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二

關燈
利。

    此雲骨生。

    此生身也。

    分見而已。

    是故其色。

    但随皮骨血肉發毛爪齒。

    而有紅黃白黑。

    色色不同。

    小者大者。

    圓者直者。

    如露如珠。

    如粟如菽。

    又因禅定行道願力。

    三種所熏。

    故有流動不流動。

    現異不現異。

    其禅定者。

    凝然常寂。

    其行道者。

    宛轉瓶盤。

    終古不息。

    其願力者。

    有求必應。

    若曰。

    我處靈鹫山。

    常在而不滅。

    豈非法身全體耶。

    噫。

    永嘉所謂幻化空身即法身。

    豈虛語哉。

    由是觀之。

    則一切衆生。

    具有如來智慧德相。

    但以妄想無明業行所熏。

    而成無常敗壞之身。

    即日用現前。

    念念潛注。

    真光獨露。

    迸灑八萬四千毛孔。

    一一光明。

    照耀無盡。

    即此無常身心。

    而為常住金剛矣。

    若演此光明。

    普照大地。

    則一切山河草芥纏塵。

    無非成佛真體。

    畢竟堅固。

    不動不壞。

    一一皆為法身舍利。

    豈有量哉。

    但以随衆生心緣力所見故。

    舉世尊生身全體。

    止獲八斛四鬥耳。

    且分為三。

    而天上人閑龍宮。

    各取建塔。

    而供養之。

    其流布人閑者。

    即阿育王。

    以大神力。

    遣使鬼神所建窣堵。

    滿閻浮提。

    而我震旦。

    可目而數者一十有九。

    則明州育王。

    适居首焉。

    蓋亦二智所熏者是耶。

    其我金陵長千。

    神僧康會所求。

    豈願力所熏者非耶。

    至若代代高僧。

    凡三學圓滿者。

    閑多有之。

    但曰堅固子耳。

    嘗謂震旦故稱赤縣神州。

    況其土人多大乘根器。

    而吾佛舍利無數。

    其所及者。

    豈止十數而已哉。

    竊自疑焉。

    及讀舍利感應記。

    見隋神尼智仙。

    得舍利一顆。

    文帝初生。

    尼即舉而育之。

    及文帝長。

    負大業。

    思報神尼。

    尼但以所藏舍利付囑之曰。

    兒當為普天慈父。

    重興佛法。

    用是盡建浮圖足矣。

    何報我為。

    帝受之如命。

    凡今域内名山所至塔廟。

    故大隋居多。

    愚謂此堀所藏舍利者。

    豈琬公親荷文帝授手而來者耶。

    抑我世尊願力所持經藏。

    将示少分真身。

    欲令衆生頓見全體耶。

    今我可禅師一至。

    而舍利即出。

    因以授受 國母。

    豈亦夙緣所逮也耶。

    不然。

    何其感應道交。

    昭著之如此也。

    竊謂當三吳時。

    江左佛法未至。

    而舍利何緣。

    先在地中。

    光騰霄漢。

    僧會尋光而來。

    吳尚異之。

    及談此舍利。

    且期三七懇求而至。

    吳人由是變幻怪為尊信。

    法道流通。

    爰自此始。

    代代相承。

    千有餘年。

    至我 聖祖神宗。

    尊崇敬事。

    超越百代。

    且賴此為金陵定鼎萬世洪基。

    迄今浮屠光明照耀。

    莊嚴妙麗。

    與佛身等。

    豈細事哉。

    且此石經。

    乃我琬公乘南嶽願輪。

    以待慈氏。

    經三災。

    曆窮劫。

    豈值億世。

    惟此舍利。

    埋之久矣。

    今我可師一至。

    不待求而出現。

    惟我 聖母。

    尊居九重。

    不期見而自至。

    豈非吾佛以大願力。

    弘護三寶。

    應時出現。

    以延我 宗社。

    福庇蒼生。

    永永無窮。

    使正法流通。

    佛種不斷故耶。

    抑考琬公所刻石經。

    由隋及元。

    六百餘年。

    甫成其半。

    洎及我 明。

    則[門@(自/大)]然無聞。

    豈我世尊示此少分。

    如華一葉。

    見無邊春。

    欲令衆生。

    從此經藏。

    遠續如來法身慧命于窮劫者耶。

    不然。

    何其出現易易之如此也。

    故清得以詳記始末。

    以昭後世。

    使見聞者。

    知聖不虛應。

    應必有由矣。

    豈徒然哉。

    是為記。

     大都明因寺常住碑記 惟吾佛世尊。

    降神靈鹫。

    說法度人。

    而諸弟子輩。

    非出尊姓淨行者不度。

    非入無生者不住。

    故所住無常。

    但誡之曰。

    日中一食。

    樹下一宿。

    以示旅泊殘生。

    一往不複。

    初非有意人世。

    高廣安居。

    豐美口體之謂也。

    既而王城利物。

    以給孤長者。

    将請佛說法。

    乃就祇陀乞園林。

    造精舍以延之。

    不惜布金遍地。

    而重閣講堂。

    于是乎啟。

    大衆安居。

    亦自此始。

    然猶逐日行乞。

    四事未嘗豐美也。

    後因老病不能行乞者。

    立常住。

    是則常住。

    蓋為老病者設。

    豈圖今日之事哉。

    教法東流。

    琳宮大刹。

    棋分星布。

    煙火相望。

    鐘鼓相聞。

    去聖逾遠。

    本旨大乖。

    故百丈禅師。

    起而大振之。

    立清規以夾輔毗尼。

    冀返初制。

    嗟乎。

    人者居之。

    豈盡尊姓遺榮。

    操淨行而契無生者耶。

    是故建之者。

    不無給孤。

    應之者。

    未必如佛。

    居之者。

    未必盡老病無生者也。

    故曰。

    不納客僧。

    吾法當滅。

    是則不但非福地。

    且翻為毒海矣。

    惟此未嘗不涕泗沾襟也。

    都城之南。

    有寺曰明因。

    舊名三聖。

    蓋雲崖大宗師所建也。

    師生于保定。

    甫七歲即披缁。

    十八遊方。

    遍參知識。

    初五台道場。

    為群寇搤其咽喉。

    歸依阻絕。

    先是有無住定大師。

    以少林業。

    依舊路嶺。

    辟盜巢而建刹。

    曰龍泉寺。

    為往來休息。

    曼殊法道。

    于是乎大昌大師。

    年登二十。

    即輔定師以開拓之。

    厥功大矣。

    豈非夙願耶。

    公居龍泉十載。

    始入大都。

    登壇受具。

    即置三聖寺。

    以納四方。

    又五歲入選。

    為大宗師。

    奉欽命。

    登華座。

    傳毗尼法有年。

    其道益昌。

    于萬曆三年。

    複修明因寺。

    又十年。

    而大師入滅。

    又五年。

    其孫仰崖慶公。

    世其業。

    然公以學行重當時。

    據龍泉以說法。

    内感 聖母。

    捐金重修其寺。

    額曰護國明因。

    蓋功德本于大宗師也。

    萬曆壬辰秋。

    餘随緣王城。

    會達觀禅師于大慈壽。

    慶公從禅師谒餘曰。

    明因固吾祖所創也。

    慶因觸目諸方梵刹。

    往往居之者。

    不體先聖。

    所以建立之意。

    至若鬻身守綱者。

    奈業累何。

    慶願以此為永永常住。

    自今而後。

    凡山門一食與衆同。

    賢者可得而居之。

    老病者安之。

    往來者内之。

    凡常住所須。

    執事者。

    許增而不許損。

    凡我子孫。

    許住而不許分。

    凡所施利。

    許公而不許私。

    凡所田産。

    許守而不許賣。

    願世世香火。

    如日月镫明。

    以紹隆三寶。

    将以報佛恩。

    祝 聖壽。

    綿遠無窮。

    屬餘紀其事。

    餘聞之。

    歡喜踴躍而贊曰。

    公以如來心為住持。

    以百丈心為常住。

    令後之居者。

    以無分别為妙行。

    借使天下聞風而興起者。

    處處不減祇園矣。

    正法嘉谟。

    将或見于今日也。

    公之功德可量哉。

    聊以公心。

    刻諸貞石。

    以昭後世雲。

     開錦屏山觀音洞碑記 中國名山多奇勝。

    而太行為天地督。

    自首陽抵山海。

    秀氣盤結于京師。

    故京之西山一帶。

    琳宮梵宇。

    如鱗砌然。

    皆因人力裝點化工。

    至若天然奇秀。

    不假雕琢。

    而妙出恒情者。

    唯錦屏山觀音洞一境而已。

    山去京西百裡許。

    洞踞山之胸。

    一聯三堀。

    如摩酰目。

    其中玲珑凝聚。

    水乳成形。

    千态萬狀。

    不可名目。

    山勢環抱。

    名花異卉。

    開若錦屏。

    一水淵源。

    來自深谷。

    曲折周回。

    澄渟山足。

    故其群峰森挺。

    如出水青蓮也。

    父老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