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二

關燈
往往見雲霧中。

    時有觀音大士現。

    故以為名。

    餘于癸未春。

    杖錫遨遊諸名勝。

    辟谷三學洞中。

    飛木廠王公珏。

    谒餘。

    談及此。

    遂往觀之。

    餘一見而深愛焉。

    公遂請開拓。

    先舍地三十畝。

    為香火前導。

    構茶庵一所。

    以濟往來。

    是時餘方厭遊人世。

    未暇經營。

    乃付法侶九峰真玉上人以主之。

    即東蹈海上矣。

    既而某官某公奉命來督廠事。

    力為開山檀越。

    掌廠某公輩。

    同心助成。

    拓土鸠工。

    鑿空虛實。

    将高就下。

    曆數年。

    成岩岸數十丈。

    洞外又構禅室兩楹。

    昔日荊榛。

    今為寶地矣。

    餘于壬辰秋。

    持缽王城。

    再過此地。

    乃喟然而歎曰。

    信乎境随心變。

    道在人為也。

    嘗聞觀音大士。

    圓通普應。

    無處不現。

    蓋住感應道交。

    如水清月現耳。

    況人人本是佛。

    不修行無以成。

    處處皆是道場。

    不施工無以見。

    此山固靈異。

    若非王公。

    與諸公仗因托緣。

    熾然建立。

    縱七寶莊嚴。

    皆委荊棘。

    又何敢望變荊棘為叢林哉。

    今也鐘聲梵響。

    共談般若。

    蒼崖石壁。

    皆顯法身。

    聞者不迷。

    見者即悟。

    因此地證圓通者。

    不可勝數。

    其倡者施者。

    作者助者之功。

    皆永永無窮。

    将以祝 聖壽。

    衍慈風。

    以綿綿無盡矣。

    澥印道人。

    不忘其始。

    不計其終。

    乃為銘以銘之曰。

     大地法身。

    原無寸土。

    峨峨蒼崖。

    有目共睹。

    落落圓音。

    本不有聲。

    湯湯流水。

    有耳皆聞。

    處處道場。

    無往不在。

    有力量人。

    将金作由。

    圓通大士。

    随類現身。

    豈獨于此。

    偏憐有情。

    洞中本虛。

    千奇萬狀。

    自是圓通。

    根本模樣。

    時之未至。

    久被塵埋。

    時節适逢。

    一拟便開。

    聲振天門。

    光騰大地。

    見聞功德。

    不可思議。

    上祝 皇圖。

    奠安社稷。

     聖壽無疆。

    千秋萬祀。

     修五台山鳳林寺下院方順橋大慈宣文寺碑記(并銘) 五台為文殊道場。

    有一萬菩薩于中說法。

    應化無方。

    靈異多端。

    爰自漢永平摩騰着迹。

    沿及三國六朝。

    曆唐宋元。

    累代國家。

    帝後妃主。

    崇奉之典。

    班班可指。

    我 成祖文皇帝。

    延大寶法王居之。

    以後琳宮梵宇。

    歲歲增崇。

    及我 今上禦宇。

    萬曆初。

    我 聖母慈聖宣文明肅皇太後。

    為資 先帝。

    保 聖躬。

    大作佛事。

    天下名山。

    自五台始。

    延高僧十二員。

    以鳳林寺二虎禅師為首座。

    師名德胤。

    字徹天。

    山西太原人。

    始終發迹。

    修行緣山。

    素着中外。

     聖母為建鳳林寺以居之。

    寺完。

    以台山去京千裡。

    山深數百裡。

    仍就保定府滿城縣方順橋邊。

    置接待寺一所。

    額名大慈宣文。

    又置贍寺地十頃餘畝。

    以護香火。

    将垂永久。

    仍度沙彌明理為給侍。

    師道重方外。

    名達内庭。

     聖恩隆重。

    超越常流。

    若供奉徐公。

    清明王公。

    時及諸搢紳先生。

    大司馬吳公輩。

    皆深重師。

    故其道場。

    随處成叢林。

    晨鐘夕梵。

    香火星羅。

    将以上祝 聖壽無疆。

    保 皇圖億載。

    固皆我 聖母慈恩曠大。

    實師有以感之也。

    今斯地。

    為衆僧資色身與慧命堅牢。

    其功德福利。

    豈可以數量計哉。

    惟我 聖母慈恩。

    與天地同其博厚。

    而此功德。

    亦将共其悠久。

    必有鬼神呵護于其閑。

    後之近此地。

    守此土者。

    豈不推聖心所自。

    敢忘君親之惠。

    而取鬼神之責乎。

    寺落成。

    命沙門清。

    紀其事。

    謹稽首為銘。

    以銘之曰。

     至哉坤元。

    萬物資生。

    峨峨太行。

    為天地經。

    卓彼清涼。

    惟聖道場。

    群靈堀宅。

    爰枕北方。

    外護藩籬。

    内拱神京。

    珠宮梵宇。

    随處叢林。

    惟我 聖母。

    育成 帝德。

    凡所施為。

    無非為國。

    建此名藍。

    以延梵侶。

    從十方來。

    如雲若堵。

    思修慧命。

    必藉色身。

    不勞持缽。

    香積盈盈。

    有土如膏。

    有衆如雲。

     聖母聖心。

    以土為金。

    此地常住。

    惟功不朽。

    祝我 帝厘。

    天長地久。

     伏牛山慈光寺十方常住碑記 自迦維降迹。

    梵刹始興。

    白馬東來。

    僧居肇啟。

    曆代修崇之典。

    十方海會之林。

    由百丈弘律制之規。

    伏牛設練魔之業。

    無非精修一心。

    調伏三業。

    雲來者以法為心。

    安居者以和為事。

    世衰道微。

    去聖愈遠。

    不但法無專門。

    抑且人存我相。

    使二利之诰徒存。

    四事之緣虛費。

    此世尊所以攢眉。

    至人因之發慨者也。

    恭惟我。

     聖母慈聖宣文明肅皇太後。

    承悲願力。

    現國太身。

    興隆三寶。

    建大法幢。

    使域内名山。

    皆成寶地。

    寰中勝迹。

    盡化伽藍。

    乃捐膳羞之資。

    命近侍太監姜某。

    于伏牛山。

    建造慈光寺。

    為十方海會叢林。

    置太河川。

    黑峪保莊田二所。

    為永遠供奉香火。

    命僧智明住持寺事。

    明初受業于京。

    西天台寺。

    寶珠和尚。

    以苦行聞當代。

     聖母素所崇重者。

    明行日。

    和尚因誡之曰。

    爾以一介凡愚。

    叨承 慈命。

    撫心自省。

    豈不永懷。

    爾其以佛為心。

    以法為命。

    以十方為常住。

    以衆僧為叢林。

    一食必與衆同。

    一事必通衆議。

    以道德為首領。

    以公廉為執事。

    毋執己。

    毋慢人。

    晝夜六時。

    磨煉三業。

    精勤萬行。

    屏絕諸緣。

    将以祝 聖壽無疆。

    報 慈恩永劫。

    其無忘我今日之言。

    明奉戒而行。

    以此聞 聖母。

    且以修途為遠慮。

    仍 命太監姜公料理之。

    冀道場與二室争光。

    叢林比牛山并峙也。

    工竣始末。

    業已具載于功德碑記。

    茲以智明所以住持其業者。

    并志之。

    以垂範叢林。

    永為後誡。

    将來住之者。

    又以此誡。

    複誡後人。

    其如薪火之傳。

    永永無盡也。

    是為記。

     重修之罘山神廟記(并銘) 登郡城東南十裡許。

    有之罘山。

    山有神。

    曰浮佑侯。

    是無所考。

    嘗周覽方輿。

    大概自昆侖東折。

    而渤海注焉。

    扶桑日出。

    光影上下。

    蓬萊三山。

    隐隐雲霧閑。

    宮阙恍惚金銀。

    而神仙率都居之。

    稱不死之鄉。

    秦皇以是東遊黃腄。

    而窮成山。

    登之罘以臨朝陽。

    刻石記焉。

    則茲山始封。

    其來尚矣。

    迄今千五百年。

    雖往來代謝。

    觀其故事。

    如指掌。

    維是黔首歸依。

    歲時伏臘。

    而山亦産英效靈。

    風雨時若。

    使物不疠而年谷熟。

    故廟祀不絕。

    全真高常清者居之。

    幾三十年。

    跻九十而色若孺子。

    郡人多雅事。

    若戚将軍者。

    尤善事之。

    将軍視其神宇頹然。

    出資若幹。

    鸠衆命工。

    而一新之。

    經始于萬曆丁亥秋。

    殿四楹。

    左右廊庑畢備。

    不期年落成。

    嘗清杖策過海印。

    請予為記。

    乃為之銘曰。

     造化胚胎。

    大塊以成。

    山川郁秀。

    育靈産英。

    惟茲大[((宋-木+(夕*匕))*ㄆ)/石]。

    百川以歸。

    昆侖東指。

    之罘巍巍。

    秦始來登。

    蓬萊仿佛。

    漢武神人。

    大言恍惚。

    惟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