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四

關燈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二十四 侍 者  福 善 日錄 門 人  通 炯 編輯 嶺南弟子 劉起相 重校 記 瓊澥探奇記 予被放之十年。

    萬曆乙巳春三月。

    自雷陽杖策南遊天池。

    探瓊澥之奇。

    且踐宗伯王公。

    給谏許公之約。

    寓于明昌塔院。

    院乃許公議建。

    以補郡城艮方之不足。

    獨立中天。

    高标雲漢。

    登覽四顧。

    若禦泠風而遊空澥。

    潮音動天。

    水色澄虛。

    又若鈞天而臨明鏡。

    巍然一大奇觀也。

    居旬日。

    諸弟子日益進。

    盤桓閣上。

    相與論道有閑。

    陳生于宸。

    邀予尋毗耶之金粟。

    求蘇公之白龍。

    具得其真。

    樂而忘返。

    又數日。

    劉參軍遨遊西湖。

    觀玉龍泉。

    乃欣然命策。

    孟夏之十日也。

    湖去郡西二十裡許。

    岡巒蔓衍。

    一望蒼翠。

    指石山而南。

    二十裡。

    出郭三裡許。

    邨園蔬圃。

    連絡鱗次。

    礧礧落落。

    疊石為塹。

    擘土為畦。

    骨露肉藏。

    外瘠中腴。

    秫黍菽麥。

    嘉蔬細粟。

    五谷鹹備。

    觸目燦然。

    俨若薊門西山也。

    迤逦曲折。

    漸入深林。

    行數裡。

    蓊郁蔽野。

    不辨高下。

    穿雲蹑石步出小溪。

    清流照人。

    可鑒毛發。

    心脾一洗。

    炎蒸頓蘇。

    不數十步。

    則臨大溪。

    度石橋。

    俯流濯發。

    肌骨生粟。

    乃拽杖散步。

    聞雲中犬吠。

    不見煙火。

    小轉即入邨墅。

    居人環堵。

    盡壘石為壁。

    形樸色古。

    蒼藓青藤。

    延蔓交絡。

    如珠璎之挂天冠也。

    餘喜而忘倦。

    因倚杖入門。

    良久。

    一老人出。

    修眉龐首。

    着牛鼻裈。

    敝衣垢面。

    捉襟肘現。

    望之若不見。

    問之則不應。

    傥然若忘。

    掉頭而入。

    餘是知秦人不在武陵也。

    [伫-丁+一]立須臾。

    餘掀髯長嘯。

    出邨舍西。

    石漸巨。

    林益深。

    石岸夾溪。

    則見沃壤平疇。

    禾稻如雲。

    流水灌注。

    溁[泳-永+回]周匝。

    如渭川淇澳。

    恨無入雲修竹耳。

    椰棕槟榔。

    處處撐天。

    此世所無。

    淇澳所不易者。

    餘曳屐沿流。

    穿田度塢不辨東西。

    行又數裡許。

    過小溪。

    登平岡。

    則知為西轉也。

    棘刺牽衣。

    林草塞路。

    披雲撥霧。

    攀蘿蹑磴。

    神怡足健。

    經過十餘裡。

    皆礧石為塹。

    如丸如拳。

    如球如案。

    大者小者。

    欹者側者。

    方如切者。

    斜如壁者砌為堤環。

    密如羅紋天然峭列。

    無不中度。

    大如丈室。

    岩如宮牆。

    至有萬夫不能舉者。

    累累垂垂。

    疑其為鬼工也。

    登高遠望。

    連阡遍野。

    處處皆然。

    異哉。

    徘徊瞻眺。

    隐隐出灌木末。

    參差列如層城。

    四顧茫然。

    寂無人聲。

    幽深窈窕。

    非人閑世矣。

    又小北轉。

    遙見雲中華表。

    從者指為石湖。

    心竊疑之。

    其石鋪地面。

    一平如掌。

    色如古鐵。

    形狀巧妙。

    大似蓮盤。

    小如蜂窦。

    奇形異态。

    行行不見其蹤。

    小轉入石門。

    仄徑逶迤。

    始知為一石天成。

    周數十裡。

    四面皆高。

    中凹一湖。

    如照天明鏡又若生盤池中。

    着玻璃盞耳。

    不知誰為鑿之也。

    相傳此地。

    昔為居人。

    一日風雷大作。

    龍從石出。

    大水沸湧。

    屋宇盡沒為湖。

    天旱水涸。

    石有龍形。

    嘗大旱。

    現夢于郡守曰。

    吾石湖龍也。

    禱之當得雨。

    太守往禱辄應。

    建廟貌以祀之。

    至今率為常。

    入石門百步。

    渡小橋。

    連一池。

    池上古木如張幕。

    下有古殿三楹。

    棟梁皆石。

    殿後有池。

    額曰玉龍泉。

    池上有古廟三楹。

    即玉龍之神女像也。

    左有龍泉。

    自石罅中出。

    噴薄如珠。

    大如車軸注于方池。

    池上有亭址。

    池下有長灣。

    皆有故事。

    今亡矣。

    池東隔小石嶺。

    嶺下有溪曰篁溪。

    溪下望之。

    嵯岈嵚岑。

    石空洞中。

    如盤池者。

    多奇絕。

    林草翳蔽不能入。

    而水彙為流。

    曲折隐伏。

    會歸一竅。

    且曰出前邨之石橋。

    從之環繞萬山腳。

    穿田過峽。

    從石塔山外。

    過郡門入南。

    渡響水橋。

    則直東而會大河。

    傾瀉入澥矣。

    餘與參軍湯黃二生。

    濯足清流。

    散發披襟。

    盤礴池上。

    清風四至。

    毛骨清涼。

    如坐廣寒。

    對冰壺而臨玉鑒。

    殊不知為炎荒瘴澥也。

    日莫返策。

    因循水道望之。

    則自源頭出谷。

    曲折由西掠南。

    直東入河。

    似與郡城無系屬焉。

    窮日而歸。

    卧高閣而恍夢遊。

    覺而紀之。

    因論之曰。

    瓊自中原來脈。

    從南嶽轉西粵。

    抽枝下桂林。

    左右兩江。

    夾送而南。

    至蒼梧貴水過峽。

    蜿蜒出靈。

    欽入澥為蓬壺。

    轉珠崖。

    突然湧出。

    五指參天。

    北向中原。

    為南甸鎖鑰。

    環三千裡。

    真天壤一大奇觀也 聖祖有言。

    南溟浩瀚。

    中有奇甸數千裡。

    豈非天眼哉。

    嘗曆覽方輿。

    南衡而下。

    脊分五嶺。

    山水背中國。

    而南奔入澥。

    故按環澥大形。

    左朝鮮而右安南。

    若兩翼然。

    日本呂宋暹羅諸島。

    列于外。

    瓊甸适當百粵之捍屏。

    實澥外一大都會也。

    五指回拱。

    特起中天。

    為瓊之祖龍。

    山北向而水北流。

    腰結定安。

    水左旋右折。

    循龍而趨。

    橫跨郡東。

    而直入澥。

    山則右奔。

    遵西澥而北結石山。

    舉首開口。

    中吐真脈。

    盤而東倒。

    回顧若遊龍颔下之明珠。

    結為郡城。

    石山為首。

    左張唇入澥。

    為後托。

    小水随之。

    右拖長嶺。

    方數十裡。

    中為石湖。

    委蛇而南。

    橫嶺為郡。

    案嶺後為白水。

    緊纏幹龍。

    由石塔繞城西南隅。

    過門而左。

    低滀為南湖。

    而石湖水外流包内。

    案度響水橋。

    古從馬坡迤東北。

    回繞春牛館。

    聚東湖之回西北。

    轉自新橋。

    會白水。

    抱城東而旋。

    今則返跳直入。

    河如弓。

    以背向郡城而不顧。

    如形家所謂氣散矣。

    許公建明昌塔于艮方。

    以塞水口。

    議将引石湖之水。

    繞城南。

    抱東郭。

    會白龍金粟。

    過明昌而始入河。

    以完生氣。

    居然一天造也。

    竟不遂。

    豈搤于人哉。

    餘坐閣上。

    每夜登塔。

    望山川之氣索然。

    指謂從遊諸子曰。

    瓊必有災。

    以山川寂寥。

    而城若空無人者。

    是無氣也。

    時以為妄。

    餘孟夏既望。

    乃渡澥北歸。

    未幾月而地大震。

    東門地拆城陷。

    屋宇盡塌。

    官民露處。

    而塔亦側其半。

    餘居之閣。

    亦傾搖飏不安者半年。

    至今記餘言者。

    以為征。

    因并記之。

     瓊州金粟泉記(并銘) 瓊郡距澥可十裡。

    城東北隅。

    岡足水趺。

    有泉湧粟。

    粒粒燦然。

    如珠泛澥眼。

    人取而試之。

    去殼出精。

    宛如北方之布谷。

    至冬日氣斂泉溫。

    其粟。

    出芽。

    如秧針刺水是則實非幻出也。

    時人怪而異之。

    不知所從來。

    概呼為粟泉。

    萬曆乙巳春三月。

    予自雷陽渡澥。

    訪大宗伯王公。

    給谏許公。

    且探瓊澥之奇。

    陳生于宸。

    博雅士也。

    谒餘于明昌塔院。

    邀宗伯公同過天甯方丈。

    茶話及此。

    因杖策而觀之。

    令仆探取沙泥中。

    果得粟數粒。

    撚皮出米如新獲者。

    餘甚奇之。

    因命名金粟泉。

    意取維摩金粟如來。

    李白自稱為後身。

    今于宗伯學士。

    若有當也。

    汲水烹茶。

    味甚冽。

    啜之毛骨清涼。

    如在毗耶方丈。

    吃香積飯也。

    陳生畜疑。

    避席而問曰。

    粟産于北土。

    泉湧于南天。

    相懸萬裡。

    且隔澥津。

    胡為乎來哉。

    此智者所必疑。

    常情所未測也。

    敢問其故。

    餘曰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