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靈。
千秋萬祀。
奠我邦家。
百祥無射。
惟民是福。
惟谷是登。
珠宮貝阙。
載緝載新。
鲸鐘鼍鼓。
朝吼莫吟。
祝我 帝厘。
山高海深。
住京都吉祥院無極信禅師道行法原碑記 無極禅師者。
臨濟二十六代孫也。
諱明信。
順德沙河宋氏子。
年八歲。
父母即舍出家。
禮郡之天甯深公為師。
稍長。
以生死為憂。
年十三。
即請本師以行腳事。
往牛山。
入大火聚。
精勤刻苦。
日夜煅煉者。
二十餘年。
塵勞雖覺暫謝。
然未有所悟入。
因觐省。
歸至郡之西山上棧坪。
迥絕人迹。
潛居六載。
一食朝昏。
諸念頓息。
頃之。
即參諸方知識。
北走京師。
登壇受具。
複隐銀山之中峰。
避影三載。
日以橡栗為食。
專注禅觀。
時忽心境皆空。
根塵頓脫。
豁然開悟。
自覺當體無依。
翠峰大和尚。
據臨濟正令。
開法于都門。
師往求印證。
機緣契合。
尋即謝隐京西之金山吉祥禅院。
以長養為懷。
堅持孤硬。
澹然若無所寓。
納衣鷇食。
二十餘年。
内府太監張公暹輩。
聞而谒之。
捐金重新梵宇。
諸方學者日益進。
居無何。
師念家山寥落。
有歸欤之歎。
杖策西遊祖塔。
以謝度脫。
是時二三耆宿進曰。
惟我虛照祖翁。
遠承曹洞正脈。
其字派曰。
洪子有可。
福緣善慶。
定慧圓明。
永宗覺性。
今将已矣。
師何以續之。
師因說偈曰。
智能廣達。
妙用無方。
蘊空實際。
祖道崇香。
諸弟子唯唯志之。
未幾尋歸吉祥。
滅影人世。
接納四來。
道風日益大振。
一日無恙。
召衆說偈。
安然危坐而逝。
萬曆二年二月七日也。
世壽六十有三。
法臘三十有奇。
得度弟子某等。
奉茶毗禮。
收師靈骨。
葬于西嶺之隐寂石洞。
其徒某皆參少室小山和尚。
嗣曹洞血脈。
即今開法故山之天甯。
乃因龍華瑞庵大師。
持師狀乞記。
乃按其實以序之曰。
嘗聞吾佛世尊。
度生已畢。
宜乎說法四十九年。
未談一字。
末後拈花為别傳之旨。
自靈山迦葉破顔之後。
西天四七。
東土二三。
所施不可以限量計。
而竟不許其枝流。
深有旨焉。
及六傳之後。
南嶽青原下。
則分為五宗。
其門庭施設建立不同。
猶耳目口鼻之于身。
雖用各有異。
豈可以用異。
而異其體哉。
由是觀之。
所散未嘗一。
所歸未嘗二。
又豈可以門庭用異。
易其指歸。
然而後世悟之者。
雖各因所入。
至若曹洞臨濟機緣。
迄今不泯。
其故何哉。
惟具正眼。
當于佛未出世。
祖未西來以前。
剔眉以視。
則靈山一會。
少室九年。
皆為餘事。
是則君臣互換。
棒喝交馳。
函蓋乾坤。
投機暗證之說。
不啻若太虛閃電。
石火光中。
而趁師子遊戲也。
禅師其于寂滅定中。
振聲一喝。
直使大地耳聾。
諸有聞而不驚怖者。
斯即可謂将此深心奉塵刹。
是則名為報佛恩矣。
不然。
則竟以何法而續之耶。
是為記。
重修悟山觀音庵記(并銘) 牢山之西南濱海。
群峰衆岫。
奔騰齊峙。
而臨巨浸者。
一峰傑出。
曰悟山。
父老相傳。
昔有高僧藏修悟道之所。
因以名之。
明嘉靖中。
有僧名近悟。
就址結茅以居。
重修觀音大士殿三楹。
左右夾以耳室。
窗吞雲霧。
門引長波。
俨然坐蓮花而觀水月也。
庵構成。
乞餘為記。
因歡喜贊歎。
而銘之曰。
圓通大士。
随處現身。
一微塵裡。
轉大法輪。
苦海無涯。
奔吞識浪。
大士觀之。
如鏡中像。
我依大士。
如幻三昧。
亦來于此。
證三摩地。
一草一木。
盡屬法身。
是名常住。
傳無盡燈。
照破暗冥。
水中火發。
火裡蓮生。
是真實法。
永劫歸依。
如是贊歎。
見聞之者。
齊登彼岸。
重修巨峰頂白雲庵玉皇殿記(并銘) 牢山居即墨東南。
根盤二百餘裡。
跨平原而枕溟渤。
岡巒起伏。
龍蛇逶迤。
衆草連芳。
長林蓊郁。
幽潛秘處。
石室岩龛。
故往多真人高士。
鹹構迹焉。
群山競繞。
中則一峰傑出。
曰巨峰。
當二牢之[屍@幾]。
故稱古刹。
就廢。
至我。
明嘉靖閑。
全真郭一句重起。
其徒李陽興繼業。
至孫高來德而大新之。
依岩鑿石。
嵌壁甃垣。
丹室圜宇。
左右畢備。
中建玉皇殿三楹。
邑人周氏某。
率萊中丞。
拙齋劉公助成之。
經營有年。
至萬曆己卯甫就。
餘癸未夏。
遊目海上。
探索形勝。
策杖其颠。
适蔔居太清。
乞餘為記。
嘗聞之海山有三山。
曰阆苑。
蓬萊。
方丈。
宮阙鹹金銀。
而神仙在焉。
故居塵埃而處混濁者。
聆之則神思蜚動。
願超脫高舉。
即離人世。
及至何無睹焉。
以其望洋淼漠。
無津涯。
非羽翼莫能之竟。
恣為荒唐。
豈是然哉。
蓋欣厭相敚。
耳目貴賤者也。
若慈峰之秀。
洞宇可以息形。
芝術可以充餌。
幽深杳渺。
塵氛懸絕。
加之殿舍莊嚴。
群靈托迹。
慕之者可望而不可即。
能至而不能止。
信目前之真境。
人世之蓬壺。
藉能頓解天叨。
坐隳桎梏。
何必駕長虹而挾羽翰。
假安期而探秘術者哉。
無建立功德。
自與山海共之。
又焉用記。
乃為之銘曰。
天地肇育。
山川是府。
群靈以歸。
衆甫之祖。
唯山之高。
唯海之深。
允茲上帝。
實梁苦津。
绀殿峥嵘。
白雲缭繞。
為彼瞻依。
斯民之保。
莫匪爾功。
莫匪爾德。
志彼餐霞。
塵機永息。
仰矣穹蒼。
俯兮谷王。
配言聖壽。
億兆無疆。
重修靈山大覺禅寺記 即墨當三齊之東。
披山帶海。
是稱雄邑。
左天柱而右馬嶺。
俯華樓而負靈山。
殊大觀焉。
靈山去治北三十裡。
颠有大覺寺。
蓋唐宋古刹。
其來湮沒不可考。
至我 明成化閑。
始遷山之北麓。
當社之幹肘。
故裡俗休祥。
以之歲久。
殿堂日就傾圮。
法身頹然荒草中。
裡人張某輩。
聚族而謀之曰。
大覺。
吾之望刹也。
憶昔盛時。
晨鐘夕梵。
惺吾之昏。
督吾之勤。
吾生是賴。
今阒然矣。
誰為吾津梁之。
非大善知識。
又無以自樹立。
乃佥議。
禮請桂峰禅師屍之。
禅師諱性香。
先出平度巨族。
少負奇氣。
為人魁梧倜傥。
始從學周孔家言。
自視生如浮切。
有志方外。
少焉棄所習。
扣黃老逃形之術。
乃曰。
猶在爐錘閑耳。
遂矢心釋氏。
禮邑之某寺某師。
已而。
蹑屩擔簦西遊上國。
初從曙堂曉法師。
受天台賢首宗旨。
再參少室小山書禅師。
傳達摩心印。
學究華梵。
宗通性相。
一時義學之士。
莫不虛左斂衽。
遂東歸舊業。
隐約數年。
聞有茲山之請。
忻然起曰。
昔吾大覺氏降迹靈山。
法幢豎而邪風墜。
吾志在是矣。
即杖錫至院。
披草萊。
翦荊棘。
日與諸弟子講明所業。
未期年。
道風大振。
邪宗
千秋萬祀。
奠我邦家。
百祥無射。
惟民是福。
惟谷是登。
珠宮貝阙。
載緝載新。
鲸鐘鼍鼓。
朝吼莫吟。
祝我 帝厘。
山高海深。
住京都吉祥院無極信禅師道行法原碑記 無極禅師者。
臨濟二十六代孫也。
諱明信。
順德沙河宋氏子。
年八歲。
父母即舍出家。
禮郡之天甯深公為師。
稍長。
以生死為憂。
年十三。
即請本師以行腳事。
往牛山。
入大火聚。
精勤刻苦。
日夜煅煉者。
二十餘年。
塵勞雖覺暫謝。
然未有所悟入。
因觐省。
歸至郡之西山上棧坪。
迥絕人迹。
潛居六載。
一食朝昏。
諸念頓息。
頃之。
即參諸方知識。
北走京師。
登壇受具。
複隐銀山之中峰。
避影三載。
日以橡栗為食。
專注禅觀。
時忽心境皆空。
根塵頓脫。
豁然開悟。
自覺當體無依。
翠峰大和尚。
據臨濟正令。
開法于都門。
師往求印證。
機緣契合。
尋即謝隐京西之金山吉祥禅院。
以長養為懷。
堅持孤硬。
澹然若無所寓。
納衣鷇食。
二十餘年。
内府太監張公暹輩。
聞而谒之。
捐金重新梵宇。
諸方學者日益進。
居無何。
師念家山寥落。
有歸欤之歎。
杖策西遊祖塔。
以謝度脫。
是時二三耆宿進曰。
惟我虛照祖翁。
遠承曹洞正脈。
其字派曰。
洪子有可。
福緣善慶。
定慧圓明。
永宗覺性。
今将已矣。
師何以續之。
師因說偈曰。
智能廣達。
妙用無方。
蘊空實際。
祖道崇香。
諸弟子唯唯志之。
未幾尋歸吉祥。
滅影人世。
接納四來。
道風日益大振。
一日無恙。
召衆說偈。
安然危坐而逝。
萬曆二年二月七日也。
世壽六十有三。
法臘三十有奇。
得度弟子某等。
奉茶毗禮。
收師靈骨。
葬于西嶺之隐寂石洞。
其徒某皆參少室小山和尚。
嗣曹洞血脈。
即今開法故山之天甯。
乃因龍華瑞庵大師。
持師狀乞記。
乃按其實以序之曰。
嘗聞吾佛世尊。
度生已畢。
宜乎說法四十九年。
未談一字。
末後拈花為别傳之旨。
自靈山迦葉破顔之後。
西天四七。
東土二三。
所施不可以限量計。
而竟不許其枝流。
深有旨焉。
及六傳之後。
南嶽青原下。
則分為五宗。
其門庭施設建立不同。
猶耳目口鼻之于身。
雖用各有異。
豈可以用異。
而異其體哉。
由是觀之。
所散未嘗一。
所歸未嘗二。
又豈可以門庭用異。
易其指歸。
然而後世悟之者。
雖各因所入。
至若曹洞臨濟機緣。
迄今不泯。
其故何哉。
惟具正眼。
當于佛未出世。
祖未西來以前。
剔眉以視。
則靈山一會。
少室九年。
皆為餘事。
是則君臣互換。
棒喝交馳。
函蓋乾坤。
投機暗證之說。
不啻若太虛閃電。
石火光中。
而趁師子遊戲也。
禅師其于寂滅定中。
振聲一喝。
直使大地耳聾。
諸有聞而不驚怖者。
斯即可謂将此深心奉塵刹。
是則名為報佛恩矣。
不然。
則竟以何法而續之耶。
是為記。
重修悟山觀音庵記(并銘) 牢山之西南濱海。
群峰衆岫。
奔騰齊峙。
而臨巨浸者。
一峰傑出。
曰悟山。
父老相傳。
昔有高僧藏修悟道之所。
因以名之。
明嘉靖中。
有僧名近悟。
就址結茅以居。
重修觀音大士殿三楹。
左右夾以耳室。
窗吞雲霧。
門引長波。
俨然坐蓮花而觀水月也。
庵構成。
乞餘為記。
因歡喜贊歎。
而銘之曰。
圓通大士。
随處現身。
一微塵裡。
轉大法輪。
苦海無涯。
奔吞識浪。
大士觀之。
如鏡中像。
我依大士。
如幻三昧。
亦來于此。
證三摩地。
一草一木。
盡屬法身。
是名常住。
傳無盡燈。
照破暗冥。
水中火發。
火裡蓮生。
是真實法。
永劫歸依。
如是贊歎。
見聞之者。
齊登彼岸。
重修巨峰頂白雲庵玉皇殿記(并銘) 牢山居即墨東南。
根盤二百餘裡。
跨平原而枕溟渤。
岡巒起伏。
龍蛇逶迤。
衆草連芳。
長林蓊郁。
幽潛秘處。
石室岩龛。
故往多真人高士。
鹹構迹焉。
群山競繞。
中則一峰傑出。
曰巨峰。
當二牢之[屍@幾]。
故稱古刹。
就廢。
至我。
明嘉靖閑。
全真郭一句重起。
其徒李陽興繼業。
至孫高來德而大新之。
依岩鑿石。
嵌壁甃垣。
丹室圜宇。
左右畢備。
中建玉皇殿三楹。
邑人周氏某。
率萊中丞。
拙齋劉公助成之。
經營有年。
至萬曆己卯甫就。
餘癸未夏。
遊目海上。
探索形勝。
策杖其颠。
适蔔居太清。
乞餘為記。
嘗聞之海山有三山。
曰阆苑。
蓬萊。
方丈。
宮阙鹹金銀。
而神仙在焉。
故居塵埃而處混濁者。
聆之則神思蜚動。
願超脫高舉。
即離人世。
及至何無睹焉。
以其望洋淼漠。
無津涯。
非羽翼莫能之竟。
恣為荒唐。
豈是然哉。
蓋欣厭相敚。
耳目貴賤者也。
若慈峰之秀。
洞宇可以息形。
芝術可以充餌。
幽深杳渺。
塵氛懸絕。
加之殿舍莊嚴。
群靈托迹。
慕之者可望而不可即。
能至而不能止。
信目前之真境。
人世之蓬壺。
藉能頓解天叨。
坐隳桎梏。
何必駕長虹而挾羽翰。
假安期而探秘術者哉。
無建立功德。
自與山海共之。
又焉用記。
乃為之銘曰。
天地肇育。
山川是府。
群靈以歸。
衆甫之祖。
唯山之高。
唯海之深。
允茲上帝。
實梁苦津。
绀殿峥嵘。
白雲缭繞。
為彼瞻依。
斯民之保。
莫匪爾功。
莫匪爾德。
志彼餐霞。
塵機永息。
仰矣穹蒼。
俯兮谷王。
配言聖壽。
億兆無疆。
重修靈山大覺禅寺記 即墨當三齊之東。
披山帶海。
是稱雄邑。
左天柱而右馬嶺。
俯華樓而負靈山。
殊大觀焉。
靈山去治北三十裡。
颠有大覺寺。
蓋唐宋古刹。
其來湮沒不可考。
至我 明成化閑。
始遷山之北麓。
當社之幹肘。
故裡俗休祥。
以之歲久。
殿堂日就傾圮。
法身頹然荒草中。
裡人張某輩。
聚族而謀之曰。
大覺。
吾之望刹也。
憶昔盛時。
晨鐘夕梵。
惺吾之昏。
督吾之勤。
吾生是賴。
今阒然矣。
誰為吾津梁之。
非大善知識。
又無以自樹立。
乃佥議。
禮請桂峰禅師屍之。
禅師諱性香。
先出平度巨族。
少負奇氣。
為人魁梧倜傥。
始從學周孔家言。
自視生如浮切。
有志方外。
少焉棄所習。
扣黃老逃形之術。
乃曰。
猶在爐錘閑耳。
遂矢心釋氏。
禮邑之某寺某師。
已而。
蹑屩擔簦西遊上國。
初從曙堂曉法師。
受天台賢首宗旨。
再參少室小山書禅師。
傳達摩心印。
學究華梵。
宗通性相。
一時義學之士。
莫不虛左斂衽。
遂東歸舊業。
隐約數年。
聞有茲山之請。
忻然起曰。
昔吾大覺氏降迹靈山。
法幢豎而邪風墜。
吾志在是矣。
即杖錫至院。
披草萊。
翦荊棘。
日與諸弟子講明所業。
未期年。
道風大振。
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