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異端。
及門揮斥而規正者。
不可勝計。
師自居是。
孜孜建立。
捐衣缽。
節飲食。
焦唇瀝胃。
儲積數年。
計資若幹。
乃出與張子輩構材鸠役。
開林拓土。
以某年某月首。
某年某月落成。
殿堂廊庑。
方丈廚庫。
山門鐘鼓。
百凡具備。
飛暈奪目。
煥然一新。
為墨之巨麗焉。
餘癸未夏。
避名海上。
訪師于靈山之下。
因屬餘為記。
嘗試論之曰。
齊俗尚功利。
喜誇詐。
自古概稱之矣。
然其民性。
郭樸可教。
故曰一變而至魯。
再變而至道也。
吾佛氏遠自西竺。
來至東夏。
以及九州島之外。
教法流布寰區。
千有餘年。
曆觀方策所載。
于齊之東。
則蔑無一人。
其俗之功利誇詐。
豈天性然哉。
蓋未善導之耳。
禅師承百世之弊。
起偏僻之隅。
苦心勵志。
以吾道任。
孑然而立。
不數年閑。
頓令改觀。
東海洋洋。
是稱佛國之風。
可謂一變而至道。
極其速化者也。
後之居是刹者。
安禅宴寂。
朝參莫禮。
将以祝吾 君。
福吾民。
衍慈風于億世。
輝佛日于重昏。
使後之睹是刹者。
即事明心。
望風易慮。
闡玄音于絕響。
辟枳棘于康衢。
則是師之法身。
常住于溪聲山色中也。
餘方抱幽憂之病。
且與師先後步武寂場。
故詳為之記。
旃檀如來藏因緣記(并贊) 震旦财富聚東南。
而鉅商大賈稱淵薮。
歙郡之溪南。
吳氏最着。
康虞居士生長其閑。
獨傑然志向上事。
苟非夙習般若根深。
安能抽蓮花于欲泥耶。
士久執業達觀禅師。
是于法門有聞。
餘向深知而未見也。
乙未冬。
餘将之雷陽。
道過真州。
居士延之丈室。
偶出旃檀如來藏。
瞻禮之。
其藏本以海岸栴檀香一枝。
高五寸。
徑二寸許。
中分為二。
裂而為三。
镂諸佛如來秘密藏。
其像二百有奇。
通為十方佛刹。
含攝其中。
其裂整半。
最下半寸許。
刊七寶池。
池中蓮花閑數。
白鶴孔雀鹦鹉舍利共命等鳥。
狀如巨蟻。
充雜花閑。
池上峙金剛台于蓮花中。
欄楯行列。
亦高半寸許。
台上結金剛座。
衛之以二力士。
次第三級。
級置樓閣一重。
下二七楹。
上一五楹。
各高一寸許。
中央設毗盧主佛一尊。
身量如榄核。
伴佛十一。
先後圍繞。
以象八方上下。
二重閣中。
亦各設伴佛十五。
以象上下。
二方證法者。
此上餘寸半許。
其狀如空。
空雲重疊。
每列十佛。
共三十軀。
以象此方主刹。
三世十方雲來集也。
其兩邊柱闊二分許。
豎镂香水海雲。
雲中星羅十佛。
以像伴刹圍繞者。
各各身量大小。
如菽如麥。
舉皆鱗次重重。
以彰無盡。
此正半也。
其次半又分為二。
即為兩門。
阖則為一。
辟而為三。
以象總持。
制與正等。
其最下方。
與蓮華海會相若。
則各镂二寶舟。
舟中各坐五大士。
合而為十。
以象十地菩薩。
濟度五濁惡世者。
此上樓台三重。
每重兩瓣。
各列八佛。
共四十八。
以象大願。
此上與虛空等。
亦各雲中列十五佛。
合為三十。
以象他方伴刹。
三世十方雲來集也。
閣外有諸天八部。
持香華雲。
冉冉而來。
各各種種吉祥供養。
輪圍邊輻。
諸宮殿雲。
充滿羅列。
其異生衆。
内外雜沓。
合三十二。
以象随應。
諸如是等。
身量各有差。
如芒如芴。
鹹皆合掌相向。
曲盡威神。
至若樓閣莊嚴。
微妙纖悉。
靡不具足。
不可名言。
總之圓裹十虛。
包容三世。
取象三德秘藏焉。
主伴重重。
如琉璃瓶。
盛多芥子。
無邊海會。
炳然現于方寸之中。
此其幢也。
其下建立香水海中。
七寶輪圍衆山之上。
山高二寸許。
七寶閑錯。
以為莊嚴。
海水漩澓。
金沙布底。
宛若惢香。
娑竭跋陀二龍王。
從海湧出。
手執香花。
而作供養。
以摩尼寶雲。
而覆其上。
種種雜寶而校飾之。
雲中結一龛室。
高寸許。
安置毗盧變象。
三首六臂。
坐蓮花台。
端嚴自在。
以象尊特。
總之佛境重重。
精嚴妙麗。
居然廣大佛刹。
攝入方寸閑。
此皆狀其可狀。
而不能狀非可狀也。
嘗聞諸佛神力。
不可思議。
衆生業行。
不可思議。
今以不可思議業力。
而作難思之佛事。
觀此雕镂密緻之技。
深有不可得而思議者矣。
識者謂非神力。
不能緻此美觀。
餘謂不然。
夫聖人所作。
常為一事。
大都因物設象。
因象見心。
故棗柏論大經。
曆事表法。
深有旨哉。
然以旃檀象法身。
蓋取清遠潛通。
深入無閑之意耳。
故曰。
唯一堅密身。
一切塵中現。
良以衆生本有法身。
為無明業力所熏。
變成五蘊幻身。
故于日用而不覺。
沉冥久矣。
殊不知方寸覺心。
含攝難思佛事也。
餘觀作者。
特以旃檀五寸而表示之。
然離之為三。
合而為一。
重重佛境。
具在其中。
正令觀者心存目想。
即此五蘊幻妄身心。
于一念頃。
頓見本真。
熏變三毒。
而為三德秘藏。
直使十方佛土。
了然心目閑也。
嗟乎。
觀者苟能藉此熏修。
一旦轉變自在。
睹華藏于目前。
見法身于當下。
斯則作者神力。
大有不可思議者存焉。
原此幢。
不知所由來。
意非天府不能有。
向在居士從子家藏久矣。
餘謂是必出于西域。
巧幻術者之手。
或自晉唐梵師所持來者。
想至宋末散失。
流落江南民閑。
沿緣今日。
以得現身于居士前耶。
不然。
何以有此。
噫。
欲識佛性義。
當觀時節因緣。
居士得此。
豈非慈善根力。
所攝持耶。
非苟然也。
餘瞻禮殷勤。
慶躍不已。
故詳記始末。
以俟觀者。
冀即境明心。
以作金剛種子。
斯則居士賈于佛性海中。
轉為度生事業矣。
異日傥能破一微塵。
而出大千經卷。
不獨以見作者之心。
将亦自知功德妙利。
較之區區毫末。
大有不可得而思議者焉。
餘欲重宣其意。
以偈贊曰。
諸佛妙法身。
堕在五蘊中。
廣大神通力。
變為妄想業。
流轉生死海。
荼毒苦無涯。
爰有大智人。
巧施方便力。
乃以旃檀香。
修成秘密藏。
無量諸佛境。
含攝在其中。
種種妙莊嚴。
不可思議者。
我今觀此幢。
居然華藏海。
隻在一微塵。
含大千經卷。
況以五寸香。
而不具法界。
唯以智眼觀。
了此難思業。
攝念樓閣前。
願見諸佛境。
借此彈指力。
其門忽然開。
頓見虛空中。
充滿十方刹。
始知眉睫閑。
方寸覺心地。
現此希有相。
不生奇特想。
丈夫善勇猛。
而于五欲中。
力破生死關。
如蓮花出水。
能以功德财。
建此難思事。
安置生死堀。
為出世因緣。
日用當現前。
明暗不舍離。
不動跬步閑。
遍參衆知識。
無量法門海。
攝在一微塵。
願轉此法輪。
直至未來際。
見聞瞻禮者。
贊歎及稱揚。
一念随喜心。
頓成無上種。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二十二
及門揮斥而規正者。
不可勝計。
師自居是。
孜孜建立。
捐衣缽。
節飲食。
焦唇瀝胃。
儲積數年。
計資若幹。
乃出與張子輩構材鸠役。
開林拓土。
以某年某月首。
某年某月落成。
殿堂廊庑。
方丈廚庫。
山門鐘鼓。
百凡具備。
飛暈奪目。
煥然一新。
為墨之巨麗焉。
餘癸未夏。
避名海上。
訪師于靈山之下。
因屬餘為記。
嘗試論之曰。
齊俗尚功利。
喜誇詐。
自古概稱之矣。
然其民性。
郭樸可教。
故曰一變而至魯。
再變而至道也。
吾佛氏遠自西竺。
來至東夏。
以及九州島之外。
教法流布寰區。
千有餘年。
曆觀方策所載。
于齊之東。
則蔑無一人。
其俗之功利誇詐。
豈天性然哉。
蓋未善導之耳。
禅師承百世之弊。
起偏僻之隅。
苦心勵志。
以吾道任。
孑然而立。
不數年閑。
頓令改觀。
東海洋洋。
是稱佛國之風。
可謂一變而至道。
極其速化者也。
後之居是刹者。
安禅宴寂。
朝參莫禮。
将以祝吾 君。
福吾民。
衍慈風于億世。
輝佛日于重昏。
使後之睹是刹者。
即事明心。
望風易慮。
闡玄音于絕響。
辟枳棘于康衢。
則是師之法身。
常住于溪聲山色中也。
餘方抱幽憂之病。
且與師先後步武寂場。
故詳為之記。
旃檀如來藏因緣記(并贊) 震旦财富聚東南。
而鉅商大賈稱淵薮。
歙郡之溪南。
吳氏最着。
康虞居士生長其閑。
獨傑然志向上事。
苟非夙習般若根深。
安能抽蓮花于欲泥耶。
士久執業達觀禅師。
是于法門有聞。
餘向深知而未見也。
乙未冬。
餘将之雷陽。
道過真州。
居士延之丈室。
偶出旃檀如來藏。
瞻禮之。
其藏本以海岸栴檀香一枝。
高五寸。
徑二寸許。
中分為二。
裂而為三。
镂諸佛如來秘密藏。
其像二百有奇。
通為十方佛刹。
含攝其中。
其裂整半。
最下半寸許。
刊七寶池。
池中蓮花閑數。
白鶴孔雀鹦鹉舍利共命等鳥。
狀如巨蟻。
充雜花閑。
池上峙金剛台于蓮花中。
欄楯行列。
亦高半寸許。
台上結金剛座。
衛之以二力士。
次第三級。
級置樓閣一重。
下二七楹。
上一五楹。
各高一寸許。
中央設毗盧主佛一尊。
身量如榄核。
伴佛十一。
先後圍繞。
以象八方上下。
二重閣中。
亦各設伴佛十五。
以象上下。
二方證法者。
此上餘寸半許。
其狀如空。
空雲重疊。
每列十佛。
共三十軀。
以象此方主刹。
三世十方雲來集也。
其兩邊柱闊二分許。
豎镂香水海雲。
雲中星羅十佛。
以像伴刹圍繞者。
各各身量大小。
如菽如麥。
舉皆鱗次重重。
以彰無盡。
此正半也。
其次半又分為二。
即為兩門。
阖則為一。
辟而為三。
以象總持。
制與正等。
其最下方。
與蓮華海會相若。
則各镂二寶舟。
舟中各坐五大士。
合而為十。
以象十地菩薩。
濟度五濁惡世者。
此上樓台三重。
每重兩瓣。
各列八佛。
共四十八。
以象大願。
此上與虛空等。
亦各雲中列十五佛。
合為三十。
以象他方伴刹。
三世十方雲來集也。
閣外有諸天八部。
持香華雲。
冉冉而來。
各各種種吉祥供養。
輪圍邊輻。
諸宮殿雲。
充滿羅列。
其異生衆。
内外雜沓。
合三十二。
以象随應。
諸如是等。
身量各有差。
如芒如芴。
鹹皆合掌相向。
曲盡威神。
至若樓閣莊嚴。
微妙纖悉。
靡不具足。
不可名言。
總之圓裹十虛。
包容三世。
取象三德秘藏焉。
主伴重重。
如琉璃瓶。
盛多芥子。
無邊海會。
炳然現于方寸之中。
此其幢也。
其下建立香水海中。
七寶輪圍衆山之上。
山高二寸許。
七寶閑錯。
以為莊嚴。
海水漩澓。
金沙布底。
宛若惢香。
娑竭跋陀二龍王。
從海湧出。
手執香花。
而作供養。
以摩尼寶雲。
而覆其上。
種種雜寶而校飾之。
雲中結一龛室。
高寸許。
安置毗盧變象。
三首六臂。
坐蓮花台。
端嚴自在。
以象尊特。
總之佛境重重。
精嚴妙麗。
居然廣大佛刹。
攝入方寸閑。
此皆狀其可狀。
而不能狀非可狀也。
嘗聞諸佛神力。
不可思議。
衆生業行。
不可思議。
今以不可思議業力。
而作難思之佛事。
觀此雕镂密緻之技。
深有不可得而思議者矣。
識者謂非神力。
不能緻此美觀。
餘謂不然。
夫聖人所作。
常為一事。
大都因物設象。
因象見心。
故棗柏論大經。
曆事表法。
深有旨哉。
然以旃檀象法身。
蓋取清遠潛通。
深入無閑之意耳。
故曰。
唯一堅密身。
一切塵中現。
良以衆生本有法身。
為無明業力所熏。
變成五蘊幻身。
故于日用而不覺。
沉冥久矣。
殊不知方寸覺心。
含攝難思佛事也。
餘觀作者。
特以旃檀五寸而表示之。
然離之為三。
合而為一。
重重佛境。
具在其中。
正令觀者心存目想。
即此五蘊幻妄身心。
于一念頃。
頓見本真。
熏變三毒。
而為三德秘藏。
直使十方佛土。
了然心目閑也。
嗟乎。
觀者苟能藉此熏修。
一旦轉變自在。
睹華藏于目前。
見法身于當下。
斯則作者神力。
大有不可思議者存焉。
原此幢。
不知所由來。
意非天府不能有。
向在居士從子家藏久矣。
餘謂是必出于西域。
巧幻術者之手。
或自晉唐梵師所持來者。
想至宋末散失。
流落江南民閑。
沿緣今日。
以得現身于居士前耶。
不然。
何以有此。
噫。
欲識佛性義。
當觀時節因緣。
居士得此。
豈非慈善根力。
所攝持耶。
非苟然也。
餘瞻禮殷勤。
慶躍不已。
故詳記始末。
以俟觀者。
冀即境明心。
以作金剛種子。
斯則居士賈于佛性海中。
轉為度生事業矣。
異日傥能破一微塵。
而出大千經卷。
不獨以見作者之心。
将亦自知功德妙利。
較之區區毫末。
大有不可得而思議者焉。
餘欲重宣其意。
以偈贊曰。
諸佛妙法身。
堕在五蘊中。
廣大神通力。
變為妄想業。
流轉生死海。
荼毒苦無涯。
爰有大智人。
巧施方便力。
乃以旃檀香。
修成秘密藏。
無量諸佛境。
含攝在其中。
種種妙莊嚴。
不可思議者。
我今觀此幢。
居然華藏海。
隻在一微塵。
含大千經卷。
況以五寸香。
而不具法界。
唯以智眼觀。
了此難思業。
攝念樓閣前。
願見諸佛境。
借此彈指力。
其門忽然開。
頓見虛空中。
充滿十方刹。
始知眉睫閑。
方寸覺心地。
現此希有相。
不生奇特想。
丈夫善勇猛。
而于五欲中。
力破生死關。
如蓮花出水。
能以功德财。
建此難思事。
安置生死堀。
為出世因緣。
日用當現前。
明暗不舍離。
不動跬步閑。
遍參衆知識。
無量法門海。
攝在一微塵。
願轉此法輪。
直至未來際。
見聞瞻禮者。
贊歎及稱揚。
一念随喜心。
頓成無上種。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二十二