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二

關燈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二十二 侍 者  福 善 日錄 門 人  通 炯 編輯 嶺南弟子 劉起相 重較 記 複涿州石經山琬公塔院記 昔嘗閱藏教。

    睹南嶽思大師願文。

    願色身常住。

    奉持佛法。

    以待慈氏。

    斯已甚為希有矣。

    及觀光上國。

    遊目小西天。

    見石經何其偉哉。

    蓋有隋大業中。

    幽州智泉寺沙門。

    靜琬尊者。

    忍三災壞劫。

    慮大法湮沒。

    欲令佛種不斷。

    乃創刻石藏經闆。

    封于涿州之西。

    白帶山。

    山有七洞。

    洞洞皆滿。

    由大業至唐貞觀十二年。

    願未終而化。

    門人導儀暹法四公。

    相繼五世。

    而經亦未完。

    曆唐及宋。

    代不乏人。

    至有元至正閑。

    高麗沙門慧月大師。

    尚未卒業。

    其事颠末。

    具載雲居各樹碑幢閑。

    惟我 明無聞焉。

    何哉。

    噫。

    苟非其人。

    道不虛行。

    佛種從緣起。

    其是之謂乎。

    初達觀可大師。

    于萬曆丙戌秋。

    訪清于那羅延堀。

    北遊雲居。

    至琬公塔。

    一見則淚堕如雨。

    若亡子見父母廬墓也。

    抱幢痛哭。

    徘徊久之而去。

    南遊峨嵋。

    回至金壇。

    為報父母恩。

    手書法華楞嚴二經完。

    越六年。

    壬辰六月。

    走都下。

    屬太仆徐君琰。

    造琅函。

    将送置蘆芽萬佛塔。

    因暫憩潭柘。

     聖母慈聖皇太後聞之。

    遣侍臣陳儒。

    赍齋具往供。

    儒随師再過雲居。

    禮石經于雷音寺。

    時忽光燭岩壑。

    及揭殿中拜石。

    石有函。

    函中得銀匣。

    銀匣盛金匣。

    貯金瓶。

    藏舍利三顆。

    燦若金剛。

    恍如故物。

    一衆稱異。

    悲喜交集。

    已而再禮琬公。

    是時塔院。

    業已為寺僧賣之豪家。

    公骨将與狐兔同巢矣。

    師怆然而悲。

    即以 聖慈所供齊襯金贖之。

    不足。

    中貴人楊庭。

    屬弟子徐法燈者。

    助完之。

    師因避暑上方山。

    清亦來自東海。

    谒師于兜率院。

    談及此。

    捬掌痛慨。

    食頃。

    師上足密藏開公。

    持贖院劵。

    同琰至。

    師躍然而喜。

    即拉清同過雲居禮贊焉。

    冒雨沖泥。

    窮日而至。

    右繞三匝。

    默存俨然。

    凜凜生氣。

    歎曰。

    公其不朽哉。

    因感遇。

    與琰君共捐金購地若幹畝。

    為守奉香火資。

    達師命清記其事。

    顧清何人。

    唯唯而作是言曰。

    盡大地為常住法身。

    唯至人能知。

    一微塵有大千經卷。

    唯智眼能見。

    以如是身。

    說如是經。

    是法甚深奧。

    少有能信者。

    信之者豈易易哉。

    是以吾佛世尊。

    于曠大劫。

    觀十方界。

    無芥子許。

    不是舍身命。

    為衆生故。

    而求此法處。

    剛求而得之。

    即于一毛端頭現寶王刹。

    一微塵裡轉大法輪。

    是則所說三藏十二部。

    言言字字。

    皆吾佛骨血心髓也。

    故曰。

    此經在處。

    皆應起塔供養。

    不須複安舍利。

    以此中已有如來全身故。

    是以能持此法者。

    則為報佛深恩矣。

    靈山會上。

    佛欲以此法付囑有在。

    是時人天百萬。

    無一人敢吐氣荷擔者。

    顧此大衆。

    豈非英傑丈夫哉。

    況親承佛教。

    心領佛恩。

    而猶逡巡畏縮如此。

    必待從地湧出六十二億恒沙衆者。

    此何以故。

    且又但許如來滅後五百歲。

    如是而已。

    況待慈氏。

    彌三災。

    曆窮劫乎。

    足見持法之難也如此。

    由是觀之。

    能起一念護法深心者。

    則為諸佛護念矣。

    良由佛非法。

    無以成正覺。

    法非佛。

    無以度衆生。

    生非法。

    無以明自心。

    心不明。

    無以護正法。

    法不護。

    又何以報佛恩。

    稱弟子哉。

    惟其佛滅而法滅。

    法常則佛身常住矣。

    佛以常身據法界。

    建大業。

    至若守護封疆者。

    固其多方。

    惟我南嶽大師。

    總持以願論。

    不若琬公見之于行事。

    雖然。

    佛業固大。

    非南嶽無以振其綱。

    嶽願固弘。

    非琬公無以缵其業。

    琬公固高。

    非慧月無以繼其志。

    于戲。

    因修者易。

    草創者難。

    續焰傳燈。

    代有其人。

    若夫峥嵘法界。

    一始終。

    同休戚。

    苦心深慮。

    克紹如來家業者。

    除慶喜。

    去童壽。

    唯我琬公一人而已。

    噫。

    公功大矣。

    窮劫衆生受其賜。

    微公。

    佛亦左衽矣。

    是親承密印而來耶。

    抑六十二億之一耶。

    何其願力廣大如此也。

    慨夫濁世。

    知公者希。

    則公者貴。

    至若知公則公。

    又唯我達觀大師一人而已。

    唯公與師。

    正謂千載旦暮之遇也。

    嗟乎。

    世不知公。

    則不知佛。

    然不知師。

    又何以知公哉。

    愚謂公心即佛。

    公骨即經。

    廣長舌相。

    不滅不生。

    佛法不朽。

    賴公骨存。

    骨與法界。

    相為始終。

    今師與公。

    生死而肉骨之業。

    既往而又複之。

    則是重剖一塵。

    而出法界之經也。

    豈小緣哉。

    嗚呼。

    公之骨托于師。

    師之心刻于石。

    後之覽斯文而不堕淚者。

    猶人聞父母心血骨髓。

    而不動色。

    斷斷乎非真子也。

    清固謂吾徒有淚。

    定當灑于琬公之骨。

     涿州西石經山雷音堀舍利記 有明萬曆二十年。

    壬辰歲。

    四月庚寅朔。

    十有五日。

    甲辰。

    達觀可禅師。

    自五台來。

    送龍子歸潭柘。

     聖母慈聖皇太後聞之。

    遣近臣陳儒趙赟等。

    送齋供資。

    五月庚申朔。

    十二日辛未。

    師攜侍者道開如奇。

    太仆徐琰等。

    至石經山雷音堀。

    堀乃隋大業中。

    靜琬尊者刻石藏經所。

    師見堀中像設擁蔽。

    石經薄蝕。

    因命東雲居寺住持明亮。

    芟刈之。

    是日光燭岩壑。

    風雷動地。

    翌日啟洞中拜石。

    石下有穴。

    穴藏石函。

    縱橫一尺。

    面刻大隋大業十二年。

    歲次丙子。

    四月丁巳八日甲子。

    于此函内。

    安置佛舍利三粒。

    願住持永劫。

    計三十六字。

    内貯靈骨四五升。

    狀如石髓。

    異香馥郁。

    中有銀函方寸許。

    中盛小金函半寸許。

    中貯小金瓶。

    如胡豆粒。

    中安佛舍利三顆。

    如粟米。

    紫紅色。

    如金剛。

    開侍者請至師所。

    師歡喜禮贊。

    既而走書付趙赟。

    屬徐法燈者。

    請奏 聖母皇太後。

    太後欣然喜。

    齋宿三日。

    六月己醜朔。

    迎入慈甯宮。

    供養三日。

    仍于小金函外。

    加小玉函。

    玉函複加小金函。

    方一寸許。

    坐銀函内。

    以為莊嚴。

    出帑銀五十兩。

    乃造大石函。

    總包藏之。

    于萬曆二十年。

    壬辰八月戊子朔。

    二十日丁未。

    複安置石穴。

    願住持永劫。

    生生世世。

    緣會再睹。

    命沙門德清記其事。

    清一心合掌而言曰。

    原夫舍利者。

    乃吾佛因地。

    最初發金剛心。

    演戒定慧光明。

    熏蒸有漏無常。

    三業變化所成。

    而有生身法身全分之别。

    始從發覺。

    以至習漏淨盡。

    三德圓滿。

    故随緣所現。

    色身相好光明。

    赩如寶山。

    閻浮檀金紫磨光聚。

    三業六根。

    内外瑩徹。

    即無常身。

    證金剛體。

    故大般涅盤。

    諸大弟子。

    諸天大衆。

    各執旃檀沉水為[卄/積]。

    以焚其軀。

    則皮骨血肉發毛爪齒。

    随火光流。

    一一化為金剛種子。

    最極堅固。

    入火不焚。

    入水不溺。

    如水銀随地。

    顆顆皆圓。

    名曰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