望峰巒奇秀。
上幹重霄。
怪石[山*查]岈。
下臨無地。
遠聽溪流泙湃。
激隙沖岩。
如考洪鐘。
而擊鼍鼓。
其聲自天。
隐隐窿窿。
不知所從。
将謂蛟龍之堀宅。
神人之洞府。
空谷之足音也。
餘跫然而喜。
乃呼漁父。
刺船入溪。
以遊目焉。
少焉。
風雨暫止。
霧斂山霁。
餘乃摳衣跣足。
拽杖穿雲。
緣溪小轉。
百餘步。
曆山之麓。
有神壇焉。
谒荒榛中。
少憩石上。
數十步。
近聞異響若空中發。
延[伫-丁
此蓋難與俗言也。
請試論之。
大地浮水上。
如一葉耳。
水之潛流四天下地。
如人血脈之注周身。
由生于心。
而養五髒。
外達四肢。
徹于皮膚。
下至湧泉。
上極泥洹。
發毛爪齒。
靡不充足。
不充則不仁矣。
由是觀之。
天地一指也。
萬物一體也。
水火相射。
山澤通氣。
風雲呼吸。
潮汐吞吐。
乾坤辟阖。
晝夜往來。
無一息之停機。
如人日用食息起居耳。
複何怪哉。
昔有神僧從西域來。
飲曹溪水香美而甘。
驚曰。
此吾西天寶林水也。
中山大悲閣。
閣高百尺。
像高八丈。
有唐異僧。
遍化金錢銅木。
在在納于井中。
及歸而取之。
盡從井出。
以足其用。
至今尚有一木存焉。
由此觀之。
大地之水。
未嘗不通。
物未嘗不達斯實事也。
昔蘇長公居儋耳。
嘗品三山泉。
謂與惠山相通。
因名惠通泉。
是則太虛寥廓。
萬象融通。
人特有心限礙耳。
竊觀瓊海。
地發于西北。
氣結于東南。
如人一指之甲耳。
甲乃筋之餘也。
血以養筋。
筋固則甲厚。
凡人甲厚者。
必多壽。
故地土厚者。
必多材。
說者鹹謂中原土厚。
故将相多出于其閑。
餘則謂不然。
瓊居南離。
離幹體也。
以吸一陰。
外剛而内柔。
虛而麗照。
文明之象也。
地浮澥中。
火金生水。
故晝炎而夜寒。
以乾坤之真氣。
極于斯而鐘于斯。
故山川之金銀明珠。
文禽名香。
珍奇異獸。
寶藏興焉。
百物備焉人則仙靈文名。
忠臣義士。
往往出焉。
此天地之一隅。
如太虛之一塵。
造化密移昧者不覺。
聊通一粟以示之。
如從一葉以辨春秋耳。
複何怪哉。
宗伯聞說。
躍然歡喜。
再歎曰。
奇哉。
時在座有沉生成德等。
相率再拜。
稽首請銘之。
以曉未聞。
乃為之銘曰。
大地一塵。
滄海一粟。
充遍十方。
何所不足。
似毛在體。
如血周身。
觸處即見。
于何不真。
坎離水火。
乾坤在我。
交姤發生。
有何不可。
地氣自北。
而鐘于南。
物亦随之。
湧現其閑。
人疑此粟。
不知所從。
來處不知。
何以明宗。
造化密移。
不屬聞見。
聊借一粒。
以觀其變。
苟知一粒。
芥子含空。
水火周遍。
何不相容。
血脈周身。
自頂至趾。
上下周流。
終而複始。
大道循環。
無往不複。
道脈潛通。
若此一粟。
淵泉混混。
而時出之。
道脈南來。
可蔔于斯。
遊景泰寺記 粵之山川。
發于衡嶽。
折庾嶺而下。
腰結曹溪。
逶迤而南。
直抵五羊。
五羊之主山。
曰粵秀。
粵秀之祖龍。
曰白雲。
白雲固多奇勝。
而景泰為最。
以踞白雲之腹。
而撫仙龍之城。
兩翼合抱。
如老蚌含珠。
孤峰絕澗。
深林蓊郁。
奇葩異草。
煙雲出沒。
菖蒲生于石隙。
棕發披于林表。
大海如鏡。
壁立于眉閑。
明月如珠。
光流于唇吻。
信天壤之奇觀。
南海之鉅麗也。
初寺以山名。
我明景泰閑 奏請賜額如故。
制府馬公昂。
率諸屬以新之。
餘居五羊三年。
戊戌。
攜禅侶遊觀。
極為佳勝。
丁未春仲。
奉诏還山。
寺僧正裔。
持此圖以請。
聊為記之。
端州寶月台記 按志。
郡北百五十步。
為寶月台。
平地突起。
高二丈。
周一裡許。
望之如台。
是則天成。
非人為也。
不知命名之始。
高岸深谷。
遷變不常。
今為平湖陂也。
殆為有力者。
負之而趨。
山川故吾。
無複真宰矣。
萬曆甲辰。
嶺西憲副陳公。
治郡政暇。
曆覽形勝。
登高望遠。
慨然而歎曰。
吾今乃知寶月之台。
當平湖之心也。
本之形家。
居必憑倚。
星岩固為郡之屏障。
以前逼而後脫。
天造斯土。
為嶺表喉舌。
百粵要沖。
揆之風氣。
豈若是之疏且漏耶。
故知斯台之于郡城。
為形家之鬼托無疑矣。
是可以終亡乎。
遂建議于湖心。
培堤築台以實之。
鸠工集事。
不日而成。
華亭馮公元成。
以浙憲長。
量移茲土。
登台周覽。
曰美則美矣。
猶未盡也。
且以堤為台。
名實未副。
月圓矩方。
形似失真。
是則人未合天也。
且山有仙則名。
水有龍則靈。
言得其主也。
故凡建久遠不拔之功者。
必人為而神守。
恃有常主。
不失其祀。
故能與天地相為悠久也。
公乃捐俸。
就台殿之中楹。
造白衣大士像。
披珠纓而臨空水。
坐火宅而灑清涼。
端然如淨琉璃含寶月也。
予辱公見招。
因與公議。
将補前之缺略。
後建閣五楹。
前列鐘鼓二樓。
蓋取形圓象月。
勢高若台。
藉大士之靈以主之。
始謂天人合德。
以還造化之全功也。
公慨然捐俸。
庀工首事。
始于萬曆丁未冬十月。
落成于戊申秋七月。
規模壯麗宏敞高出中天。
畫棟連雲。
丹楹映日。
餘時登覽。
撫景四顧。
超然遐想曰。
美哉山河之固。
異哉天造之奇也。
因思台始命名。
必形家之具法眼者。
閑嘗閱覽東粵來龍。
遠宗衡嶽。
抽幹而下。
越懷四注。
鼎湖為端郡之祖龍。
挺挺雲霄。
蜿蜒西走。
列障橫開。
明堂廣衍。
垣應紫微。
融結七星。
奇峰洞宇。
千态萬狀。
文岩錦石。
雲蒸霞燦。
拳砆片石。
足為世珍。
此造化之精英。
山川之蘊奧也。
星岩羅列。
蛛絲遊蟻。
點綴平川。
東折羚羊峽。
為端捍門。
左逆水上遊。
由黃岡而西。
結為郡城。
按形察理。
則回龍顧祖。
轉望七星。
志稱斯台。
平陽突起。
非若骊龍颔下之珠乎。
意取明月之珠。
為世至寶。
故名寶月。
有旨哉。
且夫天然之巧。
能取而象之。
固已奇矣。
神珠既失。
罔象索之。
得于重淵。
以還化工。
又一奇也。
缺而補之。
引而伸之。
神以明之。
以為常守。
惟斯舉也。
諸子大夫。
萃美一時。
顧盼之閑。
美流萬世。
所謂待人而興。
仁智之實也。
豈偶然哉。
水有龍以靈。
龍有珠以神。
若騎龍犄角。
搤颔批鱗而奪之者。
則其人也。
故茲土之為靈也。
久矣。
台翼二刹。
左慧日而右靜明。
若日夜相代。
照迷方以破重昏。
鐘鼓交參。
潮音疊奏。
上祝 聖壽。
下福斯民。
忠孝節義。
乘時而興起者。
實馮大士之靈也。
若夫奠斯士以鎮華夷。
布慈風以翊 皇度。
誠萬世無窮之利。
奚值遊觀之美而已哉。
是為記。
夢遊端溪記 萬曆己酉仲夏。
五月十有二日。
餘以重修寶林。
構材于端州。
往來期年。
事竣還山。
時當溽暑。
霖雨大作。
江水泛漲。
兩涘渚涯。
不辨牛馬。
于是乘流放舟。
下羚羊之峽。
過端溪之口。
倏忽四山雲合。
風雨飒來。
波濤洶湧。
舟不能進。
乃維以避之。
神搖目眩。
隐幾假寐。
而夢遊焉。
于是乎仰望峰巒奇秀。
上幹重霄。
怪石[山*查]岈。
下臨無地。
遠聽溪流泙湃。
激隙沖岩。
如考洪鐘。
而擊鼍鼓。
其聲自天。
隐隐窿窿。
不知所從。
将謂蛟龍之堀宅。
神人之洞府。
空谷之足音也。
餘跫然而喜。
乃呼漁父。
刺船入溪。
以遊目焉。
少焉。
風雨暫止。
霧斂山霁。
餘乃摳衣跣足。
拽杖穿雲。
緣溪小轉。
百餘步。
曆山之麓。
有神壇焉。
谒荒榛中。
少憩石上。
數十步。
近聞異響若空中發。
延[伫-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